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法與法治
① 為什麼中國古代重視公法
1、大力提高廣大公職人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充分發揮國家工作人員對全社會的道德感召作用。
領導幹部在公共行政領域表現為行政倫理觀。行政倫理觀是國家工作人員在公共行政中關於行政倫理價值追求的總體觀念。
2、中國歷代統治者對"民惟邦本"的認識對當前具有警世作用,這種思想要求統治者集團在政治上謹慎從事,不能漠視民眾的利益和要求,在表面上似乎和我們提出的為人民服務、人民當家作主是一致的。但是民本和民主貌合則神離。因為民主與專制是相互對立的,而民本和專制則是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民本所倡導�"重民""愛民"與神化君主、君權如同硬幣的兩面,一方面要求君主尊天敬德愛民,一方面要求臣民的馴化、絕對服從,"親親尊尊"。把優良的社會生活寄託於聖王明君,對暴君苛政惡之越深,對聖王明主也就愛之越深。[ ](P70-72)民本思想的前提是"明主",本質是人治,而民主思想的前提則是法治。
法治是現代文明進步的基本標志,是全球公認的理想治國方略,關於它的概念和內涵學術界從各種角度出發有各樣解說,一般而言,法治是指一種與人治這種治國主張相對的前提下提出的治國方略或被治理的國家所處於的狀態。亞里士多德認�"法治應包括兩層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P199)人治認為,人類社會群體中有極少數人是聖人賢哲,其智慧超群、品德出眾,應當賦予這些人以至上的權力,由他們完全根據其個人的判斷來處理國家和社會事務。法治優越於人治之處在於:第一,法律決策優於一人決策,不受感情等因素影響。第二,能夠防止個人專斷和腐敗。第三,法治是民主的基石,沒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民主就沒有保障。
3、由於依法治國(法治)包含了工具性價值和目的性價值的兩層含義。因此當前論及德治與法治關系時,在目的性價值層面應強調法律至上,過分推崇道德,有造成道德化法律最終導致人治的危險。法治和德治只是在工具性價值層面上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普遍的守法),這是法治的工具性價值,要求人們遵守法律這種普遍性的社會規范,法治的工具性價值是由法的工具性派生出的。人類歷史上有大量建立在人治基礎上的法律制度,法制並不必然排斥人治現象。例如,我國古代法家所謂的"法治"實際是從工具意義上講的,相當於現代所謂法制的內涵和外延。
良法則是對法治的目的性價值要求,即這種法必須包含民主、自由、人權、公平、正義、秩序、發展等價值因素。因此從法治的目的上來講,要樹立法律至上的權威。法律至上就是指法律的規范作用、強製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當權力的運作和法律運行相悖時,權力應讓位於法律;當道德、政策規定和法律相悖時,應以法律規范為准;當法有明文規定時,不得違背法律;當法無明文規定時,不得違背法理。從立法上講,要建立民主、科學、合理的立法程序,充分體現道德的價值取向和現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建構一個部門齊全、結構嚴謹、內部和諧的完備的法律體系。從行政執法上講,政府要依法行政,尊重民權,接受監督。從司法上講,要保證司法獨立,確保司法公正。從法律文化上講,要有先進的法學理論,公民要有良好的法律意識。法治的本質是限制公權力的濫用。
