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家與道家
Ⅰ 《道德經》是道家的還是儒家的
《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著作,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1)道德家與道家擴展閱讀:
道德經的產生時代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的守關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
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經
Ⅱ 儒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和哪一家
1、法家創始人:李悝;李悝(ǐ kuī)(前455—前395年),河南濮陽人。中國戰國時期的政治人物。法家重要代表人物。[1] 曾任魏文侯相,主持變法。經濟上推行「盡地力」和「善平糴」的政策,鼓勵農民精耕細作,增強產量,國家在豐年以平價購買余糧,荒年以平價售出,以平糧價;主張同時播種多種糧食作物,以防災荒。政治上實行法治,廢除維護貴族特權的世卿世祿制度,獎勵有功國家的人,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強國。李悝在魏國的變法,是中國變法之始,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當時便對其他各國震動很大,從而引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轟轟烈烈的全國性變法,為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鋪平了道路。後來著名的商鞅變法、吳起變法等,無不受到李悝變法的影響。
2、 墨家創始人:墨子也叫墨翟;墨子(約前468年—前376)名翟,春秋末戰國初魯國人,出生於今山東省滕州市,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出身低賤,一生中除著書立說和教授門徒外,還參加過一些政治活動。墨子有著作傳世,較能代表墨子學說和思想的有《尚賢》、《兼愛》、《非攻》。學說思想主要包括:兼愛,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賢,節用,生活上奉行「以自苦為極」。墨家在戰國時是一個重要的學派,與儒家並稱「顯學」。
3、儒家創始人: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屬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出生地魯國陬邑(今屬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成為中國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他興辦私學,突破官府壟斷,擴大教育對象的范圍,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4、道家創始人:老子也叫李耳;老子(約前57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號聃,楚國苦縣人,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任守藏史,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向老子問禮。傳說他晚年乘青牛西去,並在函谷關前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名《老子》),最後不知所終。老子思想的精華是樸素辯證法。例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在修身方面,講究性命雙修、虛心實腹、不與人爭。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其思想對後代影響深遠。例如:漢初的統治者一度把老子的「無為」思想作為信條,採取「與民生息」的政策。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並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核心。
5、兵家創始人:孫武;孫武所處的時代在春秋後期。他出生於貴族家庭,又是武將世家,因而他有條件受到良好的教育,並掌握軍事文獻和有關的檔案材料。春秋中後期,戰爭十分頻繁,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他總結春秋時代的豐富的戰爭經驗和規律,使之上升為軍事理論,寫成《孫子兵法》這部偉大著作,成為兵家始祖。
Ⅲ 道家中的真人是指學問道德到了家的人嗎
道家的真人說的是,修煉到一定程度的,比較高深的那些人。舉手投足之間有排山倒海的能力,像我們說的仙人。
Ⅳ 道家之名始見於司馬遷史記稱為道德家
目錄
一分鍾了解道家學派
8.2萬 52"
道家學派
道家學派是以老莊學說為中心的學術派別。形成於先秦時期。其學說以「道」為最高哲學范疇,認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道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
中文名
道家學派
發源地
華夏
創始人
老子
代表作
道德經
代表人物
老子、莊子
快速
導航
思想主張
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
帝王推崇
道家千古異端
發源歷史
道家學派,學派用「道」來探究自然、社會、人生之間的關系。主要代表人物是伏羲、黃帝、老子、莊子、列子、鬼穀子、張良、司馬徽、諸葛亮、劉伯溫、王通等。道家是道教形成的基礎,道教是道家的繼承和發展。
思想主張
