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觀蓋茨比
① 了不起的蓋茨比象徵手法
http://gpanda.blogbus.com/logs/2005/11/1585076.html
http://www.guz.cei.gov.cn/xxzx/1.asp?ID=16
象徵手法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運用
( 作者:王曉敏 )
《了不起的蓋茨比》不論在思想還是文學藝術方面都是菲茨傑拉德最優秀的作品。小說描寫了美國西部一個來自社會下層的青年蓋茨比,夢想通過個人奮斗獲得真正的幸福和愛情,但最終幻夢破滅,遭人暗算身亡的悲劇。作者為小說設計了一個「雙重主人公」尼克·卡羅威。他既是故事的敘述者和評論者,又是小說中一個重要人物。他與書中主要人物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他是蓋茨比的鄰居和朋友,又是黛西的表哥、湯姆的同學。他充當了蓋茨比和黛西分別5年後重新見面的牽線人,又成為蓋茨比重溫舊夢的批評者和他慘遭殺害的同情者。他身處物化的美國東部,代表的卻是中西部的傳統觀念和道德准則。小說採用第一人稱的敘事手法,通過尼克的所見、所聞、所感逐步展開故事情節,對菲茨傑拉德所處的「爵士樂時代」進行了概括性描述,同時也鞭撻了美國社會的虛偽和無情。
在這部小說中,菲茨傑拉德克服了早期作品內涵不深、典型化提煉不夠等弱點,使得這部小說集中、洗練、含蓄,而且張弛有度。通過完美的藝術形式將美國夢的幻滅這一主題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小說中菲茨傑拉德運用一種既融合又有距離的表現方法使得蘊藏在形象里的思想感情具有多種層次,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體會,不同時代的人會做出不同的詮釋。他描寫的人物是印象式的,不以具體、逼真的描繪見長,卻善於捕捉人物的精神特徵。在小說人物的塑造上,菲茨傑拉德對象徵手法的成功運用無疑是這部小說的一大特色。
象徵主義是19世紀末在法國興起的一種重要文學思潮和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象徵主義風行歐洲各國,波及各個藝術部門。這個流派的作家認為任何一種事物都具有與之相對應的意念含義,外界事物與人的內心世界是互相感應契合的,人們從每個事物中都能挖掘出其潛藏的象徵意義,因而強調運用有物質感的物象,暗示內心的微妙世界,把兩個世界溝通起來。波德萊爾是象徵主義文學發展過程中一個先驅式的人物。他認為顏色、輪廓、聲音、香味都具有精神上的含義,這種含義通過作者的想像力在作品中得以體現。在《了不起的蓋茨比》這部小說中,菲茨傑拉德正是充分發揮他的想像力,將色彩的象徵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習慣上人們總是把綠色與青春、活力、春天、希望相聯系。然而在這部小說中,菲茨傑拉德賦予綠色以全新的象徵意義。長島碼頭黛西那盞綠燈無疑是書中的一個主要意象。蓋茨比的信念就在那盞綠燈上,那是他未來的仙境,終其一生的夢想,蓋茨比常常在晚上孤獨地望著它,伸開雙手想去擁抱它——那青春和愛情的象徵,彷彿是黛西的化身。雖然這一切似乎漸行漸遠,蓋茨比仍孤注一擲地試圖抓住它。每逢周末蓋茨比都有意在黛西住宅對面西卵島上那座豪華的白色大理石別墅里通宵達旦舉行盛大的晚會,招待四方慕名而至的賓客。他想以此來炫耀自己的財富和顯赫的社會地位,重新把黛西吸引到自己的身邊。然而在這個過程中蓋茨比忽略了至關重要的一點,企圖以財富和地位換回愛情的做法本身就與愛情的真諦相違背。而他從金錢喚回的女人身上所能得到的只有虛情假意。他的美國夢從開始就是個無法實現的錯誤,這種錯誤導致了他的悲劇結局。他最終為了黛西,為了理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正如小說末了,尼克又想起了蓋茨比信奉的這盞綠燈,似乎近在眼前,他幾乎不可能抓不住,實際上卻可望而不可及,他的夢想已經遠遠逝去了。
