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法社會學中龐德的觀點
1. 為什麼把龐德稱為法社會學家
這個不是三國的龐德吧 是美國的 羅斯科·龐德(Roscoe Pound,1870年--1964年)美國法學家,社會學法學派的主要內代表之一。龐德的法哲容學的核心的社會利益說,認為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他明確反對純粹邏輯推理的僵化的概念主義或形式主義法學,認為法哲學要從單純歷史的和實證主義的思維方式中徹底解放出來。龐德的社會法理論被認為是一種典型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 理論,他提出了法律社會學的基本綱領,啟示人們關注社會制度和法律學說的實際效果,關注法律的作用而不是實際內容,並且注重法律與社會利益之間的聯系。龐德認為,法律是發達政治組織化社會里高度專門化的社會控制形式,即通過有系統有秩序地運用這種社會的暴力而達到的社會控制。在這一意義上,法律是一種「社會功能」或「社會控制」,是協調利益沖突的手段;法律的作用就是承認、確定、實現和保障各種利益,尤其是社會利益;提出法的功能性概念來取代邏輯性概念,主張「有用即是真理」。
2. 羅斯科·龐德的龐德法社會學理論的主要內容
1、法律作用的「社會控制」工具論。龐德在1911-1912年就發表了一篇以《社會學法學的范圍和目的》為題的綱領性論文,表達了他的社會學法學的基本思想。他認為社會學法學家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在創立、解釋和適用法律方面,更加註意與法律有關的社會事實。衡量法的標准,主要看它是否有用,是否產生效果,而不是它抽象的內容。總之,「我們越是清楚地認識到我們正在做什麼和為什麼這樣做,則我們的社會工程將越有效。」法社會學派通過強調法律的社會目的、效果和作用,認為法律是一種社會工程,是社會控制工具之一,其任務在於調整各種相互沖突的利益。
2、法律價值的「社會利益」保障說。龐德借鑒了德國法學家耶林的利益分類說,將利益分成個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會利益三類。而法律作為一種社會控制手段,由於並非所有的利益都由法律調整,為避免個體間對某些利益的反社會沖突,有必要劃定受法律調整的利益范圍並加以分類。依據分類,應當對某種類型的利益給予優先的考慮,司法中應對社會利益加以衡量,而不是機械的依照法律實現所謂「正義」。這種利益在龐德看來,正義作為法的價值准則就意味著能在最少阻礙和浪費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滿足這些需求。
3、法律正義的「非強力依賴」判斷。龐德指出,自然法不是虛幻的普遍立法,而是「一種對實在法中的理想成分的鑒定」,即一種判斷的標准。「這種鑒定可以確定和陳述出一定時間和地點的社會理想,並且使它成為對各種論證、解釋和適用標準的出發點進行選擇的尺度。」自然法不再是絕對的永恆的,是可以改變的。「我們可以有一種內容正在起著變化或形成著的自然法。」他努力證明正義並不是依賴於強力而存在,而是因文明社會的性質本身而決定,無論是十九世紀或二十世紀,正義始終高懸於統治者制定的實在法之上。法律不應是任何專制統治者隨心所欲的工具,它是人類社會自我控制的手段。法律的具體形式由不同時代的共同理想所決定,強力應支持這種理想,但法律的本質永遠不等於強力。
3. 法律社會學
http://wenku..com/link?url=-Hw2Y_Va9fhZi-_XzY7
http://wenku..com/link?url=a9h9Luv7eYh3VjTs0-Q__mFUE--u38m
4. 如何認識法社會學
法社會學是以社會法的方法研究法律現象,代表人物有塗爾干、埃利希、韋伯、霍姆斯、龐德等。
法社會學是研究法律與社會的關系的學科,是法學與社會學相互結合的產物。西方許多國家又把這門學科稱為「法律與社會」,或「法學與社會科學」
塗爾干、韋伯等人強調法律的社會化,反對將法視為國家的唯一產物,認為應當從組織化社會,或社會本身,或人們社會行為中去探尋法的真諦。
龐德的法哲學的核心的社會利益說,認為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他明確反對純粹邏輯推理的僵化的概念主義或形式主義法學,認為法哲學要從單純歷史的和實證主義的思維方式中徹底解放出來。龐德的社會法理論被認為是一種典型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 理論,他提出了法律社會學的基本綱領,啟示人們關注社會制度和法律學說的實際效果,關注法律的作用而不是實際內容,並且注重法律與社會利益之間的聯系。龐德認為,法律是發達政治組織化社會里高度專門化的社會控制形式,即通過有系統有秩序地運用這種社會的暴力而達到的社會控制。在這一意義上,法律是一種「社會功能」或「社會控制」,是協調利益沖突的手段;法律的作用就是承認、確定、實現和保障各種利益,尤其是社會利益;提出法的功能性概念來取代邏輯性概念,主張「有用即是真理」。
