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在美國

道德經在美國

發布時間: 2021-01-17 03:54:02

道德經如何傳入美國

在70年代中期,美國由於採用了坎思斯的理論,對國家經濟採取干預手段,結果出現了經濟內智障。造容成了巨大損失,70末80初,里根在1986採用了老子的《道德經》,對於經濟採取減少干預,開支,社會福利使美國經濟得到回升,因此在那一時期《道德經》在美國十分暢銷,在紐約等大城市賣的十分火熱。

② 古文化的美國人,用了十幾年的時間翻譯出《道德經》

目前,在西方影響最大的《道德經》譯本是當代英國漢學家韋利的英文本,題為《道及其專力量》。有趣屬的是,西方人最初把「道德經」3個字分別翻譯為「道路」(theway)、「德性」(virtue)和「經典」 (classic)3個詞。直到上世紀90年代,仍然有人把《道德經》分作《道經》和《德經》。但目前通常採用的譯名是用漢語音譯「DaoDeJing」或「TaoTeChing」。

③ 美國人管中國的道德經中的「道」叫什麼

道德經翻譯英文是Tao Te Ching,道字英文叫Tao

④ 道德經在國際上的地位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世界文化名著總銷量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

在西方《道德經》的銷量已經超越了《聖經》,躍居所有經典之上,現已榮登世界書籍排行榜榜首之位。在中國,《論語》比《道德經》影響大;在國外,《道德經》比《論語》影響大;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各國經典名著中,《道德經》是被翻譯成最多種語言、發行量最大的傳世經典。

《道德經》的外文譯本總數近500種,《道德經》的德文譯本多達82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也高達700多種。

老子是2500年中國歷代君王的導師,影響中國2500年的歷史。德國電視台的一項調查表明,老子還是德國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國人」,每四個德國人家裡就藏有一本《道德經》。

當代管理巨著《第五項修煉》風靡全球,他的作者「學習型組織」的創始人彼得•聖吉最推崇老子的管理思想。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最推崇老子的管理哲學。在松下公司花園里有一尊老子的銅像,下面石座上刻著中文:道可道,非常道。

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在任時,曾在電視講話中呼籲,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道德經》,可幫助人們解決思想上的困惑。

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在2008國際論壇說:「俄羅斯應該用中國老子的智慧走出經濟危機。」

美國總統里根把《道德經》奉為寶典,在第二次總統就職演說中,引用了老子的名言「治大國若烹小鮮」來闡釋他的治國理念。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最初正是根據伏羲黃老的陰陽學說提出了二進制思想。

黑格爾師承康德,把老子學說看成是真正的哲學,將老子所說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發揮得淋漓盡致,使其哲學邏輯合理,充滿生氣,理論新奇,論述動人。黑格爾研究每一個命題,都完全按照太極圖的正(陽)反(陰)合(中)的三維形式,創立了三段式解讀法。

哲學家海德格爾更把老子的「道」視為人們思維得以推進的淵源。海德格爾認為老子與自己的思想很吻合,他將老子「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的字句掛於牆,懸於壁,是老子忠實信徒。

尼采說《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入汲桶,垂手可得。

日本學者湯川秀樹說:「早在兩千多年前,老子就已預見到了未來人類文明所達到的狀況。」

美國學者卡普拉驚奇地發現了道家哲理與高能物理現象的吻合,他在《物理學之道》中說:「中國的哲學思想,提供了能夠適應現代物理學新理論的一個哲學框架,中國哲學思想的『道』暗示著『場』的概念,『氣』的概念與量子『場』的概念也有驚人的類似。」

足球皇帝貝肯鮑爾欣賞老子,「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成了當時他最喜愛的格言。

道祖老子在短短的五千言中,以其精煉的語言和深邃的智慧,探究了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深刻揭示了宇宙生命發生發展和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真諦。

參考鏈接搜狐客戶端:http://www.sohu.com/a/114862265_488530

參考鏈接騰訊:http://news.qq.com/a/20070510/001383.htm

參考鏈接中國網—國際道德經論壇: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gjddjlt/node_7017047.htm