尼克在湯姆的家裡第一次見到表妹黛西時,黛西一身素白,身上所散發出的光輝使得整座房子都籠罩在一種舒緩的淺淡色調中。白色在小說里無疑是屬於黛西的。正是這種貌似的純潔、美麗、童貞、無邪深深吸引著蓋茨比,白衣飄飄的少女時期黛西的純潔形象在他的內心深處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成為蓋茨比迷戀一生,卻又始終無法企及的夢想。雖然在尼克的安排下,蓋茨比最終見到了心上人黛西,但喚醒黛西舊情的並不是蓋茨比的一片痴情,而是他別墅內部的豪華裝飾和蓋茨比本人的奢華生活方式。這時候的黛西已不再是當年的黛西,環境已把她徹底腐蝕了。在東部的物質世界中,對金錢和物慾的渴望早已把她扭曲成了貪婪、空虛、自私的庸俗女人。即便蓋茨比擁有再多的財富,也無法拯救她墮落的靈魂。換個角度看,白色也象徵著懶惰、淺薄、無知、無用,而這才是黛西的本質所在。蓋茨比的美國夢永遠無法完整、完滿。為了贏得黛西的愛,他拚命賺錢,在獲得大量的金錢與物質財富後,奢華鋪張,夜夜笙歌的生活掩蓋不了他的空虛。內心深處對以往純潔的黛西的嚮往化為支撐他的精神支柱。然而殘酷的現實再次給他以狠狠的打擊。這再一次深化了美國夢破滅這一主題。
紅與白是湯姆和黛西的豪宅的基調色彩。既然白色象徵著黛西的個性特徵,那麼紅色無疑能更完美地展示湯姆自私、傲慢、野蠻、殘酷的個性。優越的家世背景使得湯姆驕傲自大,目中無人,菲茨傑拉德在小說中這樣描寫到,他總是野蠻地推開擋在他前面的每個人,一頭紅色魯莽公牛的形象躍然紙上。他雖然與黛西結婚,但卻經常與情人幽會。在察覺到妻子和蓋茨比的私情後,竟然把她帶到蓋茨比面前,以證明蓋茨比無法對自己造成傷害。虛偽的自負從此可見一斑。最後在得知妻子開車無意撞死自己情人時,出於對蓋茨比的嫉妒,他用心險惡地唆使情人的丈夫殘酷地殺死了自己的情敵。從本質上看,他才是真正雙手沾滿鮮血的兇手。紅色在小說中為湯姆形象的塑造劃下了完整的句號。
黃色也是不得不提的一種顏色。這種金錢、權勢、富貴的象徵在小說中總是與死亡相聯系。黛西在慌亂中撞死湯姆情人時開的正是蓋茨比那輛黃色轎車。蓋茨比被威爾遜殺死跌入游泳池的剎那,菲茨傑拉德形容他如一片落葉掉進黃色的叢林間。或許通過這種聯系,作者想告訴讀者有時金錢正是引領我們走向死亡的罪惡之源。
這部小說的一大顯著藝術特點就是象徵主義手法與故事情節,作品結構的完美結合。這對人物性格的塑造,作者情感的表達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象徵手法的運用使得這部作品達到了明暗配合,撲朔迷離,霧里看花的藝術幻境。使得作品流露出的濃郁的詩人和夢想家的氣質和風格。也為讀者解讀這部不朽的作品提供了無限可能性。
試論《挪威的森林》與《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象徵手法比較
李 柯(吉林大學文學院 吉林長春 130012)
村上春樹的創作深受西方文學的影響,尤其是美國現代著名小說家菲茨傑拉德的創作對他的影響最深,村上春樹曾推崇其為「我的老師、我的大學、我的文學同事」。①因此,村上春樹的創作就不可避免地受菲茨傑拉德的影響,在他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中可以明顯地發現《了不起的蓋茨比》影響的痕跡,又體現了有別於《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日本文學特徵。
一
「『象徵』一詞源自希臘文,是一剖為二、各執一半的木製信物」,②隨著歷史的發展,「這種象徵逐漸演化為『用一種形式作為一種抽象觀念的代表』,即流行至今的『象徵』一詞的廣泛的含義。」③即象徵的最根本特徵就是用一種形式代表一種抽象觀念,或是用一個「符號」代表它以外的某個事物。《挪威的森林》的創作,模仿了《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象徵手法的特點,表現了許多相似甚至相同之處。
