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婚姻法的歷史
『壹』 婚姻法變化及其時代背景
新婚姻法與舊婚姻法有5點不同處:
1、明確規定禁止「包二奶」等行為。舊婚姻法只禁重婚,對其他無明確規定。而新婚姻法則增加「禁止其他違反一夫一妻制的行為」的內容。
2、新婚姻法增加了無效婚姻的規定。指出「對無效婚姻,當事人以及利害關系人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或人民法院提出該婚姻無效,婚姻登記機關或人民法院應當宣告婚姻無效。」
特別針對脅迫婚姻作出了規定:「因脅迫結婚的,受脅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或人民法院請求撤銷該婚姻。受脅迫的一方撤銷婚姻的請求,應當自結婚登記之日起一年內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當事人請求撤銷婚姻的,應當自恢復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3、新婚姻法放寬了離婚的條件。
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調解無效的,視為感情確已破裂,應准予離婚。
(一)實施家庭暴力或以其他行為虐待家庭成員、或遺棄家庭成員的;(二)一方重婚或有其他違反一夫一妻制行為的;(三)一方有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的;(四)一方被追究刑事責任,嚴重傷害夫妻感情的;(五)婚後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的;(六)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的;(七)其他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4、新婚姻法首次提出探視權和尊重父母婚姻權的問題:「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視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
子女應當尊重父母的婚姻權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後的生活;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不因父母的婚姻關系變化而終止。
5、夫妻雙方財產佔有、分割應遵循的規則是與舊的婚姻法相差最大的地方。新婚姻法規定:對無效或被撤銷的婚姻,同居期間所得的財產,除重婚的以外,按照共同財產分割;對有過錯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
新婚姻法明確規定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夫妻一方的財產:(一)一方所有的婚前財產;(二)因一方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三)遺囑或贈與合同中指明歸一方的財產;(四)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五)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
新婚姻法首次提出離婚時,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較多義務的,可以向另一方請求補償。
『貳』 婚姻家庭法的歷史出版
書名:婚姻家庭法
ISBN:750361194
作者:王洪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定價:27
頁數:375
出版日期:2003-1-1
版次:1
開本:16開
包裝:精裝
