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幼
㈠ 孩子背《論語》、《道德經》對孩子成長有何好處
我認為《論語》從當今的角度來看是培養了孩子三個基本人生觀念的,好學,知恥,力求上進。學習了很多知識是不夠的,要通過不斷的實踐和復習才可以,那麼如何培養孩子好學的好習慣,好品德呢?《道德經》剛好闡述了如何養成好品德的觀點。
最後,《論語》和《道德經》本來就比較晦澀難懂,小孩子肯定有讀不懂的部分,因此,教材版本的選取與學習指導的部分非常重要,家長的作用就在於此。但是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需要日積月累的過程,不是說讀了《論語》和《道德經》就能成為好人,在社會實踐中,更要讓孩子多將這些道理實踐於生活。
㈡ 老子的道德經有這句話嗎長子幼子老子孫各子平安,下一句是什麼
應該沒有 這看起來像是一句對聯。。
㈢ 道德經 翻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個『老』字是動詞『贍養』、『孝敬』的意思,第二版及第三個『老』字是權名詞『老人』、『長輩』的意思;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個『幼』字是動詞『撫養』、『教育』的意思,第二及第三個『幼』字是名詞『子女』、『小輩』的意思;兩句中的『及』都有『推己及人』的意思。
整句話的意思是「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系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小孩。」
㈣ 有一句古文反映長幼有序的,大概的意思是老子就是老子,兒子就是兒子,怎麼也想不起來了,誰給提示一下
樓主弄錯復了吧。樓主應該說的是這制句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這句話的主旨不是體現長幼有序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
釋義: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系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小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個『老』字是動詞「把……當老人贍養」的意思,第二及第三個『老』字是名詞『老人』、『長輩』的意思;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個
『幼』字是動詞「把……當孩子撫養」的意思,第二及第三個『幼』字是名詞『子女』、『小輩』的意思;兩句中的『及』都有『推己及人』的意思。
㈤ 老子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和評析
這句話是孟子說的,並非老子。【出處】:《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專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屬」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系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小孩。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會時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與孔子對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㈥ 《道德經》經典的句子有哪些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鄒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鄒狗。」
這句話出自老子回《道德經》的第五章答,字面理解是:天地不仁慈,把萬物看作是沒有生命嗯貢品。聖人同樣也不仁慈,把百姓看作是沒有生命的貢品。
然而,這是有失偏頗的,這句話放在不同角度來解讀也有多層意思,歷代的道德經注都有不同程度意義的解讀,姑且講述一下市面常見的說法。
那就是老子想要表達的其實是天地公平的觀點,天地把萬物都看做是沒有生命的貢品,這是一視同仁,不對誰好,也不對誰差,任由其自己發展而不加干涉。然而看似不仁,實則正是天地的大仁,換句話說:正是天地的不講人情,所以天地才能夠「獨立而不改,同行而復始」。整個世界才會有條不絮的循環演變。比如人的生老病死,不論男女老幼上至達官貴人下到黎明百姓無一不經歷,天地要是講仁慈給誰開了個口子,那就要亂套了。
所以孔子也說過「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天地不會表達什麼,也不會去干涉什麼,然而看似無情,卻是最大的善,正所謂大仁不仁,大善不惠。
我去😓,這句又是道德經里的,不過正好,他和這句天地不仁在一定意義上似有異曲同工之妙😁
㈦ 羲之幼訥於言,人未之奇,及長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古文翻譯!