⑤ 誰能幫我找點歐洲人或者具體點德國人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證據

前蘇聯漢學家李謝維奇說,「老子是國際的」。英國科學家李約瑟一生研究中國,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鍾,著有多卷本《中國科技史》專著。他說,中國文化就像一棵參天大樹,而這棵參天大樹的根在道家。李約瑟越研究中國,越認識老子、道家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越發相信老子學說的正確,越來越按照老子說的去做,他晚年乾脆自稱是「名譽道家」、「十宿道人」。李約瑟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研究很有成就,是上個世紀國際上知名的漢學家,而他的最大貢獻是他發現了道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從而為上個世紀後半葉世界「老子熱」的形成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在現時的德國、法國、英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繼興起了「老子熱」,《老子》一書在這些國家被一版再版。去年,在已有多種英文譯本的情況下,一種新的《道德經》譯本的出版權在美國又為8個出版商所爭奪,最後哈潑公司以13萬美元的高價買下出版權。

在當今的德國,幾乎大小書店都有老子著作的翻譯本。據報道,一位德國青年物理學博士托一位留學德國的中國學生替他購買中文本《老子》,以便對照原文,求得更深的理解。這位德國博士的一位朋友還把《老子》章句製成畫片掛在牆上,以此表示對《老子》的尊重和敬仰。這位博士還把《道德經》作為人生指南送給他的女兒。

上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美國《紐約時報》將《道德經》列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

2008年10月20日到21日,鹿邑老子國際文化節在鹿邑舉辦,各種以老子為背景的文化產品也開始出現在文化節上,這無疑是人們對老子文化在現時意義的大認同,也顯示了現代人對鹿邑老子文化的認可和尊重。或許,這也是老子文化的一個新的開始。

⑥ 道德經:近期美國挑起貿易戰,中國採取奉陪到底的策略是否符合道的精神怎樣做才更好

美國回歸製造業,攻城略地是必然的,在美國第一的意識下,沒有制約,就只有貿易殺戮而不是規則。

⑦ 求道德經是如何傳入英國/美國和對其影響資料,越詳細越好

《道德經在英語抄世界:文本行旅與世界襲想像》這本書是中南大學的博士論文修改而成。其中有涉及你所說的內容。主要還是作為一部翻譯著作而存在。
摘錄如下:
2.2英語世界的《道德經》概況
在各國爭相翻譯《道德經》的活動中,英語國家起步較晚。英語世界關於中國的形象及中國古代典籍的知識,最初是經由法、德、意、俄等國間接獲取的。……為了順利開展在華傳教事業,加速《聖經》漢譯事業及其在中國的廣泛接受,英國來華傳教士將目光轉向中國的儒道學碩尋求本土文化支持。他們很快發現儒家學說是一種封閉性的學問,不利於《聖經》在中國的接受,因而將目光鎖定道家學說,《道德經》英譯事業因此迅速發展起來。

你可以買一本看看。

⑧ 老子: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聖人的治理方法是,使其心無所求,使其腹中有食物(不致專飢餓),使其思想屬單純,常常令人民沒有太復雜的思想,沒有未滿足的慾望。

出處:出自於道德經。《道德經》是哲學著作。至今廣泛流傳,迷人、有魅力。其原因之一就是具有較強的文學性。

(8)道德經在美國擴展閱讀

各界名人對老子的看法:

日本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預見並批判今天人類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驚人的洞察力看透個體的人和整體人類的最終命運。」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做人應該像老子所說的如水一般。沒有障礙,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壩,停下來;堤壩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

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我不是理論的創立者,我只是個(道家)得道者,我們在這裡面臨著人類地位所固有的。

⑨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翻譯

訂正一個字:必須按帛書本訂正「國之福」為「國之德」。
【字詞句注釋】
古之善為道者:古,過去、以前;善,善於、按繼定的目標,圓滿的完成;為,行為、堅持前後一致的行為;道,道理,「保證、保障民得」的道理;「為道者」實際上是指古公亶父,因為他率先擬訂了《德》論而立下了原則、規則;(誠然,《老子》帛書甲本,這句是:「故曰:為道者」。說明,與前面的結尾密不可分,意思也是一樣的。)古之善為道者,過去善於堅持按照「保證、保障民得」的道理辦事的統治者;
非以明民:非以,不是用、教;明,明白、聰明(而實質是偽詐、機巧);民,民眾;非以明民,不是教民眾「聰明」(而實質上是偽詐、機巧);
將以愚之:將以,而是使(還以、還其本來面目);愚,淳樸、朴質,淳樸不散、偽詐不生;將以愚之,而是教他們保留本來的淳樸、朴質的本色;
民之難治:(誰能夠說出「民之難治」這樣的話,只能是不服務於民眾的人,不按「保證、保障民得」的道理辦事的人。既然這樣,那麼就是罪責在於統治者自身!)民之難治,民眾「難以」治理;
以其智多:以其,是因為;智,智者——不按「保證、保障民得」辦事的人;多,太多了;以其智多,是因為「智者」的太多的原故;
故以智治國:故,所以;以,用;智,智者;治國,處理、應對國家內大小一切事務(事物);故以智治國,所以,用「智者」治理國家;

