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治德治法治
❶ 思修論述題:試述你對人治、德治、法治的理解
人治:憑個人好惡進行統治,於國家而言,「遇明君則盛,遇常君則弱,遇昏回君則亡。」答
德治:在周文王時有「畫地為牢」的典故,講的就是德治,即用道德來治理國家,以高尚的品德、以公眾的道德為評判標准來衡量人的行為;
法治:體現公共訴求和統治階級意志的律例,以國家暴力為後盾強制執行。嚴格的說,法不避親,只要與法有關,則依法辦事、違法必究。
從歷史客觀來說,「三治」的最高級是法治,其次為德治、再次是人治。以現在國情而論,由於我國法制的不健全,還必須堅持法治為主,輔以德治。
❷ 法治,人治,禮治和德治的區別和聯系是什麼
法治與人治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法治是個舶來詞。遍考我國現代之經、史、子、集,我們都無從找到"法治"這兩個字的組合。
1 根據學術界的通常觀點,最早使用"法治"一詞的是梁啟超。他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首次提出了"人治主義"和"法治主義"的概念,並用之來概括中國儒法兩家的政治主張。自此,"法治"一詞才在中國傳播開來。
在一些中國法學家所編寫的工具書上,往往認為法治應該包含兩層內容:其一為中國古代法家提出的治理國家應該專用 法律 的主張,這些思想家往往認為,一個國家只要有明確而穩定的法律制度,一切行動都依法而行,則國家可治;其二為西方資產階級在革命時期為反對君主專制和封建特權而提出的依據法律治理國家的政治主張,法治的要素往往包括法律至上、頒布憲法、"三權分立"等,從法律上保障公民的自由權利。
2 這樣,我們所說的法治實際上是兩個不同含義的片語所組成,且這兩種法治的內涵、價值等諸多方面都有著較大的差異乃至是大異其趣。我們當今所言的"法治"一般是指後一層涵義,因此,在這意義上而言,"法治"並非在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土壤上產生出的概念,而是西學東漸的產物。而我國先秦所謂的法治一般被稱為"中國傳統法治"。
3 中國傳統法治思想的出現,是作為儒家的"德治"思想、墨家的"兼愛"思想的對立物出現的。在當時諸侯紛爭、動盪不安的 時代 ,法家不承認德治、禮治能夠實現國家的富強。"夫古今異俗,新故異備。如欲以寬緩之政治急世之民,猶無轡策而御悍馬,此不知之患也。
"4"今世皆曰,尊主安國者,必以仁義智能,而不知卑主危國者必以仁義智能也。故有道之主,遠仁義,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譽廣而名威,民治而國安。
"5 國內大多數學者所認為的中國傳統法治是相對於"禮治"、"德治"而言的,西方法治則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結論從這方面看也是不無道理的。
6 誠然,"人治"的定義及其與"禮治"、"德治"的關系還是學術界尚待廓清的問題。
7談到"人治",大多數人會想起儒家的"為政在人","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8但是我們應該知道,在政治制度中,無論是人的因素還是法的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法治中有人的因素,人治中有法的因素,因為"徒法不足以治國、徒善不足以為政"。當然,我們如果把人治國家當成一種 歷史 上所存在的政體形式的話,那麼它就不是一般地強調人在治理國家的作用,而是表示一個人或者少數人具有改變或者決定國家命運的權利和作用,因此我們也不能夠以當今的人的因素在制度中的重要作用而肯定人治國家的合理性。在這個意義上而言,"劃分法治與人治的最根本的標志,應該是在法律與個人(或少數執政者)的意志發生矛盾沖突的時候,是法律的權威高於個人意志?還是個人意志凌駕於法律之上?凡是法律權威高於任何個人意志的治國方式都是法治,凡是法律權威臣服於個人意志的治國方式都是人治。
" 9 回歸到一個常識性的主題上來,就是要回答法大還是權大的問題。
中國 傳統法治思想,確是從實現國富民強,加強君主專制權力的基礎出發,來論證法治的合理性的。"尚法不尚賢"並不是對"人治"的否定,把中國傳統法治思想概括為人治下的法治或者說本質上的人治主義也是符合事實的。同時,中國的傳統法治較多是"刑"的角度去 分析 和把握,"信賞以盡能,必罰以禁邪","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
"10更多地帶有工具理性的色彩,在排斥"德治"的同時往往採取一種非道德的 政治 學說,把法治與價值判斷相分離。
從一定意義上而言,西方政治文明 發展 的過程便是民主與法治兩大觀念相輔相成不斷融合沉澱的過程。
11古希臘政治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法治應該包含兩層含義:"已成立的 法律 秩序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