首先,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尼克第一次見到蓋茨比是在6月里的一個夜晚,蓋茨比站在草坪上,「凝視著銀光閃爍的星空」④並「朝那黑黝黝的海面伸出雙臂」,而大海對面「暮色蒼茫中唯見一點綠色的燈光在遙遠的碼頭那邊閃爍著」,這燈光不是別的,正是他心中的「絕代佳人」黛西家碼頭的燈光,是他的希望和他的「帶有神秘色彩的夢」。因為,對蓋茨比而言,「過去他和黛西相隔那麼遙遠,相比之下,那盞綠燈就顯得離她格外近,就像月亮旁邊的一顆小星星緊貼在黛西的身旁」,他把自己無限的深情和思念都寄託在了這盞綠色的燈光上,甚至「懷著創作的激情進入遐想,還不斷地加以點綴和渲染,用每一根飄來的羽毛來裝飾自己的美夢。」然而,當黛西回到他身邊時,他發現「黛西並不像他幻想的那麼美」,於是,那綠色的燈光也「漸漸失去了往日那種令人神往的魅力」。可以說,這綠光是因黛西的美麗而美麗,因黛西的黯淡而黯淡,它就是黛西的化身。這綠色燈光又與小說結尾「新世界的一片清新碧綠的地方」相呼應,象徵著蓋茨比個人奮斗的理想、希望、目標、方向,所以「蓋茨比信仰那盞綠燈」。
在《挪威的森林》中,村上春樹也運用了燈光這一意象。在「我」去阿美寮看望直子的那個夜晚,曾有這樣感人至深的一幕:「我穿過雜木林,在一座小山包的斜坡上坐下身來,望著直子居住的方向。找出直子的房間是很容易的,只消找到從未開燈的窗口深處隱約閃動的昏暗光亮即可。我靜止不動地獃獃地凝視著那微小光亮。那光亮使我聯想到猶如風中殘燭的靈魂的最後忽閃。我真想用手把那光嚴嚴實實地遮住、守護。我久久地注視著那若明若暗搖曳不定的燈光,就像蓋茨比整夜看守對岸的小光點一樣。」⑤在主人公心中,這燈光如同直子一樣,是他靈魂的最後歸宿和精神的永久寄託。直子是「我」唯一的好友木月的女友,木月的死使「我的不妨稱之為青春期的一部分機能永遠徹底地喪失了」,於是「我」「鑽入自己的殼中」,對外界的一切「不屑一顧」。然而與直子的相遇使「我」感到一種「從未曾感受過的情感」,一種「親密而溫馨的心情」,「我」和她「難分難舍」,沒有她便覺得「索然無味」,她成了我心靈的慰藉,靈魂的依靠,我們的街頭漫步也「彷彿舉行某種拯救靈魂的宗教儀式一般」。於是「我」孤獨的心找到了港灣,直子「嫻靜典雅而澄澈瑩潔的愛」就像這風中搖曳不定的燈光一樣,給「我」的心靈以溫柔的撫慰,化解了「我」的無奈與孤獨。因此,這燈光象徵了主人公的愛人和精神寄託。
其次,如果說燈光作為無生命物象徵的是小說中主人公的希望、理想、精神寄託,那麼生物則能更深入地象徵主人公生命的本身和生存的姿態。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蓋茨比的別墅是「一座模仿諾曼底某市政廳的宏偉建築。它的一側有一個塔樓,那攀附在上面的幾株稀疏的常青藤給它披上一層碧綠的新裝」,這幾株常青藤多麼像蓋茨比本人:渴慕貴族美女黛西,追逐財富和地位,努力地向上流社會攀附。常青藤「攀附」的姿態生動地描模出了蓋茨比的形象:他出身貧困,卻「對於人生的前景具有高度的敏感」,有「一種了不起的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天賦」,他從小就懂得制定「作息時間表」和「個人總守則」自律。與黛西的相遇使他「深切地體會到財富具有神奇的威力,它使人永葆青春」,與黛西的分離更激發了他「飛黃騰達的野心」,驅使他不擇手段地攫取金錢。他買下豪宅,每個周末舉辦大型宴會以炫耀自己取得成功後的財富和地位。然而,從一個身無分文的窮小子搖身一變為資產階級新貴的暴發戶畢竟只是少數,所以他就像「幾株稀疏的常青藤」一樣勢單力薄,與湯姆的「喬治殖民時期式別墅」相比,他的「宮殿」里「彌漫著一種空虛和凄涼的氣氛,這使得主人的形象處於完全孤立的絕境」。「稀疏」註定他作為暴發戶無法與以湯姆為代表的世襲貴族階級相抗衡,他終要走向幻滅。他的死看似偶然,實則是這種懸殊力量較量後的必然結果。
同樣,在《挪威的森林》中,也有一個象徵人物生存姿態和形象命運的生物,這就是「敢死隊」送給「我」的那隻螢火蟲。它在速溶咖啡的空瓶底發著微弱的、淺淺的光,全無「我」記憶中「在夏日夜幕中拖曳著鮮明璀璨得多的流光」的生機。當「我」把它放出來時,在長時間的左右試探後,它才忽有所悟似地起身飛去「驀然張開雙翅……飛快地曳光環,似乎要挽回失去的時光」。這個可憐的小東西不正是書中的主人公嗎?渺小、羸弱、孤單、無助,「彷彿迷失方向的靈魂,在漆黑厚重的夜幕中彷徨」。1969年的「我」正處在這樣一種彷徨中:「身邊的人早已經遙遙領先,惟獨我和我的時間在泥沼中艱難地往來爬行。我四周的世界面臨一切滄桑巨變」,「而我就在這片泥沼中氣喘吁吁地挪動腳步,前方一無所見,後面渺無來者,只有昏暗的泥沼無際地延展開去。」同時書中的其他人物,也像這小小的螢火蟲一樣,燃著孤單、微弱的生命之光,在漆黑的人生道路上,掙扎著或離去了:木月、直子、初美自殺,玲子有精神疾病,綠子「有時候對什麼都討厭得要死」,即使是「春風得意」的永澤,也「背負著他的十字架匍匐在人生的征途中」。所有的人都在與世界、與自身的矛盾沖突中苦苦地尋找著答案。
