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環保法以社會利益為本位

環保法以社會利益為本位

發布時間: 2021-02-06 00:48:51

『壹』 經濟法以社會本位為原則,強調社會公正,並不以經濟效益為價值追求對不對

我不是法律專業的但又想說點什麼,所以找了專業的回答如下:
經濟法以社會本位為價專值取向,屬於社會法屬,是根據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制定的,目的在於維護社會正義、交易公平、宏觀效率和公共福利。現代經濟法以社會利益為本位,要求上至國家機關,下至社會組織和個人,都要對社會負責,即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經濟效益的提高負責。經濟法正是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通過對社會整體利益和社會個體利益的協調,來達到發展社會的目的。

所以,經濟法固有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社會本位,側重於從社會整體角度來協調和處理個體和社會的關系,注重社會總體的經濟公平;在效率問題上同時注意個體、團體、社會乃至全人類的效率和利益,眼前、長遠乃至子孫後代的效率和利益;在秩序問題上同時兼顧個體自由、權利與他人的自由、權利,以及與社會的正常運行發展之間的關系。

『貳』 如何理解社會利益本位原則

社會本位原則又稱為社會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則。它是對經濟法干預經濟生活范圍的定位,或者說是對經濟法基本出發點的規定。每一個法律部門在確定自己調整范圍時,都以維護哪方面利益作為自己的基本出發點,也就是以什麼為本位。行政法強調國家本位,注重保護國家利益; 民法則強調個人本位,注重保護民事主體的利益。在市場經濟中,市場的缺陷已經表明個人利益只有與社會公共利益平衡發展才能得到實現。因此,經濟法以保護社會公共利益作為自己的基本出發點,即強調社會本位。它要求個人必須服從社會的需要,個人必須作出利益上的讓步,只要這種讓步合乎社會的正義。
所謂適度干預,就是要求國家授權政府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對經濟進行干預,這種干預應當積極主動地進行,同時千預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國家干預經濟的情況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在經濟處於緊縮狀況時,國家干預過多;在經濟處於寬松狀況時,國家干預過少。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體制轉軌時期,國家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對經濟運行進行直接和全面的干預,但是還沒有完全擺脫過多干預的狀況。值得注意的是,適度干預的要求、范圍和手段,來源於經濟法,而不是來源於政府的行政行為。因此,國家適度干預應當成為經濟法的綱領性原則。

『叄』 現行環境保護法的之漏洞

現行的環境保護法越來越難以適應時代和環保工作的需求。《環境保護法》是1989年頒布施行的,但是這部法律實施了17年卻未修改過。17年間,世界和中國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國環境保護法越來越顯得落後和遲滯。

立法目的上,我國現行《環境保護法》立法目的僅僅局限於「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而沒有包括促進環境安全、保障環境權利和自由、維護環境管理和市場秩序、實現環境正義、提高經濟、社會與環保效率等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價值目標。事實上,可持續發展和追求人與環境的和諧共處已成為世界各國環境立法普遍追求的價值目標。

在立法本位上,我國現行《環境保護法》第6條首先強調的是環境義務而非環境權利;對於環境權利,也僅限於檢舉權和不明確的控告權。而《里約宣言》和世界許多國家的環境立法已經表明,義務本位和純粹的權利本位應讓位於符合社會公共利益的權利本位。例如,1999年《加拿大環境保護法》、2002年《俄羅斯聯邦環境保護法》等外國法律,都在總則中依據憲法對公民的基本環境權利和義務作出政策性的宣告,明確了社會公共利益的權利本位。

最突出的問題是,面對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現行《環境保護法》對環境監管體制已呈現明顯缺陷。如地方各級環保部門受國家環保總局與地方政府的雙重領導,而由於其財權和人事任免權主要取決於地方政府,地方環保部門的工作往往受制於地方政府。其次,政府的環境保護職能分散在環保、水利、交通、國土、公安等多個部門,分管部門間關系不明確,環保部門「統一監督管理」的職能在很大程度上被肢解和架空。另外,現行《環境保護法》對市場失靈、政府失靈導致的環境問題,缺乏對策性的規定;對公眾參與和環保社會團體的建立與發展問題,缺乏相應的鼓勵和支持政策;對與環保有關的市場和經濟發展問題,如環境產權的確認和環保產業的發展等,缺乏相應的確認、保障和促進機制。