簡介:婚姻家庭法是民法中的一項基本制度。婚姻家庭法學是以婚姻家庭法律規范和婚姻家庭法律現象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基礎法學學科。本門課程主要介紹了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則和法律措施,研究親屬制度、結婚制度、夫妻關系制度、離婚制度、父母子女關系和其他家庭成員關系制度、收養制度、監護制度、保護婚姻家庭成員合法權益的法律救濟措施制度、涉外和涉港澳台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等內容。學習婚姻家庭法,對於學生培養正確的婚姻家庭觀念和法律意識,運用婚姻家庭法律知識解決婚姻家庭領域的法律問題、維護公民在婚姻家庭領域中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目錄:
第一章導論
第一節 婚姻家庭法的概念和調整對象
一、婚姻家庭法的概念
二、婚姻家庭法的調整對象及其規范內容
三、婚姻家庭法的基本特點
第二節 婚姻家庭法的淵源和地位
一、婚姻家庭法的形式淵源
二、婚姻家庭法的地位
第三節 身份法律關系與身份法律行為
一、身份法律關系
二、身份法律行為
第四節 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則
一、概述
二、婚姻自由原則
三、一夫一妻制原則
四、男女平等原則
五、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六、實行計劃生育原則
七、關於《婚姻法》第4條規定的道德原則
第二章 親屬關系原理
第一節 親屬的意義、分類和范圍
一、親屬的社會意義
二、法律上親屬的概念和特徵
三、親屬的分類
四、親屬的范圍
第二節 親系、輩分和親等
一、親系
二、輩分
三、親等
第三節 親屬關系的發生與終止
一、配偶關系的發生與終止
二、血親關系的發生與終止
三、姻親關系的發生與終止
四、親屬關系的重復
第四節 親屬關系的法律效力
一、親屬在婚姻家庭法上的效力
二、親屬在民法上的效力
三、親屬在刑法上的效力
四、親屬在訴訟法上的效力
五、親屬在勞動法上的效力
六、親屬在國籍法上的效力
第三章 婚姻的成立
第一節 婚姻的意義、法律性質與成立要件
一、婚姻的概念及法律性質
二、婚姻的要件
三、婚姻成立的歷史發展
第二節 婚約
一、婚約的概述
二、我國現行法對婚約的態度
第三節 結婚的實質條件
一、結婚的必備條件
二、結婚的禁止條件
第四節 結婚的形式要件
一、結婚的形式要件概述
二、我國《婚姻法》規定的結婚形式要件
第五節 無效婚姻和可撤銷婚姻
一、無效婚姻和可撤銷婚姻概述
二、我國《婚姻法》關於無效婚姻和可撤銷婚姻的規定
第六節 事實婚姻
一、事實婚姻的概念
二、我國婚姻法對事實婚姻的原則變遷
三、事實婚姻的效力
第四章 婚姻的效力
第一節 婚姻效力概述
一、婚姻效力的概念
二、夫妻的法律地位
三、我國《婚姻法》對夫妻法律地位的規定
第二節 夫妻身份上的效力
一、概述
二、我國《婚姻法》規定的夫妻身份關系
三、關於婚姻身份效力的立法完善
第三節 夫妻財產制
一、夫妻財產制的概念及規范內容
二、夫妻財產制的類型
三、我國夫妻財產制的立法沿革
四、我國現行夫妻財產制
第五章 婚姻的終止
第一節 概述
一、婚姻終止的概念和原因
二、離婚與別居
三、離婚制度的歷史沿革
四、我國現行離婚法的基本特點
第二節 登記離婚
一、登記離婚概述
二、登記離婚的條件
三、登記離婚的程序
四、關於登記離婚的幾個問題
第三節 訴訟離婚
一、訴訟離婚概述
二、訴訟外調解
三、訴訟離婚程序
四、離婚訴權的限制
五、判決離婚的法定條件
第四節 離婚的法律後果
一、離婚對當事人身份上的效力
二、離婚對當事人財產上的效力
三、離婚損害賠償
四、離婚對父母子女的法律後果
第六章 父母子女
第一節 父母子女關系概述
一、父母子女關系的概念和種類
二、父母子女關系的立法演變
第二節 我國《婚姻法》規定的父母子女間的權利義務
一、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
二、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有管教、保護的權利和義務
三、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
四、子女應當尊重父母的婚姻權利
五、父母子女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
第三節 婚生子女
一、婚生子女的意義
二、婚生子女的推定與否認
第四節 非婚生子女
一、非婚生子女概述
二、非婚生子女的認領與准正
三、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
第五節繼子女
一、繼父母子女的概念及類型
二、繼父母子女法律地位
三、繼父母子女關系的終止
第六節人工生育子女
一、人工體內受精子女
二、人工體外受精子女(試管嬰兒)