再次,一般說來,場景作為人物活動和事件發生、發展的時間、地點和條件,只是為人物的存在和活動提供舞台,為故事的發展提供依據。然而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灰谷」這一場景不僅具有上述功能,而且極富象徵性,它暗示著整部小說的背景。第2章的開場,有一段關於「灰塵的峽谷」的精彩描寫:「在那裡灰塵像小麥一樣生長在山巒和奇形怪狀的花園里;那裡灰塵堆積成房舍、煙囪和炊煙的形狀,最後又神奇般地搖身一變,成為滿面風塵的人群,他們在昏暗的灰塵中移動,終於被彌漫在空氣中的塵煙完全罩住和吞噬了。」這灰塵彌漫、煙霧蒙蒙的「灰谷」恰恰象徵了小說中變態的社會環境和人們精神的荒蕪。一戰後,美國社會物慾橫流,人們失去了精神家園成為「迷惘的一代」,他們過著行屍走肉般的生活,沒有信仰,沒有美德,只有對物質的追求、慾望的滿足。作品中,黛西矯揉造作,愛慕虛榮,連聲音都「有一種金幣的響聲」;湯姆「那粗壯的身軀太自私,使他那狂妄的野心得不到營養而變得空虛了」;喬丹·貝克「不誠實已經達到無可救葯的地步」;蓋茨比家宴會上「飛蛾」一樣的賓客,一邊享受著他的款待,一邊在背後「添枝加葉地散布一些對他橫加指責的流言蜚語」。這些「灰塵」正是那些「吞噬蓋茨比的心靈的東西和伴隨著他的夢幻而來的濁塵」,所以當蓋茨比「經歷了漫長的道路」終於來到這塊土地上時,「舊夢早已盪然無存」,而「那片黑暗的土地……正在黑夜中向前延伸」,因此說,灰谷就是整部小說的一個背景,它作為小說的社會環境和氛圍基調的一個縮影,籠罩著全文。
在《挪威的森林》中,也有這樣一個「背景」,那就是「井」。在小說的開始,有一個獨立的場景:「我」和直子在十月金風的吹拂下,走在一片如詩如畫的草地上,直子向「我」講述了一口水井的故事。在這片草地的深處,有一口很深的水井,然而沒有人知道它的確切位置,因此一旦有人掉下去就沒有救了,而且這種事還不止一次,「三年兩載就發生一次。人突然失蹤怎麼也找不見。於是這一帶的人就說:準保掉進那荒草地的井裡了」。在這里,「水井」象徵了死亡這一籠罩全文的大背景,作品中的主人公們生活於20世紀60年代末的日本,當時的青年學生經歷了學潮運動的失敗,精神一片荒蕪,他們消極頹廢、自暴自棄,甚至厭世輕生。作品中,許多人物都像掉到井裡在草地上消失了一樣,突然自殺而離開了這個世界:木月、直子、直子的姐姐和叔叔、初美……死亡的陰影籠罩著全文,「在活得好端端的青春時代,居然凡事都是以死為軸心旋轉不休」。因此「我」在木月死後漸漸悟出:「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就像水井與草地是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一樣。「死本來已包含在『我』這一存在之中」,「我們每個人都在活著的同時,像吸入細小灰塵似的將其吸入肺內」。水井不動聲色地「張著嘴」等待不小心掉進去的人,而死亡也永遠在窺視著我們並伺機吞噬掉那些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勇氣和樂趣的人。人們走在這片未知處有口深井的草地上,要時刻提防掉下去的危險,而小說中的人物生活在那個時代,則要時刻與充滿誘惑的死亡,又或者是與自己內心深處的那些陰暗力量的漩渦進行較量。因此說,水井這一場景是全文的一個背景,是小說中的時代氛圍和人物生活的一個生動寫照。
二