道家之名,始見於西漢司馬談的《論六家之要指》,稱為「道德家」。《漢書·藝文志》稱為道家,列為九流之一。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在莊子前或同時,有楊朱的「全性葆真說」,宋鈃、尹文的「情慾寡淺說」,彭蒙、田駢、慎到的「棄知去己說」,都與道家思想接近,有稱之為道家別派者。
老子
道家學說以老莊自然天道觀為主,強調人們在思想、行為上應效法「道」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尚賢,使民不爭」。倫理上主張「絕仁棄義」,以為「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與儒墨之說形成明顯對立。其後,道家思想與名家、法家相結合,成為黃老之學。為漢初統治者所重。到漢武帝獨尊儒術,黃老漸衰。同時,道家思想流入民間,對東漢末年農民起義運動中道教思想的產生有所影響。魏晉間玄學盛行,王弼、何晏輩首以老莊解釋儒家經文,促成儒、道融合。佛學傳入中國後,佛教徒用老莊詮釋佛典,又有釋、道合流之勢。宋明理學家力倡儒家道統,佛、老並斥,但對道家思想仍有某些吸收。道家思想對中國政治、思想、科技、文化、藝術等方面,都有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代表人物
老子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陽,謚號聃,又稱李耳,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官」,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是為「反者道之動」,「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他關於民眾的格言有:「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中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關於他的身份,還有人認為他是老萊子,也是楚國人,跟孔子同時,曾著書十五篇宣傳道家之用;還有人認為是周太史儋,生活在孔子死後一百多年的時間里。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其《史記》的《老子韓非列傳》中即說明了當時對老子何其人有過此兩種猜測。「或曰:老子亦老萊子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當時司馬遷也疑老子即為老萊子,並不是道家創始人。老聃長壽,一百零一歲仙逝,鄰里皆來弔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順民之性、隨民之情、與世無爭、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勝。老聃好友秦佚來弔唁,至老子靈旁,不跪不拜,拱手
Ⅳ 儒家和道家的關系
道教是由我國的歷史文化發展而來的,老莊思想起的開頭
道教,是一種發源於中國古代的傳統宗教。它在中國古代的影響僅次於佛教。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被認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的各種理論學說和實踐方法。
道教的稱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中許多人都曾經以「道」來稱呼自己的理論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陰陽家甚至佛教都曾經由於各種原因自稱或被認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詞,將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論稱為「道教」。佛教剛剛傳入中國時,把「菩提」翻譯成「道」,因此也被稱為「道教」。而到了東漢末年出現了五斗米道,自稱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為了以示區別,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稱,而成為五斗米道的專稱。
現在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等一些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經》為主要經典,追求修煉成為神仙的一種的宗教。
道教從創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經》為根本經典,將其中「道」和「德」作為基本的信仰。道教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主宰,無所不在,無所不包,萬物都是從「道」演化而來的。而「德」則是「道」的體現。
道教以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為教主,也就是老子。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道經中還有其他說法,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靈寶天尊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為最高天神。後來又演變成三位一體的老子一氣化三清。
道教重生惡死,追求長生不老,認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聽命於天。認為人只要善於修道養生,就可以長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產生了許多修煉方法:煉丹、服食、吐納、胎息、按摩、導引、房中、辟穀、存想、服符和誦經。
道教神學與道家思想未必切合,尤須深詳;其間異同,頗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稱老、庄,奉《道德經|老子》、《莊子》為經典,畢竟吸收繼承了老、庄思想的大量內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陰陽家的影響。