"12亞里士多德的法治觀奠定了西方綿延不絕的法治傳統。由此而言,法治包括了兩方面的含義:第一,法治的實施要拒絕人治,第二,法治的價值追求至善。亞里士多德通過對人性進行深入分析後,指出"讓一個人來統治,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獸性的因素。常人既不能完全消除獸欲,雖最好的人們未免有熱忱,這就往往在執政的時候引起偏向。法律恰恰正是免除一切情慾 影響 的神祉和理智的體現。
13在一些西方政治學辭典中,大多數學者對"法治"的解釋也大體圍繞這兩個方面的問題進行闡發。
14 英國著名法治思想家哈靈頓曾經論述到,"共和國是法律的王國,而不是人的王國。"
15 就第二層含義而言,法治中所體現的價值追求在經歷了歷史的積淀之後現在仍然是西方自然法學派所倡導的一個核心理念。
❸ 法治、人治、禮治和德治的區別和聯系是什麼
區別:
1、概念不同
法治,謂根據法律治理國家,與「人治」相對。
人治是「法治」的對稱。又稱「賢人政治」,是關於依靠執政者個人的賢明治理國家的治國方式和理論主張。
德治是中國古代的治國理論,是儒家學說倡導的一種道德規范,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禮治是春秋戰國時期儒家主張以禮治國的思想學說。荀子認為,禮使社會上的人在貴賤、長幼、貧富等封建等級制中都有恰當的地位
2、理念不同
法治是依法治理國家,社會主要法制思想鄧小平所提出的觀點。
人治以人來治理國家,是封建主義社會的弊端,封建社會已經滅亡是不可行的。
禮治和德治是闡述的是同一個觀點,禮儀道德是衡量一個國家的基本准則,但是用禮儀和道德治理國家,那也就是說這個國家的法律沒有強制性了,如半夜睡覺不關門,人人如己。
3、來源不同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法治、人治是個舶來詞。遍考我國現代之經、史、子、集,我們都無從找到"法治"這兩個字的組合。
如德治、禮治則是在我國傳統的著作如《禮記》等等中可以找到、證其淵源的。
聯系:
1、就中國政治思想發展本身而言,在中國近代以前專制、人治思想是政治思想的主流,而從中國近代鴉片戰爭開始則逐漸向民主、法治思想轉變,而德治貫穿社會生活。
2、法治社會是基於人、禮、德演變過來的,如果沒有了人文、缺少了禮儀更別說道德那也就是說法治不健全沒有了說服力只有強制性,可見法治是社會進步所產生的。
3、都是根據當時社會需要而產生的。
❹ 德治的本質即為「人治」。
人治與法治、德治的相互關系
法治與德治的相互關系及其共同點、區別,各學者的看法基本相同。而對人治與法治、德治之間的關系卻有著本末倒置的宣傳。
眾所周知,從古到今,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離不開人治。毋庸質疑,歷史一直是「以長官意志來治理國家」的。但這個「長官」必須具備特定的條件:第一、他必然代表著一定的利益集團,並得到他們的支持;第二、他必須具備一定的勢力、權力;第三、必須具有適應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文環境條件。當具備了這些條件,這個「長官」意志就會變成了一定數量的「民眾」意志,產生治理國家、改造自然、社會、人文環境的巨大力量。這就是偉人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這與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觀點沒有任何沖突。推動歷史的力量是人民群眾,而形成這個力量的組織者是一個個「偉人」、「長官」。這些「偉人」、「長官」為了民眾的意志,壓抑他私人的意志、慾望,順應民意,才成為人治。可見,人治不是個體人的意志和權力,而是民意治理社會的希望目標與過程。
社會是人類社會,治理社會必然由人類治理——即人治。人類治理社會必然採用一定的方式、一定的手段。法治與德治就是人治的兩個輪子。
實際上,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否定過人治,現在仍然沒有否定人治的存在。《論語》、《孟子》等中國古代經典名著的中心思想就是人治理論。因而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人才理論」、「以人為本」思想都是強調人的決定性作用。這里所指的「幹部」和「人才」不是指個體,而是賦予了「政治路線」、「以人為本」等民意內涵的人。就是這種內涵的人的行為構成了人治。
人治與法治、德治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沒有人治,法治和德治無從談起;沒有法治和德治,人治也無法實施。它們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缺一不可,更不能偏廢。其中,人治起主導作用,制定、實施法律、道德中起決定性作用;而法治與德治又起反作用,制約著人治。人治代表著整體意志,一旦違背整體意志,法治和德治就起制約作用,其行為和作法遭到社會輿論的反對、指責、懲罰、唾棄。
人治與法治、德治也有著本質區別:
第一、人治與法治、德治的層面不一樣。人治是治理社會的目標與過程;而法治、德治是治理社會目標與過程中的手段和方式。其中,法治主張強制性、懲罰性,而德治強調良心、誠信、自覺、自律;法治注重結果,而德治注重意圖。
