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古代婚姻法的規定

古代婚姻法的規定

發布時間: 2021-02-26 07:35:17

① 古代有婚姻法

有。古代的婚姻法就是封建制度規定的三從四德,針對女子而設的規矩。

② 古代的婚姻法(皇宮)

在中國歷史上,不同朝代有著不同的後妃制度,那麼,皇帝身邊的女人到底有多少?她們的人生命運會是什麼?是什麼導致了後妃之間爭權奪利,甚至是互相殘殺?古代的後妃制度,引發了多少宮廷之亂?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張銘新引領我們跨越法制的傳統與現實,「話說古代婚姻法」法律講堂即將播出。

各位朋友,大家好!談到古代的婚姻制度,許多朋友往往會聯想到熱播中間的帝王題材和宮廷題材的影視作品。在那些作品裡面,經常會看到,帝王的後妃如雲,以及後妃之間相互爭斗的故事。那麼在古代社會,後妃制度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制度?它的實際情況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今天就談一談古代的後妃制度。

我們前面曾經提到過漢高祖劉邦,呂後給劉邦生了兩個孩子,一男一女,兒子叫做劉盈,就是以後的漢惠帝。劉邦做了皇帝以後,有很多的嬪妃,其中他特別喜歡一個戚姬,也就是戚夫人,而且這個戚夫人還給他生了一個兒子,叫做劉如意,被封為趙王。以後劉邦在每次出去征戰的時候,身邊往往都帶上戚夫人,而讓呂後在家留守,這樣他和戚夫人的關系就越來越密切,而和呂後的關系就越來越冷淡。

(影視同期:

劉邦:朕以為,盈兒的個性優柔寡斷,將來恐怕很容易為人所騙,失去了江山啊。

戚姬:既然如此,就請皇上立如意為太子。

劉邦:可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啊,這要朝中大臣都同意了才行。

戚姬:皇上說一不二誰敢反對啊?!除非是太後。

劉邦:我想她不會吧。)

那麼這個事情被呂後察覺以後,呂後就感到了很大的危機。

(影視同期:

呂後:真是越來越大膽,竟然慫恿皇上改立太子,那我母子還有容身之地嗎?)

後來劉邦的謀士張良就給呂後出了個主意,說是當時有四個很有威望的老人,叫做「商山四皓」劉邦是曾經請過他們出山,是被他們加以拒絕的。張良說,你想辦法把這「商山四皓」請出山來,事情就會有所轉機。呂後按照張良的主意就想方設法的把這「商山四皓」請到了太子身邊。有一次聚會,劉邦看見太子的身後站著四個老頭兒,一問才知道,這就是「商山四皓」,劉邦非常地感嘆說,連我自己請不來的人,竟然讓太子請到了身邊,看來廢掉這個太子是沒有希望了。戚夫人聽到廢立太子無望,感到前途非常艱辛、失聲痛哭。

以後劉邦死了,呂後就開始報復這個戚夫人,她把戚夫人放入罪犯的隊伍,讓她成天服苦役。她就籌劃著把這個趙王劉如意招到宮中加以殺害。漢惠帝劉盈,察覺到了他母親的意圖,親自到郊區去把劉如意接到宮中,而且和趙王劉如意形影不離,不給呂後下手的機會。可是後來有一天早上起來,這個惠帝劉盈出去打獵,趙王劉如意,因此年齡比較小貪睡沒起來,就利用這樣一個時間差,呂後一杯毒酒,毒死了劉如意。把劉如意毒死以後,她就對戚夫人下手,砍掉了戚夫人的雙手雙腳,挖去了她的眼睛,弄啞了她的喉嚨,弄聾了她的耳朵,把她放在豬圈裡面,稱作「人彘」,這個「彘」就是豬的意思,「人彘」就是人豬。後來她竟然把這個漢惠帝劉盈叫來,看這個人彘,劉盈一看大驚失色,一病不起,病了有一年的時間,後來他讓人轉告呂後,說你做的這種事情,簡直就不是人能夠做出來的,有這樣的太後,我還管理什麼國家事務!從此以後,借酒澆愁,不理政務,這個漢惠帝劉盈死的時候,年僅22歲。

那麼我在這里不去評價呂後的功過是非,我在這里講這個故事,只是想說明,你看劉邦作為一個皇帝,他有後有妃,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後妃之間為了權力、為了地位,在劉邦生前就曾經明爭暗鬥,劉邦死後,雙方的矛盾發展到尖銳化、白熱化的程度,最後呂後採取了嚴厲的報復措施。那麼在皇帝身邊,展開的這些個陰謀和爭斗,根本的原因在哪兒呢?應該說根本的原因就在於皇帝可以佔有許多的女人,就在於傳統的後妃制度。

