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視野下的法概念
① 社會學的基本概念
社會學主要研究相對現代尤其是當代的人類社會行為,從過去主要研究人類社會的起源、組織、風俗習慣的人類學傾向變為以研究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社會中的組織性或者團體性行為的學科,在社會學中,人們不是作為個體,而是作為一個社會組織、群體或機構的成員存在。
社會學作為對現代性突出矛盾的回應出現於19世紀。這個現代性矛盾是: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和越來越成為一個整體的時候,個人的世界經驗卻變得越來越分裂和分散。社會學家希望不但了解是什麼使得社會團體聚集起來,更希望了解「糾正」社會瓦解的發展過程。(這種觀點主要是社會學中的迪爾凱姆派所持的觀點,而其他的一些派別尤其是法蘭克福學派,並不探索對社會的救治,因為他們認為對社會病疾提出的救治方案往往是以一個小群體的觀念去強加到絕大多數人的身上,這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使問題加重)
今天,社會學家對社會的研究包括了一系列的從宏觀結構到微觀行為的研究,包括對種族、民族、階級和性別到細如家庭結構個人社會關系模式的研究。社會學系分成更多更細的研究方向,包括像犯罪和離婚。在微觀方面例如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社會學家還常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來描述一個社會總的結構,以此來發展可以預告社會變化和人們對社會變化的反應的方法。但這種由拉姆斯費爾德發展的方法現在卻往往別證明是無效和浪費時間。主要的社會學分支還是相信定性研究方法——例如集中采訪、群體研究——因為這種可以更好的對一個「離散」性的社會和獨特性的人文的了解,這種方法從不尋求有一致觀點,但它們卻可以互相欣賞各自所採取的獨特的方式並互相借鑒
② 社會學基本概念
第一,客觀性。社會事實對於個人來說必須是外在的,即客觀的,不能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在社會中,諸如法律、道德、規范、風俗、習慣、宗教等社會現象都是獨立地客觀地存在於個人的意識之外。同時,個人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和感覺方式中也可以看出有一種集體的成分存在,它們構成了社會的集體意識的部分,獨立於個人意識之外。而且,「盡管許多社會事實可以通過社會化過程被個體內化,但個人最初還是面對著作為外部現實的社會事實的。」
第二,強制性。也就是說,社會事實都是對個人產生著約束力量的。社會事實「不僅存在於個人意識之外,而且具有一種必須服從的,帶有強制性的力量,它們憑著這種力量強加於個人,而不管個人是否願意接受。」個人逆來順受或許感覺不到社會強制的壓迫,然而那種壓迫力卻總是客觀存在的。正如人們生活在空氣中,並不覺得空氣的重量,但空氣的重量仍然總是存在一樣⑤。如果個人的社會化進程順利,成功將社會的各種約束內化為自身的行為的一部分,內化為自身意識的一部分,那麼他就不會感覺到社會事實的強制力;相反,如果個人的要求與社會所引導的傾向發生沖突,他就會馬上感覺到強制力的存在,並且一旦違反了,就會受到社會各種各樣的懲戒,如逮捕、輿論譴責等等。
第三,普遍性。我認為這里應該明確的是,迪爾剴姆所指的普遍性並不是來自大量個體的事實的總和,而是來自一種集體的屬性,集體於此是一個最小且不可分的單位。「社會事實之所以是普遍的,是因為它是集體的······一種現象所以能夠成為普遍現象,是因為它具有集體性,也就是說它或多或少是帶強制性的,而不是因為它是普遍的,就能夠成為集體性的現象。這好比在一個團體中,團體的力量使每個成員採取相同的行動,這種團體行動能夠觸及各個成員,是因為它存在於集體之中,所以能觸及其中的各個部分;而不能反過來說,因為它存在於各個部分,所以能觸及全體。⑥」社會事實存在於個人意識之外,通過對個人的強制來實現自身成為一種普遍的行為
③ 「法」的概念
法的概念
法是什麼,法律本質是什麼問題,是法律理論、法理學的迷津。「爭論日復一日,沒完沒了」(勒內),反而使人如墮迷霧中,不辯方向。當然,它並非是無關緊要的,作為法學的一個古老而常新的問題,是法學最核心的最普遍的最基本的問題,也是涉及法律運作、法律實踐的方向、價值取向的根本問題。
第一節 法的本質
一、法的詞義
關於中文法字的來源,古代曾有神獸決獄的傳說: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部落聯盟生息在黃河流域。該部落聯盟首領舜委任皋陶為司法官。皋陶正直無私,執法公正,非常受人愛戴。他在處理案件時,若有疑難,就令人牽出一頭神獸,該神獸名廌,又名獬豸。《異物志》說:「東北荒中,有獸名獬,一角,性忠,見人斗,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漢代王充《論衡?是應》說:「鹿者,一角之羊也,情知有罪,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斯蓋天生一角聖獸,助獄為驗。」此獸似羊非羊,似牛非牛,似鹿非鹿,也有人說它同麒麟想像。它的頭上長著一支獨角,鋒利無比,故又俗稱獨角獸。獬豸有分別罪與非罪的本能,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見人爭斗時,用它的一隻角向無理、有罪的一方觸去,是非曲直,立見分曉。這就是中國古代的神明裁判。——所謂神明裁判,就是藉助於神的力量和方式來考驗考察當事人,以確定其人是非曲直,判定有罪或無罪的原始審判方式。神明裁判使訴訟裁決及其形式披上神聖的外衣,使人誠心信服。