村上春樹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借鑒和模仿上,而是充分發揚了日本文學的民族風格,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其一,人物的象徵意義。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象徵的使用,使他(菲茨傑拉德,作者注)的作品『超越了狹隘的個人天地,把主觀與客觀聯系起來,放大個人經歷並賦予其代表性。』」⑥在蓋茨比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中,我們確實可以看到菲茨傑拉德的影子:幼年貧困,在親戚的資助下上了大學,經過個人奮斗終於出人頭地。但菲茨傑拉德並沒有局限於描寫個人經歷,他賦予蓋茨比一種社會意義:蓋茨比所象徵和代表的正是「個人奮斗」式美國夢的實現與破滅。
而在《挪威的森林》中,「我」雖然也代表了20世紀60年代末一大批理想破滅、精神空虛、孤獨頹廢甚至自暴自棄的日本青年學生,但「我」身上更多地反映的是村上春樹本人的生活經歷、興趣愛好:20歲讀大學,經歷過學潮運動,學的是戲劇專業,聽的是搖滾樂、爵士樂,酷愛外國文學。應該說,在《挪威的森林》中村上春樹承襲了日本文學中私小說的傳統,他的創作實質上是在進行一種自我抒發、一種自我反省式的心理解剖和對身邊生活的溫馨追憶及浪漫想像。所以,他在小說的後記中,稱這部作品是屬於「私人性質的小說」。⑦
其二,象徵意義的表現方法。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菲茨傑拉德出色地運用了印象主義的場面描寫,使得種種意象具有極強的畫面感。而在《挪威的森林》中,村上春樹則運用極其細膩的描寫來強化象徵意象的寓意。以「井」為例,雖然只是聽直子向我講述了它的故事,「未曾實際目睹」,但它的模樣卻成了我腦海中不可分離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詳盡地描述出來。這些細致而栩栩如生的描寫使讀者身臨其境,感同身受,不覺「汗毛倒立」,深深體會到「水井」的恐怖。村上春樹作品中的這種細膩的表現方法正是發揚了日本文學委婉細致、富於陰柔之美的傳統特點。在他筆下,種種意象通過精巧細致的描寫實現了「傳達人物豐富多變、細小微妙的心理感受、情趣和意緒,營造出令人心旌搖曳的傷感、悲憫和韻味綿長的藝術情調」⑧的創作意圖和美妙效果。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在村上春樹小說濃濃的西方文化氛圍和精彩的西化表現形式的背後,其文化底蘊卻是純粹日本式的:私小說的性質、幽婉傷感的物哀之美,死與性的兩大主題,無常的生死觀等,也就是說,村上春樹筆下的人物,其價值參照系雖是西方式的、美國式的,但其宇宙觀卻是東方式的、日本式的。
② 蓋茨比夢想破滅的必然性 的理論基礎有哪些
弗·司各特·菲茨傑拉德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美國文壇上傑出的作家,素有「爵士時代」的代言人和桂冠詩人的稱號。他那充滿名利及浪漫,憂郁而又短暫的一生不僅為其小說提供了最生動的創造素材,而且也成為美國戰後整個「迷惘的一代」悲慘命運的一個縮影。菲茨傑拉德的作品給人們生動地再現了爵士時代的生活氣息和社會風貌。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被公認為是他最優秀的作品。評論界普遍將它看作是一部關於二十年代美國社會現實的小說。對於其「美國夢的幻滅」這一主題探討甚多,許多評論家認為這是一部關於美國夢的經典之作,從浪漫的理想及理想的破滅等方面對作品進行分析。其次是評論小說的寫作技巧,還有對尼克·卡羅威的敘述視角的許多爭論。而在人物分析方面,除了具有雙重視角的敘述者尼克這一角色之外詳盡地對作品中的人物進行剖析的文章卻不多見。至於蓋茨比悲劇的必然性,雖有一些文章提到,但也僅僅是一筆帶過,未見有具體而詳細的分析。 本論文從人物分析著手,從社會、歷史、以及作者自身的經歷和世界觀等多方面探討導致主人公蓋茨比夢毀人亡這一悲劇的必然因素。蓋茨比悲劇的必然產生不僅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且與其個人性格中的自我毀滅因素也是分不開的。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蓋茨比之夢的歷史淵源和實質,蓋茨比性格中的天真單純和不諳世故以及以湯姆、黛西為代表的美國社會的冷酷無情和道德淪喪。這些從根本上決定了蓋茨比的失敗與毀滅。本文主要通過人物分析來分析作品的主題,並將二者有機地統一起來,意在較全面深刻地解讀作品的內涵。