當前論及德治與法治關系時,在目的性價值層面應強調法律至上,過分推崇道德,有造成道德化法律最終導致人治的危險。所謂道德化法律是指一個社會系統在規范選擇中以道德為本位,並將法律納入基本道德規范系統中的現象。中國古代道德與法律關系的特徵就是道德化法律,即禮法關系,其基本走向是以禮化法,即法律儒家化。而西方社會法律與道德關系恰恰相反,是法律化道德。[ ](P156)即在目的性價值層面強調以法律為准,設計一種和法治精神相適應的道德。市場經濟帶給中國的必然是社會的交流開放、文化的多元創造、政治的自由民主,因此與之相對應的社會規范只能以法律為本位。這符合當今世界權力多元化與社會化的趨勢。中國要在地球村裡作平等的村民,不在全球化的巨潮中失去"球籍",不能迴避權力多元化、社會化和世界多極化的歷史潮流,應當大步革新政治、振興經濟,適應全球化的趨勢。法治現代化的過程本質是傳統道德價值揚棄的過程,其表現為以法治推動道德價值的重建,每個時代均將該時代至關重要的道德法律化。例如,當前市場經濟特定的道德需求要求立法者將有關市場倫理(如誠實信用等)、職業倫理和公共道德的內容法律化。
在目的性價值層面強調以法律為准,並不是無視或忽視道德的作用。事實上沒有人否認法律中包含著道德價值追求。法必須以道德為價值取向,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勢必會蛻變為立法者的專橫任意。當前在探討法治和德治關系,大都是從法律與道德都作為社會關系調節器(即社會規范)這個前提下進行的,即法治和德治只是在工具性價值層面上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法治和德治作為法學和倫理學中的核心概念各具有多層含義,在工具性價值層面,"以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並列,"以法治國"(rule by law)主要是工具意義上的依法治國(rule of law),而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不是同一層次的,現實中不加區別的相提並論只會造成不必要的混亂。
② 法治政府的制度基礎是什麼
我的認為:「來合法行政自」,這也是行政法的首要基本原則。 以下內容也可作簡單參看: 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 合法行政。行政機關事實行政管理,應當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進行;沒有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的規定。 因此建立健全行政立法,作為重要。 另外法治發展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把公權力關進籠子,這比賦予公民權利更為重要。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的教材上、老師的筆記有答案的話,以那上的為准吧。 不過既然是題目,自己也要開動腦筋,法律題目,除了客觀題和依據法條的主觀題,答案並不是唯一。
③ 禮教在現代中國有著怎樣的地位
每個民族都有「禮」,沒「禮」怎麼稱之為一個完整的民族啊。
對中國影響最大禮版應該是儒教中的禮,建國以權來禮教作為封建思想,沒有在教育方面將其普及,但是不代表他就會很快的沒落變遷。作為文化他已經根治到中國人的心中。生活中總有些人不尊禮,但是不代表著禮對他沒有約束。就拿一樓所說的第一條「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在現實生活中,大到國家小到每個人的很多行為,是不是都有與這句話似曾相識的感覺——生活中尊老愛幼,工作中尊敬領導,社會中個人服從集體等等等等。
咱們生活在社會主義下,禮教作為封建思想他已經沒落到只有專家們在研究了,但是「禮」(理)還在,並且是上千年留下來的那個里「禮」
④ 司法考試考的是哪14門法啊最重要的有些什麼
你好!