『肆』 社會責任本位法的主要內容

社會責任本位法,是以公為主、公私歉顧的法,以及從機制功能上說經濟法是綜合調整法,是系統調整法.這些都是從不同方面揭示經濟法的本質功能的。

『伍』 論述題:經濟法中社會利益本位的內涵是什麼

經濟法的
社會本位
,是指它在對經濟關系的調整中立足於社會整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內以大多數人的意志和利益為容重,社會本位要求經濟法以
社會利益
和社會責任為最高准則,無論國家還是企業都必須對社會負責,亦即都必須對發展
社會生產力
,提高社會經濟效益負責,在對社會共同盡責的基礎上處理和協調好彼此之間的關系。經濟法把社會本位作為調整原則表明,經濟法在對產業調節、
固定資產投資

貨幣發行

產品質量控制

消費者權益保護
等關系進行調整時,要以社會利益為本位。
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經濟法宗旨的具體體現,是經濟法的規范和法律文件所應貫徹的指導性准則。
1、
平衡協調原則
所謂平衡協調原則,是指經濟法的立法和執法要從整個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社會整體利益出發,來調整具體經濟關系,協調經濟利益關系,以促進、引導或強制實現社會整體目標與個體利益目標的統一。
2、維護
公平競爭原則
這是經濟法反映社會經濟之內在要求和理念的一項核心的、基礎的原則。
3、
責權利
相統一原則
責權利相統一原則是指在
經濟法律關系
中個主管主體和公有制主題所承受的權利、利益、義務和職責
必須相一致,不應當有脫節、錯位、不平衡等現象存在。

『陸』 環境法是否具有階級性

應該說這個問題有些「奇特」,好問題!
法律就是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專的規則屬,如某類關系具有「階級性」,相應地法律也就具有「階級性」了。這里就依據「雞蛋里挑骨頭」原理出發,分析環境法中的「階級性」。
「資產階級」們由於具有強大的資源佔有和使用能力,因此他們是環境污染以及其它環境問題的主要製造者。同時環境問題對於「資產階級」的負面影響可以通過生產經營而得到補償及獲益。
「無產階級」則相對而言,則是污染製造的相對較小的群體,承受更多受污染的侵害,卻同時卻沒有獲得補償的途徑和方式。
環境法在一定意義上就是調整二者之間這種過於「不公平」的利益來設定的。應該說,勉強具有一定的階級性。
祝好

『柒』 新環保法中規定: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社會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八條規定,對污染環境、內破壞生態,容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符合下列條件的社會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一)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二)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

按環保法的原文,就是必須兩個條件都需要滿足,如果是二個只要一個就可以的,法律會明文說清楚只要符合其中一個條件就可以。

如果你真想研究法律條文,這個我可以鼓勵你,但是你在這些無意義的細節上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就不是研究法律應該有的態度!!

『捌』 以權利為本位與以社會公共利益為本位有什麼本質區別

  • 社會本位是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出發點的經濟法的本位思想。 社會公共利益是指為廣大公內民所能享受容的利益,這里所指的廣大公民,是指特定范圍內的廣大,有全國性的廣大,又有地區性的廣大,其外延可以限制在享有立法權的建制區域。

『玖』 什麼叫社會本位原則!

社會抄本位原則
社會本位是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出發點的經濟法的本位思想。社會公共利益滿足程度是與國家的宏觀調控、經濟個體的行為以及市場的運行和社會分配行為緊密聯系的。經濟法把社會本位作為調整原則表明,經濟法在對產業調節、固定資產投資、貨幣發行、產品質量控制、消費者權益保護等關系進行調整時,要以社會利益為本位。

熱點內容
公司欠薪能追究公司實際經營者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6 00:20:31 瀏覽:882
社會學網路分析法 發布:2025-09-16 00:08:33 瀏覽:17
德川酷刑法 發布:2025-09-15 23:50:03 瀏覽:297
直銷管理條例自什麼時候實施 發布:2025-09-15 23:49:56 瀏覽:836
2015年新婚姻法繼承法 發布:2025-09-15 23:49:55 瀏覽:975
勞動法公休天數 發布:2025-09-15 23:29:56 瀏覽:757
依法制定的地方性法規 發布:2025-09-15 23:24:01 瀏覽:373
江西法院疫情報道 發布:2025-09-15 23:05:57 瀏覽:358
趙海峰律師 發布:2025-09-15 23:05:53 瀏覽:55
最高人民法院領導班子 發布:2025-09-15 23:05:13 瀏覽: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