③ 了不起的蓋茨比 名言
作者:菲茨傑拉德
來源:摘自《了不起的蓋茨比》
1、在我年級尚輕、閱歷尚淺的那些年裡,父親曾給過我一句忠告:每當你想批評別人的時候,要記住,這世上並非所有人,都有你擁有的那些優勢。
2、他居然等了五年,買了一座豪宅,將星光灑給過往的飛蛾,為的就是能在某天下午到一個陌生人的花園里"坐一坐"。
3、他一定是覺得已經失去了往日那個溫暖的世界,為一個夢想空守了太久,付出了太高的代價。
4、是個女孩我很高興,我希望她是個傻瓜——這是女孩在這世上最好的出路,做一個漂亮的小傻瓜。
5、在那個六月的夜晚,他所嚮往的不僅僅是天上的星星了。
6、人們在智力和種族上的差異,遠不如病人和健康人之間的差異大。
7、一個簡單的頭腦如果陷入混亂,那可非同小可。
8、他吻了她。經他的嘴唇一碰,她就像一朵含苞的花一樣為他綻放了,這個理想的化身就此完成。
9、他報以會意的一笑——不僅僅是會意。這是一種罕見的笑容,給人無比放心的感覺,或許你一輩子只能遇上四五次。剎那間這微笑面對著——或者似乎面對著整個永恆的世界,然後它凝聚在你身上,對你表現出不可抗拒的偏愛。它了解你,恰如你希望被了解的程度;它信任你,如同你願意信任自己一樣;它讓你放心,你留給它的印象正是你狀態最好的時候希望留給別人的印象。
10、陽光照耀大地,綠葉湧出樹枝,猶如電影鏡頭中萬物飛快生長。那熟悉的信念又回到我的心中,夏日來臨,新生活開始了。
11、城市上空我們這一排透著燈光的窗戶,對於昏黃街道上漫步的行人來說,一定蘊藏著幾許人生的秘密。我也看到了這樣一位行人,正在抬頭仰望,獨自思索。我既在其中,又在其外,對人生的變幻無窮感到陶醉又厭惡。
12、「要是我,就不會對她要求太高,」我冒昧地說,「往昔不能重現了。」 「往昔不能重現?」他難以置信地喊到,「當然能!」
13、每個人的基本道德觀念生而不同,不可等量齊觀。
14、一輪圓月照在蓋茨比的別墅上,夜晚同以往一樣美好,花園也依舊燈光璀璨,歡聲笑語卻已經消散。一股突如其來的空虛彷彿從窗戶和碩大的門里涌了出來,讓主人站在門廊上的身影顯得煢煢孑立,他正揮動手臂做出正式告別的姿態。
15、只從一個窗口去觀察,人生終究會成功許多,——這可不僅僅是一句俏皮的警語。
16、人的行為或許有堅硬的磐石作支撐,或許浸在潮濕的沼澤中養成,可是一旦超越了某個界限,我就不在乎它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了。
17、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至少有一項基本美德,而我的美德便是誠實。我認識的誠實的人並不多,我就是其中一個。
④ 《了不起的蓋茨比》里蓋茨比在黛西結婚後仍然插足的行為道德嗎
不道德,黛西已經和湯姆結婚了,他應該放手的,這種不現實的對黛西的迷戀葬送了蓋茨比……蓋茨比明明看出了黛西熱愛金錢的本質為什麼還要繼續,他愛的到底是什麼?是黛西美若天仙的容顏還是他的不切實際的夢……
⑤ 畢業妹子論文求幫助,論《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道德觀 論文提綱,英文的喲,誰能幫我😘
上論文網下英文文獻自己改一個
⑥ 了不起的蓋茨比到底為什麼了不起
因為作抄者是以第一視角的口吻寫襲的這本書。
在那個時代那樣一個環境中,像蓋茨比這樣的,通過自己個人努力,到達事業巔峰的人,相比富二代,或者不法原始積累的暴發戶,首先就在主角心目中高人一等。
其二,蓋茨比賺錢不是為了名利、權利或是享受,而是為了愛情,就這點,在當時世道普遍奢華醉生夢死,不僅僅是異類,更是純情的神了。
還有,蓋茨比是個為人靠譜正直的紳士,主角小哥在紐約也算是見了許多市面,經商的人虛偽不說,還處處干著低劣、沒有道德的事;反觀蓋茨比,為人和善、行為健康,又有高雅的品味和幽默,每天看著奢侈的芸芸眾生,卻始終低調,簡直不能更完美~
就這三點足夠讓蓋茨比稱得上了不起。
推薦題主看看這本書,一看就全明白啦。最近天津人民出版社出了最新的版本,是《追風箏的人》那個翻譯翻的,已鑒定過,比過去的譯本都容易閱讀,而且更准確。網上現在還沒有下載,不過當當京東這些一直在做促銷。