第七節 親權
一、親權的概念與特徵
二、親權的主體
三、親權的內容
四、親權的行使與限制
五、親權的停止和消滅
第七章 收養
第一節 收養的概述
一、收養的概念和特徵
二、收養的基本類型
三、收養的性質
四、收養制度的變遷
第二節 收養法的基本原則
一、有利於被收養人的撫養、成長原則
二、保障被收養人和收養人的合法權益原則
三、平等自願原則
四、不違背社會公德的原則
五、不違背計劃生育的原則
第三節 收養關系的成立
一、收養成立的實質要件
二、收養關系成立的形式要件
三、關於《收養法》施行前形成的收養關系的確認
第四節 收養的效力
一、收養的法律效力
二、收養行為的無效
第五節 收養關系的解除
一、協議解除
二、訴訟解除
三、解除收養關系的法律後果
第八章 扶養
第一節 概述
一、扶養的概念
二、扶養的特徵
三、扶養的分類
四、扶養制度的演變
第二節 我國現行扶養制度
一、夫妻之間的扶養
二、父母子女間的扶養
三、祖孫問的扶養
四、兄弟姐妹之間的扶養
第三節 親屬扶養的完善
一、扶養的范圍
二、扶養的成立要件
三、扶養的順序
四、扶養的程度
五、扶養的方式
六、扶養的變更
七、扶養義務的消滅
第九章 監護
第一節 概說
一、監護的概念
二、監護與親權的關系
三、監護的目的和性質
四、監護制度的沿革
第二節 監護的設立
一、對未成年人設立監護的原因
二、對成年人設立監護的原因
三、監護開始的時間
第三節 監護機關
一、監護機關的概念和種類
二、監護人
第四節 監護的內容
一、監護事務
二、監護責任
第五節 監護的變更與終止
一、監護的變更
二、監護人的撤換
三、監護的終止
第十章 附論
第一節 救助措施與法律責任
一、概述
二、妨害婚姻家庭的不法行為與法律規范競合
三、救助措施
四、妨害婚姻家庭行為的法律責任
第二節 民族婚姻
一、民族婚姻的概念和特徵
二、民族自治地方對《婚姻法》的變通或補充性立法
三、變通或補充規定的主要內容
四、處理民族婚姻糾紛應注意的問題
第三節 涉外婚姻家庭關系
一、涉外婚姻的概念和特徵
二、涉外婚姻家庭關系的法律適用
三、涉外結婚
四、涉外離婚
五、涉外復婚
六、外國離婚判決的承認
七、涉外收養
第四節 涉及華僑、港澳同胞的婚姻家庭關系
一、涉及華僑的婚姻
二、涉及港澳同胞的婚姻
第五節 涉台婚姻家庭關系
一、涉台婚姻家庭關系概述
二、台灣居民與大陸居民的結婚問題
三、去台人員與其留在大陸的配偶之間婚姻關系的處理
四、大陸居民與台灣居民的離婚問題
五、涉台婚姻家庭財產關系的處理原則
六、對台灣地區有關婚姻家庭民事判決的認可
第六節 區際婚姻家庭法律沖突
一、區際婚姻家庭法律沖突的客觀存在及原因
二、中國區際婚姻家庭法律沖突的特點
三、區際婚姻家庭法律沖突的解決途徑
參考書目
『叄』 如何理解近中國現代家庭婚姻法的歷史形成
西學東漸加革命時尚
『肆』 婚姻的婚姻發展史
▲婚姻的起源
原始人類並不需要婚姻,這跟今天的靈長動物是一樣的,不必細說。後來有了氏族社會,採用的是集體群婚制,即一個氏族的男性或女性集體嫁到另一個氏族。這也是在進化過程中為了族群繁衍和防止亂倫導致族群退化而形成的一個習俗。再後來進入了私有制社會,才有了一對一或一對數的固定的夫妻關系,於是就產生了婚姻制度。
值得指出的是,由於婚姻產生於私有制,所以它一直與人的財產關系密切相關。由於男子是私有制社會的主體,所以女子一直被看作男子的財產,於是多數古代社會是一夫多妻制。而且搶婚、買賣妻妾等現象也源於此。由於私有制的財產由於血緣關系中的男性繼承,為了保證血緣的純凈,就有了「處女情結」和對女子性行為的嚴格約束。
當出現了部落和國家等社會組織之後,婚姻又成了一種政治籌碼。從部族的通婚,到國家統治者之間的「聯姻」,都是試圖通過婚姻來達到政治目的。直到今天,婚姻仍被富豪家庭用於結盟和理順財產繼承關系。
至於在自然小農經濟社會中,婚姻則是一種勞動的分工組合,即所謂「男耕女織」,「男主外女主內」。而在現代社會中的老百姓,婚姻則是為了組成一個家庭,在滿足人的正常生活需要的同時,承擔為家族和社會養育後代的責任和義務,也是人的一種歸宿。
婚姻的起源即是對財產的保護。它是父系社會的產物,是把女人視作物,一種可供交換的財產。至於母系社會里的一些所謂的「走婚」等,並不是婚姻,只是人類繁衍的本能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情況對抗惡劣的自然環境下的選擇。那時,多生下一個孩子,當然就多一份人類活下去的可能。女人因為生育而成為神祗,有權與想性交的任意一個男性發生關系,包括亂倫。「活下去」這三個字在很大程度上還決定了母系社會剛邁入父系社會時的性行為。相當長一段時間,人們是按照供養關系,而不是血緣關系來決定是否發生性行為。但隨著生產力的逐漸提高,人類學會狩獵與農耕,私有財產出現,保護財產成了首務之急,於是,婚姻出現,妻子成了丈夫的財產。一開始規矩還不嚴,婚姻還未能完全統治性,女人在婚前還可以有性行為,所以當時普遍有「殺首子」之風俗,以求保證血緣的純凈。到後來,婚姻完全統治了性,人類徹底邁入農業社會,任何一個女人的婚姻都已不能再由她自己說了算。女人已經完全淪為財產,她不僅是父母待價而沽的商品,也是某個男人即將購買的財產。
