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中法學
㈠ 網上哪裡可以看陳光中的《法學概論》全書內容
法學概論
一、單選用(在本題的每一小題的備選答案的題號,填入題乾的括弧內。多選不給分。每題1分,共30分)
l、按照法律的效力范圍的不同,可將法律分為( )
①成文法和不成文法②實體法和程序法
③根本法和普通法④一般法和特別法
2、闡述某項法律規范在一定法律體系中的地位的解釋,屬於( )
①邏輯解釋③擴大解釋③系統解釋④文法解釋
3、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法律的最本質的屬性是( )
①社會性②規范性③階級性④強制性
4、健全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的中心環節是( )
①有法可依②有法必依③執法必嚴④違法必究
5、憲法規定,我國的根本制度是( )
①人民民主制度②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③社會主義制度④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度
6、在我國國家機關中,有權制定行政法規的是
①全國人大常委會②國務院
③國務院所屬各部委④中央和地方各級行政機關
7、在下列各項中,不屬於行政處罰的是( )
①警告。③罰款③兔職④行政拘留
8、行政法與行政法規的關系是( )
①行政法就是行政法規
③行政法與行政法規是效力不同的兩類規范性文件
③行政法是行政法規的淵源之一
④行政法規是行政法的淵源之一
9、民事法律行為的最基本構成要素是( )
①有設立、變更、消滅特定法律關系的目的
②行為人的意思表示
③行為符合法律且不違反社會與公共利益
④行為人有民事主體資格
10、在下列各項中,屬於民法而不屬於商法的是( )
①公司法②破產法③保險法④物權法
11、所有權人因所有權被侵害而請求保護時,有一種保護方法是必須適用的,那就是( )
①確認所有權、②排除妨礙或停止侵害
③賠償損失或返還不當得利④恢復原狀或返還原物
12、依據繼承法的規定,下列各項中不屬於法定繼承第一順序繼承人的是( )
①配偶②父母③子女④兄弟姐妹
13、在我國,民事違法行為( )
①不屬於民事法律行為,但能夠發生民事法律後果
②屬於民事法律行為,因而能夠發生民事法律後果
③不屬於民事法律行為,也不能夠發生民事法律後果
④屬於民事法律行為,但不能夠發生民事法律後果
14、在下列各項中,屬於犯罪構成的必要條件是( )
①犯罪動機②犯罪目的③犯罪行為④犯罪結果
15、我國刑法規定完全負刑事責任的年齡為( )
①巳滿14周歲②已滿16周歲③巳滿18周歲④已滿20周歲
16、有權適用刑罰的機關是( )
①人民法院②人民檢察院③公安機關④國家安全機關
17、依根我國刑法的規定,判處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的數罪並罰,實行( )
①限制加重原則②並科原則③相加原則④吸收原則
18、依據我國刑法的規定,對於累犯,( )
①可以從重處罰②可以加重處罰③應當從重處罰④應當加重處罰
19、依據我國。法律的規定,危害國家安全的第一審刑事案件應當由( )
①基層人民法院管轄②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③高級人民法院管轄④軍事法院管轄
20、在下列各項中,只適用於刑事訴訟而不適用於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的原則是( )
①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③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③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不得確定有罪④辯論原則
21、在刑事訴訟中,有權發布通輯令的機關是( )
①人民法院②人民檢察院③司法行政機關④公安機關
22、在下列各種民事案件中,應當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的是( )
①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③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
③因遺產糾紛提起的訴訟④對被監禁人提起的訴訟
23、甲乙二人因房產糾紛弓!起民事訴訟,在宣判前,原告甲申請撤訴,他的申請( )
①立即發生法律效力
②不能發生法律效力
③須經乙同意後才能發生法律效力
④須經人民法院裁定準許後才能發生法律效力
24、下列各項中,只適用於行政訴訟而不適用於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的原則或制度是( )
①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
②不適用調解
③合議制度
④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實行監督
25、在行政訴訟中,對於行政機關顯失公正的行政處罰決定,人民法院可以判決( )
①變更原處罰決定②撤銷原處罰決定
③部分撤銷原處罰決定④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處罰決定
26、行政訴訟中的舉證責任主要由( )
①原告方承擔②被告方承擔
③原告方和被告方共同承擔④主張權利的一方承擔
27、在下列各項中,屬於聯合國下設的主要機構的是( )
①國際勞工組織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③安全理事會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28、在原始國籍取得上,我國1980年國籍法採取( )
①雙系血統主義②單系血統主義③出生地主義
④雙系血統主義與出生地主義相結合的原則
29、依據民法通則的規定,中國公民和外國人結婚,適用( )
①中國法②外國法
③婚姻締結地法④當事人選擇的法律
30、依據民法通則的規定,涉外扶養關系,適用( )
①被扶養人的本國法②扶養人的本國法
