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社會學的比較

法社會學的比較

發布時間: 2021-02-09 23:53:06

法學專業中,法學與社會學哪個比較好

不喜歡背書的話當然是社會學好啊。
而且現在法學招收的人那麼多,能好嗎?

❷ 比較社會學的比較方法

比較社會學研究有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兩種方式。
縱向比較是對不同歷回史時期的社會現答象的比較,用來比較的對象既可以是同一社會、社區或群體,也可以是不同國家或地區。
橫向比較則是時同一時間不同對象之間的比較分析。

❸ 法律社會學與法學的區別和聯系

(一)法學與社會學
社會學是一門重要的具有綜合意義的社會科學,主要研究社會結版構、社會活動及其進權程的宏觀問題。法學與社會學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相互交錯的關系。一方面法學是要研究社會中的法,把法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來研究,另一方面,社會學要通過法律來研究社會,因此兩者有著極其廣泛的共同論題。

❹ 國內研究生階段法社會學專業比較強的學校有哪些

中國研究生教育分專業排行榜:030301社會學

1 北京大學 A+ 7 華中科技大學 A 13 廈門大學 A
2 中國人民大學 A+ 8 華中師范大學 A 14 北京師范大學 A
3 清華大學 A+ 9 南開大學 A 15 河海大學 A
4 南京大學 A+ 10 武漢大學 A 16 吉林大學 A
5 中山大學 A 11 復旦大學 A
6 上海大學 A 12 華東理工大學 A

B+ 等 (24 個 ) : 華中農業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福建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西南大學、雲南大學、蘭州大學、蘇州大學、中南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天津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安徽師范大學、山東大學、鄭州大學、貴州民族學院、湖南師范大學、雲南民族大學、山東理工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南京農業大學、長春工業大學、浙江師范大學
B 等 (24 個 ) : 安徽大學、廣西民族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四川大學、中央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西北師范大學、貴州大學、濟南大學、東北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吉林農業大學、山西師范大學、雲南師范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福州大學、廣西大學、陝西師范大學、山西大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中央財經大學、黑龍江大學

以上是全國研究生教育社會學排名

❺ 法學和社會學,哪個專業稍微好一點

兩個專業,好壞是無法區分的,只能說不一樣。從功利角度講,現在法學院的畢業生內,遠多於社會容學的畢業生,當然,需求量也會大一點。這個就要看你自己的判斷。從務虛的角度講,我個人認為社會學更能培養人開闊的思維,而法學的形式邏輯相對更嚴密,也相對僵硬一點。因此,法學與社會學,沒有好壞之分,只能說兩者有區別。至於硬要說好壞,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❻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法社會學書籍

我總結一下好吧。我可能講得簡單點,但都是扎實和有意思的



首先是了解一下內Emilc Durkheim,Max Weber和卡爾馬克思的主要容觀點,英文維基就可以,這是基礎中的基礎。(杜克海姆,迪爾凱姆,塗爾干是一個人...)

其次看《社會學的邀請》 Jon Witt, 這本書是很好的入門書,有中文版。最好也看《人類學的邀請》,因為下面的書很多都屬於比較易讀的人類學著作。

下面是書單了,大部分有中文版,

經典: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經典又薄,自己讀,需要有好頭腦和相關的歷史基礎。

Suicide: A Study in Sociology

The Crowd

Twenty Lectures: Sociology Theory since World War II

《鄉土中國》《江村經濟》

❼ 簡述法律社會學和法律人類學之間的區別

法社會學是研究法律與社會的關系的學科,是法學與社會學相互結合的產物。西方許多國家又把這門學科稱為「法律與社會」(Law and Society),或「法學與社會科學」(Law and Social Science)。

法律人類學
legal anthropology
在費孝通學習人類學的年代裡,「法律人類學」(legal anthropology)尚未成為研究與教學的專門類別(據說這個概括是20世紀40年代初才出現的),且費孝通本人一向不願輕易將自己的研究視作是某一學科...

法律人類學連接"法律條文"與"社會"

法律人類學從不同文化間相互理解的角度,運用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解釋法律問題。一般認為,1926年馬林諾夫斯基的《原始社會的犯罪與習俗》的發表,是法律人類學在學界取得獨立地位的標志。「從馬林諾夫斯基的著作開始,法律人類學家開始運用人類學方法對法律領域拓荒。」貴州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吳大華表示。

法律人類學強調法律多元,強調對法律進行動態性的研究,主張通過綜合運用國家法律與非國家法律來解決糾紛,維護社會秩序。法律人類學家注重田野調查,通過個案研究,將法律條文與社會相連接。

「活的法」:立足於經驗和感受

傳統法學重視規范的意義,將「法」限定為國家意志,而人類學方法的引入拓展了傳統法學的視域。法律人類學多立足於經驗和感受。吳大華認為,這種對傳統法學從概念、體繫到方法的全方位的批判引發了法學理論的革命。