▲婚姻的演變
在人類社會中,婚姻不是自始存在的,永恆不變的,它經歷了復雜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它經過最初的雜亂兩性關系發展到原始禁忌、習慣、道德和法律加以確認和調整以後,產生了對人們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從而形成了人類社會的婚姻家庭制度。婚姻的演變過程分為幾個階段:1、前婚姻時代的血緣團體。即同一原始群體內的男女,在兩性關系方面是雜亂的,沒有任何限制。不僅在兄弟姐妹間,而且在父母子女直系血親間都沒有禁忌。這一時期存在於人類最初數以百萬年計的漫長時代。2、群婚制。隨著原始社會不斷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人類從最初毫無限制的兩性關系中,逐漸演進為各種群婚制的兩性結合的社會形式,開始形成了最初的婚姻制度。群婚制,指一群男子和一群女子互為夫妻的婚姻形式。最大的特徵在於,兩性關系受到一定范圍的血緣關系的限制。期間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先經歷了血緣群婚制,排除了直系血親間的兩性關系,即不同輩分的男女間不得結婚;再經歷了亞血緣群婚制,排除了同胞兄弟姐妹之間的通婚。這從而引起了母系氏族的產生,使人類婚姻由族內婚向族外婚發展。3、對偶婚制。指一男一女在或長或短的時間內,過著相對穩定的配偶生活的婚姻形式。即一個男子在許多妻子中有一個主妻,一個女子在許多丈夫中有一個主夫。其產生於原始社會晚期。是從群婚向一夫一妻制的過渡形態,從血緣結構上為父系氏族和一夫一妻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現居住在雲南瀘沽湖畔的摩梭人,其帶有神秘色彩的「走婚」,其實就是對偶婚的開殘留形態。4、一夫一妻制。指一男一女結為夫妻的婚姻制度。它既不是自然選擇規律作用的結果,也不是男女性愛的結果,而是私有制確立的必然結果。形成了以男子為中心的婚姻家庭。它經歷了長期的演變過程,包括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四個歷史時期。
『伍』 我國《婚姻法》的歷史和現況
中國奴隸制、封建制時代的婚姻法
在中國整個奴隸制時代,婚姻家庭關系主要是由維護宗法家族制度的禮和統治階級認可的習慣來調整。在冠、昏、喪、祭、鄉、相見的六禮中,婚(昏)為其一。嫁娶中又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的「六禮」,婚姻離異方面有「七出」、「三不去」的規定,以及男女、夫婦關系中的「三從四德」等,都發端於奴隸制時代(見封建婚姻制度)。
封建社會調整婚姻家庭關系,禮、法並用。
戰國時《法經》,以姦淫入於雜律。秦簡已有「家罪」之名。
漢《九章律》(見漢代法規)以戶律規定婚姻、戶籍、賦稅等。
三國、兩晉、南北朝,上承漢制而有所增減,魏律(見三國法規)、晉律(見晉代法規)中均有戶律。北齊律以婚事附於戶,改稱婚戶律、北周律則分列婚姻、戶禁兩篇(見北朝法規)。南朝諸國基本上沿用晉律。
隋(《開皇律》)將婚戶合而為一。《大業律》再次分為戶律和婚律(見隋代法規)。
到了唐代,中國封建社會的婚姻立法臻於完備。現存的《永徽律》(見唐代法規)以《戶婚》為第四篇,計46條,不僅是以後各代婚姻立法的藍本,而且遠播域外,對周圍一些國家也有相當的影響。
宋代以戶婚律載於《宋刑統》,並在戶令中重申良賤不婚等規定。
遼、金、元的法律均有關於戶婚的內容。
明律(見明代法規)在戶律中有婚姻等門,清律一仍其舊。明代在調整婚姻家庭關系方面,已有與律並行的例。在清代法律體系中,例的地位更加重要,除律文後附有例外,刑部例中也有婚姻一目。
古代婚姻制度詳見於禮而略於律,法律對婚姻關系的調整並不是全面的,除了與刑相關的問題外,其他均由禮來調整,這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婚姻立法的一個重要特點。
中華民國時期的民法親屬編