還有就是新出來的電影,拍得也算比較完整,但比起書來還是書好看,不長,大概兩三個小時就能看完。
⑦ 蓋茨比為什麼了不起
在那個時代那樣一個環境中,像蓋茨比這樣的,通過自己個人努力,到達事業巔峰的人,相比富二代,或者不法原始積累的暴發戶,首先就在主角心目中高人一等。
其二,蓋茨比賺錢不是為了名利、權利或是享受,而是為了愛情,就這點,在當時世道普遍奢華醉生夢死,不僅僅是異類,更是純情的神了。
還有,蓋茨比是個為人靠譜正直的紳士,主角小哥在紐約也算是見了許多市面,經商的人虛偽不說,還處處干著低劣、沒有道德的事;反觀蓋茨比,為人和善、行為健康,又有高雅的品味和幽默,每天看著奢侈的芸芸眾生,卻始終低調,簡直不能更完美
就這三點足夠讓蓋茨比稱得上了不起。
⑧ young and beautiful 為什麼說了不起的蓋茨比
因為復作者是以第一視角的口吻制寫的這本書。
在那個時代那樣一個環境中,像蓋茨比這樣的,通過自己個人努力,到達事業巔峰的人,相比富二代,或者不法原始積累的暴發戶,首先就在主角心目中高人一等。
其二,蓋茨比賺錢不是為了名利、權利或是享受,而是為了愛情,就這點,在當時世道普遍奢華醉生夢死,不僅僅是異類,更是純情的神了。
還有,蓋茨比是個為人靠譜正直的紳士,主角小哥在紐約也算是見了許多市面,經商的人虛偽不說,還處處干著低劣、沒有道德的事;反觀蓋茨比,為人和善、行為健康,又有高雅的品味和幽默,每天看著奢侈的芸芸眾生,卻始終低調,簡直不能更完美~
就這三點足夠讓蓋茨比稱得上了不起。
⑨ 了不起的蓋茨比時期的社會背景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美國作家菲茨傑拉德寫的一部以
20
世紀20
年代的紐約市及長島為背景的短篇小說,被視為
美國文學「爵士時代」的象徵。小說描寫了美國西部一個來
自社會下層的青年蓋茨比,夢想通過個人奮斗獲得真正的
幸福和愛情,但最終幻夢破滅,遭人暗算身亡的悲劇。蓋茨
比「一生的遭遇正是美國二十年代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1]
縱觀蓋茨比短暫的一生,不過是美麗而又虛幻、光彩而又凄
涼的一場夢。他徘徊在醉與醒、夢境與現實之間,在一個頹
廢的社會徒守著最初的夢想,甚至不惜用非法的手段去捍
衛這份純真。一場夢,一場虛無,繁華落盡,凄涼無限,作家
通過多種意象為我們呈現了這首關於理想的寓言詩篇,讓
我們見證了一場絢麗多情的夢怎樣在鑼鼓喧天的爵士樂中
黯然消逝。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經濟空前繁榮,而道德觀
念則在新的社會背景下發生了劇變。到處呈現的是一派歌
舞昇平、歡快享樂的氣氛,年輕的一代拋開了傳統的道德和
價值觀,陷入紙醉金迷、享受作樂的生活當中。傳統的道德理
想宗教信念在新時代的沖擊下全部瓦解。1925
年,《了不起
的蓋茨比》出版,反映了「爵士樂時代」的生活,表現了「美國
夢」的幻滅。在這里,他以詩化的筆調、浪漫的色彩,描繪了
一幅為理想所背叛的美國悲劇。
⑩ 了不起的蓋茨比 讀(觀)後感 700字 急用
書中的前言是作者菲茨傑拉德的第一部小說『人間天堂『當中的一個人物的一句話:如果那樣能打動她,那麼就戴頂金帽;如果你能跳得高,不妨也為她跳一跳,跳到她高聲叫:「愛人,戴金帽的愛人,我非得把你要!」
我覺的整個小說基本就是這句話的擴展與延伸,
故事的背景是美國20世紀20年代,講述的是一個叫蓋茨比的軍官,早年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來通過非法手段如販賣葯品和酒成為一名富商,雖然蓋茨比成為了富商,但是蓋茨比非常懷念當年自己參軍前的情人黛西,但是黛西在蓋茨比參軍不久後就嫁了另一富豪湯姆,於是蓋茨比在黛西的房屋不遠處購買了豪宅並且天天宴會,希望以此引起黛西的注意。在一次交通事故中,黛西撞死了湯姆的情婦威爾遜太太,蓋茨比替黛西認了罪,但是湯姆設計陷害蓋茨比,教唆威爾遜殺死蓋茨比。簡單來說就是蓋茨比被其前情人黛西與其老公一起陷害。看完這小說我的第一感覺是荒謬,首先蓋茨比是一個真情的人甚至是一個純情的人,因為蓋茨比在發財之前是深愛著黛西,但他飛黃騰達之後他還深愛著黛西,這可謂是超出不少人的想像之外,按道理男人貪新厭舊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因為蓋茨比去參加軍隊,5年的時間完全可以改變任何一個人,所有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流逝都會抹殺。