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禮品
① 請問在法律上, 送出的禮,禮品歸哪方所有.
贈與在贈與物品(就是你所說的禮品)交付時,禮品的所有權轉移給被贈與人。因此版交付權是一個時間點。
在交付之前,贈與人有權隨時撤銷贈與。
在交付之後,依據合同法192條,被贈與人有以下法定情形的,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
1、嚴重侵害贈與人的或者贈與人的近親屬的(民法上的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
2、對贈與人有撫養義務而不履行的。
3、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
② 新婚姻法關於婚前贈予對方的現金
婚前贈予現金屬於結婚生效條件,如雙方締結,贈與行為發生法律效回力,現金屬受贈人答所有。如果結婚不成,贈與行為則失去法律效力,現金應該返還給贈與人。
屬於婚前贈予財產的有以下三種
1基於習俗,一方給付另一方錢款或物品作為訂婚的標志,通常稱為彩禮;
2.一方贈與對方貴重物品及生產生活資料,如汽車、住房、緊銀首飾等,一般是婚前贈與財產;
3.相互贈送小額錢款、禮品及衣物,則屬於雙方的禮節性往來。
針對上述三種婚前給付的財產,如果雙方沒有結婚,因此而發生爭議的,一般按以下原則處理
1、以結婚為目的的,基於當地的風俗習慣,給付彩禮的行為可以視為以結婚為生效條件的附條件贈與行為,而不是一般的無償贈與。如雙方締結,贈與行為發生法律效力,彩禮屬受贈人所有。如果結婚不成,贈與行為則失去法律效力,彩禮應該返還給贈與人。如果結婚之前的確從彩禮中有合理的支出,也應該酌情返還。
2、如果當地雖然沒有贈送彩禮的習俗,但一方以結婚為目的,在婚前贈送貴重物品及生產生活資料給另一方,則應認定是以結婚為生效條件的附條件贈與。
3、一方或者雙方自願贈送小禮品、衣物等,屬於日常往來,一般按無條件贈與處理。
③ 婚前男方送給女方的彩禮錢,離婚時男方能否要回彩禮錢,禮品錢
婚姻法解釋復二第十條規制定,當事人請求返還按照習俗給付的彩禮的,如果查明屬於以下情形,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一,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費;二,雙方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但確未共同生活費;三,婚前給付並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的。適用前款二,三項的規定,應當以雙方離婚為條件。
所以想要回彩禮,看你的情況是否屬於上述三種情況之一,如果有就可以,沒有就不行。你自己對照下。
④ 男方要退婚現在上訴要女方退回所以。彩禮錢包括送的禮品見面禮。。。上訴受法律保護嗎
雙方可以協議退賠,達不成協議,可以起訴解決,
《婚姻法》司法解釋二:
⑤ 婚禮的禮儀,常識
符合國家婚姻法規定,履行法定手續,便可結婚。結婚,它標志著一個人進入建立家庭、面對新的人生的重要階段。婚禮在人的一生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大禮,人們特別重視這一禮儀。一般說來,當代婚禮大致經過訂婚、結婚、回門等幾個階段,禮儀方面有很多講究。
青年男女處對象,一般都是先由「介紹人」給「介紹對象」,然後再進入「處」的階段。「介紹人」(也有稱「紅娘」或「媒人」的),來往於男女兩家或雙方之間,相互介紹對方情況,進行「提親」。男婚女嫁要經媒人介紹,這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一直被認為是明媒正娶的一種傳統婚俗。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明媒正娶的傳統婚俗已從根本上受到了沖擊。但由於男女雙方不認識、不了解,經介紹人給「介紹對象」,這種情況今天仍比較普遍。雙方是同學、同事或同鄉,互相熟悉,早已了解,並有一定感情,自由戀愛,自己「處朋友」、「處對象」的情況,正日趨增多。也有因性格緬甸,心裡有意,不好意思開口,特意請人從中給「搭橋」,穿針引線的,這在社會上也為數不少。還有通過電視、報紙進行徵婚的,或通過中介機構「婚姻介紹所」介紹的,目前尚屬新生事物。
青年男女處對象,除自由戀愛的以外,一般都由雙方父母、直近親友出面幫助相看,俗稱「見面」、「相親」。基本同意後,開始約會、相處。雙方一「處」上,便開始接觸婚禮禮儀方面的問題。
結婚禮儀
男女雙方經過戀愛,感情成熟以後,達到法定結婚年齡,雙方同意結婚的,經過政府指定的醫療衛生部門進行身體檢查,合格後便可以到政府民政部門辦理結婚登記手續,領取結婚證書,然後舉行婚禮。舉行婚禮,俗稱「辦喜事」,這是婚禮儀式中最為隆重、最有講究的。盡管政府一再提倡節儉,但往往都要大操大辦。
確定婚期
傳統禮俗是由男方找人「看日子」,選擇「良辰吉日」,確定婚期,再直接或由介紹人通知女方。結婚日子一經確定,一般不輕易改動。改動認為對男方父母不好。現在婚期往往由雙方共同確定。婚期一般選在節假日,如「五一」、「七一」、「八一」、「十一」、「元旦」,即喜慶,有紀念意義,又因放假有時間;選公歷和農歷都逢雙的日子的比較多,意在成對成雙;也有取諧音圖吉利,選「六六」(六六大順)、「八八」(發發)、「九九」(天長地久)、「五.一七」(我要妻)、「五.二七」(我愛妻)、「九.一七」(就要妻)、「九.二七」(就愛妻)的;由於受封建迷信思想影響,個別也有找人專門擇日子的。
訂婚禮儀
對象處到一定程度,男女雙方都同意選對方做終身伴侶,一般都要「訂婚」。這時,介紹人溝通雙方情況,商定好給女方的聘禮(主要是衣物和錢)。訂婚時往往是男方在長輩陪同下,攜帶雙方事先商定好的聘禮到女方家去,這種情況也叫「串門兒」。「串門兒」也叫「過彩禮」或「過財禮」。
民間普遍都比較看重「串門兒」。「串門兒」時,女方親友長輩都到場,還擺上幾桌酒席。「過彩禮」後,男方對這頓酒席要賞「廚錢」。解放後,訂婚儀式一度從簡。有的男女雙方同意終身為伴,照張訂婚像,相互交換一下紀念品。有的男方將女方及家長和介紹人請到家中,設宴款待,飯後向女方贈送禮品及錢物。
現在,訂婚過程又漸被看重,而且,有的是男女兩家分別舉辦訂婚儀式。串門兒時主要是男方給女方過彩禮,此外,雙方一般還要給對方買套高檔衣服和高檔鞋,男方給女方「三金」,即金戒子、金耳環、金項鏈,男方老人根據自己的條件,還要給未來的「兒媳」「99」元或「999」元作為「見面禮」,意在未來的「兒媳」是百里挑一或千里挑一,又取其諧音九九十成,表達老人的美好願望。現在又興給「101」元或「1001」元的,也是寓意百里挑一或千里挑一的。女方也有給男方金戒子的。訂婚時往往介紹人在場,彩禮由介紹人經手。(除聘禮外,贈送首飾和錢,也有的在結婚儀式上進行。)