③與扶養人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
④與被扶養人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
二、多選題(在本題的每一小題的備選答案中,正確答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請把你認答案的題號,填入題乾的括弧內。少選、多選不給分。每題2分,共10分)
1 、法律區別於其他社會規范的重要特徵有 ( )( )( )( )( )
①法律具有規范性②法律由國家制定或者認可
③法律對社會具有普遍的約束力。④法律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
⑤法律具有階級性
2、我國憲法規定,行使國家立法權的機關是 ( )( )( )( )( )
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③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律委員會④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⑤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
3、依據我國法律的規定,在下列各項中,屬於不得違反法律禁止結婚的規定(義稱消極條件)的有 ( )( )( )( )( )
①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③患有麻瘋病
③精神失常未經治癒④沒有達到結婚年齡
⑤不符合一夫一妻制
4、依據我國保險法的規定,設立保險公司應具備的條件有 ( )( )( )( )( )
①有符合公司法和保險法規定的章程
③有符合保險法規定的不少於2億元人民市的注冊資本
③有具備任職專業知識和業務工作經驗的高級管理人員
④有健全的組織機構和管理制度
⑤有符合要求的營業場所和與業務有關的其他設施
5、我國九屆人大一次會議以來(1998—2000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的基本法律有 ( )( )( )( )( )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②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③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④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⑤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家庭法
三、名詞解釋題(每題3分,共15分)
1、確定性規范——
2、具體行政行為——
3、破產法——
4、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
5、(消費者的)知情權——四、簡答題(每題5分,共15分)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主要含義。
2、列出我國關於缺陷產品致人人身及財產損害的生產者可以請求免責的條件。
3、證據的概念及其特徵。
五、論述題(12分)
簡述如何正確行使我國憲法賦予公民的自由和權利。
七、案例分析題(每題9分,共18分)
l、某甲於1998年去世。生前曾留下三份內容相矛盾的遺囑。第一份是1991年重病時他口述並由其兩位遠房親戚在場記錄;第二份是1995年他自己去公證辦理的;第三份是他在1997年自己親筆書寫的。他去世後,有關繼承人之間為此發生爭訟
問:(1)在處理他的遺產時,應以哪一份遺囑為准?
(2)法律上的根據是什麼?
2、張某駕駛一輛載有30名乘客的長途客車由A市駛向B市。當車翻越一座高山後,下山時,客車後輪松動,剎車失靈,搖晃著向下滑行,隨時可能翻車墜入山溝。此時,對面有一輛貨車正在爬坡,張某為了避免翻車事故的發生,對著貨車開去。」客車因與貨車相撞而停住,但是貨車司機受傷,車輛和貨物被嚴重損壞。
問:張某的行為在刑法上屬於何種行為?是否應負刑事責任?為什麼?
㈡ 中國政法大學陳光中教授電話號碼
陳光中是法學界知名人士,我原來在政法大學研究生院時經常聽他講座。你現在版也可以去聽的,研究生院權的課程是開放式的,而且也有很多公開講座。不知道陳教授的不會知道他電話,認識的也不可能把他手機公開在這里。所以沒有人會把他電話發在這里的。你自己去政法大學請教陳老師吧。
㈢ 有多位教授編著過《證據法學》,陳光中、何家弘、樊崇義等。請問誰的最好
律師解答:
說實話,這基本教材都差不多。選擇哪一本都行,陳光中是研究訴訟法專學的,何家弘是中國屬人民大學法學院證據學教研室主任、證據學研究所所長、法律語言研究所所長。而樊崇義是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中心主任。
他們都有自己不同的觀點,如果只為學習隨便選擇一本,如果考研,考哪個大學選擇哪個大學的教材。
㈣ 中國政法大學本科生的證據法學用的是哪本教材❶陳光中主編❷張保生主編❸卞建林主編
中政的不太了解哎 大學本科證據法基本上都用張保生的
㈤ 以法學為主幹的大學
1、以法學抄為主幹的大襲學有:
中國政法大學
華東政法大學
西南政法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2、法學又稱法律學、法律科學,是以法律、法律現象以及其規律性為研究內容的科學,它是研究與法相關問題的專門學問,是關於法律問題的知識和理論體系。
3、大學(拉丁語:UNIVERSITAS),泛指實施高等教育的學校,指提供教學和研究條件和授權頒發學位的高等教育組織,包括綜合性大學、學院、高職高專等的學校。
㈥ 誰是當代有名的法學專家
法學家,一般是按照法律部門分類的,分為:理論法學、法律史學、回憲法學與行政法答學、刑法學、民商法院、訴訟法學、軍事法學。刑訴法學屬於訴訟法學的一個分支。
按照《當代中國法學名家》所載,訴訟法學較為專業的學者有:
「卞建林 常 怡 陳光中 陳桂明 陳瑞華 陳衛東 程榮斌 崔 敏 樊崇義 顧培東 江 偉景漢朝 李 浩 劉家興 龍宗智 沈達明 沈德詠 宋英輝 譚 兵 譚世貴 湯維建 田平安 汪建成 王國樞 王敏遠 王亞新 徐靜村 嚴 端 楊榮馨 張衛平 周國均 左衛民 孫長永 李昌道」等人。
㈦ 法學界有哪些名人多介紹!