過去善於堅持按照「保證、保障民得」的道理辦事的統治者,不是教民眾「聰明」(而實質上是偽詐、機巧),而是教他們保留本來的淳樸、朴質的本色。
民眾「難以」治理,是因為「智者」的太多的原故。所以,用「智者」治理國家,是國家使用了做大壞事的人。不用「智者」治理國家(專用善於為民眾服務的人員),這才是國家的比較好統治者的高度自律、並且是按照「保證、保障民得」辦事後的結果、才是「德」啊!

⑩ 道德經是本什麼書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每一個時代,都會出現一個或一群文化巨人,他們承前啟後,繼往開來,豎立起一座座巍峨的豐碑,讓後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這些文化巨人中,由一個神秘的人物,他有一雙深邃的眼睛,一種博大的胸懷,他探索宇宙,揭示真理,針砭時弊,預言未來,他的話穿透時空,如雷貫耳,發人深省,至今仍在人們的耳邊回響.
這個人就是老子.
老子大約生活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活了一百六十多歲,是周王朝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兼歷史研究院院長,一生看了大量的文獻和書籍,是那個時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思想泰斗.
然而,老子一生未曾動筆,他認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客觀事物是活的現象,語言文字是死的東西,因此,語言文字無法完如實的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他不想讓自己言不達意的思想誤導後人,只是在隱居的途中,過函谷關時,遇見星相學家、海關關長尹喜,在尹喜的懇求下,才勉而為之,留下五千個字,然後離去,這就是千古奇書《道德經》的由來.
《道德經》問世後,深受人們的喜愛,上自王公貴族下至庶民士人,無不喜讀,被奉為至寶,風靡兩千多年,歷久彌新,為它作解注釋的人不計其數,他們在不同的時代、從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立場、根據不同的需要理解《道德經》,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直到今天,仍爭論不休,一種理論,會產生這樣多不同的理解,這是人類文化史上絕無僅有的現象.
那麼,《道德經》到底是怎樣的一本書,老子在他迷一般的書中,究竟要告訴我們什麼呢?
一、哲學巨著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作為哲學家,老子首先回答了宇宙的起源、生命的由來這一哲學的根本問題,他認為宇宙萬物產生於一種被他稱之為「道」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自然規律,自然規律是無形的(老子把它簡稱為「無」.)然而它創生萬物、主宰萬物、支配萬物、驅使萬物,換句話說,就是宇宙萬物不是上帝和神創造的,而是在自然規律的作用下自然演化而來的,從而確立了他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和無神論者的立場.
老子在探索宇宙的過程中,還發現宇宙萬物總是以對立統一的形式存在著,充滿了矛盾,這就是所謂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而事物矛盾對立的雙方不是靜止不變的,它們會隨著條件的變化而向對立面轉化,這就是所謂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老子把事物的這一普遍規律歸結為「反者,道之動.」一個「反」字,道出了宇宙萬物的最根本的奧秘.
老子對事物的這種認識到這里還沒有結束,他認為:物極必反,樂極生悲,既然事物會向對立面轉化,我們就要把握這種轉化,駕馭這種轉化,凡事不走極端,適可而止,恰到好處,見好就收.這就是所謂的 「去奢,去太,去甚.」、「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而新成.」
從認識事物以對立統一的形式存在,到認識事物對立面的相互轉化,再到把握、駕馭、利用這種的轉化,構成老子辯證思想的三大要素,三大步驟.
由此看來,《道德經》首先是一部中華民族古老的哲學巨著.
二、王者秘笈
老子崇尚自然,言必談「天之道」,他經常從刮風、下雨等自然現象中得到啟發,用江海、山谷、木頭、水、魚、風箱、車輪、弓箭等作比喻,揭示自然的規律,闡述深刻的道理: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歟.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上善若水.