法社會學的結構沒有統一的安排,因為法律與社會的關系實在是一個大框架,幾乎所有與法律有關的社會問題都可以放在其中,究竟構建一個什麼樣的框架比較合適,完全取決於研究者的學術興趣和注意中心。
研究對象是從法社會學工具主義法律觀、反形式主義法律觀和多元主義法律觀等法社會學的基本法觀念出發,提出法是由社會力量的對比狀況決定的權威性價值准則和程序性、可訴性行為規范。思考與回答「法是什麼」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個高難度的思想體操。古往今來,無論是什麼法學派別,或是持何種觀點的法學學者,都無法迴避這個問題。如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就是正義;古羅馬思想家西塞羅認為法是自然中固有的最高理性;中世紀神學思想家托馬斯?阿奎那認為「法是人們賴以導致某些行動和不作其他一些行動的行為准則或尺度」,是關於種種有關公共幸福的事項的合理安排。自然法學派突出法律是人類某種生存狀態的規則;分析法學派認為法律是一種特定形態的規則;社會學法學派強調法律是一種人類活動。
5. 美國兩個法學學者龐德和韋伯思想的比較
法社會學來流派的兩大法學巨匠馬克自斯·韋伯及羅科斯·龐德在法律的概念、法律變遷模式論、法律發展的評價標准、法治觀方面的觀點截然不同,研究二者的差別有利於總結法律發展的一般規律,並為我國社會轉型期的法治建設提供有益的理論支持。
6. 法社會學的問題
、法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
法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研究法律與社會的關系」
2、哲學基礎是什麼?
古希臘哲學家透過問問題來進行哲學實踐,他們所提的問題大概可以歸類為三類,這三類問題分別形成了哲學的基礎學科, 形而上學(metaphysics),知識論(Epistemology)以及倫理學(Ethics)。
最初的三類問題分別是:
* 有關世界的本質與真理的問題。
* 有關我們如何知道或認識真理的問題
* 有關生命意義與道德實踐的問題
3、法社會學興起的歷史背景?
西方法律社會學產生的背景分析
1:從19世紀未開始,西方主要資本主義社會經歷了由自由資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階段。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使各種社會矛盾趨向激化,戰爭、經濟危機等災難頻繁來臨;舊的利益結構急劇變動,新的利益結構正在形成,新舊利益的沖突不可避免;這些社會問題都需要法律進行回應與解決。法學家和社會學家感到用17、18世紀形成的傳統思想已不可能解釋日益變化著的社會需要,必須沖破傳統的概念法學、分析法學的束縛。通過調整法學的結構,創立新的理論,如果法學與社會脫節,仍然在傳統的思維空間和法律范疇內工作,仍然只是注釋現有的法律,不為國家的立法和司法服務,不為政府解決蜂湧而至的社會問題出謀劃策,不去考察法律的實踐效果,法律就沒有多大用處。
2:資本主義法律制度與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提出的民主法治理想之間產生的空距越來越大,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日益嚴重,在這種情況下,資本主義國家不得不關注以往法律沒有涉及的領域,如勞動、福利、教育、經濟等方面的問題,於是勞工法、社會保障法、環境保護法、公共交通法、經濟法等社會立法不斷制定出來,「法律的社會化」成為時代的潮流。「法律的社會化」的主要內涵是:古代和中世紀的法律精神是義務,強調人民服從國家的權力。從17、18世紀「天賦人權」的觀念流行以來,法律精神轉向強調個人的權利和自由。進入20世紀後,資產階級要求充分利用國家權力和各種法律手段來加強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和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法律不僅要注意保護個人利益,而且更應強調保護社會利益,因此用「社會化的法律」代替強調個人權利、自由的法律。法律社會化的結果產生了大量的社會立法,如勞工法、最低工資法、環境保護法、住房法等,這是20世紀初席捲西歐、北美的法律制度的重大改革。
這些社會化問題和法律實踐當然要求對法學理論作出調整,如果法學研究依然與現實生活脫節,象分析法學那樣局限於現有法律制度的要素和結構分析,進行純粹的法律探討,機械地注釋成文法和判例法,不為國家運用法律手段解決社會問題提供指南或提出意見,就不能適應社會和法律實踐的需要。社會法學就是在這種強烈的和積極的社會推動下,並藉助於社會學家提供的新觀念和方法應運而生的。