1、江平:
中國著名法學家,1930年12月出生,浙江寧波人,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民商法學博士生導師。1948年至1949年就讀於燕京大學新聞系。1951年入莫斯科大學法律系,1956年畢業回國進入北京政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前身)任教。1983年至1990年歷任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校長。是七屆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1988年至1992年任中國法學會副會長。2001年10月12日,被授予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待遇。
江平教授被收入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並被收入中國多種版本的著名學者、著名法學家名錄。
2、陳光中
浙江永嘉縣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中心名譽主任。1930年4月23日生,浙江永嘉人。著名法學家、法學教育家,新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的開拓者和重要的奠基者。1952年7月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2001年,被中國政法大學授予終身教授稱號。
曾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和中國法學會副會長,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名譽院長。
他長期致力於刑事訴訟法學、證據法學、中國司法制度史和國際刑事人權法的研究,為培養法學高級人才,發展訴訟法學特別是刑事訴訟法學,改革和健全中國刑事司法制度,加強刑事司法人權保障,開展國內外訴訟法學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3、賀衛方
賀衛方無疑是中國當今法學界最有影響力的法學家之一。1960年7月生,山東省牟平縣人,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畢業於西南政法學院(法學學士),1985年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法學碩士)。1985年起在中國政法大學任教並主持《比較法研究》季刊編輯工作。1995年調至北京大學法律學系任教。1992年被聘為副教授,1999年被聘為教授。1993年6-7月美國密執安大學、1996年6月-1997年1月哈佛法學院訪問學者。擔任北京大學司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國外國法制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副會長等社會職務。
4、王利明
王利明,男,1960年生,湖北仙桃人,中共黨員,新中國第一位民法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法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兼召集人,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九屆、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九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十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十一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財經委委員,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14年1月15日,中國人民大學校黨委原副書記、原副校長(兼)王利明接任常務副校長。
5、梁慧星
1944年1月16日生,四川青神人。中國著名民法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法學研究》雜志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四川大學、西南政法大學、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2008年擔任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主席團成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1966年畢業於西南政法學院(現西南政法大學);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院,獲民法碩士學位。1990年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曾擔任職務: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主席團成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合同法》起草委員會組長、《物權法》、《侵權法》、《民法通則》起草組核心成員。1990年被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99年起擔任第四屆及第五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2003年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曾任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屆特邀咨詢員、公安部第二屆特邀監督員,山東大學法學院院長等職;2007年擔任中央政治局《物權法》專題講座主講人。主要著作包括:獨著:《民法》、《民法總論》、《中國民法經濟法諸問題研究》、《民法學判例與立法研究》、《民法解釋學》、《裁判的方法》、《法學學位論文寫作方法》等;合著:《合同法》、《經濟法的理論問題》、《民法債權》、《物權法》、《中國物權法研究》、《中國民法典草案附理由》等;主編:《民商法論叢》、《中國民商法專題研究從書》等。