治大國,若烹小鮮.
魚不可脫於淵,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天降甘霖,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人乎?
……
《道德經》一書,無不體現自然的精神,實際上,老子的思想全部來自自然的啟示,《道德經》五千言,可以歸納為四個字,那就是「道法自然」,這是這本書的核心和靈魂.
老子揭示自然的目的,就是要人們向自然學習,以「天之道」指導「聖人之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天地長久,天地之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存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
老子在他的書中,經常提到「聖人」、「侯王」、「萬乘之主」、「人主」等,所謂「聖人」不是普通的人,而是帝王將相、明君聖主,他在書中,或諄諄教導,或嚴厲警告: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成功而不居,是謂玄德.
受邦之垢,是社稷之主,受國之不詳,是天下之王;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也;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道誇;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
此外,他還對歷代帝王秘授了一些駕馭國家和臣民的機宜,比如謙卑低調,禮賢下士,大智若愚,深藏不露,以柔克剛,後發制人等等.
因此,《道德經》也是一封老子寫給歷代帝王的言懇意切的長信,是一部王者秘笈,領導必讀.
歷史上,帝王們不僅愛讀老子的書,有的甚至親自批註解釋,闡述他們的理解和感悟,流傳下來的有:
唐玄宗的《道德真經注》、《道德經義疏》
宋徽宗的《御注道德真經》
明太祖的《御注道德真經》
清太祖的《御注道德真經》
三、兵書
老子是和平主義者,他反對戰爭,他說:「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於天下.」、「夫兵者,不祥之器也,故有道者不處.」但老子又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他認為人類在「大同」到來之前,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要准備戰爭,研究戰爭.「以奇用兵」是他軍事理論的高度概括和凝結,一個「奇」字,涵蓋了古今中外所有兵書的內涵,對後世軍事理論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人們把《道德經》視為兵書是有道理的.
四、人類文明反思錄
《道德經》最耐人尋味的部分是對人類文明的反思,「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老子站在歷史的高度,以敏銳的目光,揭示了科學文化是人類道德蛻化的根源這一秘密,他預言如果人類的私慾繼續膨脹,彼此之間繼續爭奪,如果不停止對自然的瘋狂破壞,總有一天要毀滅於自己創造的文明.於是,他逆流而動,呼籲人類擯棄科學文化、道德禮儀,回歸自然,回歸從前,回歸蒙昧.與此相適應,他提出了著名的「愚民」思想:「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夫使智者不敢為也,無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就跟「無為」不是「消極無為」一樣,「愚民」也不是「愚弄百姓」,其實質乃是「朴民」,目的是實現人類原始道德的回歸,這就是所謂的:「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道德經》還論及直覺思維、養生、選舉、外交、刑法、建築、教育等方面內容,雖然只有隻言片語,卻給我們無限的啟迪.
五、百家之主 哲學之父
老子思想對中國政治文化的影響並不亞於孔子,甚至有過之而不及,歷代統治者表面上崇尚儒家,鼓吹儒家,暗地裡用的卻是老子的一套,這就是所謂的「外用儒術,內用黃老」;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以及後世無數的詩人、文學家無不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他像一棵參天古木,根,繁衍出孫子兵法;枝,延伸出韓非權術;葉,化作氣象萬千的楚辭漢賦、建安文章、唐詩宋詞、明清小說;在它的枝幹上還藤籮般掛滿了密密麻麻的雜家、陰陽家、武師、煉丹師、和道教方士;他的嫡系傳人莊子說他是一個真正的人;他的理論對手孔子把他比喻為龍;中國思想史上大多流派比如墨子的反戰思想、荀子的天道論,都可以從老子那裡找到思想的淵源.