Ⅵ 老子的道家和道教有什麼關系
道教等於道家,道教在古代的稱呼是道家,兩者是同一個概念,理由如下:
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卷一《道教》:「本自黃帝,至老君祖述其言,故稱為黃老之學。這句話看起來像是在說道家,但他說的是道教。
蘇軾撰《上清儲祥宮碑》:「臣謹按道家者流,本出於黃帝老子,其道以清靜無為為宗,以虛明應物為用,以慈儉不爭為行,合於《易》何思何慮,《論語》仁者靜壽之說。自秦漢以來,始用方士言,乃有飛仙變化之術,黃庭大洞之法,太上天真木公金母之號,天皇太乙紫微北極之祀,下至於丹葯奇技符籙小數,皆歸於道家。……
《上清儲祥宮碑》碑文(局部)
《上清儲祥宮碑》是蘇軾為道教場所「上清儲祥宮」寫的碑文,然而文中沒有「道教」,只有「道家」,重點是後面那句話:丹葯奇技符籙小數,皆歸於道家。
辛願《大金陝州修靈虛觀記》按:道家源於黃帝、老聃,至列禦寇、莊周氏,擴而大之,乃與孔子之道並立,為教於天下而不廢。同上,這又是一篇為道教場所「靈虛觀」撰寫的碑文,和蘇軾那篇碑文一樣,用的詞語是「道家」,上述文章碑銘,都是為道教所寫,其中所說的道家指的是道教。這表明古人指稱道教所用的語匯,以道家居多,道教居少。
元代劉謐嘗《三教平心論》,稱「嘗觀中國之有三教也。自伏羲氏畫八卦,而儒教始於此。自老子著《道德經》,而道教始於此。自漢明帝夢金人,而佛教始於此。
明代道士朱權《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稽夫道教之源,昔在混茫始判,人道未備。天命我道祖軒轅黃帝,承九皇之運,秉六龍以御天,代天立極,以定三才。當是時也,天地尚未昭晰,無有文字,結繩以代政;無有房屋,巢居以穴處;無有衣裳,結草以蔽體;無有器用,汗尊而杯飲。我道祖軒轅黃帝,始創制文字,制衣服,作宮室,制器用,而人事始備。今九流之中,三教之內,所用之文字,所服之衣裳,所居之房屋,所用之器皿,皆黃帝之始制,是皆出於吾道家黃帝之教焉……「
綜上所述,古籍文獻中關於道教的論述,多以道家指稱道教。且普遍認為道教始於黃帝老子,從沒說過道教始於張道陵。道教不是道家的說法是現代人的觀點,並非古人的觀點。
Ⅶ 急~~~~~~~~儒家與道家道德觀的異同
1)孔老比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師和代表,老子莊子是道家的宗師和代表。孔孟作為儒家的聖賢,給後世樹立了道德(在倫理意義上)大師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為己任,富於理想,諄諄教人,死而後已。老莊作為道家的至人,給後世樹立了智慧大師(老子)和藝術大師(莊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維能力,以寧靜淡泊為操守,冷淡世情,嚮往自得,其於外物,順乎自然而已。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論語『雍也》),老子說:「上善苦水」(八章),孔子以山自比,老子以水自比,生動地表現了仁者與智者之異。山的形象巍峨雄壯,草木獸蟲以之生,雲雨風雷以之出,仁慈而偉大。水的形象柔順而處下.善利萬物而不爭,綿綿不絕而攻堅強考莫之能勝,謙虛而深沉。山嶺育養生物,靜中有動,水勢任其自流.動中有靜。孔子樂山.老子樂水,孔子好靜(化人以德不以力),老於好動(因勢利導不閼滯),不亦宜乎。
(2)人性論比較。儒家人性論有孟子性善說,苟子性惡論,董仲舒性三品說,楊雄性善惡混說,程宋天命之性氣質之性說,陸王良知良能說等,其共同點是強調後天道德教化,認為無禮樂法度之修飾,人性不能臻於完美,如苟子所說,人性「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苟於·性惡》),而正治的標准在於合乎宗法倫理。道家人性論有老莊人性恬談樸素論,描康人性清高自適論,郭象人性自足安命論,《列子》人性任情肆欲論等,其共同點在於強調自然天真,排除人工的雕琢和禮法的強制束縛,越是自發自成,越是純真完美,如《莊子》所說;「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駢拇》)。儒家的人性論看到了人的社會屬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論看到了人的生理與心理屬性,覺察到虛偽而繁煩的宗法倫理對人性的桎梏相對個性的摧殘,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3)人生論比較。儒家的人生觀,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業為價值取向,內以修身,充實仁德,外以濟民,治國平天下,這便是內聖外王之道。其人生態度是積極進取的.對社會現實有強烈的關切和歷史使命感,以天下為己任,對同類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達則兼善天廠,窮則獨善其身,亦不與濁俗同流合污,在生命與理想發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時,寧可殺身成仁,告生取義,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觀,以超越世俗人際關系網的圖絆,獲得個人內心平靜自在為價值取向,既反對心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關心社會事業的奮鬥成功,只要各自順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擾,必然自為而相因,成就一和諧寧靜的社會,相孺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其人生態度消極自保,以免禍全生為最低目標,以各安其性命之情為最高目標。或院於山林,或陷於朗市,有明顯的出世傾向。儒家的出類拔萃者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為清修隱者。
