葯物治療道德要求
❶ 簡述葯品經營道德的基本原則
葯品經營是指葯品通過供應、銷售,最終用於服務對象的全過程,應包括經營企業的采購、驗收、儲存、養護、銷售和運輸等。其道德責任如下:
1.做好采購供應的道德要求
葯品采購供應中的職業道德集中表現在:確保葯品質量,這是采購供應的靈魂與核心。對采購人員職業道德要求:要有克己奉公、盡職盡責的精神。
2.做好驗收養護的道德要求
做好驗收養護工作是葯品經營中的重要內容,職業道德要求從業人員做到認真負責、嚴謹准確、實事求是、條理有序。
3.做好安全儲運的道德要求
葯品運輸和儲存是葯品經營的一個重要環節,根據每類葯品的性質正確儲存對保證葯品質量十分重要,職業道德要求儲運工作做到嚴謹准確、安全迅速、文明裝卸、認真負責。
4.葯品銷售中的道德要求
葯品銷售包括經營企業向醫療機構葯房、社會葯店及其他葯品經營企業的銷售。職業道德要求銷售工作做到主動熱情,服務周到,講究信譽,依法銷售,這是銷售工作的道德原則。
葯學職業道德規范是判斷葯學人員行為是非、善惡的標准,是葯學人員在葯事實踐中形成的一定道德關系的反映和概括。也是調整葯學人員道德關系和道德行為的准則。
首先要明確經營宗旨是為人民服務,其次是按照葯品管理法和有關要爭辦事,三是正確處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以上三點做到做好,才會有正確的經營方向。
❷ 符合葯物治療的道德要求是()。
單選吧,B,其他的三種是用葯基本,不涉及道德層面
❸ 葯品調劑配發中,葯學人員的職業道德責任是( )
葯品調劑配發中來,葯學人自員的職業道德責任是( 保證病人在用葯過程中的安全、有效、經濟)
1消費者對非處方葯有 (有權自主選購 )
2省級葯品監督管理局在核發、變更、年檢、換發、繳銷、補發等辦理完30個工作日內報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的是(《葯品生產許可證》)
3處方葯的批發企業必須具有 ( 《葯品經營企業許可證》)
4原料葯的一個批號(連續生產的原料葯,在一定時間間隔內生產的在規定限度內的均質產品為一批。 )
5葯品零售企業的購進記錄應(應有合法票據、應建立購進記錄,做到票、賬、貨相符、購進票據和記錄應保存至超過葯品有效期一年,但不得少於兩年 )
6零售乙類非處方葯的商業企業必須具有( 經省級或其授權的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批准)
7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對通過認證的葯品生產企業實施( GMP管理)
8、10000級潔凈廠房適用於生產 (大輸液的稀配;小針劑的配液、濾過和灌裝等 )
9原料葯生產的關鍵工序是指原料葯的(工藝步驟的驗證)
❹ 食品葯品行業職業道德是什麼
做食品、葯品的人有公德就行,至少他自己敢吃他自己的產品就行
❺ 葯品零售店葯師道德規范主要內容都有什麼
D葯物臨床試驗道德原則規范:公正、尊重人格、力求使受試者最大程度受益和盡可能避免傷害
❻ 葯物治療道德要求包括哪些
A認識葯物的雙重作用 B盡量減少用葯的數量或種類 C切實掌握用葯原則 D堅持查對制度
❼ 在法律和道德上購買到過期葯品,臨近過期葯品
法律上人家是合法的,因為還沒有過期呢。道德上他說不過去,一般超市都有了,快過期的,都集中放在一個地方有提示的。
❽ 葯品生產過程中的道德要求有哪些
葯品生產過程中的道德要求有:
1.用戶至上,以患者為中心急回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答,保證葯品供應,及時提供社會需要的葯品。
2.質量第一,自覺遵守規范葯品質量關系人們生命安全,為保證葯品質量,葯品生產的全過程必須自覺遵循和執行GMP的指導原則,這既是法律責任,也是道德的根本要求。
3.保護環境,保護葯品生產者的健康葯品生產過程中的「三廢」對環境極易造成污染,環境保護已經成為葯品生產企業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
4.規范包裝,如實宣傳葯品包裝應具備保護葯品、便於儲存和運輸、便於使用等功能。葯品包裝所附的葯品說明書應實事求是,並將相虛的警示語或忠告語印製在葯品包裝或葯品使用說明書上。任何擴大葯品療效或適應症、隱瞞葯品不良反應、通過包裝設計誇大葯品的作用、過度包裝,或採用劣質包裝等行為都是不道德的,也多半是違法的。
❾ 葯品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
葯事法規
❿ 葯品知識產權保護的道德意義
醫葯知識產權是指一切與醫葯行業有關的發明創造和智力勞動成果的財產權。具體來說,它包括5類:(1)專利和技術秘密;(2)商標和商業秘密;(3)醫葯企業的計算機軟體;(4)與醫葯相關的著作權;(5)對外合作中與經營管理有關的技術資料、產品信息等[1]。
入世後,我國必須履行TRIPS協議關於全面保護知識產權的最低義務,我國化學葯原料及制劑行業面臨著國外知識產權保護的重壓,生物葯行業面臨著國內外知識產權保護的嚴峻挑戰,中葯企業也面臨著洋中葯的大舉進攻,以前不少企業所習慣採用的跟蹤仿製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小甚至不復存在。近年來醫葯領域幾件有重大影響的葯品知識產權糾紛,已經和正在迫使越來越多的醫葯企業學會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懂得在葯品開發和投產之前必須認真地進行專利文獻的檢索,否則就有可能面臨被停止注冊或被訴侵權的危險,使企業的聲譽和經濟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