中文法字,在西周金文中寫作「灋」,與其它漢字一樣,是一個絕妙的意象豐富的象形文字。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說:「灋,刑也。平之如水,故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灋由三部分組成:氵、廌、去。氵,平坦之如水,一說喻示法象水一樣平,是為公平、公正;一說將人犯置於水面凜去。廌(音),神獸。《說文解字》說:「解廌,獸也。似山羊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象形從豸者。凡廌之屬,皆從廌。」《後漢書?輿服志》說:「獬豸神羊,能別曲直。」在這里,廌為圖騰動物,一角之聖獸,代表正直、正義、公正,或說是正義之神(性直惡曲),具有審判功能、職能,能為人分清是非曲直、對錯,助獄為驗。去,「人相違也」。去即對不公正行為的懲罰。一說判決把人驅逐出去,從原來的部落、氏族中驅逐出去,於水上凜去(古代之流刑),或交由神明判決,由神獸「觸不直者去之。」由此可知,(1)法是一種判斷是非曲直、懲治邪惡的(行為)規范,是正義的、公平的。(2)法律是一種活動,是當人們相互間發生爭執無法解決時,由廌公平裁判的一種審判活動;是當人們的行為不端、不公正時,由聖獸行使處罰的懲罰活動。(3)法律的產生、實施離不開廌這一聖獸,它是社會權威力量的代名詞,是社會強制力的代表,沒有聖獸作為切實保障機制,法律沒有神聖性,無法發揮出它的功能、威力。
在古代文獻中,稱法為刑,法與刑通用。如夏朝之禹刑、商朝之湯刑、周朝之呂刑,春秋戰國時期有刑書、刑鼎、竹刑。魏相李悝集諸國刑典,造《法經》六篇,改刑為法。「刑,常也,法也。」「法,刑也。」這里的刑,原為
④ 法社會學對法的概念有何獨特理解
法社會學是專門以社會學的眼光分析法律的一門交叉學科。
對於法的概念,有很多不同的學派與理解,最普遍的解釋是: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權利義務為內容,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以確認、保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為目的的行為規范體系。
對於最普遍的解釋,社會學在這幾個方面有著與其不同的獨特解釋:
1.法的產生。普遍解釋認為,法是由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但就社會學的研究來看,一些社會習慣與社會道德也能發揮法的作用,也具有調解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特點,這在學術界稱為習慣法,它並不是由國家制定和實施的,但實際上發揮著法的作用。成文法雖然是國家制訂和實施的,但它的制訂和實施仍然不能脫離社會,否則人民不會遵守,人民不會遵守的法律,也不能稱之為法。因此,法社會學認為,法是產生於社會的。
2.法的主要屬性。普遍解釋認為法的階級屬性是法的主要屬性,法律是階級統治的工具,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法社會學認為,法的主要屬性是社會屬性,因為法歸根結底是規范社會秩序,只反映階級屬性的法律脫離社會,不會被人民所接受。
3.法與道德的關系。分析實證主義認為法即國家意志的表現,和道德無關,只要是國家制訂和實施,就是法,即惡法亦法。但自然法學認為,只有為人民所接受的法才能稱為法,認為道德與法有關,即惡法非法。法社會學在這一問題上傾向於自然法學派並進一步進行了發展,對於國家、社會、公民三個階層,法社會學認為只有在社會階層,法與道德的聯系才最為緊密。
⑤ 社會學角度什麼是社會學角度
社會學的角度主要是從社會學學科的視野出發,來分析問題,結構問題。
舉一個比較簡單的例子,就說要分析一個行動,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我們要具體了解這個行動具體是什麼,有什麼特徵,行為有什麼動機,達成什麼目標,行動的機制是什麼,有沒有行動規范,行動主體是什麼,怎麼執行的等等。
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不僅要分析這單個行動,還要分析與之相關的眾多的其他的相關方面,從一個大的背景和環境中去結構這個現象,這個行動,分析眾多的社會因子與這個行動的關系,將其作為一個整體去理解去分析。
(5)社會學視野下的法概念擴展閱讀:
社會學在研究題材上或研究法則上均有相當的廣泛性,其傳統研究對象包括了社會分層、社會階級、社會流動、社會宗教、社會法律、越軌行為等,而採取的模式則包括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