國民黨政府於1930年12月26日公布,1931年5月5日施行的民法親屬編,內容上與北洋政府制訂的民律第二次草案一脈相承,並且大量地搬用了德國、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親屬法的有關條文,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婚姻家庭制度在法律上的表現。
革命根據地的婚姻立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革命根據地的人民政權就開始了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制建設。1931年11月26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有關婚姻條例的決議,同年12月1日,頒行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條例》。後又加以修改,於1934年4月8日頒行了《中國維埃共和國婚姻法》。其主要內容是:確定婚姻自由,廢除包辦強迫和買賣的婚姻制度;實行一夫一妻制,禁止一夫多妻;實行男女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的合法權益;保護紅軍戰士的婚姻。其後,許多革命根據地都制定了地區性的法律,有1939年4月的《陝甘寧邊區婚姻條例》、1942年12月的《陝甘寧邊區抗屬離婚處理辦法》、1942年1月的《晉冀魯豫邊區婚姻暫行條例》,1943年的《晉察冀邊區婚姻條例》等。這些法令的基本精神都是廢除封建主義婚姻制度,實行新民主主義的婚姻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婚姻立法
1950年5月1日公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是新中國頒布的第一部法律。全文分為8章,包括原則、結婚、夫妻間的權利和義務、父母子女間的關系、離婚、離婚後子女的撫養和教育、離婚後的財產和生活及附則,共27條。內容以調整婚姻關系為主,同時涉及家庭關系方面的各種重要問題。「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主義婚姻制度。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就是該法在原則問題上所作的重要規定。為了肅清封建婚姻制度的殘余,該法還明確規定禁止重婚、納妾、收童養媳、干涉寡婦婚姻自由、借婚姻關系索取財物等。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新的《婚姻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原婚姻法自新法施行之日起廢止。
『陸』 我國的婚姻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實施的及具體的發展歷程
1950年5月1日公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是新中國頒布的第一部法律。全文分為8章,包括原則、結婚、夫妻間的權利和義務、
父母子女間的關系、離婚、離婚後子女的撫養和教育、離婚後的財產和生活及附則,共27條。內容以調整婚姻關系為主,同時涉及家庭關系方
面的各種重要問題。「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主義婚姻制度。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
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就是該法在原則問題上所作的重要規定。為了肅清封建婚姻制度的殘余,該法還明確規定禁止重
婚、納妾、收童養媳、干涉寡婦婚姻自由、借婚姻關系索取財物等。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新的《婚姻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原婚姻法自新法施行之日起廢止。
『柒』 婚姻家庭法就其歷史而言,分為那三個發展階段
