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婚姻法財產制度的目的
『壹』 婚姻法的目的是什麼
婚姻法的目的是為個人婚姻自由 婚前財產 夫妻共有財產 離婚財產的分割 兒女的撫養權 等等 一切有關婚姻產生的問題的法律依據
『貳』 新婚姻法修正案對於夫妻財產制的規定有什麼合理性
新婚姻法解釋關於夫妻財產制度修改的進步之處
完善了夫妻共同財產制度
1980 年《婚姻法》僅用了一句話規定了夫妻的共同財產,即「夫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是共同財產」。夫妻共同財產制是實現婚姻家庭生活的基本物質要求,夫妻共同財產制是夫妻財產制的主導制度。我國新《婚姻法》第 17 條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1)工資、獎金;(2)從事生產、經營的收益;(3)知識產權的收益;(4)因繼承或贈予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 18 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5)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從而以此確立了我國的夫妻共同財產制度,避免了原夫妻共同財產制度立法不完善而引發的問題。如果我們缺乏這一制度的設立,婚姻家庭中的弱勢方的利益將無法得到保障,這不僅不利於婚姻家庭保障職能的發揮,而且在我國現有國情下,對於保護婦女、子女利益來說也是不利的,同時也將違背立法的精神。因此,我國婚姻法將夫妻共同財產制設立為法定夫妻財產制的一種,不僅符合法的理論,也符合我國傳統制度中關於弱者保護的精神。新《婚姻法》在完善夫妻共同財產方面,既體現了對婚姻家庭中因種種原因而處於弱勢方利益的保護,同時,也表示了這種保護是有限的(共同財產的范圍縮小),它更能體現出婚姻主體的權利所在。同時亦顯示夫妻雙方並不「同體」,而是有所區分。這種區分體現在夫妻財產關繫上,就是夫妻約定財產制和個人特有財產制的設立。
望採納
『叄』 為什麼婚姻法只保護財產,不保護愛情
婚姻法只保護財產,而不保護愛情,這是因為財產是有形的東西,而愛情只不過是思想,要想保護根本沒有辦法,因為愛情是無形的。
『肆』 現行婚姻法中如何完善有關特有財產制度方面的規定
新婚姻法關於婚前財產的規定和問答
新《婚姻法》規定:「夫妻一方取得的婚前財產歸其所有,除非書面約定,不會轉化為夫妻共同財產。」
新婚姻法司法解釋里對房產的問題做了進一步的說明,「第十九條 由一方婚前承租、婚後用共同財產購買的房屋,房屋權屬證書登記在一方名下的,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
第二十條 雙方對夫妻共同財產中的房屋價值及歸屬無法達成協議時,人民法院按以下情形分別處理:
(一)雙方均主張房屋所有權並且同意競價取得的,應當准許;
(二)一方主張房屋所有權的,由評估機構按市場價格對房屋作出評估,取得房屋所有權的一方應當給予另一方相應的補償;
(三)雙方均不主張房屋所有權的,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拍賣房屋,就所得價款進行分割。
第二十一條 離婚時雙方對尚未取得所有權或者尚未取得完全所有權的房屋有爭議且協商不成的,人民法院不宜判決房屋所有權的歸屬,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判決由當事人使用。
當事人就前款規定的房屋取得完全所有權後,有爭議的,可以另行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二十二條 當事人結婚前,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該出資應當認定為對自己子女的個人贈與,但父母明確表示贈與雙方的除外。
當事人結婚後,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該出資應當認定為對夫妻雙方的贈與,但父母明確表示贈與一方的除外
『伍』 夫妻約定財產制度的現實意義
夫妻約定財產制是指夫妻雙方以契約的形式來商定夫妻雙方的財產歸屬、管理、使用、收益、處分及債務清償的財產制度,是夫妻法定財產的對稱。夫妻約定財產制是夫妻財產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修改前的《婚姻法》第十三條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雙方另有約定的除外」,該規定表明夫妻雙方可以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進行約定,即夫妻雙方可以實行約定財產制,但約定財產制僅僅是法定共同制的一種例外,且約定的范圍、形式以及對第三人的效力問題,法律都沒有明確,在實踐中難以操作。修改後的《婚姻法》,在規定夫妻婚後共同財產制度,個人特有財產制度的同時,根據修改前的《婚姻法》的實踐,對約定財產的規定進行了肯定與保留,同時,作出了一些具體的規定。這些條款對我國夫妻約定財產制的主體、內容、形式、效力、債務清償、補償請求權等方面進行較為具體的規定,使我國夫妻約定財產製得以較為完善的確立。 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對夫妻約定財產制的修改和完善,具有其客觀的必要性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不認可約定財產制,即採取單一的法定財產制,雖然對第三人的交易安全有利,當事人也可以根據法律規定對其交易人財產情況有較明確的把握,不易受到不可預測的損害。但是,單一的法定財產制不利於婚姻生活,它無法適應每個家庭的理財特點;同時,夫妻在婚後各自保持獨立的人格,對財產的歸屬進行約定,是行使個人權利的行為,是獨立人格的表現。所以,只有法定財產制和約定財產制並行的夫妻財產制才是完整的,才能適應婚姻家庭生活的現實需要。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確立有夫妻約定財產制度。