司法考試14部門法可以歸納劃分為三類:
一、理論法:法理學、法制史、專司法制度、職業道德、屬三國法,以理解為主;
二、法條法:憲法、經濟法、商法、訴訟法、仲裁法,以識記為主;
三、理論與法條並重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理解和識記並重。
司法考試主要是刑訴、民訴、行政法為主幹知識考點,尤為重要,當然別的也是不能忽視的。考試分4卷進行,(1)試卷一考察科目《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法理學》、《法制史》、《憲法》、《經濟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司法制度與法律職業道德》(2)試卷二考察科目。《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3)試卷三考察科目。《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與仲裁製度》(4)試卷四考察科目。試卷四將考察科目以主觀題的形式出現,其目的是考察考生的法學理論功底。
⑤ 薛剛凌的學術論文
在《中國法學》、《政法論壇》等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共計70餘篇:
1. 《行政體制改革基本問題研究——兼論行政體制改革與行政法治的關系》,載《中國行政管理》2006年第11期;
2. 《社會自治規則探討》,載《行政法學研究》2006年第1期;
3. 《行政法的主體論》,載《憲政與行政法治發展報告》,2006年5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 《開創公法學科的奠基之作》,載《法制日報》2006年5月25日第11版;
5. 《行政法發展模式之檢討與重構》,載《公民與法》2006年第3期;
6. 《將公共財政納入法治軌道》,載《中國審計》2006年第2期;
7. 《論府際關系的法律調整》,載《中國法學》2005年第5期;
8. 《土地徵收補償制度研究》,載《政法論壇》,2005年第2期;
9. 《價格聽證制度研究》,載《憲法與行政法治評論》2005年第2卷;
10. 《論行政程序制度的理性價值》,載《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11. 《BOT項目中特許經營人的風險防範及利益保護研究》,載《浙江學刊》2005年第5期;
12. 《地方政府是否有權管轄中央企業資產》,載《法制日報》2005年10月13日;
13. 《立法機關和社會如何形成良性互動》,載《法制日報》2005年8月15日;
14. 《行政訴訟法修訂之結構模式研究》,載《訴訟法論文集》,2005年9月;
15. 《依法管理和監督各類社會組織》,載《人民日報》2005年12月6日;
16. 《依法行政與行政體制改革》,載《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17. 《行政合同訴訟研究》,載《訴訟法學研究》2004年第7卷;
18. 《國家治理的理性選擇》,載《紫光閣》2004年第8期;
19. 《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4年年會及第七屆海峽兩岸行政法研討會綜述》,載《中國法學》2004年第6期;
20. 《論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上)》,載《遼寧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第4期;
21. 《論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下)》,載《遼寧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第5期;
22. 《論公務員錄用平等之保護》,載《依法治國新視點》,2004年9月;
23. 《從認識到規范——悄悄走近的特許經營制度》,載《法制日報》2004年2月19日;
24. 《車牌拍賣是否違法》,載《法制日報》2004年5月19日;
25. 《誰應對三警員的損害負責》,載《人民公安》2004年第4期;
26. 《國家賠償為何如此艱難?》,載《法制日報》2004年8月10日;
27. 《公共服務中的特許經營》,載《公共服務創新》,2004年12月,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28. 《論行政訴訟法的修改和完善》,載《政法論壇》2003年第1期;
29. 《公聽代表人制度研究》,載《法商研究》2003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2003年第3期全文轉載,並收入《中國行政法學精萃(2004年卷)》;
30. 《行政訴訟被告制度之檢討》,載《訴訟法的理論與實踐》2003年卷;
31. 《農村法治發展之思考》,載《湖南社會科學》2003年第5期;
32. 《「行政審判制度改革」調查報告》(上),載《訴訟法學研究》2003年第4卷;
