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律論據
① 道德比文化法律比道德重要議論文題材
論據(用什麼證明)⑴論據的類型:①事實論據(舉例後要總結,概述論據要緊扣論點);②道理論據(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論據要真實、可靠,典型(學科、國別、古今等)。⑶次序安排(照應論點);⑷判斷論據能否證明論點;⑸補充論據(要能證明論點)。
3、論證(怎樣證明)
⑴論證方法 (須為四個字)①舉例論證(例證法)事實論據記敘②道理論證(引證法和說理)道理論據 議論
③對比論證(其本身也可以是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④比喻論證 比喻在說明文中為打比方,散文中為比喻。
⑵分析論證過程:①論點是怎樣提出的;②論點是怎樣被證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實,是否有正反兩面的分析說理);③聯系全文的結構,是否有總結。
② 辯論賽法律比道德更重要的實例
法律是復最低的道德,也即製法律是保障道德底線的最後防線,從這一點來說可以找出很多法律比道德重要的事例,簡單舉以下幾個例子:
一、關於人治和法治。我們知道,單純靠道德約束是不可能形成一個民風淳樸的社會,而是必須要法律的制約,讓人心存畏懼,同時光靠道德有很大的隨意性和妥協性,標准也是因人而異很難把握,而法律的標准相對比較穩定和確定。
二、道德是不具備強制力的,對於某些人來說,特別是某些紈絝子弟,所謂的道德對他們基本無任何約束力,妄談道德的話,其實猶如期待人人都成為君子,這也是違背辯證法的,所以對於這些頑固分子,是必須靠法律制裁的,因為不是所有人都能可以為道德所感化。
三、道德地位較高,是基於社會共同性產生的,但社會總需要一條底線,比如真善美的最低標准,比如做人的最低標准等等,這些從道德上基本無法體現,容易讓生活價值觀出現混亂,這就需要有一條絕對的紅線讓人無法逾越,那就是法律。
初步思路,可以繼續探討~
③ 自我和本我有什麼區別
按照弗洛伊德的陳述,所謂自我,是自己意識的存在和覺醒;本我,則是原始慾望自然表現;而超我,則是社會行為准則及形成的禁忌。
本我代表所有驅力能量的來源。個人心理功能的能量根源於生與死的本能,或者是性和侵犯性本能,這些本能是本我的一部分。在發揮其功能時,本我尋求解除興奮和緊張以及釋放能量。它依據快樂原則來運作,即追求快樂和迴避痛苦。依據這樣的運作方式,本我尋求立即的完全的釋放。它具有一個被寵壞的孩子的品質:當想要得到時,就要得到想要得到的。本我不能忍受任何挫折,沒有任何顧忌憶。它不顧任何現實並且能夠通過行動或通過想像已經得到想要得到的來獲得滿足——滿足幻想與實際的滿足一樣的好。本我是沒有理性、邏輯、價值觀、道德感和倫理信條的。總而言之,本我是過分的,沖動的,盲目的,非理性的,非社會化的,自私的,並且是縱情享樂的。
本我的對立面是超我,也就是人類心理功能的道德分支,它包含了我們為之努力的那些觀念,以及在我們違背了自己的道德准則時所預期的懲罰(罪惡感)。人格的這部分結構依據社會的標准來控制行為從而發揮其功能,對好的行為給予獎賞(自豪感,自愛),對於壞的行為則給予懲罰(罪惡感,自卑感,意外事故)。超我能夠在非常原始的層次上發揮其功能,所以相對來說經不起現實的檢驗,也就是說,不能夠依據不同的情境來改變自己的行動。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不能夠分辨思想和行動,就會對某些甚至沒有導致行動的想法而感到內疚。此外,個體被非黑即白,全或無的判斷所束縛並且追求完美。嚴格的超我表現為對諸如好、壞、評判、判決等字眼的過度使用。但是超我也能夠通情達理和靈活而有彈性。例如:人們也許能夠忘記自己或者別人的錯,如果是出於意外事故或處於嚴重壓力的情境之下。在成長的過程中,兒童將學會這些重要的區別並且學會不僅是以全或無,對或錯,黑與白的方式來看待事情。
理論中第三個結構概念是自我。本我追求愉悅,超我追求完美,而自我則追求現實。自我的功能就是論據現實來表達和滿足本我的願望與超我的要求。本我論據快樂原則進行運作,自我則依據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運作——本能的滿足被延遲直到適當的時機,以使多數愉悅包含最小限度的痛苦和否定性的結果。依據現實原則,來自本我的能量可能被阻礙,轉移,或者是慢慢地釋放,這都得依現實的要求和良知而定。這樣的運作方式與快樂原則並不矛盾,而只是代表了滿足的暫時中斷。用喬治.伯納.肖的話來說,自我的發揮其功能時要「能夠選擇最大利益的路線而不是朝著阻力最小的方向去」。自我能夠把願望從幻想中分離出來,能夠忍受緊張和妥協,並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相應地發展出知覺和認知的技巧,知覺更多的事物和思考更為復雜問題的能力。例如,人們能夠從未來的角度考慮問題並且考慮從長遠來看什麼是最好的。所有這些品質和本我的不切實際,不可改變,過分的品質是截然相反的。
參考資料:http://phoenixcity.blogbus.com/logs/2005/10/1505862.html
④ 讓人遵守法律的論據
「1. 法律是促進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的根本保證;是保證國家穩定,長治久安的關鍵所在!