㈧ 陳光中的學術思想和理論
陳光中治學嚴謹,崇尚科學,倡導創新,注重務實。既立足於中國國情,又密切注視國際研究動向和趨勢,幾十年來孜孜以求、筆耕不輟,著述等身(出版著作35部、教材19本、論文220多篇),形成了自己系統的學術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關於訴訟價值觀
陳光中認為訴訟法的價值可分為工具價值和獨立價值;在現代法治國家,實體法和程序法相輔相成,不能有主次之分;應當承認,訴訟法的第一價值是保證實體法的正確實施,同時也不能忽視其自身重要的獨立價值。實體法和程序法不是機械的並重而是動態的並重。
(2)刑事訴訟目的觀
陳光中主張法的權利本位觀,刑事訴訟在總體上也應當以權利為本位,打擊犯罪歸根到底是為了維護人權。但刑事訴訟直接的目的應當是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相結合。刑事訴訟中的人權保障的內涵,狹義上應指訴訟參與人,特別是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的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處於弱勢地位,其權利應當是保障的重點。我國傳統上重打擊輕保障,因此既要講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相結合,又要重點突出保障人權。應當將「保障人權」載入刑訴法條文。同時,他認為強調人權保障並不意味著放棄懲罰犯罪的價值追求,而是主張在加強人權保障的同時防止削弱打擊犯罪,在強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利保障的同時強化被害人等其他訴訟參與人的權利保障。
(3)刑事訴訟結構觀
陳光中認為,科學而合理的刑事訴訟結構才能保證實現司法公正,現代法治的刑事訴訟結構應貫徹控審分離、控辯平等對抗、審判方居中裁判的原則。他主張,中國刑事訴訟中應當包括兩個三角結構:一個是在審判階段中,控辯平等對抗,法官居中裁判的大三角結構。另一個是審前階段由偵查機關、犯罪嫌疑人以及審批逮捕、審查起訴的中立裁決者組成的三方結構。
此外,他還認為職權主義和當事人主義這兩種訴訟結構各有長短,兩者適當結合最有利於實現我國刑事訴訟的目的,應吸收西方兩大訴訟結構的長處來改革我國刑事訴訟結構。我國刑事訴訟結構近似大陸法系的職權主義,應適當吸收當事人主義的一些做法,同時又不能完全照搬,應保持法官在庭審中有限的主動性。
(4)刑事訴訟效率觀
在司法公正與訴訟效率的關繫上,陳光中主張「公正第一,兼顧效率」。他認為,在刑事訴訟價值中,公正處於核心地位,因為刑事訴訟的根本目的是保證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具體而言就是通過正當程序查清案情,懲罰犯罪、保障人權,以一種和平和非自助的方式解決國家與被告人、被害人與被告人之間的矛盾,從而恢復被犯罪行為破壞的社會秩序。當然,公正的優先地位不是絕對的,在一定情況下,為了效率,不得不對公正的價值作出適當的犧牲,但是這種犧牲不能過分,否則就會違反司法的基本要求。 (1)客觀真實與法律真實相結合的訴訟真實觀
陳光中認為,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價值論是我國刑事證據制度的理論基礎。他不同意否定認識論對證據制度起指導作用的觀點。他認為刑事訴訟證明的目的是要努力查明案件事實真相、達到訴訟客觀真實,即司法人員的主觀認識力求符合案件客觀事實。他主張客觀真實與法律真實相結合。由於訴訟證明的復雜性,訴訟價值追求的多元性,刑事證明不能只適用一個統一的證明標准,而是要有層次性,如適用推定等,這樣就必須適用法律真實原理。但是如果法律真實不與客觀真實相結合,必然不同程度地走向主觀主義。
(2)證據裁判原則
證據裁判原則是現代法治國家刑事訴訟中認定犯罪事實時必須遵循的原則。訴訟證明方式的演進歷史,不應以歐洲大陸為中心,而應擴展至世界范圍,將其分為神明裁判、口供裁判和證據裁判三個階段。證據裁判原則要求以口供以外的證據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主要根據。證據必須具有客觀性、關聯性、可采性。定罪證明標準是 「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這是主客觀相結合的標准,其中「事實清楚」是主觀標准,「證據確實充分」是客觀標准。刑事訴訟法新增加的「排除合理懷疑」標准,將其作為證據確實充分的關鍵條件。但不能照搬西方對排除合理懷疑關於「接近確定性」或「95%」的解釋。對案件的主要事實應達到結論唯一性,以嚴防冤案的發生。
(3)刑事證明理論
陳光中主張,我國刑事訴訟中的證明,在廣義上,應當指公安司法機關和當事人以及他們所委託的辯護人、代理人收集、運用證據認定刑事案件事實的活動。對於證明責任問題,他主張對舉證責任和職務證明責任進行區分,舉證責任是指在法庭審理階段,控辯雙方對法庭承擔提出證據證明自己的主張的責任。而職務證明責任是指公安司法機關基於職責,在訴訟證明中所應達到的要求,即在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出有罪的處理性決定時必須具有證據證明犯罪事實的責任,它要解決的是國家專門機關在追究犯罪時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關系問題。
(4)刑事證據原則和規則的完善
陳光中主張為了實現證據制度上科學化、法治化和人性化,根據國際人權的有關規定並參考外國的證據法,應當確立以下原則、規則:無罪推定,不得強迫自證其罪,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證人拒絕作證特權,傳聞證據規則等等。他力主疑罪從無,認為疑罪從輕實質上是有罪推定並且是產生冤假錯案的重要成因。1996年刑訴法修改,增加證據不足作無罪處理的重要規定,這與陳光中的努力有關。對於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陳光中主張建立相對排除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即刑訊獲取的口供一律排除,不具有證據效力;實物證據則由於其具有不可替代性而應採取裁量排除原則,即根據違法程度、案件的性質、公益的保護等因素綜合加以酌量考慮,具有一定的彈性。在非法證據排除的舉證責任和證明標准上,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辯護人認為指控犯罪的證據為非法取得並提出相關線索時,偵查機關、檢察機關應當提供證據證明其為合法取得,其證明標准為確實充分,至少要達到證據明顯優勢。 (1)加強被告人權利保障