串片一:

戚夫人的悲慘命運另人嘆息,她成為與呂後爭奪政治權利的犧牲品,在皇帝的後妃中只有皇後才是皇帝的惟一正配,因此皇後的寶座成為眾嬪妃爭奪的目標,那麼在有的朝代,皇帝為什麼會有幾位皇後呢?皇後都負有什麼樣的職責?「話說古代婚姻法」法律講堂正在播出。

一個皇帝出現幾個皇後大體是因為這么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皇後去世,原來的皇後死了,當然他需要重新冊立一個皇後。第二個原因就是皇帝死後追認皇後。第三種就是廢掉舊的皇後,冊立新的皇後,在歷史上廢掉皇後的事情是不斷出現過的,清朝入關以後的第一位皇帝就是順治皇帝福臨,順治皇帝14歲結婚,當時的第一個皇後是攝政王多爾袞一手操辦的,而順治本身和多爾袞之間存在著矛盾,另一方面他也很不喜歡這個皇後,他認為這個皇後有兩大缺點,一個就是妒忌,第二個就是追求奢華,他就主張要廢掉這個皇後,他的意思表示出來以後,輿論大嘩,很多大臣紛紛地勸阻,在他的堅持之下,只好廢掉了這個皇後,把她廢為「靜妃」放入了側宮,然後又冊立了一個新的皇後,冊立了第二個皇後以後,順治仍然對她不滿意,認為這個皇後老實倒是老實,但是太無能,可是這個時候他想廢後也沒有那麼大的膽量了,他身邊有一個妃子就是董鄂妃,後來被封為貴妃,他對這個董鄂氏是非常衷情的,但是董鄂氏享年不永,不久就死去了,因為董鄂之死對順治的精神打擊也是很大的。董鄂氏一死,他又把她追封為他的皇後。以上我們就說皇後她的三種冊立的情況。

不管是怎麼冊立,冊立皇後都是一件國家重大事務。要履行非常隆重的程序,非常隆重的禮儀。比如按照清朝的規定,在冊立皇後的前一天,皇帝本人或者派他的代表要祭告天、地、太廟和社稷的。第二天正式冊立的時候,要給皇後頒發「金冊」和「金寶」,所謂金冊就是冊立的文書,所謂金寶就是皇後的印章。有了金冊和金寶,這個皇後就算有了正式的身份證明,皇後也就名正言順了。那麼作為皇後應該說她的職能,一方面是統領後宮,管理所有的嬪妃、管理宮內的事務。那麼對外她就要母儀天下,做全國婦女的表率,有一些皇後還曾經發表過一些文書、文告、文件、文章之類的,都是頒行全國的,是全國婦女的行為准則、行為規范。

串片二:

在古代宮廷中,皇帝身邊除了皇後還有大量的嬪妃,「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之說是否准確?皇帝身邊到底有多少女人?隋煬帝後宮十萬的說法是真是假?「話說古代婚姻法」法律講堂正在播出。

對於古代的後妃還有一種「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的說法,應該說,所謂「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也是一種概括的提法,並不是什麼確切的數字。在歷朝歷代,皇帝嬪妃的數量都是不完全相同的,那麼我們現在講到「三宮六院」往往是指明清故宮的建制。按照隋唐的規制,皇帝的嬪妃是120個,到了明朝,把它減為80個,到了清朝大家看,清朝每個皇帝的嬪妃數目都很不相同,康熙皇帝有嬪妃50多個,以「十全老人」自居的乾隆皇帝弘歷,他一生有嬪妃40個,而到了光緒皇帝載湉那裡,他只有一後二妃,就是珍妃和瑾妃。

嬪妃的來源主要是從民間或者貴族裡面選拔,是通過采選的手段,應該說歷代如此,比如在清朝就有選秀女的程序,但有的時候,一些個別的嬪妃也是籍沒而來的,也就是說,她的父兄犯了罪,受到處罰,那麼他的家屬受到連累,被籍沒為國家的奴隸,有時候被帝王看中就成了嬪妃,比如在三國時期,吳國的孫權,他的潘夫人,就是因為父親犯罪被處了死刑,她被籍沒進宮,後來被孫權看中,又替孫權生了一個兒子,叫做孫亮,就成了皇後。