但蓋茨比不,他對黛西的愛始終不渝。但黛西雖然曾經喜歡過蓋茨比,但她畢竟是女子,而且是美貌的女子,所以她在蓋茨比參軍之後,就與當地有錢男子湯姆結婚也是無可厚非。因為蓋茨比是一個小官,上了戰場誰也無法預料是死是生,況且當時的蓋茨比也不過是貧民子弟,對於要至於踏入上流社會的黛西而言,離開他也是遲早的事情。5年的上流生活早已經把黛西磨練成一個拜金女。問題就是這里,蓋茨比從一名貧民子弟,白手起家,運用自己的膽識與才幹獲的商業的成功,踏入上流社會,但他還深愛的他曾經的黛西,可見他的情深。可是他的深愛的黛西不是曾經的黛西,現在的黛西不過就是一個早已喪失純真的物質女,特別是當蓋茨比把無數的珍貴的衣服拿出來的時候,她竟然淚流滿面說道:我從來都沒有看見過這么多漂亮的衣服。對於蓋茨比,我是同情,他還擁有純真,但他找錯對象。對於黛西,我覺的正常,因為她是人,一個普通人。現在社會存在所謂拜金女現象,其實拜金女現象什麼時候都有,有那一個女人的不想找一個可以給自己物質保障的男人呢?金錢這東西當然是越多越好。只要是人都會追求更好的。這就好像以前以前洗衣服時用搓衣板,但現在人都喜歡用洗衣機,而且洗衣機不要普通雜牌的,我們要的是海爾名牌,還要全自動,多功能,高科技,最好把衣服扔進去不出幾秒鍾就已經干凈可以立即穿。只要是人都會有貪的慾望,甚至有貪才會有進步,貪這個詞可以用需求代替,假如人人都只要用洗衣板就滿足了,又怎麼會有洗衣機的進步呢?或者簡單來說上流的人都用高科技的洗衣機了,但蓋茨比還想要洗衣板的淳樸,黛西用的是普通洗衣機,但她還想要名牌的。
香港的一位藝人陳慧琳,我非常納悶她的經歷,網路上稱其為其「零緋聞、零走光、零是非、零結黨」的形象,被稱為四「零」藝人。這讓我非常詫異,所謂娛樂圈當然是骯臟不堪的,不知有多少所謂的女星都被潛規則。但陳慧琳形象卻非常好,簡直完美無瑕。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陳慧琳的父親是珠寶商,是香港珠寶金至尊老闆,當然我這並不是否定陳慧琳演藝的投機,而是我想要說的是像陳慧琳本來就是富家女,她的演藝事業不是為生活而奔波,她已經是上流社會之人,她無需為踏入上流社會而不惜出賣自己,她天生就可以得到別人奮斗一輩子的才可以得到的東西,我相信她對事業的投入,完完全全是對她演藝事業的興趣,因此她才會全心全意的投入她的事業之中。這讓我想起另一位藝人阿嬌,原來啊嬌一歲喪父,由母親獨力撫養成人,並且還有—個妹妹。也許這就說明她的演藝事業完全是為了生活,雖然她與陳慧琳都是藝人,但是他們的目的簡直就是天淵之別。很多東西其實是再簡單不過的東西,這世界其實也不過再簡單不過的世界,這人生其實也再簡單不過的人生,只為三個字,名、利、情。這世界所有的東西都只不過是這三個字的延伸或者擴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名,所有的道德聖人都是名的表現。「富在深山有遠親,貧居鬧市無人問」這就是利。而情則是親情、友情、愛情。有些人,天生有就名有利有情譬如美國總統托馬斯·傑斐遜、有些人就可能有名有利但無情,等等,這世界一共就只有九種人,蓋茨比是有名有利無情,黛西是無名無利有情,陳慧琳是有名有利有情,啊嬌是無名無利無情。當然所謂名利情三者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停的變換,而中間也不過是改變二字。當然有些更特別之人,是無需名無需利,無需情,這種人才是真正特行獨立之人,這種人才是真正金槍不入之人,這種人才是讓我敬昂之人譬如我所見到的某某老師。
了不起的蓋茨比這小說雖然簡短,但意義還是深刻的,其個個人物賦予的意義也不過是散落在社會的個個角落,其實我一直認為每一個人是沒有任何本質的區別,但人與人之間卻有著本質的等級的區別。每個時代,每個國家,每個社會,其實都是差不過的,了不起的蓋茨這個故事比也不過是一個這些時代、這些國家、這些社會的一個縮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