社會學作為對現代性突出矛盾的回應出現於19世紀。這個現代性矛盾是: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和越來越成為一個整體,個人的世界經驗卻變得越來越分裂和分散。社會學家不但希望了解什麼使得社會團體聚集起來,更希望了解社會瓦解的發展過程,從而作出「糾正」。
社會理論當中常常用一些抽象和甚至復雜理論框架來解釋和分析社會樣式和宏觀社會結構。社會理論總跟經典的學科有一個令人不安的關系,就是大部分的重要社會學家從未擔任大學職務。
現今社會理論被認為社會學分支,涉足多個科學區域譬如人類學、經濟、神學、歷史等等。第一種社會理論幾乎跟社會學同時誕生。社會學之父-孔德創立第一社會理論-社會演化理論。
⑥ 社會學視角的概念是什麼
先談點自己的感受
社會學的視角 並不一定是很理論化和很規范化的 當然深刻的社專會學式屬的洞察力總是厚積薄發於深厚的理論功底 但更重要的 社會學的視角 是一種超越獨立的個體或僅僅是個體之間聯系的 從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的高度來觀察和解釋社會萬象的一種心智品質。
再引經據典
米爾斯的「社會學的想像力」(sociological imagination)應該是對社會學視角最經典的詮釋——
「它是這樣一種能力,涵蓋最不個人化、最間接的社會變遷到人類自我最個人化的方面,並觀察二者之間的聯系。在應用社會學的想像力的背後,總是有這樣的沖動:探究個人在社會中,在她/他存在並具有自身特質的一定時代,她/他的社會與歷史意義何在。」(米爾斯,2005)
簡單的說,社會學的視角和社會學的想像力,是一種個體—社會結構—歷史進程之間自如穿梭的思維和心智的品質。
⑦ 求解啊!!! 法律社會學對「法的概念」界定的價值.. (嗚嗚,光題目我都不是很看的懂)
法是以國家政權意志形式出現的,作為司法機關辦案依據的,具有普遍性、明確性和肯定性的,以權利和義務為主要內容的,首先和主要體現執政者意志並最終決定於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各種社會規范的總稱。
⑧ 法律社會學與法理學對法理概念的解釋有什麼不同
法律社會學是將法律置於其社會背景之中,研究法律現象與其他社會現象的相互關系的一門社會學和法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法律社會學的研究有助於人們從社會整體觀念出發,認識法律的社會 基礎和社會作用,從而更好地利用法律的控製作用解決社會問題。 20世紀初在西方興起的一門社會學分支學科,又稱法社會學。由於學科內支派繁多,對它尚無確切的定義。法律社會學可以看到社會條件、社會結構、政治結構乃至微觀上的個人的行動對法律的影響。很多問題都可以納入法律社會學的研究領域,如女權主義、同性戀問題,以及在國際交往中出現的不同社會的不同做法如對待安樂死的態度問題,西方由於基督教的傳統和某些技術問題而對安樂死相當慎重。(再如人工流產問題,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的問題,等等。)我們僅僅通過概念法學的角度都很難理解這些問題。只有把部門法的邊界打破,把學科的邊界打破,問題才能達到很好的認識和解決。
法學又稱法律科學,是一切專門以法律現象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的總稱。是我國法學體系中處於基礎理論地位的理論學科,它是系統闡述馬克思主義法律觀,從總體上來研究法和法律現實的一般規律,研究法的產生、本質、作用、發展等基本問題,研究法的創制和實施的一般理論,並著重研究我國社會主義法和法制的基本理論問題的理論學科。
⑨ 社會學視野下的中國社會讀後感
對中國社會的研究,有一個很大的斷層。就是60年代開始,一直到80年代初。這三十年中專,社會學被認為是屬資產階級改良學。即使到了社會學恢復後的今天,我們的社會學研究中還是有很多禁區。比如,民意調查這種社會學中最常用的研究輿論的方式,不知有多少次都被用來粉飾執政黨功績。類似的,比如對性社會學的很多研究,由於傳統、習俗的影響,還存在很多禁區。一句話,在中國,研究社會學就是戴著鎖鏈跳舞。
⑩ 什麼是社會學視角
先談點自己的感受
社會學的視角 並不一定是很理論化和很規范化的 當然深刻的社會學式內的洞察力容總是厚積薄發於深厚的理論功底 但更重要的 社會學的視角 是一種超越獨立的個體或僅僅是個體之間聯系的 從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的高度來觀察和解釋社會萬象的一種心智品質。
再引經據典
米爾斯的「社會學的想像力」(sociological imagination)應該是對社會學視角最經典的詮釋——
「它是這樣一種能力,涵蓋最不個人化、最間接的社會變遷到人類自我最個人化的方面,並觀察二者之間的聯系。在應用社會學的想像力的背後,總是有這樣的沖動:探究個人在社會中,在她/他存在並具有自身特質的一定時代,她/他的社會與歷史意義何在。」(米爾斯,2005)
簡單的說,社會學的視角和社會學的想像力,是一種個體—社會結構—歷史進程之間自如穿梭的思維和心智的品質。參考資料:[美]C.賴特.米爾斯 《社會學的想像力》 陳強 張永強 譯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