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公民素質的不斷提高,夫妻以契約約定財產所有關系的情況會越來越多,夫妻約定財產制的法律地位因此也顯得越來越重要,婚姻立法僅以除外條款來允許約定財產制存在,而不以具體規定其內容的辦法來規定約定財產制,是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的。人們顯然忽略了這樣的事實,雖然立法者將夫妻法定財產制確定為主要的夫妻財產制,只將約定財產製作為特殊的、補充的財產制,而在適用上,約定財產制卻有著排斥法定財產制的效力,只要締結夫妻財產契約的男女雙方協議成立,在他們之間就不再適用法定財產制。如果越來越多的夫妻採用財產契約約定夫妻財產所有關系,而立法又採取放任的態度,勢必將出現越來越大的麻煩。夫妻約定財產制與夫妻法定財產制在法律上具有同等的地位,應當成為夫妻財產制上的兩大基本制度,法律應予以同樣的重視,理論上也應予以同樣的重視。無論是在立法上,還是在理論上,乃至於在實務上,對這兩種夫妻財產基本制度採取偏重一方忽視另一方的態度,都會產生嚴重的影響和後果,都是不正確的。
總之我國夫妻約定財產制的修改,適應了我國家庭財產狀況日趨復雜化、多樣化的需要,給予婚姻當事人在處理各方財產時更大的靈活性,尊重公民處理財產問題的自主權利,體現了當事人意思自治的法律原則,適應了現階段社會以公有制為主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實際情況,保護和促進個體與私營經濟的健康發展,並滿足了涉外婚姻家庭的特殊需要,維護中外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二)與前《婚姻法》之比較
與修訂前的《婚姻法》相比,現在的夫妻約定財產制有以下幾方面成功之處:
第一、充分體現了意思自治的原則。源於16世紀法國的意思自治原則,由於其能使當事人預見法律行為的後果,維護法律關系的穩定性和及時解決糾紛等特點,至今仍為各國法律奉守。修訂前的《婚姻法》雖首次規定了夫妻約定財產制,但其因以除外規范方式規定而顯得過於籠統,因而雖涉及到意思自治原則,但並不充分。修訂後的《婚姻法》則進一步彌補了這一缺陷。
第二、注重了對夫妻債權人即第三人利益的保護。現實生活中,個別夫妻為逃避債務而將財產以約定形式給予一方,而負債累累的一方則一無所有,從而使債權人的債權無法落實。為有效遏制這一現象,修訂後的《婚姻法》第19條第3款規定:「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
第三,承認了家務勞動的價值。新《婚姻法》第40條規定:「夫妻書面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各自所有,一方因撫養子女、照料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予以補償。」這可以說是新《婚姻法》在夫妻財產約定製規范方面最具突破意義的一點。它在法律上承認了女性承擔家庭義務的貢獻,使她們在婚姻存續期間的付出在離婚時能獲得回報,體現了法律的公正性,也維護了婦女的合法權益。 《婚姻法》有關夫妻約定財產制度的內容十分豐富,必須全面理解我國的夫妻約定財產制度,才能在實踐中正確適用:
(一)約定的主體
約定的主體是夫妻,也就是說,夫妻之外的人無權對夫妻的財產進行約定,重婚或非法同居雙方不能成為其主體。在實踐中,常出現重婚或非法同居雙方對財產有約定,有的還經合法婚姻的另一方同意,甚至出現夫與「妻妾」共同對財產進行約定的情形,這些情形由於其約定的主體不合法,因此,不能適用夫妻約定財產制度。從約定的主體為夫妻來講,應當是婚姻關系成立之時或者是婚姻關系成立之後,但是如果雙方在婚姻登記之前進行了約定是否可以呢﹖法律沒有作出否定性的回答,筆者認為,只要不違反法律之規定,是可以的,有效的,但產生法律約束力的時間應為結婚之後。
(二)約定的內容
對夫妻財產約定的內容,有的國家採取限制主義的立法模式。我國規定的是排斥性的夫妻財產契約,即法律不限制夫妻對財產進行約定的內容,夫妻可以對夫妻財產進行自由地約定。可供雙方約定的財產范圍包括「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財產」,也包括「婚前財產」;既可對全部財產的歸屬進行約定,也可以對部分財產的歸屬進行約定;約定的形式也不受限制,可以約定財產為共同財產制、分別財產制、或者是共同財產制和分別財產制並存。這些均由夫妻雙方當事人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而定。夫妻對財產未作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財要根據該財產的屬性來確認該財產是夫妻共同財產或夫妻個人財產。所謂「約定不明確」是指夫妻雙方因為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識或文字表述上錯誤,導致對財產歸屬的約定相互矛盾的情況。