⑥ 求問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贈與另一方的禮物應當認定為個人財產還是共同財產
《婚姻法》有明文規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贈與另一方的禮物一般認定為另一方的個人財產,除非雙方協定作為共同財產外。
⑦ 婚姻存續期間男方給女方買的禮物,離婚時如何分配
在離婚訴訟中,沒有關於禮物的定性,只有屬於共同財產和屬於一方財產之分。版所以,如果權雙方離婚,就財產問題不能協商解決的,可以採取訴訟的方式解決。法院關於財產分割是有法律依據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十七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
1,工資、獎金;
2,生產、經營的收益;
3,知識產權的收益;
4,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十八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
5,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
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
同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十八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夫妻一方的財產:
1,一方的婚前財產;
2,一方因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
3,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
4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
5,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
⑧ 訂婚後,女方提出退婚,男方該要回禮金、禮物這些嗎
女方提出退婚,男方應該要回禮金,禮物和紅包就不用要了,畢竟是你們交往期間,你自願給買的禮物
⑨ 男方起訴時要求退還彩禮,五金,禮品錢,應該全部退還嗎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解釋(二)中的規定,只有符合以下情況,人民法院才專支持返還彩禮:1、雙方未辦理屬結婚登記手續的;2、雙方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但確未共同生活的;3、婚前給付並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的。如果不符合這三種情況,法院不支持返還彩禮。」
⑩ 婚內丈夫贈送給妻子的禮物,離婚時要還嗎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規定:
第十七條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資、獎金;
(二)生產、經營的收益;
(三)知識產權的收益;
(四)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十八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
(五)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
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
第十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夫妻一方的財產:
(一)一方的婚前財產;
(二)一方因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
(三)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
(四)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
(五)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
第十九條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採用書面形式。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本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的規定。
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約束力。
第三十九條離婚時,夫妻的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照顧子女和女方權益的原則判決。
夫或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經營中享有的權益等,應當依法予以保護。
第四十條夫妻書面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各自所有,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予以補償。
第四十一條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第四十二條離婚時,如一方生活困難,另一方應從其住房等個人財產中給予適當幫助。具體辦法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因此,如果夫妻未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進行約定,則婚後一方贈與對方的為夫妻共同財產。離婚時,夫妻的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照顧子女和女方權益的原則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