陳光中認為,在當前,刑訊逼供是最大的程序不公,冤枉無辜是最大的實體不公。為了遏制刑訊逼供,陳光中主張,擴大刑訊手段的解釋范圍,即刑訊不僅指對肉體上的施加暴力,而且包括精神上的折磨;實現看守所中立,並由其進行全程錄像或者錄音;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相對的沉默權。
(2)完善辯護制度
陳光中始終認為,辯護制度是一個國家司法制度是否民主、法治、文明的重要標志。1955年他在《政法研究》上發表的處女作論文中就通過介紹蘇聯辯護制度主張在新中國建立辯護制度。後又在兩次主編的刑事訴訟法修改建議稿以及發表的文章中,力主不斷完善辯護制度。如主張律師在偵查階段應當以辯護人的身份參加,會見犯罪嫌疑人不被監聽,有權收集證據等。他是最早主張在我國建立法律援助制度的學者之一。他認為對於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應當全程實行法律援助制度。
(3)強化被害人的權利保障
陳光中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已經提出應加強被害人人權保障。在上次修改刑事訴訟法時,他主張在加強被告人權利的同時擴大被害人的權利。經立法部門和學者的共同努力,1996年修改的刑事訴訟法把被害人列為當事人之一,賦予了他申請迴避權和要求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權利,從而加強了對被害人權利的保障。當前他又主張制定新法,創建被害人救助制度。
(4)腐敗犯罪案件偵查手段的完善
陳光中認為,在我國的腐敗犯罪案件偵查中,檢察機關取證能力較為有限,難以有效地打擊腐敗犯罪。《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第50條第1款明確規定了在腐敗犯罪案件偵查中可以使用控制下交付、特工行動和電子或者其他監聽形式等特殊偵查手段。但我國1996年刑訴法對這些手段均沒有作任何規定。因此他建議,修改刑訴法應當賦予檢察機關反腐敗偵查部門有使用特殊偵查手段的權力,2012年刑訴法再次修改時吸收了此建議,將特殊偵查手段納入刑事訴訟法規制范圍之內。同時,他特別強調,在強化犯罪偵查能力的同時,加強對檢察機關權力的制約也非常必要。
(5)二審程序的進一步完善
陳光中認為,我國刑事二審程序在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權利救濟和保障公正方面的功能尚未完全發揮出來。1996年刑訴法修改對二審審判改革力度明顯不夠。為充分發揮二審程序的功能,刑訴法再修改應當堅持全面審查原則、擴大開庭審理的范圍、完善上訴不加刑原則、改革發回重審制度、創建當事人和解制度。惟有如此,刑事二審程序才能更加民主化、法治化、科學化。
(6)死刑復核程序的完善
陳光中認為死刑案件人命關天,死刑復核程序是最後一道把關的程序,應當向訴訟化方向進一步完善:第一,法官應當訊問被告人;第二,必須有辯護人參與,被告人及其近親屬沒有聘請辯護律師的,應當指派法律援助機構的律師參加。第三,對控辯雙方有爭議的重要證據要認真細致地核實,必要時可以到當地召開不公開的聽審會,通知辯護律師和公訴人到場,對證人、鑒定人等言詞證據來源加以質證,以便更有效地判明這些證據的真實性。以上部分主張被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所採納。
(7)再審程序的改造
陳光中認為,我國傳統觀念上強調「實事求是,有錯必糾」,單純追求實體公正,具有片面性。現代化的再審程序必須把既判力理念、禁止雙重危險(一事不再理)規則、程序安定性與糾正錯判結合起來,區別有利於被判決人和不利於被判決人兩種情況做不同處理。他認為在再審理念上不能只強調程序終局性而不注意糾正生效裁判實體錯誤,特別是對無罪錯判有罪的已生效裁判任何時候都應當允許申訴,在查清案件事實真相後,必須加以改判平反,還無辜者以清白。
(8)完善未成年人刑事程序
陳光中認為原刑訴法對未成年人被追訴人的特點關注和權利保障很不夠,主張再修改時應專章設立未成年人訴訟程序,規定「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確立全面調查、分案處理和辦案人員專業化的制度;實行指定辯護制度,提高逮捕標准,建立未成年人刑事污點消除制度,並率先提出增設附條件不起訴程序。以上主張大多被2012年刑事訴訟法所吸收。
(9)刑事和解制度的構建
陳光中認為,近些年來,在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刑事和解理念已成為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共識。實務部門通過開展試點,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刑事和解制度體現了中國「和為貴」的傳統和諧文化,能有效地解決刑事犯罪所帶來的各種糾紛和矛盾、有利於提升被害人的程序性主體地位並提高訴訟效率。刑事和解應當貫穿於偵查、起訴、審判和執行的刑事訴訟全過程。同時還應加以規范,使其發揮最大功能,將弊端減少到最低限度。如防止被害人漫天要價以及放縱犯罪或者處罰過輕現象。
(10)刑事賠償制度的建立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陳光中教授就率先關注和倡導建立中國的刑事賠償制度。他指出,為了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應當盡快建立刑事賠償制度,以使憲法和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具體化,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他建議,享有刑事賠償請求權的條件,應當包括錯誤羈押和錯判,錯判以無罪枉判為限。關於賠償的范圍和標准,他認為,我國確立刑事賠償制度時應當以賠償經濟損失為主,賠償金應當由國庫支付。他還建議,司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如果挾嫌報復、玩忽職守,造成錯誤羈押,侵犯公民的合法權益,除了應依法追究其行政責任外,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這些建議,後來大多被1994年通過的國家賠償法所吸收。十多年後,根據法治建設發展,立法機關啟動國家賠償法的修改。陳光中積極參加修改座談會,還在權威刊物發表論文,對如何改革刑事賠償制度提出系統建議,其中不少主張為2010年通過的國家賠償法修正案所吸收。 (1)與聯合國刑事司法准則的銜接