第二、范疇不一樣。「人治」是治理全過程;「法治」、「德治」是局部過程。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屬於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法治僅限於法律所規定或禁止的范圍;德治不僅包括法律規定的部分內容,還包含更寬領域。比如:過失罪屬法治范疇,但不是德治范疇;強奸罪既是法治范疇,也是德治范疇;尊老愛幼是德治范疇,如果不涉及虐待就不屬法律范疇。
第三、對象不一樣。人治是針對社會整體的,而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表現。為了統治階級的利益,統治者隨時可以制定或修改法律條文,指向人治目標。法治是因人而制,它的治理指向是法律條文。法律沒有禁止的可視為不犯法。德治是因事而成,其目標指向是社會現象,是較長時間、特定環境中自然形成的行為約束力。所以,它比法制更具有穩定性,改變或調整也需要較長時間,需要教育、開導、接受等過程。
第四、途徑不一樣。人治是經過法治、德治來實現其治理目的;而法治是通過典籍明訂規則、強制手段達到其治理目的;德治則是非典籍明訂規則、「自我控制」方式達到自治自理目的的。
❺ 法治與人治、法制、德治有什麼區別
法治的意思就是法律至上,強調法的意志大於人的意志。
人治的意思就是領專導至上,強調人的意屬志大於法的意志。
法制的意思一般是指法律制度或者通過法律來治理社會,一般是人治社會的說法。
德治是儒家思想,強調用教化來感動人民,通過道德來治理人民。
❻ 法治與人治,法制,德治有什麼區別
法治的涵義
法治是指以民主為前提和基礎,以嚴格依法辦事為核心,以制約權力為關鍵的社會管理機制、社會活動方式和社會秩序狀態。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和聯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產生和發展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在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產生和發展卻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不是當權者的任性。
4、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二者的聯系在於: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要實行法治,必須具有完備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的發展前途必然是最終實現法治。
人治與法治
所謂法治,就是國家以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規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從而產生社會秩序。要使法制變成法治,就要以人們的
權利平等、權力制衡、司法、立法和執法相互獨立作為前提。不然法治就難以產生社會秩序。法治的效果和成本的高低除了依賴於法律制度與法治的本身的成本與優劣之外,主要就是要看人們的道德水準。不管多麼善的法律制度與法治,對野獸是沒有效果的,除非將其殺死。道德水準極低的人們,其行為,其性質接近野獸,其法治成本其高無比。
所謂人治,就是國家以一套嚴格的道德制度去規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從而產生社會秩序。要使道德制度變為德治,必須以權利的不平等和權力的不制衡為前提。人治成本的高低以及效果的好壞除了依賴於人們的道德水準外,主要要看國家治理者的道德水準。只有賢德完善的人作國君,才有上樑正而下樑不歪的效果。社會秩序才會產生。若治理者與被治理者的道德水準極低,形同野獸,弱肉強食,其人治成本就會極高,其人治也就無效。
法制主要是用法律的手來維護社會的穩定,而德制則是用思想道德來維護社會的穩定。我覺的在這個社會應以德制為主,但法制也是必不缺少的。應依法制國和依德制國相結合才行。
如果答案對您有幫助,真誠希望您的採納和好評哦!!
祝:學習進步哦!!
*^_^* *^_^*
❼ 法治與人治法制德治有什麼區別
昨天是人治,人比法大,封建統治。今天是法治,法比人大,社會主義。明天是德治,德比人大,共產主義。
❽ 對人治、法治、德治的理解
人治和德治基本是一個意思,就是依靠一個人或一小撮寡頭統治,這些統治者不是任何約回束,被統治答者只能寄希望於他們的道德。
法治所體現的一種依法辦事的良好社會狀態至少應包括這樣一些內容:一是這個國家要具備完善而良好的法;二是這種法要得以普遍而自覺的遵守;三是已建立健全完備的使這種法得以正確適用與遵守的國家權力機構體系,而且這種權力體系是以權力的互相制約、監督為前提條件的。法治就是在法及其司法體制健全的情況下,在完全地服從於和體現了社會的整體利益與群體意志的前提條件下,能最大限度而充分地發揮個人的意志與行為的自由的一種社會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