3: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一貫主張把法放在社會關系中進行理解。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到亞里斯多德的社會觀念,從中世紀的阿奎那到啟蒙學者對人和社會本質的看法,都包含著豐富的社會學因子。自17-18世紀開始就有不少學者認識到應在法與社會的關系中或在法的社會背景下研究法律。如英國哲學家休謨在《人性論》一書中就認為,法是不斷變化的社會制度,它起源於社會常例,而不是人性。法國啟蒙思想家、法學家孟德斯鳩一直試圖探討社會環境對法的影響,強調地理、氣候、國土和人口等自然條件對法律制度的影響,注意在社會現實中研究法與其他社會的相互關系,並把法的精神解釋為「法律同各種政制、風俗、氣候、宗教、商業等等應有的關系」。正因為如此,孟德斯鳩被奉為法社會學的先驅。德國法學家薩維尼和英國法學家梅因等歷史法學家也很重視探討法的發展動力,強調法與社會環境和在社會環境與社會歷史中發現法的真諦,當然,休謨、孟德斯鳩和歷史法學家們的論述只是預示著社會法學,還不能把他們的學說冠以「社會法學」之名。
4、法律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論基礎,來源於孔德的實證主義哲學和社會學。他們認為確保知識內容可靠或科學的唯一途徑,是將知識建立於觀察經驗的基礎之上,哲學不應以抽象推理而應以「社會學」為根據,知識的進步只能通過觀察和實驗。社會學的目的論和方法論啟發了一大批學者運用社會學的原理與方法觀察和研究法與和法律制度。
7. 羅斯科·龐德的人物評價
羅斯科·龐德作為一個被西方法學界長期奉為權威之人,其學說特點在於涉及面廣泛,對現代各派學說「兼收並蓄」,其思想無疑具有重大的進步性和獨到性。
首先,龐德的法社會學思想注重研究法律的實際效果和強調對司法過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對實用主義的繼承和發展,對於法律的作用和任務的探討,使得法律在形而下層面上的研究得到了突破。法社會學突破了傳統自然法理論與實證脫節的缺陷,基於當時的社會需求,將法關注的重點從強調個人利益轉而關注公共和社會利益,旨在謀求個體利益與集體利益的妥協,從而提高了法律調整的合理性、准確性和有效性。
其次,法社會學思想與以往的法學思想相比,具有更全面的視角和更合理的體系,並通過對哲理法學派、歷史法學派、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的批判,實現了對古典自然法思想的發展與補救。龐德批判了哲理法學派的機械,歷史法學派的消極和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僵化,在批判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多種法學流派思想的合理成分加以整合,進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其注重經驗、實證與倫理道德相結合的方法無疑給新自然法學的興起注入了一貫強心劑。龐德的法社會學思想在現代法學與近代法學之間架起了一座過度的橋梁,是法學理論在工業化時代的里程碑,促進了立法和司法觀念的調整,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生產力發展對制度保障的需求。
再次,龐德的法社會學思想,兼具自由主義、改良主義、社會福利主義及實用主義的色彩,符合當時「法律社會化」的潮流,對20世紀30年代以後美國的法學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一是在龐德法律「社會利益」保障任務論和「社會控制」工具論的指導下,美國法律的社會化得以實現,利用法律有限度的調控社會經濟政治生活成為立法和司法界的共識。二是龐德對自然法的突破性解釋,使自然法學重新興盛起來,形成了以富勒、菲尼斯、羅爾斯、德沃金為代表的新自然法學派,他們倡導「自然法走下上帝的聖殿,完成與人類的理性、正義、權利的結合」,這在現代仍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8. 龐德歸納出的社會學法學派的特徵有哪些
19世紀末葉以來資產階級法學中一個派別。又譯社會學法學派。西方法學家一般認為該派具有下回列的一個答或兩個特徵:①以社會學觀點和方法研究法,認為法是一種社會現象,強調法對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或效果以及各種社會因素對法的影響;②認為法或法學不應像19世紀那樣僅強調個人權利和自由,而應強調社會利益和「法的社會化」。社會法學派:從社會本位出發,把法學的傳統方法同社會學的概念觀點、理論方法結合起來研究法律現象。注重法律的社會目的和效果,強調不同社會利益整合的法學流派。
9. 簡述龐德提出的法律社會學任務
