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的撤銷權
A. 關於合同法中的撤銷權
《合同法抄》中的撤銷權是指在訂立合同中,由於合同當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實而遭受損失、損害,該當事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裁決變更或者撤銷。
《合同法》第五十四條規定: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B. 簡述《合同法》中撤銷權的成立要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四條規定,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不得撤銷。
本條是關於可撤銷合同的規定。
所謂可撤銷合同,就是因意思表示不真實,通過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行使撤銷權,使已經生效的意思表示歸於無效的合同。我國的民法通則第五十九條規定:下列民事行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變更或者撤銷:(一)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二)顯失公平的。被撤銷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時起無效。
可撤銷合同具有以下特點:
1.可撤銷的合同在未被撤銷前,是有效的合同。
2.可撤銷的合同一般是意思表示不真實的合同。無論是在大陸法系還是在英美法系,大多規定意思表示不真實的合同,撤銷權人可以請求撤銷合同。
3.可撤銷合同的撤銷要由撤銷權人通過行使撤銷權來實現。
可撤銷合同與無效合同有相同之處,如合同都會因被確認無效或者被撤銷後而使合同自始不具有效力,但是二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可撤銷合同主要是涉及意思不真實的合同,而無效合同主要是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可撤銷合同在沒有被撤銷之前仍然是有效的,而無效合同是自始都不具有效力;可撤銷合同中的撤銷權是有時間限制的,本法第五十五條第一款規定,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合同成立時起1年內具有撤銷權;可撤銷合同中的撤銷權人有選擇的權利,他可以申請撤銷合同,也可以讓合同繼續有效,他可以申請變更合同,也可以申請撤銷合同,而無效合同是當然的無效,當事人無權進行選擇。
對於可撤銷合同的規定必須要注意以下三點:
1.可撤銷合同中,因重大誤解而訂立的合同、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撤銷合同,主要是誤解方或者受害方有權請求撤銷合同;一方以欺詐、脅迫手段或者乘人之危而訂立的合同中,則只有受損害方當事人才有權請求撤銷合同。
2.撤銷權人有權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申請變更或者撤銷。
3.在可撤銷合同中,具有撤銷權的一方當事人並非一定要求撤銷合同,他也可以要求對合同進行變更。
本條規定了三種可撤銷的合同:
1.因重大誤解而訂立的合同。
所謂重大誤解,是指誤解者作出意思表示時,對涉及合同法律效果的重要事項存在著認識上的顯著缺陷,其後果是使誤解者的利益受到較大的損失,或者達不到誤解者訂立合同的目的。誤解直接影響到當事人所應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同時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同行為人原來的真實意思不相符合,但這種情況的出現,並不是由於行為人受到對方的欺詐、脅迫或者對方乘人之危而被迫訂立的合同,而使自己的利益受損。而是由於行為人自己的大意,缺乏經驗或者信息不通而造成的。因此,對於這種合同,不能與無效民事行為一樣處理,而應由一方當事人請求變更或者撤銷。
C. 在合同法中,撤銷權與解除權的區別
(1) 撤銷權主要適來用於三種情況:源第一是適用於意思表示有瑕疵的時候(如請求撤銷因欺詐產生的合同);第二是適用於當事人有權反悔的情形(如撤銷贈與);第三是適用於否定債務人與第三人法律關系的情形(如《合同法》第74條規定的保全撤銷權)。解除權主要適用於三種情況:第一,相對人重大違約的時候;第二,發生不可抗力的時候;第三,當事人主觀條件發生變化的時候(如《合同法》規定的任意解除權)
(2)撤銷權適用於單方行為和雙方行為;解除權適用於合同(雙方行為)。
(3)撤銷權行使後,被撤銷的法律關系自始消滅;解除權行使後,合同效力原則上自始消滅,但也可以自解除之日起消滅。
(4)撤銷權是形成權,宜受除斥期間的限制。
(5)撤銷權為法定,解除權分為法定和意定兩種。
(6)撤銷權分為單純形成權和形成訴權;解除權原則上是單純形成權。
D. 合同法中關於可撤銷合同中撤銷權行使的規定有哪些
兩者雖然都叫撤銷權,但是其涵義和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1)合同履行內中的債權人的撤容銷權是合同保全的一種方式,即因債務人實施減少其財產的行為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該行為的權利,實踐中如債務人放棄到期債權或無償轉讓財產,導致其對債權人的債權無法清償的,法律賦予債權人以撤銷權,可向法院起訴債務人,要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不當處分其財產的行為,這樣就會使債務人的責任財產得到恢復,債權人的債權的實現就得到了保障。
(2)可撤銷合同是合同的一種存在瑕疵的效力狀態,適用於合同成立後因重大誤解、顯失公平,或者一方的欺詐、脅迫、乘人之危而訂立的合同,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根據一方當事人的申請,變更合同的有關內容或者將合同予以撤銷。如果當事人選擇撤銷該合同的話,其具有的權利就叫做撤銷權,一旦行使了撤銷權,為法院所確認,則雙方的合同變得自始無效,對於雙方都無約束了。
E. 合同法撤銷權
一年是相對的,相對於債權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合同可撤銷事由的時間,即是自知道的時間時起算的。而五年是絕對的,只要是發生了客觀可撤銷事由不論債權人是否知道,即是從客觀發生可撤銷的事件時起算的。
比方說,在債權已到期的情況下,2001年1月債務人放棄了一項他對別人的債權,即過了五年整,債權人2006年1月才知道。那麼債權人就沒有撤銷權了。
補充一下,一年和五年都不是訴訟時效,都是除斥期間。訴訟時效是基於請求權的,請求權和撤銷權是性質不相同的權利,過了訴訟時效,法院就不處理了。過了除斥期間,法院得處理。從程序法人上、表面上來看,區別在於,過了訴訟時效,法院受理,但會駁回起訴不審具體實體問題不出判決;而過了除斥期間,法院不但受理,而且會判決不得撤銷。
你補充的理解是對的,至於你的疑問,就是說六年去了,為什麼也得判,還需要理解一個撤銷權和請求權的區別。撤銷權訴訟是向法院提起的確權之訴,即讓法院確認你有沒有這個權利,首先法院不能說你過訴訟時效了不受理,訴訟時效只適用於給付之訴,而本案是確權之訴。而六年後你才讓法院確認,法院肯定就說你沒撤銷權了。而請求權是指讓別人為一定行為的權利,比方說讓債務人還錢等,過了訴訟時效你讓法院幫你要錢,法院說這么長時間了才讓我幫你要,國家不讓我們受理審理這種案子了。但這不是你喪失了債權,只不過是不能通過法院訴訟途徑實現債權,有朝一日,債務人被你打動,主動還了你錢,也是你應該拿的。如果請求權象撤銷權一樣,過了期權利就不存在了,債務人過訴訟時效再還你錢,你還不能要,屬於不當得利。
以上說了那麼多,對樓主採納答案不一定有幫助,但我好為人師,還是要說。只能請樓主原諒,如果還是理解不了,請先記住,以後遇到類似情況對號入座,不斷體會,總會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