原文: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導之從子也。羲之幼訥於言,人未之奇。及長,辯贍,以骨鯁稱。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深為從伯敦、導所器重。時陳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與王承、王悅為王氏三少。時太尉郗鑒使門生求女婿於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鑒曰:「王氏諸少並佳,然聞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鑒曰:「正此佳婿邪!」記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養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謝安未仕時亦居焉。孫綽、李充等皆以文義冠世,並築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於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自為序以申其志。
性好鵝,會稽有孤居姥養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新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嘆惜彌日。又山陰有一道士,養好鵝,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雲:「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嘗至門生家,見篚幾滑凈,因書之,真草相半。後為其父誤颳去之,門生驚懊者累日。羲之書為世所重,皆此類也。每自稱:「我書比鍾繇,當抗行;比張芝草,猶當雁行也。」曾與人書雲:「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後之也。」
時驃騎將軍王述少有名譽,與羲之齊名,而羲之甚輕之,由是情好不協。述先為會稽,以母喪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弔,遂不重詣。述每聞角聲,謂羲之當侯己,輒灑掃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顧,述深以為恨。
(《晉書·王羲之傳》)
參考譯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導的堂侄。王羲之小時候不善言談,人們看不出他有什麼超人之處。長大後,他很善於辯論,並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稱。他特別擅長書法,是古今以來的第一人。人們稱贊他的書法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他的伯父王敦、王導都很看重他。陳留(今河南開封附近)人阮裕在當時享有盛警,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悅、王承視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都鑒派門生來見王導,想在王家子弟中選位女婿。王導讓來人到東邊廂房裡去看王家子弟。門生回去後,對都鑒說:「王家子弟個個不錯,可是一聽到有信使來,都顯得拘謹不自然,只有一個人坐在東床上,坦腹而食,若無其事。」都鑒說:「這正是我要選的佳婿。」一打聽,原來是王羲之。郡鑒就把女兒嫁給了他。
羲之很喜歡服葯頤養性情,不喜歡在京城,剛到浙江,便有終老於此的志向。會稽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名士薈萃。謝安未做官時就住在這里。還有孫綽、李充等人,皆以文章蓋世,他們都在這里建有住宅,與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一樣好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宴集,並親自作序,來抒發自己的志向。
王羲之生性愛鵝,會稽有一位孤老太太養了只鵝,叫聲很好聽,他想買而未能得,於是就帶著親友去觀看。誰知老太太聽說他要來,竟把鵝烹煮了,准備招待他,他為此難過了一整天。當時,山陰有位道士,養了一群鵝,王羲之去觀看時非常高興,多次懇求道士要買他的鵝。道士對他說:「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經》,這群鵝就全部送給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筆,寫好後把鵝裝在籠子里回去了,一路上樂不可支。還有一次,他到學生家去,看見人家的篚木矮桌潔凈光滑,就在上面寫起字來,一半楷書,一半草體。後來那位學生的父親無意中把這些字給颳去了,他的學生懊悔了好幾天。他的書法注當時就很被世人看重,諸如此類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稱;「我的書法和鍾瑤相比,可以說不相上下;和張芝的草書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經寫信給人說:「東漢張芝臨池學寫字,池水都變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象他那樣沉迷於書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驃騎將軍王述少有聲譽,與王羲之齊名,但王羲之卻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會稽內史,因為母親去世,就辭職守喪,王羲之來接替他的職務,只到王述家去弔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門。王述每次聽到外面有號角聲,總以為王羲之來看望自己,連忙灑掃以待,這樣過了一年,而王羲之竟然不顧,王述深以為遺憾。
㈧ 老子道德經幼兒園教案
老子道德經,對於幼兒來說,只需要背誦就行了,如果您試圖讓幼兒讀懂它,版的確不大可能。權所謂教案,我覺得不靠譜吧。您可以找找,在網上有一個道德經的動畫版,可以給孩子看看,但沒有必要讓孩子們當下就看懂。您只需要讓他們誦讀和記憶。小孩子學傳統文化,如同播種:種子種下了,您還愁它發芽、生葉,開花、結果嗎?
㈨ 道德經 人際交往篇 尊老愛幼篇 讀書惜時篇
不愛讀書不復是問題,其他制方面要教育好,比如尊老愛幼,長幼有序,這樣長輩說話他才能聽進去,再比如他生活的其他方面,人際關系方面,很多家長會忽視這些,認為小孩子懂什麼,其實不然,當他因為某些原因沮喪的時候,學習成績也會退步,總之學習不是最重要的,綜合素質才最重要,不要因為孩子讀書不好就否定他的一切,就覺得他不是一個好孩子,父母仍要讓他感受到對他的愛,不要太苛責孩子,只要他綜合素質都很好,將來一樣可以在社會立足。身心健康的發展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