眾所周知,專利保護也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可以促進葯品的創新和開發,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新葯,但同時也會在一定期限內造成專利權人的壟斷,抑制他人的自由競爭,造成葯品價格的居高不下,從而加重了患者治療和公眾保健的負擔。因此,2001年11月,WTO在亞洲國家卡達首都多哈發表《TRIPS協議與公共健康宣言》,「同意TRIPS協議不能夠也不應該妨礙各成員採取措施保護公共健康」;此後,又於2003年8月30日通過執行決議,同意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將葯品強制許可的權利擴展到向最不發達國家出口。在國內,當2003年的「非典」肆虐時,廣大人民群眾也曾面臨過健康危機。因此,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的立法和執法實踐中將會更多地考慮在促進創新和保護公共利益之間尋求平衡,一方面要給真正的發明創造以合理的保護,以促進新葯的不斷產生;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不合理的壟斷和用專利進行「跑馬圈地」,為公眾合理地利用葯品保證健康提供方便。
在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知識產權已成為許多國家發展和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手段,成為關系國家核心競爭能力培育和國民經濟長遠發展的關鍵。作為關乎國計民生的葯品,其知識產權當然重要。但目前,我國葯品知識產權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懸殊,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以後,葯品領域知識產權更是成為知識產權糾紛的多發地帶,成為發達國家在貿易自由化進程中關注的重點領域之一。
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公報》近年來公布的葯品專利申請數據,我國葯品專利申請的現狀不容樂觀:一是化學葯品專利申請極少。在化學合成葯領域,外國人申請的專利約占專利總數的91.6%,其中絕大多數為新化合物專利,而中國人申請的專利不但少,且大多數為制備方法或制劑專利。二是中葯專利申請多然而質量差。在中葯領域,中國人申請的專利約占專利總數的97.76%,但是許多中葯專利申請僅是羅列處方,缺乏專利法要求的創造性,即使被授權專利,其保護范圍也很小。三是生物技術產品專利缺乏創新性。在生物制葯領域,中國人申請的專利約占專利總數的48.46%,但其發明創造性和質量與國外相比,差距仍較大。這表明,葯品知識產權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制葯行業發展和參與國際競爭的主要因素之一,盡快開展這一領域的知識產權問題研究迫在眉睫。
衛生部有關人士在談到我國葯品研發的現狀時,更是直截了當地指出,我國在世界上有影響力的新葯屈指可數,葯品知識產權問題就是主要因素之一,因為葯品知識產權對保護和激勵新葯研發起決定性的作用。當前,我國制葯行業整體創新能力差,研究水平低,導致眾多企業將有限的研發資源集中在低水平、低風險、低收益項目的重復研究上,創新沒有成為葯品研發的主流方向。在這種情況下,國家能及時啟動葯品領域知識產權問題研究,開展對這一領域的產權保護,確實是高瞻遠矚,利國利民。
不僅如此,開展葯品知識產權問題研究對推動我國中醫葯的發展也極為重要。國家中醫葯管理局有關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過去談中葯知識產權保護只是停留在口頭上,沒有真正引起大家的重視,而隨著這幾年漢方葯的迅速發展,日本、韓國等國家都在加快這一領域的產權保護與產品創新,當"洋中葯"大舉進入國內市場時,我們才驚呼"狼"來了。但能意識到這一問題並及時採取措施還為時不晚,畢竟我們在中葯理論方面還占據著絕對優勢,而且這也有利於我們重新認識和對待中葯知識產權問題
我國的新葯保護是保護國外在中國沒有知識產權保護的國內仿製的所謂新葯,其目的是保護國內開發者的利益,防止重復開發,避免市場無序的競爭。既然新葯有了行政保護的門檻,就必然阻止其他人的仿製,新葯的轉讓利潤就相當巨大。品種開發的人越少,其利潤越大;適應症越廣的葯品;其利潤越大。舉例說明,全國四類新葯奧硝唑僅僅三家開發,任何一家的全部轉讓利潤都不會小於1000萬元。假一類新葯加替沙星(申報時美國已經上市,實際是二類),全國申報了接近20家,全部劑型(片、膠囊、輸液、水針等)要超過60個,每一個研製者的利潤都不會小於500萬元,總毛利潤接近一個億。
新葯開發的巨額利潤帶動資本市場,大量的資金從不同的渠道匯總到新葯開發,新葯開發公司如雨後春筍,新葯開發的重復數量不斷增加。全國出現了新葯(仿製國外的葯)開發的新高潮,僅江蘇省在去年辦理新葯研究資質的過程中,就有接近300家研究單位。筆者通過業內了解到全國有不同規模的新葯開發公司超過了800家,其中出現了像北京德眾萬全公司那樣的大規模仿製葯公司,據說每年的新葯申報數量接近3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