2. 法律為那些憑借行政和道德手段所難以解決的利益沖突和社會矛盾提供合理有效和安全的解決方法,所以法律是維持社會安定的主要力量。
3. 法律是道德、文化、教育建設的有力保障,道德的規范也要以法律為保障,法律是道德的權力支柱,要維持社會安定主要靠法律。
4. 法律是黨的主張與人民意志的統一、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與標志。
5. ***通知明確指出: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對方辯友不知道嗎?
6. 法律不僅調整個人行為,而且具有調整全局性社會關系(如階級關系)的功能,法律是實現國家職能建設社會安定最重要的、經常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法律較之道德必然起著主導作用!
7. 在存在著階級斗爭、存在道德價值體系對立、需要國家和法律的社會歷史階段,法能不居於主導地位?
8. 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指出,要高度重視道德建設對法治的依賴和法制在道德建設中起的決定性作用!
9. 法律對違法分子採取的是其他方法代替不了的教育手段,使犯罪分子在認罪服法的同時,深刻反省,洗心革面,懸崖勒馬,棄舊圖新。
10. 法律具有的明確性、肯定性、普遍性特點,使全社會成員通過法律清楚地知道,國家提倡和保護什麼,反對和禁止什麼,從而維持整個社會的安定繁榮。11. 建國以來,有一段時期正是因為忽略甚至否定了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和作用,以致未能防止和制止「文化大革命「的發生,這樣鮮活的歷史經驗教訓,對方辯友還是未能吸取馬?這令我深感遺憾!
12. 在市場經濟利益、慾望的驅使下,人們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很容易發生脫節,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對方辯友還要對道德情有獨鍾,不是太荒唐了嗎?
13.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有一段話:「如果有20%的利潤,資本家就會去冒險;有100%的利潤,就願意去冒坐牢的危險;有200%的利潤就願意去冒殺頭的危險。」中國也有俗話說「財迷心竅」,這種情形在利益分配主要市場化的今天也不例外,這是商品社會的異化帶來的,這不是靠思想道德教育能夠改變的!
14. 有調查顯示當今人們道德認識水平明顯提高,但是卻存在高認識、低行動,高期望、低參與的狀況,這足以說明道德這種理想化的東西太不實用了。
15. 道德是「言義而不言利」的,是一種極高的「聖人」標准,缺乏社會大多數人遵循的准則,在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這種純粹的道德標准,往往因缺乏權利的關懷而被多數人敬而遠之,所以,它不可能成為維持社會安定的主要力量。
16. 在此我要奉勸對方辯友應該吸取民法精神,義利兼顧,從傳統的道德主義泥淖(nao)中走出來。
17. 在這里我要提醒對方辯友注意:1.法律的服務范圍是社會秩序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2. 法律具有國家強制力,有利於約束人的行為。3. 道德對人的作用局限為對人的教化,而法律具有懲戒,保護,預防三大特徵。
18. 我們不否認道德是法律的基礎,但是一幢高質量的樓房,人們會選擇地基呢還是地基以上的漂亮樓層,有形和無形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呀!
如果這個問題讓對方辯友更加糊塗,鑽入牛角尖,那麼我想再打一個比方。對於老鼠而言究竟是貓的畫像來得有威懾力還是一隻實實在在會抓老鼠的貓更具威脅?同樣,無形而主觀的道德和實實在在的法律哪個對社會不安定因素更有壓制力?這樣的比較,我想對方辯友和在座的各位都能看得相當清楚吧?