新中國婚姻家庭復法經由以1950年《婚制姻法》為標志的初創、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停滯、以1980年《婚姻法》為標志的恢復和發展,至90年代逐漸形成了以《婚姻法》為主幹、以《收養法》和《婚姻登記管理條例》為配套、以其他部門法相關規范和各個不同效力層次的法律淵源為補充的分散化結構態勢。與此相伴隨,法學界關於修改婚姻家庭法的研究從80年代末拉開序幕,90年代中期趨於共識,至今已提上立法工作議程,初步完成了「專家試擬稿」,並正在展開討論。參與這一跨世紀的重要立法研究活動的學者,理應感受到一種學術的沉重和歷史的責任。為此,筆者特就中國婚姻家庭法宏觀定位的五個方面提出粗略思路,以期學界同仁加以提升和深化,並納入到具體法律制度的建構之中。
『捌』 建國以來的婚姻法及每部的更新與發展
婚姻立法理念的變革與發展
婚姻家庭制度的嬗變是婚姻家庭立法理念變革的反映。婚姻家庭的立法理念從強調管制發展為尊重私權,注重保護公民的自由和自治權利,注重保障弱勢一方和未成年子女的利益,強化法律救濟和社會救助,從追求形式平等發展到實質平等。
1、從強調管制到尊重私權
自治與管制,自由與限制歷來是婚姻家庭領域最受關注的、爭議最大的問題。婚姻法的發展史就是自由與限制,自治與管制的分野和博弈的歷史。由於在傳統上婚姻家庭是社會的縮影,婚姻法涉及對配偶、父母、子女等親屬身份關系的認定,甚至關涉宗法等級關系的維系,必然具有較多的國家強制和權力確認的成分。我國1950 年婚姻法作為獨立的法律部門,除了受到前蘇聯婚姻家庭立法模式的影響之外,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強調國家對婚姻家庭的調控「, 促進具有決定一切意義的社會生產力底發展」[3],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私法自治是民法的基本原則,旨在保障個人的自主決定和人格尊嚴,實現個人的自治權利。1980年婚姻法和2001 年修訂的婚姻法都是以不斷擴大公民的私法自治權利,保障公民的意思自治原則為立法理念的。例如,夫妻財產制度從單一的法定共同財產制到法定財產制與約定財產制並立,再到約定財產制的完善與個人特有財產制度的確立;這一變化的進路是不斷地擴大夫妻個人決定其財產狀況的自由權利。[4]同時婚姻自由原則也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從1994 年《婚姻登記管理條例》中要求公民在辦理結婚登記時必須提交所在單位或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出具的婚姻狀況證明到2003 年《婚姻登記條例》對此規定的取消,以個人自行出具的簽字的聲明取而代之;特別值得引起關注的是2003 年《婚姻登記條例》將1994 年條例名稱中的「管理」二字的刪除,淡化了婚姻登記的行政管理色彩,擴大了公民個人婚姻自由的許可權,更加體現婚姻法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保護當事人婚姻自由的立法理念。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現代婚姻法對公民私權的尊重和保護,看到意思自治原則在婚姻法中的逐漸擴張,當然,婚姻法對意思自治原則的體現是有節制的,適度的干預是維護婚姻家庭關系穩定與和諧的必要手段。因此,我們也發現了管制和權力作為自治與權利的保障者與補充者的角色和作用。當公民自治有悖於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時,國家和管制就會出現,成為婚姻家庭關系的調整器;而當公民自治無法取得一致時,即爭議無法解決時,管制和權力又會作為最終的爭議解決方式出現,這種方式往往以司法的名義或補充性條款的名義出現。[5]一言以蔽之,現行婚姻法由當事人的充分自治和國家與社會必要的管制構成,且自由和自治業已成為婚姻法的主旋律。自治的張揚,無疑昭示著婚姻法對個人自由的尊重,對婚姻家庭主體之間平等關系的認定,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精神對人的終極關懷和保護。
2、從追求平等公正到強調司法效率和自己責任
婚姻法從古羅馬法時期就已產生,堪稱人類歷史上最為古老的法律部門之一。古代婚姻法和近代婚姻法均體現了婚姻家庭關系中的身份、倫理特徵和等級要求,因而夫妻之間、父母子女之間,以及其他尊卑親屬之間的不平等成為那時婚姻法中的當然內容,對平等、公正的呼喚成為古代、近代婚姻法改革的目標和追求。