在聯合國司法准則問題的研究上,陳光中率先敏銳地認識到了該問題的重要性,其研究在國內居於領先地位。1998年,陳光中與加拿大刑法改革和刑事政策國際中心合作推出的《聯合國刑事司法准則與中國刑事法制》一書,是國內最早專門探討聯合國刑事司法准則在中國的實施問題的專著。他認為,聯合國人權准則是從人類社會共同的要求中概括出來的准則,我們應當予以尊重。對於我國已經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則應當認真、嚴格地予以遵守,不宜與之發生明顯的不協調的現象。他認為目前我國的刑事法律在保護人權方面已經有了較大的進步,應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創造條件,努力使我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的內容在我國能真正得以實現,必要時還要對現行法律進行修改,與國際條約相接軌。
2002年,陳光中主持起草了《關於我國加入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建議書》,並公開發表在《政法論壇》雜志上,他希望通過該建議書促進我國早日批准和實施《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促使我國人權狀況進一步改善,促進我國的刑事司法文明程度的進一步提高。對於我國批准和實施該公約的條件問題,他認為,隨著我國法制建設的發展,我國基本具備批准和實施公約的條件。對於公約與我國國內法的協調問題,他認為,我國憲法沒有對國際法和國內法的關系問題作出原則性規定,將來應當對該問題在法律上加以明確,確立優先適用國際法的原則。對於該公約條款的保留問題,陳光中建議,在批准公約時盡量不保留,把保留和聲明的條款減少到最低限度。關於該公約的批准時間問題,他建議,我們應當積極創制條件,認真做好各種准備工作,以爭取盡快批准公約。
(2)對外國法制經驗的借鑒
早在1988年,陳光中主編了《外國刑事訴訟程序比較研究》一書,這是建國以來我國法學界第一部系統研究外國刑事訴訟程序的專著。在對待外國法治的態度上,陳光中教授認為,西方國家法治的一些內容,反映了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成果,反映了立法、司法活動的共同規律,不能簡單地用階級性予以否定,應當在立足我國國情的基礎上,認真加以借鑒和吸收。特別是從「二戰」結束至今的近半個世紀中,世界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刑事訴訟制度方面有不少變革和發展,其中有些方面反映了刑事訴訟活動的一般規律和發展趨向。這些規律和趨向值得我們重視和研究。2004年,陳光中教授又主編出版了《21世紀域外刑事訴訟立法最新發展》一書,比較全面地介紹了世界各主要國家和地區刑事訴訟立法的最新變革動向以及聯合國有關刑事訴訟的條約,為我國刑事訴訟法再修改及探討刑事司法發展規律提供重要資訊。但是,陳光中教授從來不盲目相信西方的制度,認為,對外國法的移植和吸收,必須同本國國情相結合。 1. 《刑事證據制度理論》(合著),群眾出版社1982年版。
2. 《中國古代司法制度》(第一作者),群眾出版社1984年版。
3. 《外國刑事訴訟程序比較研究》(主編),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
4. 《律師學教程》(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5. 《中國法律教程》(主編),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6. 《中國刑事訴訟程序研究》(主編),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
7. 《中華法學大辭典·訴訟法學卷》(主編),中國檢察出版社1995年版。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改建議稿與論證》(第一主編),中國方正出版社1995年初版,1999年再版。
9. 《聯合國司法准則與中國刑事法制》(第一主編),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0. 《中國刑事訴訟法實施問題研究》(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版。
11. 《中德不起訴制度比較研究》(主編),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版。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證據法專家擬制稿(條文、釋義與論證)》(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13. 《審判公正問題研究》(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4. 《21世紀域外刑事訴訟立法最新發展》(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5. 《刑事再審程序與人權保障》(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16.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我國刑事訴訟》(主編),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
17.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再修改專家建議稿與論證》(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18. 《中國大網路全書法學卷(修訂版)》(副主編,並任其中的「刑事訴訟法」、「司法組織」學科主編),中國網路全書出版社2006年版。