今年1月11日,台州市發生一起市民哄搶50萬現金大案。案發後,公安部門試圖讓哄搶者依靠自己的道德幡然悔悟,結果無人歸還贓款,迫不得已,公安部門只能用法律手段強制進行偵破處罰,才追回31.73萬元現金。對方辯友也看到了,面對這樣的社會問題,道德根本不起作用,更談何維護社會安定,顯然法律卻能很好的解決這一矛盾
⑤ 道德比法律更重要的論據
我覺得道德抄和法律之間的關系已經襲被討論了很多年,很難說清楚。但是,如果確定一個前提的話,可以找到論據的,也有其意義。我拋磚引玉一下: 道德是法律的一個底線,法律在超越這個底線時,便會成為一個惡法,惡法非法,所以,道德是決定法律能夠成為法律的一個規制。 法律規范的導源必然指向原則,原則會指向法律精神,在往上就是價值判斷。進行價值判斷所依據的決不是法律了,只能是道德。所以,道德是產生特定法律的一個基石。 你可以在想想,我說得著裡面也是存在問題的,容易成為對方攻擊的靶子。所以,只是一個框架建議罷了。
⑥ 教師資格證考試綜合素質怎麼復習
(一)職業理念
教師職業理念包括教育觀、學生觀和教師觀三方面。考生在備考的過程中,以理解的形式來記憶重點知識。
這一部分在單選題中的考法側重理解,往往題干中會給出一段與學校或教師相關的實際行為,從而評價一下學校或教師的行為正確與否以及原因。
材料分析題中材料給出的也是一段教育教學情境,從不同的角度(教師觀、教育觀、學生觀或職業理念),評析材料中教師的行為。
要想更好地掌握這一部分,就要認真理解素質教育的內涵、以人為本的學生觀的涵義以及教師觀的轉變。
(二)法律法規
考查的內容主要包括教師、學生的權利和義務以及具體的法律條文。對於教師和學生的權利和義務,考生們要學會歸類和整理,總結一些常考的法律事例的類型。
同時要嘗試著記憶一些比較重要的法律條文。在考試過程中,考察法律條文的內容較多,大家在備考的過程中,要多看法律,多做相關的練習題。
同時,也可以結合關鍵詞復習法以及編口訣的方式解決,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五章第二十二條: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對教師的政治思想、業務水平、工作態度和工作成績進項考核。在這里就可以簡單地記憶:對教師考核的內容為德、能、勤、績四個方面。
(三)教師職業道德
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內容主要包括職業道德和教師職業行為,考察類型相對固定,做題過程中以理解為主,依據所學知識分析實際教學行為中老師的行為恰當與否,以及原因分析。
在備考的過程中,應重點關注2008年規定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正確處理好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與其他人之間的關系。
(四)文化素養
文化素養在考查的過程中主要包括文學、科學、藝術三大素養,因覆蓋面過於廣泛,所以每次考試的側重點都不一致,有些時候,也會考查一些歷史事件,但都以9道單選題的形式來考察。
所以需要考生不僅要掌握考試大綱要求的那些內容,還應積累一些歷史常識,不要拘泥於大綱,平時多注重總結,拓展自己的知識視野。
(五)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這一部分在試卷中分值比重較大,所以需要考生們在態度上加強重視。
關於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要求各位考生平時多讀書,學會抓住文章當中的核心。考試中的閱讀理解的材料多是從教育雜志或名人名家的作品中抽選出來的一部分小材料。做題過程中要求對材料中的某些句子或作者的觀點進行分析總結,要學會從材料中找相關答案。
對於信息處理能力,近兩年主要考查的是基本的辦公軟體,比如說Word、Excel、PowerPoint等的簡單操作,在平時操作這些軟體的過程中,注意一些常用的圖標。邏輯推理能力則是兩道邏輯思維的單項選擇題,相對比較簡單,掌握最基本的邏輯類的相關知識及不同類型題目的解題步驟即可。
寫作能力往往是根據一則簡短的材料從而提取出相應的觀點,以話題的形式考查考生的寫作功底。對於教育寫作的素材,建議大家多讀多背多積累,只有這樣才能在考試中能夠流暢得寫出一篇優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