法學不再僅僅表現為法律條文與規范的狹窄框架,法律多元為人們理解人類社會的法律運作行為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視角。人類學展現了非西方社會的法律及其文化背景的多樣性,法律不僅僅是國家意志的表現,初民社會同樣存在規則與秩序。在不同的地域,法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內容。比如,東方社會的法具有禮的內容,有時會「禮法不分」;西方社會的法含有宗教的元素,教會法與世俗法並行。學者表示,如果把所有爭端都訴諸法律,定會產生訴訟成災、效率低下的後果。在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謝暉看來,作為交叉學科的法律人類學,更關注人們實際的法律(規范)生活是怎樣的,以期「開發」出人類法律(規范)生活的多種面目、多個面向。

學者表示,法律人類學習慣於進行比較研究,對存在於不同時間、地點和社會形態中的各種法律文化進行比較研究,整體化地看世界,在動態的過程中把握法的實質及其發展,關注法律行為及其相互之間的變化過程,關注「活的法」。

吳大華認為,注重以參與觀察為特徵的田野調查方法是法律人類學的一個基本特徵。只有對法律制定之前的准備工作和實施之後的後續調查工作進行細致的研究,才能避免出現法律與社會脫節的情況,這正是注重田野調查的法律人類學的優勢。不過,田野調查不能走過場,不能拿著結論尋找有利的數據與案例,應當擬定調查提綱,選擇采訪方式與技巧,最大限度地克服先入為主的主觀因素,獲取第一手資料並通過科學分析獲得結論。吳大華認為,20世紀60年代後期,法律人類學從研究原始法、部族法的模式轉換成研究糾紛及其解決的方式,人們將研究國家法律定式化的規則演變為研究糾紛及其解決與處理的「過程」,關於處理糾紛的典型案例分析正是開拓新的法律人類學研究疆域的重要工具。

超越「問題個案」研究
法律人類學的研究史就是個案的研究史。所謂個案研究,就是以一個整體的單位作為觀察和描寫對象,其目標在於了解被研究的單位,重復發生的生活事項或重要部分,進行深入探究與分析,以解釋現狀或描述探索足以影響其變遷及成長諸因素的互動情形。

法律人類學家將傳統「案例教學法」通過人類學的田野調查進一步發展成為「問題個案」分析法,這是早期法律人類學研究法律問題的一種重要方法。但也由此限制了法律人類學的發展,使它變成了對沖突和糾紛處理過程的專門研究。

以格拉克曼為代表的曼徹斯特學派是新功能主義的重要力量,他們倡導的延伸個案研究法的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問題個案的困境。延伸個案研究法是曼徹斯特學派在非洲研究中開創的研究路徑,這種方法注重對個案進行歷史學意義上的分析,要求對個案涉及的原則與價值進行持續性分析,把糾紛視為一種社會過程,把主要的研究點從社會組織轉移到了社會過程。

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趙旭東表示,將案例放在一個相互影響的社會關系網路裡面,放到它所涉及的社會經濟地位、歷史發展脈絡、文化背景中去分析才有意義,才能更好地推動法律人類學研究的發展。

❽ 法律社會學的概述

20世紀初在西方興起的一門社會學分支學科。又稱法社會學。由於學科內支派繁多,對它尚無確切的定義。比較普遍的看法是:法律社會學是將法律置於其社會背景之中,研究法律現象與其他社會現象的相互關系的一門社會學和法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法律社會學的研究有助於人們從社會整體觀念出發,認識法律的社會基礎和社會作用,從而更好地利用法律的控製作用解決社會問題。
法律決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法律社會學正是要研究社會的基本條件對法律制度的影響。這是從宏觀的角度研究法律,是法律社會學最主要的研究內容之一,也是歐洲法律社會學的主要內容。比如,熟人社會和陌生人社會,其法律制度必然不可能是相同的。為什麼農村不容易搞法治?也許有一個社會生活環境的問題。我們發現許多復雜的法律制度是配合陌生人社會即現代商業社會設計的。
另外,法律社會學也從微觀的角度進行研究,把法律的實施看作是社會博弈。一項法律制定出來後,必然會引起人們的社會博弈,不可能要求人們完全的毫無反應的依法律而為。(「法律必須被信仰」,這句話所描述的狀態永遠不可能完全達到。)每個人對法律都會有所反應。
法律社會學是對法律形式主義的糾正。法律形式主義雖然作了奠基,但是它不能解決大量的社會問題。如最高院關於「姦淫幼女」罪的司法解釋,如果單從刑法理論的角度考慮的話,似乎沒有什麼問題;但一旦放到社會中去,問題就出現了。比如,有可能觸犯這一條罪的人可能是哪些人呢?律師法官和檢察官的迴旋餘地大了之後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舉證責任會有什麼變化由此檢查機關的資源配置又會有什麼變化呢?但願這只是杞人憂天。(見蘇力《一個不公正的司法解釋》)
法律社會學當然不能包治百病;但是,法律社會學可以看到社會條件、社會結構、政治結構乃至微觀上的個人的行動對法律的影響。
很多問題都可以納入法律社會學的研究領域,如女權主義、同性戀問題,以及在國際交往中出現的不同社會的不同做法如對待安樂死的態度問題,西方由於基督教的傳統和某些技術問題而對安樂死相當慎重。(再如人工流產問題,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的問題,等等。)我們僅僅通過概念法學的角度都很難理解這些問題。只有把部門法的邊界打破,把學科的邊界打破,問題才能達到很好的認識和解決。

