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內容分析法
A. 論述社會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有哪些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會心理學側重於研究大型群體和群眾的心理現象,如拉察魯斯、斯坦塔爾、馮特關於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塔爾德、西格爾和勒邦關於群眾心理的研究。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還有影響,如塔爾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體極端化和個性消失的思想等。
從研究領域來看,社會心理學研究常常被分為三個領域,這三個領域涵蓋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幾乎所有問題。
個體過程
主要涉及與個體有關的心理與行為研究,到目前為止這個領域的研究課題包括:
成就行為與個體的工作績效:象韋納的成就歸因、阿特金森(Atkinson)的成就動機研究、麥克里蘭(McClelland)以及溫特(Winter)等人對能力結構的研究,以及各式各樣的對工作績效的研究都包括在這個課題中。
態度以及態度改變:態度問題一直受到心理學家的重視,許多理論被用來說明態度的形成及改變,霍夫蘭德(Hovland)和西爾斯(Sears)等人在這一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歸因問題:產生於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已經有許多這樣的理論。90年代以來,隨著文化心理學的興起,人們對東西方歸因差異的興趣使得這一領域又受到了人們的關注。
個人知覺與自我意識:一直就是心理學家關注的問題,隨著心理學的進一步發展,心理學家發現,許多問題都和它有關,比如鮑姆斯特(Baumeister)、布斯(Buss)等人對內在自我和公眾自我的區分就被用在廣告、說服等許多領域。
人格與社會發展:這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傳統領域,它向人們展示了在個體的人格與社會發展中,許許多多的因素,比如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環境以及先天因素是怎樣起作用的。
應激和情緒問題:主要針對人們如何處理生活情境中的種種緊張源,以及採用何種方式去消除其影響。
人際過程
這個領域涵蓋了人與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領域,研究的課題包括:
侵犯和助人行為:侵犯行為為什麼會產生?生活中挫折的來源,如何促進助人行為等都是這個領域的研究課題。心理學家研究這些問題的最終目的,在於減少侵犯、培養人們的利他觀念,為創造幸福的生活提供理論指導。
人際吸引與愛情:人際吸引是人際關系的基礎,愛情則是一種最親密的人際關系。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可以為發展人際關系提供指導。有意思的是,從80年代以來,心理學家開始對中國人的人際關系模式及影響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從眾和服從:謝利夫、阿希以及米爾格拉姆的研究為這一領域的研究樹立了一系列榜樣,同時也為社會心理學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社會交換與社會影響:把人際關系與人際交往看成是一種社會交換,看起來是對人的一種諷刺,但是霍曼斯(Homans)和蒂鮑(Thibaut)等人確實證明人的交換性。與此相反,人們對社會影響的看法倒是很一致,拉塔納(Latanē)提出的社會影響理論就說明了這種影響的大小。
非語言的交流:在人際相互作用過程中,人們常常用非語言的線索表達自己的信念和情感,表情、體態以及語氣等都是這個領域的課題。
性別角色和性別差異:從80年代就引起了心理學家的極大興趣。性別差異的基礎是什麼?男性和女性到底有什麼不同?這些不同有什麼樣的影響?所有這些問題都促使心理學家去關注。
團體過程
從宏觀環境與團體的角度研究人類心理與行為問題,這個方面的研究包括:
跨文化的比較研究:這是產生於60年代的課題,到90年代末期的時候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其中有許許多多的人為此做出了貢獻。60年代費正清等人提出的「近代化理論」,80年代Triandis等人對個人主義—集體主義的區分,以及90年代尼司彼特(Nisbett)和彭凱平(Peng Kaiping)對中國人思維方式的研究就是這一領域最有代表性的研究。
擁擠與環境心理學:隨著人們對地球環境及人類生活環境的關注,心理學家越來越多地考慮環境對人類心理與行為的影響。人口過快增長所引發的人口爆炸,人們對資源的過分消耗所引發的資源枯竭與環境污染等問題多都引起了心理學家的關注。人類必需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以保護我們所賴以生存的環境。
團體過程與組織行為:團體生活是人類生活的基本方式,我們所處的團體和組織對人們的心理與行為有著極大的影響。對團體運作過程中的規律進行研究一直被社會心理學所重視,組織結構、團體與組織決策以及團體領導等問題都包括在這一領域內。
種族偏見與倫理問題:從40年代心理學家就研究這些問題,但到目前為止,研究的結論還不足以解決這個問題。種族偏見不僅造成了不同民族之間的沖突與仇殺,而且也對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構成了威脅,這個領域的研究將會顯得越來越重要。
健康心理學:這是自80年代以來比較受到重視的課題。社會支持、與疾病有關的社會心理因素等都包括在此課題內。這一問題將在21世紀受到更大的重視。
參考資料:http://ke..com/subview/5441/11073621.htm
B. 社會心理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心理現象的心理學分支。個體社會心理現象指受他人和群體制約的個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如人際知覺、人際吸引、社會促進和社會抑制、順從等。群體社會心理現象指群體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徵,如群體凝聚力、社會心理氣氛、群體決策等。
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價值在於提高人認識自身的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質量。
社會心理學自誕生開始,就從孕育它的兩個母體——心理學和社會學——里繼承了兩種基本的研究取向,形成了所謂的「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
研究原則
(一)價值中立原則
研究者要採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客觀事實不能歪曲和臆測。要客觀地描述關於問題的全面資料和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後所得出的結論,而無論這些資料和結論是否與研究主體、他人或者社會的價值觀念相沖突、相對立。
在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中,研究者總是在一定理論指導下並從一定的假設出發的,且其個人好惡以及自身的價值取向均可能對研究產生影響。因此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要秉承價值中立的立場,盡量減少主觀因素的負面影響,使研究客觀公正。
價值中立原則在心理咨詢過程中也很重要,因為帶著先定的立場和「有色眼鏡」,不僅不利於咨詢師准確分析求助者的問題所在,也不利於咨詢者把握自身的心理狀態。當然,完全的中立是很難做到的,咨詢師的過去經驗多少會影響咨詢過程。對一些反社會的價值觀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礙的價值理念,咨詢師應該進行積極的干預和引導。
(二)系統性原則
社會行為與社會心理現象存在於一個系統之中,其產生與變化均有原因。系統性原則要求不僅要把所研究的對象納入系統進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統的方法來研究。系統論中的許多原則,如動態原則、整體原則、有序原則以及反饋原則等為社會心理學研究提供了理論視角與分析手段。
(三)倫理原則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往往要採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試者。因而要特別注意欺瞞、恫嚇等不良身心刺激所產生的後果,盡力避免對被試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損害。鑒於在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容易出現一些倫理學問題,研究者應遵循的主要倫理守則是:
1.在制定研究計劃時,研究者應評估其道德可接受性。
2.研究前,研究者應向被試者說明研究計劃的主要部分,並徵得被試者同意。在特殊情況下的欺瞞須經嚴格程序核准,並在事後向被試者說明,求得理解。
3.在具體研究中,研究者必須採取保護被試者的措施。
4.被試者有退出研究的自由。
5.對被試者提供的資料應加以保密,如公開發表,須經被試者同意。
6.不得和被試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關系。
C. 內容分析法的一般過程
內容分析法將非定量的文獻材料轉化為定量的數據,並依據這些數據對文獻內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做出關於事實的判斷和推論。而且,它對組成文獻的因素與結構的分析更為細致和程序化。
內容分析法的一般過程包括建立研究目標、確定研究總體和選擇分析單位、設計分析維度體系、抽樣和量化分析材料、進行評判記錄和分析推論六部分。
D. 社會心理學包括哪些內容
社會心理學是心理學的基礎分支之一。按照著名心理學家楊國樞先生的專觀點,當今世界的心屬理學可分為兩大領域:一是人格與社會心理學,二是實驗與認知心理學,人格、社會、實驗、認知也因此成為了心理學的四個支柱。其它的心理學分支都是在這四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人格心理學從人本身出發,探討個體內在的特徵對個體的行為與心理有什麼樣的影響;社會心理學除了考慮個體本身的特性,而且也把個體與社會的種種關系加以考慮,它的目的在於了解各種社會因素對個體及群體行為的影響;實驗心理學解決的是研究方法問題,所有的心理學研究都是以它所提供的方法為基礎;認知心理學則解決的是過程和機制問題,它使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心理現象發生的規律。
E. 社會心理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主要內容:應用抄心理學襲、基礎心理學
F. 內容分析法的概念
內容分析法是一種主要以各種文獻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方法。早期的內容分析法源於社會科學借用自然科學研究的方法,進行歷史文獻內容的量化分析。
二次大戰後,新聞傳播學、政治學、圖書館學、社會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與軍事情報機構一起,對內容分析方法進行了多學科研究,使其應用范圍大為拓展。
G.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1.自然觀察:在自然情境中對人的行為進行觀察,其特點是對所觀察的行為盡可能少地干預。
2.參與觀察: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之間存在互動關系,這種觀察叫參與觀察。即觀察者作為被觀察者群體的一員進行的觀察。 1.訪談法:研究者通過與研究對象進行口頭交談來收集資料的方法叫做訪談法。
(1)特點
(2)分類
結構訪談與非結構訪談:前者是標准化訪談,即按統一要求,依照有一定結構的問卷進行的正式訪談;後者的訪談提綱是一個粗線條式的,訪談者可視實際情況靈活掌握與調整。結構訪談的優點是結果易於統計分析但靈活性較差。
直接訪談與間接訪談:前者是面對面的訪談;後者是訪談者通過一定的中介進行的,常見的有電話訪談等。直接訪談不僅能獲得言語信息而且還能得到非言語信息,因而有助於對結果的解釋與分析,但這種訪談對訪談者的要求較高,花錢較多;間接訪談的優點是,搜集資料用時相對較少,花費較小。
(3)訪談過程與技巧
准備工作
接近被訪談者
應對拒絕的技巧
談話和提問的技巧
追問技巧
2.問卷法
(1)特點標准化程度較高,整個過程嚴格按一定原則進行從而保證研究的准確性和有效性,避免主觀性及盲目性;收效快,能在短期內獲得大量信息。
(2)類型
(3)問卷的結構
(4)問卷設計的原則
目的性原則設計問卷時要明確並緊密圍繞研究目的。
全面性原則設計問卷時要全面考慮問卷內容的構成,在提問語句及答案設計中要盡量窮盡相關內容。
非歧義性原則設計問卷要使被調查者能正確理解,避免出現歧義。