(三)約定的形式
在《婚姻法》修改前,依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規定,對夫妻財產的歸屬可以以書面的方式或者是口頭的方式加以約定,但有效成立的口頭約定需要雙方的認可,如果發生爭議,則該口頭約定不成立。口頭約定的方式不能適用復雜的夫妻財產關系,而且也不確定,當事人難以舉證,很難設想在離婚時,或者是在確定財產權屬時,一方會承認對己不利的口頭財產約定。所以修改後的《婚姻法》要求,夫妻財產約定應當以書面的形式,沒有採用書面形式的,認定為沒有約定。書面形式,根據《合同法》有關規定,包括協議書、信件和數據電文?包括電報、電傳、傳真、電子數據交換和電子郵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沒有必要公證的問題,這次修改後的《婚姻法》沒有作出規定,表明夫妻雙方對約定可以進行公證,也可以不進行公證。如果進行了公證,變更時也應進行公證。夫妻雙方沒有公證的財產約定,只要不違反有關法律的強制性的規定,就應為有效約定。
(四)約定的效力
夫妻對財產的約定對夫妻雙方具有約束力,也就是說一經約定,夫妻雙方必須遵守夫妻財產約定的內容,根據其約定的內容來確定夫妻財產的所有權。對約定財產享有所有權的一方,可以自由處分歸其所有的財產,而對方要尊重該方對財產的所有權,不能擅自處理不屬於自己的財產。這里所講具有約束力必須是約定符合法律規定,即有效的約定,否則沒有約束力。那麼如何認定約定是有效還是無效呢﹖筆者認為夫妻約定財產的行為是一種民事行為,必須符合《民法通則》對有效民事行為必須具備條件的規定,即夫妻對財產的有效約定必須同時具備以下條件:一是約定財產時,夫妻雙方必須具有民事行為能力,即夫妻雙方均是精神正常的人,如果夫妻雙方或一方是精神病人或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發病期間所簽訂的書面約定,是無效約定;二是必須雙方自願,以欺詐,脅迫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對方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作出的約定無效;三是約定內容符合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不能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的利益。否則,約定無效。實踐中,比較常見的情況是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比如利用約定來逃避債務的。四是約定應採用書面形式,《民法通則》第56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可以採取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規定用特定形式的,應當按照法律規定」,《婚姻法》第19條明確規定「約定應為採用書面形式……」,據此書面形式是夫妻約定生效必須具備的形式要件。
(五)債務的清償
修改後的《婚姻法》第19條第3款規定「……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的財產清償」,適用該規定時,應該注意以下三點:一是雙方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的歸屬有所約定;二是作為債權人的第三人知道該夫妻有所約定,如果第三人不知道的,則不執行這一規定,應由夫妻共同財產來清償,主張第三人「知道」的舉證責任應由債務人承擔;三是如果第三人明知夫妻關於財產的約定,但和夫妻一方惡意串通,損害另一方的財產權益的,該行為應認定為無效的民事行為,適用民法的有關規定。由於《婚姻法》沒有規定夫妻財產申報登記程序,在實踐中,夫妻雙方或一方對第三人「知道」的舉證往往比較困難。筆者認為,比較好的做法是夫或妻一方在與第三人發生民事行為時,在合同書或債務憑據中直接寫明夫妻對財產的約定情況,這樣可以在保護第三人權益的同時,也使夫妻雙方或一方在發生糾紛時對事實真相的舉證順利,有利於保護其合法權益。
(六)補償請求權
修改後的《婚姻法》第40條規定了離婚中男或女一方的補償請求權。對於夫妻雙方書面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各自所有的,財產自然應歸男女雙方各自所擁有,但在實踐中常常有一方在生活中付出較多義務的情況。該法條列舉了三項可以請求補償的情形:一是撫育子女,如為撫育子女比對方付出了較多的精力;二是照顧老人,如老人長期生病經常需要照顧;三是協助另一方工作,如在對方工作中也付出勞動。這里當然還包括付出較多義務的其它情形。從法律的公平原則出發,離婚時付出較多義務的一方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補償的來源是另一方所擁有的財產。法院適用該規定時,需要查證雙方的家庭分工狀況,雙方的婚前婚後財產的增值情況,雙方的工作職位在婚前和婚後的變化,如果查證證實一方通過承擔主要的家庭義務,對對方的增值和工作升遷產生了實際有利的影響,就可以認定一方履行了「較多」的家庭義務的,有要求對方補償的權利。