❾ 法社會學的社會力量的對比狀況決定著法的產生

恩格斯在談及法律的起源時曾經說過:「在社會發展到某個很早的階段,產生了這樣一種需要,把每天重復著的生產、分配和交換產品的行為用一個共同規則概括起來,設法使個人服從生產和交換的一般條件。這個規則首先表現為習慣,後來便成了法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也表達過類似的看法:「如果一種(生產)方式持續了一個時期,那麼它就會作為習慣和傳統固定下來,最後被作為明文的法律加以神聖化。」這樣,生產方式就「取得了有規則和有秩序的形式」,「這種規則和秩序,正好是一種生產方式的社會固定的形式」。其實,在更為廣泛的意義上,可以說法是人類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規則化。這不僅體現在民事和商事等領域,而且也體現在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及其他領域。這種狀況盡管只是法的產生的一種情形,卻已初步說明社會力量對比狀況決定著法的產生。因為一種行為方式發展成為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進而成為規則化的法律,足以說明其掌握的社會力量之大。「法是人類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規則化」,不僅初步說明社會力量對比狀況決定著法的產生,而且意味著這種規則化的法體現了法的合規律性以及社會一致性。
在另一方面,甚至可以說是更為重要的方面,法又是社會內部分化的產物。這一點主要體現的是法的合意志性和基於社會對立基礎上的社會強制性。所謂社會內部分化,是指在一個原先是單純的、一體性的社會內部,分化出若干個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甚至對立的不同的社會派別,這些不同的社會派別也就是一些不同的社會力量。而後起的國家正是這些不同的社會力量相互矛盾斗爭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的產物。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對國家起源的那段經典性論述就已揭示了這一點。在此補充說明三點:其一,社會力量的這種分化,首先很可能僅僅是一些個別性的不滿與反抗,隨後逐漸發展成為群體性和集團性的不滿、抗爭與對立。其二,正是社會力量的這種分化,決定了法的產生。因為沒有分化,就不會有反抗性力量,人們就會全體一致地遵循原始的習慣,而不需要強制,因而原始習慣也就僅僅是一種習慣,不會成為習慣法。理查德?斯瓦茨20世紀50年代對兩個以色列定居點的實證研究也證明,小的面對面的社會經常可以沒有正式法律而存在下去,而在任何中間分裂厲害的社會(即大規模的非面對面交往的社會)中卻行不通。J?R?格斯菲爾德也認為,當意見一致最難達成時,建立法律准則的壓力似乎最大。168-170其三,國家乃是分化了的社會力量相互矛盾、對立達到白熱化程度時的產物,這意味著法的起源並不是與國家的產生同步的。更明確地說,法的起源先於國家的起源。對此,恩格斯在《論住宅問題》一文中早已指出過:「隨著法律的產生,就必然產生出以維護法律為職責的機關——公共權力,即國家。」問題是,是否法律一產生,國家就立刻出現了呢?對此,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並沒有說得很清楚,現有的考古學和人類學資料也還難以完全證明這一點。

熱點內容
本科是工科的學生考法律碩士有什麼優勢 發布:2025-09-17 23:11:10 瀏覽:459
法考行政法主觀題誰講的好 發布:2025-09-17 23:04:31 瀏覽:553
天樞律師 發布:2025-09-17 22:51:48 瀏覽:863
侮辱嘲笑有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7 22:28:45 瀏覽:886
西安司法鑒定中心地址 發布:2025-09-17 21:49:04 瀏覽:364
法院開庭函 發布:2025-09-17 21:40:51 瀏覽:994
合同法教學大綱 發布:2025-09-17 21:40:47 瀏覽:229
行政法第三十六條 發布:2025-09-17 21:35:36 瀏覽:403
中國古代法治思想 發布:2025-09-17 21:34:26 瀏覽:7
國企輪班勞動法工作時間 發布:2025-09-17 21:33:31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