非暗示性原則設計問卷時,調查者力求避免對被調查者的暗示與誘導。 檔案法是就研究對象的歷史檔案進行內容分析的方法,例如心理咨詢中考察求助者的個人成長報告。檔案法的優點是對研究對象的心理干擾小,缺點是工作量大,費時費力,分析數據的難度也大。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三種面向的社會心理學的概念框架即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實驗社會心理學和情境社會心理學或心理社會學正在解體,並被合理重構。在多依斯《社會心理學的解釋水平》這本名著的基礎上,社會心理學統一的學科概念框架被引申出來。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主要關注個體內過程、人際過程、群體過程和群際過程這四種不同面向和不同層次的社會心理過程。從最為微觀的個體內過程到最為宏觀的群際過程,這四種不同面向和不同層次的社會心理過程,是作為整體的社會實在和社會過程的不同面向和不同層次的相應表徵。 以社會的延續及個體的獨特性之間的悖論作為基本理論問題,社會心理學在已有的中層理論的基礎上,融合動物行為學、
進化生物學、社會學、人類學及心理學的智慧傳統和研究實踐,力圖在不同層次的社會心理過程中,建構相對統一的社會行為論。20世紀70年代以來所構造的親本投資論、社會認同論、社會表徵論和社會建構論,力圖為人類個體和群體在實際的社會情境中的社會行為,同時也為人類物種的個體及群體的物種特異的行為特徵及其限度,提供科學的解釋、說明和預測。 社會心理學已經邁入方法多元和方法寬容的時代。實驗的獨斷主宰地位已經消解;方法體系中已有的所有資源,正日益受到均衡的重視。不同理智傳統和方法偏好的社會心理學者之間的刻板觀念、偏見甚至是歧視,正逐漸被密切合作和友善對話所取代。同時,新的研究技術被構造出來,並逐漸產生重要影響。
心理測試 社會心理學的基礎研究,正逐漸走出書齋,從兩個方面向應用領域拓展。第一,在社會心理學學科內部,應用社會心理學作為現實問題定向的研究分支,正逐漸地把基礎研究的成果用來處理和應對更為宏大的社會問題。第二,社會心理學有關人性、心理和行為的研究,正對其他學科產生影響。認知社會心理學家卡尼曼因為有關社會行動者在不確定境況中的判斷啟發式及其偏差的研究,而榮膺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這是社會心理學家在過去30年中第3次獲此殊榮,它從一個側面表徵了社會心理學研究取得的卓越成就對於以人及其活動為對象的所有社會科學研究的基礎意義。
學科身份自主性的訴求
社會心理學秉承社會學和心理學的兩種理智傳統,一直身份曖昧,也因此引發了無休止的論爭:社會心理學是社會學或心理學的亞學科、跨學科還是獨立學科?為了應對這些論爭以及它們所隱含的學科間的門戶之見,社會心理學作為關注社會語境中的人類經驗和行為研究的獨立學科的身份訴求正在凸顯。它因此引發不同研究定向和方法偏好的學者在社會關懷的旗幟之下,專注於社會行動者在實際的社會現實中的活動,也正日益體現在有關群際關系、社會認同、符號邊界及生命歷程等問題的研究實踐中
H. 內容分析法的特徵
是指分析必須基於明確制定的規則執行,以確保不同的人可以從相同的文獻中得出同樣的結果。這包括兩層含義:①研究者的個人性格和偏見不能影響結論。如果換一個研究者,得出的結論也應該是相同的。②對變數分類的操作性定義和規則應該十分明確而且全面,重復這個過程的研究者也能得出同樣的結論。這就需要建立一套明確的標准和程序,充分解釋抽樣和分類方法,否則,研究者就不能達到客觀的要求,結論也會令人置疑。
應該強調的是,在內容分析的前期階段,研究者選擇分析題目、制定評價標准、定義分析類別和單元等過程基本上仍是主觀的。內容分析法需要研究者首先將文字的(或圖畫的)非定量的內容轉化為定量的數據,這一轉化過程是根據理論引導觀點來進行的。但一旦評價標准、分析的類別和單位被確定,轉化過程完成,其後續的研究過程就被認為是客觀的了。這時,研究者的個人意志不再能左右分析的數量結果,他必須按照確定的評價標准、分析的類別和單位進行計量,計量出什麼結果,就只能表述什麼結果。任何研究者都應該得出同樣的結論。由此,內容分析法的客觀性被確立。 是指研究中運用統計學方法對類目和分析單元出現的頻數進行計量,用數字或圖表的方式表述內容分析的結果。首先,內容分析的目的是對信息實體作精確的量化描述。其次,統計數據能使研究者用最簡要扼要的方式描述研究結果。再次,統計數字有助於結論的解釋和分析。定量性是內容分析法最為顯著的特徵,是達到「精確」和「客觀」的一種必要手段。它通過頻數、百分比、卡方分析、相關分析以及T-TEST等統計技術揭示傳播內容的特徵。「定量」並不排斥解釋。當研究者得出一組說明傳播內容特徵的數據後,需要對這組數據進行解釋,即說明數據的意義。
系統性、客觀性和定量性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了內容分析法的主要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