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無斷句
❶ 關於道德經第一篇斷句的問題
無名,天地之始 無名先天地,混沌不辨,無知無識,故無名.乃屬先天,有知有識,強之以名,故為萬物之版母,此是權從人的主觀認知來講的.也就是說,混沌非不存在,因無靈性而不能辨別.無,名天地之始 此是從後天的認知與否,衍伸出來的理論,既名之無,則屬於後天范疇,乃是為了解析無有之別所以,一是從先天出發,無後天之妄識.二是從後天之推理出發,哪個更正確呢,二是為了理解一所服務的.後面的就不解釋了
❷ 道德經第一章「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到底怎麼斷句
有區別,大有學問。有有慾望的人看事情只能看到問題的表面。沒有慾望的人可以看到問題的核心內容和深奧的道理。
❸ 《道德經》的最佳斷句版本是哪個
最權威的當屬,《老子河上公章句》和王弼本《道德經》
新浪愛問共享有下載
❹ 《道德經》上「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哪種斷句方法正確
總結來:.「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源常有欲以觀其徼」]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句(按帛書: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徼)。 該句有四種主要解讀方法: 1、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強調「常無」「常有」是「道」的兩狀態屬性。如《莊子-天下》評老子「建之以常無有」。 2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E Q- g, p4 n6 J @& s" i 強調人應該「常」通過「無欲」和「有欲」的心理狀態出發,來認識「道」。這也是後來「心傳」論與「丹道」論的理論主綱。 3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乃古漢先生的解讀。意思大抵是「道的『妙』常不可有所憑借來認識,道的『徼』常可有所憑借來認識」。(可能我理解有偏,以下系古先生原話: 按,此句當依帛書作:「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徼。」它的意思是:所以我從來都不希望啊通過什麼觀得大道的奧妙,只是常常希望啊通過什麼觀得大道的行跡。) 4 「故(道)常無欲,以觀其妙;(道)常有欲,以觀其徼」。 這種觀點認為「道」有思維意志,「神化」了「道」。'
❺ 老子的道德經原本是什麼。該如何斷句
道德經是老子為世人解釋的易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系統,個人理解不同很正常,很多回學者對道德經的理解有很答多地方不同,也許你發現了老子的真正意思,我覺得要是想理解道德經最好的辦法是看後人的註解和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去理解,只有和實際相符合了,才是 真理嘛,否則度他干什麼,還有就是道德經開頭就曰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所闡述的所揭露的想說明白的都是一個字『道』。
❻ 老子的《道德經》為什麼沒有斷句是故做炫虛還是真正內藏錦綉
古代人文字里沒有標點符號。標點符號是民國初才引入的。
❼ 最好有權威的斷句的,看了許多版本的道德經,發現斷句各種各樣!呵呵,很容易走火入魔的!
兄弟,道德經除了老子本人,誰還敢說權威啊。
非要說權威,大約有3個版本吧,王弼本、河上公本和馬王堆的帛書本。我個人偏愛河上公的解釋。
❽ 道德經第一章怎麼斷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❾ 《道德經》該怎麼斷句
不光是道德經,古代所有的典籍都沒有斷句的,所以古人學習時,識字以後就要學會斷句,不是有個詞叫學文斷句,而且古文中的一些虛詞語氣詞也表明一句話到這個詞時,就有個停頓,斷句也是有規律可循的
❿ 《道德經》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 怎麼斷句
《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回者補之。答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譯文]
自然的規律,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鬆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那麼,誰能夠減少有餘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