縱觀中國婚姻法的發展歷程,從古至今,由婚姻家庭主體間的不平等到平等,由婚姻家庭關系中的非正義到正義,是貫穿婚姻法歷史脈絡中的主線。自1950 年婚姻法始,無論是1980 年的婚姻法,還是2001 年的修正案,都以男女平等作為基本原則,婚姻法的相關具體規定都體現了夫妻之間、父母子女之間以及祖孫之間、兄弟姐妹之間的平等。在堅持男女平等的前提下,追求公正也是婚姻法的另一個重要價值理念。如婚姻無效和可撤銷制度作為對結婚自由的限制,體現了婚姻正義;夫妻約定採取分別財產制之後,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一方的財產清償,體現了對以善意第三人為化身的交易秩序的保護和交易公正;離婚時的家務勞動補償制度和離婚損害賠償制度,體現了對婚姻關系中弱者的保護和對社會正義的維護。另外,特定條件下祖父母、外祖父母與孫子女、外孫子女之間的相互撫養、贍養義務的規定,以及一定條件下兄姐與弟妹之間的相互扶養義務的規定,體現了代際之間、同輩之間權利義務關系的公平與相互性。上述制度無一例外地體現婚姻法中的平等與公正,可以說,平等、公正是現代婚姻法最重要的基本價值。
『玖』 婚姻法最早哪年開始的
1980年抄9月10日,第五屆全國襲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1950年5月1日頒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自本法施行之日起廢止。2001年4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修正。
『拾』 中國婚姻法
新舊婚姻法的差異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配偶權的規定
婚姻法中規定「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夫妻應當相互忠實,互相尊重』,是配偶權的內容。新增的「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差不多就是所謂的「包二奶」。配偶權的另一內容是「夫妻應當相互忠實,互相尊重」。這一要求的決定因素不僅是在生理方面,而且更主要的是精神、情感、心理、道德等方面。
二、禁止家庭暴力
為了使實施家庭暴力者得到應有的處罰,有效地遏制家庭暴力現象的發生,實現婚姻法的宗旨,新婚姻法進行了修改,把嚴懲家庭暴力作為重點之一,在婚姻法第3條增加了「禁止家庭暴力』,的規定,並且在第五章第43 .45 .46條規定了相應的救助措施與法律責任。
三、事實婚姻
考慮到生活中,有很多符合結婚條件的男女未辦理登記,僅舉行結婚儀式就視為結為合法夫妻。新法把符合雙方自願,達到法定婚齡並沒有血緣和精神上的問題,只是沒有登記的,規定要補辦登記,使他們走上合法婚姻的道路。
四、夫妻財產約定製
在新法有關夫妻財產的條文中,一是引入了「個人特有財產」的內容。以前只要一結婚,財產就算是雙方共有的了。經過一段時間,如果要離婚,也往往對半分,修正案第18條則明確規定了哪些財產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二是夫妻雙方可以書面約定婚前財產以及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財產分配方式。
五、無效婚姻
目前全國存在著為數不少的違法婚姻,主要表現為早婚包辦買賣婚姻、重婚、弄虛作假騙取結婚登記等等,這些違法婚姻本應由法律宣布其無效並對違法當事人進行處罰。新法在第10 .11 .12條分別規定了「無效婚姻」,和「可撤銷婚姻」的幾種情形,條同時規定,無效或被撤銷的婚姻,自始無效。這就意味著:一旦一宗婚姻被宣布無效或撤銷,當事人就不具有夫妻的權利和義務。
六、離婚條件
離婚是讓感情確已破裂的夫妻雙方脫離苦海,告別死亡婚姻的合法有效的途徑。修改後的婚姻法在尊重協議離婚的同時,仍然繼續沿用「感情確已破裂」這一離婚標准,此外還增加了基於這一標准而列舉的五種情形。
七、救助措施與法律責任
新婚姻法專門增加了救助措施與法律責任這一章,對重婚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委會、村委會以及所在單位應該予以勸阻、調解;根據實際情況還可能給予行政處罰或追究刑事責任。對於離婚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以不法手段侵佔另一方財產的當事人,該章規定了少分或不分的原則,即使當時未發現,事後也可以向法院請求再次分割。而對於拒不執行法院裁決的,法院有強制執行的權力。救助措施與法律責任的增加,充分體現了新法保護社會貧弱者合法權益的原則,使前四章規定的權利義務的落實有了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