龐德的法哲學的核來心的社會自利益說,認為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他明確反對純粹邏輯推理的僵化的概念主義或形式主義法學,認為法哲學要從單純歷史的和實證主義的思維方式中徹底解放出來.龐德的社會法理論被認為是一種典型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 理論,他提出了法律社會學的基本綱領,啟示人們關注社會制度和法律學說的實際效果,關注法律的作用而不是實際內容,並且注重法律與社會利益之間的聯系
10. 龐德實用主義法學思想的特點、
龐德在1911-1912年就發表了一篇以《社會學法學的范圍和目的》為題的綱領性論文,表達了他的社會學法學的基本思想。他認為社會學法學家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在創立、解釋和適用法律方面,更加註意與法律有空的社會事實。 1.龐德強調法律的社會作用和效果,提出法律是一種「社會工程」(social engineering)或「社會控制」(social control)工具的學說。「我們越是清楚認識到我們正在做什麼和為什麼這樣做,則我們的社會工程將越有效。」[1] 2.「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是龐德法律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有學者主張龐德法社會學法學的核心思想是社會利益說。[2] 法律是和一定時間、空間的文明密切聯系的,必須從以下三個方面乃看待法律:從過去來看,法律是文明的產物;從現在來看,法律是維護文明的手段;從將來看,法律是推進文明的手段。文明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對外在的物質的自然界的控制;另一個是內在的、人類本性的控制。 對人類本性的控制就是社會控制。主要有三種手段:法律、道德和宗教。法律作為社會控制的首要手段,仍需要其他社會控制手段的配合。人類社會要維持正常的秩序,必須使自身的活動扔按一定的社會行為規范進行。通過某種社會力量促使人們遵守社會規范和維護社會秩序的過程就是社會控制,而法律是社會控制的工具。之所以對人的內在本性進行控制,龐德從人性論出發,認為是人的本性所決定的。人的本性具有自我擴張性與社會本性。兩者具有不協調性和不平衡性。文明社會要想發展,就要不斷地限制人的自我擴張性而弘揚社會本性,而能勝任如此大任的就是社會控制。 3.根據龐德的學說,法律的作用和任務在於承認、確認、實現和保障利益,或者說是以最小限度的阻礙和浪費來盡可能滿足各種相互沖突的利益,並把利益分為個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會利益。龐德繼承和發展了耶林的社會功利主義法學關於社會利益的基本思想,提出法律的任務就在於實現社會利益。作為社會控制最有效的工具的法的任務就在於使人的合作本能與利己本能之間保持均衡。 4.龐德的法律價值論。無論在古代或現代,法學家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論證法律的價值准則。對各種利益的承認或拒絕承認以及劃定那些得到承認的利益的界限,最終都是按照一個確定的價值尺度進行的。[3] 各個法學流派幾乎都對自己研究的法律進行了價值分析,尤以自然法學顯著。各種觀點也是豐富的,有神學倫理學的、歷史法學的、理性主義的、自由主義的和以經濟學為基礎的以及以階級斗爭為基礎的法律價值觀。[4]以凱爾森為代表的純粹法學派任務:任何一種價值准則都是不可能的,正義是一種主觀價值判斷,是不可能科學地認識;以弗蘭克為代表的美國現實法學派則認為:法律是法官和行政官員的行為,即使建立起一種價值准則,他們也不會採用;龐德主張建立起一種最大限度地滿足需要的價值准則。 通過經驗來發現並通過理性來發展調整關系和安排行為的各種方式,使其在最少障礙和浪費的情況下給予整個利益方案以最大的效果。這種價值分析方法是有一定的合理性,並且操作起來也比較有效果。 5.法的概念。 法律可以被看成:①法即法律秩序;②法是權威性資料、根據或是指示;③司法和行政過程。第二種有可細分為法令、技術和理想。當然,他還將法令區分為規則、原則、概念和標准。應該可以這么說,龐德的這種分法是比較有科學性和系統性的。 6.法律實效。 法律執行是每個社會時期中所不能忽視的。尤其在現代社會,法律執行更加繁復。哲理法學派關注法的內在正義性,強調法的執行並非靠外在的強制,而在於法的內在正義性。但是這種做法在工業社會計劃不可能得到執行。 因此,龐德研究了法律執行的四種手段及其作用。它們是懲罰、特殊補償、替代補償和預防措施。當然,它們都各自存在局限性。從各種法律執行手段的局限性出發,必須把法作為一個統一的社會控制工具來使其發揮作用,其作用方式是進行本能控制、協調和利益平衡。 從總體的法自身局限性出發,必須把法當作社會控制的工具之一,而非唯一的社會控制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