(4)思維方法比較。錦道皆糟於辯證思維,看到矛盾的對立運動與轉化。但儒家的辨證法尚剛主動員有,注意生命的基勃前進之軌跡,人則以自強不息為務,易於抓住矛盾的主導方面;道家的澇證法則尚柔主靜貴無,善於覺察事物發展中的曲折、反復和否定因素,重視生命內在底蘊的積累培育,對於負面的作用,無形的重要,柔靜的品性,有深刻的把握。儒家之歷短,正是道家之所長。儒家的思維比較肋近現實人生,哲學的思考不離人倫日用;道家的思維弘通開闊,調想於天地之先、六合之外,探究於生死之際、是非之上,思辨性極強。所以儒學的社會道德學發達,道家的自然宇宙學發達.換一種方式說,儒家長於實學,迢家長於虛學。
(5)治國論比較。儒家強調有為,道家主張無為。儒家的治國有為是指:導之以鎔,齊之以禮,和之以樂,輔之以法,任之以賢,使之以惠,如韓愈在《原道2中所說:「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這就是用宗法主義治國。它必然繁為禮、重為教。道家不然,其治國的基本指導思想是無為而治*無為不是毫無所為,「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最後要達到皆有所為的目的,無為的要求只是;一不違背事物自然本性而強行妄為.二不違背公眾意願利益而膨脹私慾,三不違背和諧寧靜生活而滋彰禮法。執政者所要做的事是「捕萬物之自然」,讓眾人各得其所,白化自官。所以道家治國,政尚簡易,君道儉約.臣道守職,少擾少今,讓百姓休養生息,讓社會保持安寧。按照儒家的主張,就要表形明君賢相忠臣孝子,以為天下式,按照道家的主張,只須守靜以待,因順自然,息事寧人。盂子提出「仁者無敵」的命題,4B覽·貴因》提出「因則無敵」的命題,可以精闢概括儒道治國原則的不同。
(6)理論傾向比較。儒家學說的重心在社會人生.闡述如何做人和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後者也是做人的題中應有之義,因此人生哲學與倫理思想發達,哲學、倫理、政治是三位一體的狀態,而淪理決定著儒學的特色,故儒家哲學可稱之為倫理型哲學。孔孟的仁學,苟子的禮學,兩漢的經學,程朱的理學,陸王的心學,以及明中葉以後興起的經世致用的實學,無一不是圍繞著內聖與外王、性情與禮教這兩對基本矛盾而形成與演變的。所謂「內聖外王之道」就是解決個體的修身如何與群體的社會事業相聯系的問題;而性情與禮教的矛盾就是解決主體的人性如何與客體的道德規范相協調的問題。儒家不同學派處理這兩對矛盾的方式與側重點各有差別,但都把主體的道德修養作為處理其他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關鍵。道家學說也關注社會人生,但它的眼界早巳大大突破了社會人生的范圍,面向大自然,面向整個宇宙,宇宙論、知識論比較發達,講究天道,熱愛自然,尊重物理,包容廠較多的自然科學知識。就是對於人的探究,也能夠著眼於人的生理結構與持征,提出有價值的衛生健身之道。儒家重養性,道家重養生。道家對於古代生理學的發展有獨特的貢獻。道家學說要處理的基本矛盾,是人與天的矛盾,這里的人指社會與個體,這里的天指人的生存環境與自然狀態,道家傾向於法天以成人道,反對用巧以違天道,其出發點在自然天迢,故道家哲學可以稱之為自然型哲學。儒道兩家皆以天人台一為最高精神境界,但儒家是以人道推論天道,將天道融入人道,道家是以天道推論人道,將人道融入天迢,形似而實異。
(7)氣質與風度比較。儒道兩家的氣象不同,這是屑於整體的綜合性的無形的精神風貌上助差異。大儒的氣象似乎可以用「剛健中正」四字表示,再具體點說,就是道德高尚、仁慈親和、彬彬有禮、忠貞弘毅、情理懼得、從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權行經等等,如賀鱗先生所說:「凡事皆能棺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時、合情,便可謂為『曲踐乎仁義』、6A容手中道』,足以代表儒家的態度了。」(《文化與人生》13頁)古者有「儒風」、「儒士」、「捕雅」、「儒吏」、「儒臣」、「儒將」、「儒醫」等稱謂,皆寓道德學問有根抵、風度濕文爾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氣象似可用「涵虛脫俗」四字表示,再具體一點說,就是內斂
不露、少私寡慾、清靜自守、質朴無華、虛杯若谷、超然自得、從容深沉、高舉遠幕、留戀山水等,如賀齲先生所說:「我們發現老莊思想富於詩意,富於山林隱逞和瀟灑超脫的風味,我們也發現注重歸賓返樸,羨慕赤子曼兒式的天真或天機,保持人的真性情,厭惡人世的繁文紹節、權詐智巧,是老莊的特色。用語不多,生動勾畫出道家人物的風貌。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學、道體等稱謂,皆寓不同凡俗、領悟至道、風度超選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氣質與風度,道家是院士的氣質與風度。
Ⅷ 道家和《道德經》是什麼關系
若離復〃棌玘 :你好。
《道德制真經》又稱《道德經》、《老子五千文》或《老子》,周朝老子著。老子本為周朝穿藏史(史官)《道德經》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後來老子被道教尊奉為教祖,《道德經》成為道教最高經典。《道德經》的字數原有五千餘言,張道陵創立五斗米教時定本為五千字.令教徒誦習,故稱「五干文』。《道德經》的內容,主要論述「道」和「德」兩個名詞的涵義.強調「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從而展開道家的哲學思想。老子描述的「道」是從本體論的角度,闡明其宇宙觀和人生觀,同時包括道家修養方法的原理。道教的一切教理教義均由此引申而來,井區加以宗教的儀式進行包裝。特別是道教的修煉學說.與此經有直接關系。另外由於老子學說出於交官,其中闡述了大量的治國之道.因此歷代統治者均格其作為治國寶典,中國封建帝王中先後有四家皇帝親自為之作注。
Ⅸ 儒家與道家思想在對道德的理解上有何不同
1、儒家主張仁政,即集中權力為民眾做好事,道家主張無為而治,認為仁政是選擇頭發來內梳理容、點數米粒來烹飪,往往會走向其反面
2、儒家主張教化,所以推崇聖人;道家主張自化,所以認為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3、儒家認為人性本善或者人生本惡,但道家認為天性自然,無所謂善惡(故不需要教化)
4、道家黃老派也是經世致用的,他們主張依道生法依法治國,認為靠符合民情民意的法律,就可以天下大治,這和儒家的禮治形成鮮明對照,也和法家的「法自君出」(黃老道家主張道生法)形成鮮明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