實際上,哲學,作為諸學之母,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指導意義,任何一門學科和流派都可以在它那裡得到啟發,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說,老子不屬於哪家哪派,而是百家之祖,哲學之父.
十六世紀以來,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人類交往日漸頻繁,東西文明相互碰撞、交融,老子的思想很快被西方所認識和了解,當時來中國傳教的利馬竇等人,左手捧著《聖經》,右手舉著十字架,要來開化「東方頑民」,當他們無意中打開中華古籍,一下子被吸引了進去,立刻放下手裡的活,轉而從事包括《道德經》在內的中華古籍的翻譯,使得東方思想的陽光漸漸西移,照臨歐洲大地,直接對十八世紀的歐洲啟蒙運動產生影響.
美國歷史學家威爾-杜蘭在他的《世界文明史》中寫到:「歐洲十八世紀思想的啟蒙運動,採納了中國哲學,『花園是中國式的,室內也是中國的裝飾.』盧梭一談到自然,便使我們立刻聯想到老子和莊子的大道,就如同我們一提起伏爾泰,就想到孔子和孟子,盧梭和伏爾泰都分別受到老莊和孔孟的影響」;
德國三位著名哲學家對老子也有高度的評價:黑格爾把老子學說看成是真正的哲學,他研究每一個命題,都按照「正反合」的三維形式,創立了三段式解讀法,他說:「老子哲學和希臘哲學共同組成世界哲學的源頭」;尼采讀完《道德經》之後,贊嘆不已,說老子思想「像一口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謝勒說:「迄今的形而上學家,依其偉大性遞減的次序:佛、老子、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笛卡爾、康德、黑格爾、馬克思.」(《叔本華論中國哲學》);
有人問列夫—托爾斯泰:「人類歷史上,哪個思想家對您的影響最大?」托爾斯泰回答說:「孔子、孟子的思想對我影響很大,老子的思想對我影響最大.」
印度當代哲學家奧修把老子跟馬哈維亞(印度耆那教第二十四代祖師)、摩西(猶太人先知)、默罕莫德、耶穌和釋迦牟尼進行對比,唯獨鍾情老子,他說:「我談論馬哈維亞,我把這當作我的責任的一部分,我的心從來不和他在一起,他太數學了,沒有存在的詩意,像一個巨大的沙漠,你在他裡面碰不到一塊綠洲,當我談論馬哈維亞的時候,我像一個局外人,他不再我裡面,我也不再他裡面;我一遍又一遍的翻閱摩西和穆罕默德的文字,我的心裡沒有鍾響,那不會是活的,如果我去談論他們,那肯定是一件死氣沉沉的一件事情,他們過於算計了,都是極端主義者,他們漏掉了對立面,他們是單一的音符,不是和聲;我談論耶穌,我對他有很深的同情,我願意跟他一起受苦,我願意替他背一會兒十字架,他不會笑,如果你跟他在一起呆的太久了,你就會失去歡笑,我很同情他,但我不打算像他那樣,我們的路是不一樣的,他是好的,但是太好了,幾乎好的不像是人;我談論佛陀,我愛他,他非常美,絕美,美極了,但是他不在地球上,他在天上飛,沒有留下腳印,你無法跟隨他,你從來不知道他在哪裡,我愛他,我從我的心裡談論他,但是,仍然存在一個距離,這種距離永遠保留在愛的現象里——我們走得越來越近、越來越近,可是在怎麼近也有一個距離;我談論老子就完全不同了,當我談論老子的時候,就像談論我自己一樣——照出來的是自己的臉,當我談論老子的時候,我的心完全跟他在一起,我就是他,他就是我,我的存在跟他完全合而為一.」
因此,老子作為中國哲學之父,對中國文化有影響,對世界文化也有影響.
六、藝術成就
《道德經》博大精深、深邃玄妙,其寫作風格和藝術成就也堪稱一絕,無與倫比.
作為論說文,《道德經》論點明確,論據有力,許多結論都具有幾何定理那樣確定性,不可動搖和辯駁,有正論,有反論,有歸納法、倒推法、類比法、演繹法 .豐富多彩,不拘一格,寫作手法上最常用的是排比、對仗、頂真,尤其是他的反問式排比,像層層疊疊的波浪,前推後涌,奔騰向前,最後砸在礁石上,又從礁石上翻轉過來,濺起萬千浪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摶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鑒,能無疵乎?
愛民治邦,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老子寫作藝術最美妙的部分是比喻,他用空谷比喻道體,用水比喻道德,用嬰兒比喻得道境界,用烹煮小魚比喻治國的道理,用大海比喻謙卑低調的胸懷,用彎弓射箭比喻天道平衡,用女人做愛的風格比喻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的道理,在第十五章,為了描繪古代得道高人,他連續用七組形容詞,形象生動,出神入化:
豫兮,其若冬涉川;猶兮,其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
這就是《道德經》,它的美在於比喻,它的妙也在於比喻,奧修說:「比喻是什麼呢?如果我有一種體驗而你沒有,那麼我怎麼向你描述呢?唯一方法就是比喻,而比喻是一本讀不完的書,所以,像《道德經》這樣的書,你是讀不完的,你可以一直讀下去,你能夠繼續發現越來越多的東西,它隨著你的心境而變化,它隨著你的悟性而變化,它隨著你的成長而變化,在你的不同頭腦狀態下,它給你不同的視覺.」
《道德經》用字凝煉傳神,比如「以奇用兵」的「奇」字,「建德若偷」的「偷」字,「反者,道之動.」的「反」字,「未知牝牡之會而朘怒」的「怒」字,都是神來之筆,或內涵無窮,或耐人尋味,或形象生動.
《道德經》採用的是詩體語言,文章富有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時而如春雨落地,時而如秋風掃葉,時而如斷崖流瀑,時而如長空霹靂……
七、以老解老 以庄解老 以韓解老
本書是筆者研讀理解《道德經》的心得,也是一本關於解說《道德經》的書.
《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字,但它有重復、有強調、有呼應,因此,筆者在解說《道德經》的過程中,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每一章節都要放在整體上去理解,讓它們互證,自圓其說,以避免「斷章取義」或「望文生義」,用《道德經》解釋《道德經》,這是本書的特色之一.
《道德經》的解說者數以千計,筆者認為莊子和韓非子對它的理解最為精到,莊子繼承了老子尊重自然、無為而治等思想,雖然有發揮,但其主要內容不離《道德經》的主旨,正如司馬遷所言說:《莊子》就是一本《道德經注釋》(明老子之術);韓非子專門寫過《解老》、《喻老》,對老子教導帝王如何駕馭國家和臣民,也就是「權術」部分理解的比較到位,並結合申不害、商鞅等人的研究成果,終成法家大全(由此看來,司馬遷把老子、莊子、韓非子、申不害放在一起記述是有道理的).加之庄韓二人生活的時代離老子較近,他們對《道德經》文字的解讀不存在「古今異義」的問題,因此,筆者在解說《道德經》時,大部分參考他們的觀點,這是本書的特色之二.
縱觀歷史,解說老子《道德經》的人不計其數,為什麼唯有莊子的解說最為精彩,流傳最廣,因為莊子採用了意譯;近代,翻譯西方書籍的人也不計其數,為什麼唯有嚴復的《天演論》取得成功,受人青睞,也是因為嚴復採取了意譯.由此可見,對古代典籍,採取直譯,咬文嚼字,不是聰明的辦法.莊子說:「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就是說,讀書,關鍵在於理解語言後面的意義,而不在於語言本身.因此,筆者解說《道德經》,盡量採取意譯,部分章節採用對話形式,參與對話的人物有真實的,如莊子、孔子、韓非子、李世民、康熙等,有虛構的,如天根、庚桑楚(借用《莊子》)等,但情節基本是虛構的,許多人物不在一個時空,如柳下趾與老子,李白與老子,嚴復與老子等等.意不再故事本身,而在於通過故事表達思想內涵,這純粹是一種方便,讀者不必在乎情節,借莊子的話說,我姑且說,您姑且聽.如果說到您的心裡去,博得您會心一笑,那就是我莫大的欣慰.如果說得不合您的意,您也不要焦急,希望您能心平氣和給我指出來,我們共同探討,如果您能更正我的觀點,說服我,說到我心裡去,那將是我的更大的欣慰.此外,在每章解讀文章後面附有「延伸閱讀」,主要是一些莊子寓言、歷史典故、生活事例和新聞報道,目的是為了幫助讀者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含義,增加閱讀趣味.

熱點內容
滎陽法院班子 發布:2025-05-19 13:43:54 瀏覽:142
以下屬於法律效力的范圍的是 發布:2025-05-18 04:24:18 瀏覽:767
執行法律知識包括什麼 發布:2025-05-18 04:21:33 瀏覽:135
山東計劃生育條例罰款 發布:2025-05-18 04:14:57 瀏覽:877
法律服務采購河南 發布:2025-05-18 04:10:37 瀏覽:956
富寧縣律師 發布:2025-05-18 03:56:57 瀏覽:608
人身侮辱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8 03:56:52 瀏覽:714
教育局貫徹勞動合同法情況匯報 發布:2025-05-18 03:35:02 瀏覽:844
法律碩士對英語的要求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916
公司合夥人之間的法律協議有效嗎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