19. 《比較與借鑒——從各國經驗看中國刑事訴訟法改革路徑》(第一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0. 《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和反腐敗公約程序問題研究》(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1. 《中國司法制度的基礎理論問題研究》(第一作者),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22. 《陳光中法學文選外文卷「Chen Guangzhong:Selected Works on Law」》,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23. 《陳光中法學文選》(三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24. 《中國刑事二審程序改革之研究》(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5.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改條文釋義與點評》(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版。
26. 《刑事訴訟法》(第五版)(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27. 《法學概論》(第五版)(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103年版。
28. 《證據法學(修訂版)》(主編),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29. 《論檢察》(獨著),中國檢察出版社2013年版。
30.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實施研究》(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1. 《蘇聯的辯護制度》,載《政法研究》1955年第2期。
2. 《關於刑事訴訟中的證據分類與間接證據的幾個問題》(合作),載《政法研究》1956年第2期。
3. 《我國古代刑事立法簡述》,載《政法研究》1963年第4期。
4. 《略論封建法制》,載《法學研究》1979年第1期。
5. 《試論我國封建法制的專制主義特徵》(合作),載《社會科學戰線》1980年第1期。
6. 《應當批判地繼承無罪推定原則》,載《法學研究》1980年第4期。
7. 《中國古代的上訴、復審和復核制度》,載《法學評論》1983年第3、4期合刊。
8. 《日本的刑事訴訟法——赴日本考察報告》(合作),載《法學研究》1985年第6期。
9. 《刑事損害賠償制度芻議》(合作),載《中國法學》1987年第1期。
10. 《關於檢察制度改革和刑事訴訟法的幾個問題》,載《浙江法學》1987年第3期。
11. 《外國刑事訴訟法程序的近期發展趨勢》,載《比較法研究》1987年第4期。
12. 《中國刑事訴訟法的形成和特徵》,載《中國刑事法的形成與特色》(第1卷),日本成文堂1989年 版。
13. 《關於中國的判例制度研究》,載《立命館法律評論》(日本)1989年第4期。
14. 《處理兩岸間刑事法律之我見》,載曾憲義等:《大陸法律學者論「海峽兩岸關系暫行條例」》,台灣蔚里 法律出版社1989年版。
15. 《刑事訴訟中證明責任問題新探》(合作),載《法學研究》1991年第2期。
16. 《中國刑事訴訟法中的起訴制度》,載《中國刑事法的形成與特色》(第2卷),日本成文堂1991年 版。
17. 《中國大陸的法學教育》,載《中國法制比較研究論文集》(台北)1992年。
18. 《關於反貪污賄賂立法若干問題的比較研究》(合作),載《立命館法律評論》(日本)1993年第8 期。
19. 《我國刑事訴訟目的與審判結構之探討》,載《政法論壇》1994年第1期。
20. 《世界刑事訴訟法發展趨勢與中國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展望(要點)》,載《93』刑事訴訟法學國際研討會 論文》1994年1月。
21. 《中國刑事訴訟制度改革之展望》(合作),載《刑事法律與犯罪比較研究》(法國·法文)1995年。
22. 《孫中山先生之民權主義法制思想》,載《政法論壇》1995年第2期。
23. 《論刑事訴訟法修改的指導思想》,載《法制與社會發展》1995年第4期。
24. 《刑事訴訟法修改芻議》(合作),載《中國法學》1995年第4、5期。
25. 《中國刑事司法制度:現況及發展趨勢》,載《中國法律》(香港)1996年第1期。
26. 《刑事司法人權保障的新篇章》,載《政法論壇》1996年第4期。
27. 《堅持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相結合,立足國情與借鑒外國相結合——參與刑事訴訟法修改的體會》,載 《政法論壇》1996年第6期。
28. 《中國刑事訴訟法之改革》,載《刑事法律與犯罪比較研究》(法國·法文)1998年。
29. 《刑事法制的回顧與展望》,載《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第5期。
30. 《刑事訴訟法學二十年》,載《中國法學》1998年第4期。
31. 《<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我國刑事訴訟》,載《中國法學》1998年第6期。
32. 《刑事證據制度與認識論——兼並誤區論、法律真實論、相對真實論商榷》(合作),載《中國法學》 2001年第1期。
33. 《論刑事訴訟中的「中立」理念》(合作),載《中國法學》2002年第2期。
34. 《追求刑事訴訟價值的平衡——英俄近年刑事司法改革述評》(合作),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03年 第1期。
35. 《中國刑事強制措施制度的改革與完善》(合作),載《政法論壇》2003年第5期。
36. 《關於鐵路司法體制改革的幾點看法》(合作),載《人民檢察》2003年第12期。
37. 《刑訴法再修改之基本理念——兼及若干基本原理之修改》,載《政法論壇》2004年第3期。