適用夫妻約定財產制度,在司法實踐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是對約定內容的解釋。夫妻財產約定內容的解釋,是指對夫妻雙方所約定的財產所有關系內容的含義的理解和闡釋。由於當事人自身的局限性,例如,人們認識水平的限制,智力水平的限制,語言使用能力的限制等,常常對約定的內容出現不同的理解,甚至有含混不清、前後矛盾的表述。因此,對於夫妻財產約定內容的解釋,是十分必要的。解釋的目的,是使不明確、不具體的夫妻財產約定內容歸於具體、明確,使當事人之間的糾紛得以解決。對夫妻財產約定內容的解釋,是在當事人發生糾紛後,在糾紛進行處理過程中,對作為裁判依據的事實所做的權威說明,它的解釋,實際上只有處理這類糾紛的法院才有權進行。當夫妻財產約定當事人對約定內容的理解發生爭議時,應當訴請人民法院處理,人民法院依據法律探求真意,闡釋約定內容的真實含義,也就是說應力求反映當事人的內心真實意思。當約定內容出現前後矛盾,致使無法解釋時,依據《婚姻法》第19條的規定認定「約定不明確」,應根據法定財產制來認定,即根據該財產的屬性來確認該財產屬於夫妻共同財產或夫妻個人財產。
『陸』 請教各位,大俠高手,請問,出台新婚姻法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到底是為了保護誰呀
保護公民合法財產,大家覺得不利女方是因為之前財產結婚後成為共同財產專,離婚就得分一半。其屬實,對財產多的一方是明顯不利的。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一富豪因為怕離婚分掉他一半財產,可能根本不會結婚,這樣反而不利女方。新婚姻法基於保護雙方利益的前提吧。
『柒』 誰能幫我擬一份 論我國《婚姻法》對夫妻財產制度的發展和完善的大綱
一、 夫妻法定財產制的認定、適用范圍
我國的夫妻共同財產制反映了婚姻關系的本質要求,有利於實現男女平等原則,也符合我國國情。它保障婚姻家庭共同生活,尤其注重保障經濟能力較弱的女方的合法權益,有利於實現夫妻家庭地位的事實上平等,體現了社會主義婚姻家庭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反映了兼顧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並注重對夫妻中經濟能力較弱一方的保護的立法宗旨。
二、夫妻約定財產制的適用范圍和效力的認定
夫妻約定財產制,亦稱為契約財產制,是指夫妻通過協商就婚前財產所得財產和婚後所得財產的歸屬、處分和婚姻的對外責任以及婚姻終止時財產清算,分割達成協議,並排斥或部分排斥法定夫妻財產制適用的夫妻財產制度。根據新《婚姻法》第19條規定,夫妻財產約定包含婚前約定和婚後約定兩種情況。
三、夫妻個人財產制的范圍和權利義務
四、我國應結合現實需要對夫妻財產制度進行立法完善
2、夫妻約定財產制度中的立法完善
3、夫妻個人財產制度中的立法完善
主要參考文獻:
[1]馬憶南 婚姻法修改中幾個爭議問題的探討. 中國法學,2001,
[2]周鴻燕 主要完善我國夫妻財產制的立法構想.重慶商學院學報,1998,
[3]謝曉斌,陳 明 論新《婚姻法》夫妻財產制度. 淮陰工學院學報,2001,
[4]王 吟 現行《婚姻法》有關夫妻財產制度之審視及其完善. 西安政治學院學院,2003,
[5]楊春英 試論新婚姻法中的夫妻財產制度. 韶關學院學報,2001,
[6]馬憶南 《婚姻家庭法新論》.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7]周安平 關於夫妻財產制度修改的再討論. 蘇州大學學報,2002,
[8]郭 力,欒 東 我國夫妻財產制度的缺陷及完善措施. 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2,
[9]龍 陳 試論我國現行夫妻財產制度. 法學論壇,2001,
『捌』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的意義
婚姻法是調整一定社會的婚姻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是一定社會的婚姻制度在法律上內的集中表現容,婚姻法的頒布和實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其內容主要包括關於婚姻的成立和解除,婚姻的效力,特別是夫妻間的權利和義務等。從調整對象的性質看,婚姻法既包括因婚姻而引起的人身關系,又包括由此而產生的夫妻財產關系。
1950年5月1日公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是新中國頒布的第一部法律。全文分為8章,包括原則、結婚、夫妻間的權利和義務、父母子女間的關系、離婚、離婚後子女的撫養和教育、離婚後的財產和生活及附則,共27條。內容以調整婚姻關系為主,同時涉及家庭關系方面的各種重要問題。「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主義婚姻制度。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就是該法在原則問題上所作的重要規定。為了肅清封建婚姻制度的殘余,該法還明確規定禁止重婚、納妾、收童養媳、干涉寡婦婚姻自由、借婚姻關系索取財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