33. 《「行政審判制度改革」調查報告》(下),載《訴訟法學研究》2003年第5卷;
34. 《法治的呼喚:對孫志剛案的行政法學思考》,載《中國訴訟法判解》2003年第1期;
35. 《美國行政裁決替代法》,譯文,載《公法研究》2003年第2輯;
36. 《美國規章協調制定法》,譯文,載《公法研究》2003年第2輯;
37. 《行政判決制度研究》,載《河南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38. 《地方制度研究新思路:中央與地方應用法律相規范》,載《中國行政管理》2003年第2期;
39. 《第五屆東亞行政法學術研討會綜述》,載《行政法學研究》2003年第2期;
40. 《行業腐敗,是誰惹的禍?》,載《時代潮》2003年第1期;
41. 《民營化:公共行政改革的重要路徑》,載《法制日報》2003年2月13日;
42. 《居民身份證制度透析》,載《法制與新聞》2003年8月;
43. 《軍事法學是法學的一個重要分支》,載《法制日報》2003年12月11日;
44. 《行政訴訟類型研究》,載《訴訟法學研究》2002年第1期;
45. 《WTO與行政組織法的改革》,載《政法論壇》2002年第1期;
46. 《行政法理論與實踐關系研究》,載《行政法學研究》2002年第1期;
47. 《中央行政組織法律問題之探討》,載《公法研究》2002年第1期;
48. 《地方行政組織法完善與構想》,載《東吳法學》2002年第1期;
49. 《WTO與中國行政法研討會綜述》,載《中國法學》2002年第3期
50. 《完善行政權力運行機制的思考》,載《中國行政管理》2002年第4期;
51. 《行政授權與行政委託之探討》,載《法學雜志》2002年第3期;
52. 《審視個人與國家的關系》,載《法制日報》2002年1月20日;
53. 《法官與法官文化》,載《法制日報》2002年4月21日;
54. 《重構行政判決制度》,載《法制日報》2002年3月3日;
55. 《程序與法治》,載《法制日報》2002年8月18日;
56. 《行政組織法基本原則之探討》,載《行政法學研究》2001年第2期;
57. 《中美行政執行制度比較》,載《行政法學研究》2001年第1期;
58. 《行政主體之再思考》,載《中國法學》2001年第2期;
59. 《機構改革也需要法律規制》,載《法制日報》2001年1月28日;
60. 《論行政權》,載《政法論壇》2001年第4期;
61. 《第四屆東亞與海峽兩岸行政法學研討會綜述》,載《行政法學研究》2001年第1期;
62. 《〈WTO與中國行政法的改革〉國際研討會綜述》,載《中國法學》2001年第5期;
63. 《第五屆海峽兩岸行政法學術研討會綜述》,載《行政法學研究》2001年第4期;
64. 《行政訴權的價值》,載《法制日報》2000年9月24日;
65. 《行政法基本原則研究》,載《行政法學研究》1999年第1期;
66. 《行政訴訟十年回顧》,載《行政法學研究》1999年第4期;
67. 《東亞行政法研究會第三屆年會暨行政程序法國際研討會綜述》,載《中國法學》1999年第1期;
68. 《行政訴訟受案標准研究》,載《法商研究》1998年第1期;
69. 《處理行政、民事爭議重合案件的程序探討》,載《法律科學》1998年第6期;
70. 《我國行政主體理論之檢討》,載《政法論壇》1998年第6期;
71. 《行政組織法與依法行政》,載《行政法學研究》1998年第1期;
72. 《市場經濟與行政法的發展思路》,1998年9月,載中國政法大學科研處編《優秀論文集》;
73. 《論行政法的目的、手段和體系》,載《政法論壇》1997年第3期;
74. 《對行政訴訟審查范圍的幾點思考》,載《行政法學研究》1997年第2期;
75. 《論行政組織法的幾個基本問題》,載《中國行政法學新理念》,1997年11月,中國方正出版社;
76. 《關於行政處罰主體制度的思考》,載《中國人民警官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
77. 《論行政行為與事實行為》,載《政法論壇》1993年第4期;
78. 《行政機關編製法論綱》,載《法學研究》1993年第3期;
79. 《論行政機關的不作為引起的訴訟》,載《法學雜志》1993年第1期。
⑥ 商法和經濟法的區別
商法和經濟法的區別:
1.法律性質不同。經濟法屬於公法,商法雖有公法性但本質是私法。因此回經濟法以國答家利益為本位,而商法是以商主體的利益為本位,經濟法的目標性較強,而商法的國際性較強。
2.二者基礎理論不同。經濟法的基礎理論是社會整體本位,即著重於國民經濟的全局,而商法是建立在商事主體利益本位之上的。
3.調整對象不同。經濟法調整國家在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過程中形成的經濟關系。商法則調整的是商主體在商事活動中形成的商事關系。
4.調整的機制不同。商法著重採取自律性的非權力性的機制,而經濟法多採用他律性的權力性的調節方法。
商法是指調整商事交易主體在其商行為中所形成的法律關系,即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商法的調整對象是商事關系。商法主要包括公司法、保險法、合夥企業法、海商法、破產法、票據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