38. 《改革、完善刑事證據法若干問題之思考》,載《證據法論叢》(第8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 版。
39. 《論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載《澳門檢察》2004年第5期。
40. 《試論我國刑事審判監督程序之改革》(合作),載《中國法學》2005年第1期。
41. 《刑事司法鑒定製度的進一步改革與完善》(合作),載《政法論壇》2006年第1期。
42. 《聯合國反腐敗公約與刑事訴訟法再修改》,載《政法論壇》2006年第1期。
43. 《刑事和解初探》,載《中國法學》2006年第5期。
44. 《附條件不起訴:檢察裁量權的新發展》(合作),載《人民檢察》2006年第7期。
45. 《司法、司法機關的中國式解讀》(合作),載《中國法學》2008年第2期。
46. 《國家刑事賠償制度改革若干問題之探討》(合作),載《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
47. 《刑事訴訟法再修改若干問題之展望》,載《法學》2008年第6期。
48. 《改革開放30年的刑事訴訟法學》(合作),載《現代法學》2009年第1期。
49. 《訴訟真實與證明標准改革》(合作),載《政法論壇》2009年第2期。
50. 《刑事訴訟立法的回顧與展望》,載《法學家》2009年第5期。
51. 《建國初期司法改革運動評說》(合作),載《首屆中國法學名家論壇論文集》2009年4月。
52. 《我國勞動教養制度改革》(合作),載《人民司法》2009年第15期。
53. 《偵查階段律師辯護問題研究》(合作),載《中國法學》2010年第1期。
54. 《再談刑事和解》,載《法學研究》2010年第1期。
55. 《中國語境下的證明責任問題探討》(合作),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10年第2期。
56. 《刑事證據制度改革若干理論與實踐問題之探討——以兩院三部<兩個證據規定>之公布為視角》,載 《中國法學》2010年第6期。
57. 《關於司法權威問題之探討》(合作),載《政法論壇》2011年第1期。
58. 《刑事訴訟法再修改視野下的二審程序改革》(合作),載《中國法學》2011年第3期。
59. 《我國公訴制度改革若干問題之探討》(合作),載《法學研究》2011年第4期。
60. 《論刑事訴訟中的證據裁判原則——兼談<刑事訴訟法>修改中的若干問題》(合作),載《法學》2011 年第9期。
61. 《關於修改後<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若干問題的思考》(合作),載《法學》2012年第11期。 62. 《比較法視野下的中國特色司法獨立原則》,載《比較法研究》2013年第2期。
63. 《論不得強迫自證其罪原則》,載《澳門研究》2013年第1期。
64. 《關於深化司法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合作),載《中國法學》2013年第4期。
65. 《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合作),載《訴訟法學研究》(第十八卷)2013年9月。
66. 《論無罪推定原則及其在中國的適用》,載《法學雜志》2013年第10期。
67. 《我國勞動教養制度改革之探討》(合作),載《中國法律》2013年第5期。
68. 《嚴防冤案若干問題思考》(合作),載《法學家》2014年第1期。
69. 《應當如何完善人權刑事司法保障》,載《法制與社會》2014年第1期。
70. 《我國刑事辯護制度的改革》,載《中國司法》2014年第1期。
㈨ 陳光中 刑事訴訟法 張文顯 法理學 出版社不同 內容呢
內容肯定是不一樣的.不同出版社的編書人員不一樣.除了所提到的張文顯、陳光中等主編人員,還有其它人員進行對書的編輯。一般會以一個比較有名的學者作為主編。而法學書籍,特別是教科書,大多是以章為單位的。每個人編幾章,合起來就可以成書,然後再校對,沒有特別沖突的話,就可以出書了。
一般來講,主編一樣的話,不管哪個出版社的,基本觀點會是一樣的,但是排版、內容的詳細程度等等會不一樣。那就要看你自己的選擇了。
㈩ 現今國內各法學學科第一人都是誰
法學綜合一(法理學40分、憲法學40分、國際法學40分、行政法學30分)
《法理學導論》
(初試必讀)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年6月版 舒國瀅主編 20元
《憲法學》 北京大學出版社
第四版 焦洪昌主編 30元
《國際法》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 2008年 周忠海主編 42元
《國際私法》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供紶垛咳艹糾訛穴番膜
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 2010年 第二版 趙相林主編 38元
《國際經濟法》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8年9月版 莫世健主編 49元
《行政法學》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年版 張樹義主編 18元
《行政訴訟法學》第二版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年版 馬懷德主編 21元
法學綜合二[民法學、刑法學、訴訟法學(含刑訴、民訴)各佔50分]
《民法學》第二版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11年最新版 江平主編 59元
《民事訴訟法學》(第二版)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11年3月第一版 宋朝武主編 49元
《刑事訴訟法學》(第三版) 北京大學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陳光中主編 40元
《刑法學》 (第三版)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9年9月版 曲新久主編 52元
這些是目前最新版本的教材,祝你考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