有的人說隋煬帝的後宮有十萬人,唐玄宗後宮有四萬等等,應該說明一下,這里所謂數千、數萬指的都是後宮列女,並不是指的嬪妃。一個皇帝如果有成千上萬的小老婆,這是絕對不可想像的,不可思議的,實際上也是不可能的,就是按照規制,那個120個、那個80個,往往很多也是形同虛設,所以這里講的後宮列女的總稱,實際上絕大多數指的都是替皇家服務的女性,就是我們常說的宮女,說到這個宮女還有一個故事,就是很有名的明朝的那個「壬寅宮變」,嘉靖皇帝叫做朱厚驄,崇信道教,一直在尋求長生不老之術,每天鑽研煉丹制葯,如何長生不老?有的道士就給他出主意,說是煉丹要用水,這個水最好就是早清晨的露水,他就命令身邊的這些宮女們,每天早上很早起床,去給他採集露水,如果完不成任務,還要遭受毒打責罵,所以這些宮女們非常辛苦,不堪忍受,其中有一個宮女叫做楊金英,由她帶頭,大家商量,索性把嘉靖殺了算了,結果有一天這幾個宮女就潛入了嘉靖皇帝朱厚驄的卧室,趁嘉靖睡熟的時候,用一根繩子就套在他的脖子上,可是忙中出錯,非常緊張,她們系了個死扣,怎麼勒也勒不死嘉靖皇帝,功敗垂成,這其中一個宮女慌了手腳就出去呼救了,後來皇後過來救了嘉靖皇帝一命,就把這些宮女都抓起來,最後都凌遲處死。所以我這里說這個故事的意思就是說,請務必把什麼數千、數萬後宮列女和那個嬪妃加以分別,不要認為這些都是皇帝的嬪妃。

串片三:

皇帝身邊的嬪妃無論是多是少,都有著嚴格的等級之分,各個朝代也都有不同的稱謂,她們級別的升降、人生的命運就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武則天為什麼要親手掐死自己的女兒?古代的後妃制度摧殘了多少青春紅顏?「話說古代婚姻法」法律講堂繼續播出。

那麼在皇帝的嬪妃中間,不管是什麼幾十個、上百個等等,也都是有等級區別的,她們有分別不同的名號,比如說在秦漢時期,這些嬪妃分別叫做「夫人、美人、良人」等等等等,各種稱謂。再比如說,到了唐朝,就把最上等的嬪妃封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再下面還有一個層次,就分別叫做昭儀、昭容、昭媛之類,那麼到了明朝,他把這個主要的妃子,前面都冠以一個字,這就分別是八個字,「賢、淑、庄、敬、惠、順、康、寧」,清朝的制度又不一樣,把他的妃子分為貴妃、皇妃、妃、貴人、常在、答應等等名目。

應該看到,這個嬪妃制度是專制主義的產物,一個皇帝所以有後有妃,有大量的嬪妃,一方面的意義固然在於多多生育,繼承皇統,另一個方面也在於滿足皇帝個人的享樂,個人荒淫生活的需要,而這個嬪妃制度也不知摧殘了多少婦女。還是在唐朝白居易有一首詩,叫做《上陽人》,這個《上陽人》描述的就是被放在上陽宮的一個嬪妃的心情:紅顏暗老白發新,一閉上陽多少春,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兩如何?可以說是句句血淚。

當然另外一個方面,由於在專制主義制度之下,皇權至上,皇宮是權力的中心,因此嬪後妃之間往往會捲入到權力爭奪的漩渦之中,有的人被當做籌碼,有的人被當做工具,有的人因為自己的地位而使得自己的親屬取得了相應的職權,造成了外戚擅權,當然也有的後妃,直接捲入了殘酷的政治斗爭,有的也成了這種政治斗爭的犧牲品。

大家知道武則天14歲選入宮中,成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死了以後,她被送入感業寺為尼,唐太宗以後繼位的就是唐高宗李治,李治的皇後就是王皇後,那麼當時李治寵愛一個妃子,就是蕭淑妃,那麼在王皇後和蕭淑妃之間就存在著一個爭寵,一個爭奪的問題,王皇後為了使蕭淑妃不再得到李治的寵愛,就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想到了武則天,因為武則天在做唐太宗的才人的時候,高宗李治對她就非常好感,王皇後就想法把武則天從感業寺里接出來,放到了高宗的身邊,被封為「昭儀」。最後她得到了高宗的寵愛,蕭淑妃失寵了,蕭淑妃失寵以後,武則天又把她的打擊矛頭對准了王皇後,她還有進一步的計劃。武則天給唐高宗李治生了一個女兒,高宗很喜歡自己這個小女兒,有一天,這個王皇後閑得無聊,跑到昭儀宮裡面去看這個女孩兒,見到王皇後來了,武則天故意躲開了,等到王皇後走了以後,武則天就生生地把自己的女兒掐死了,然而是說被王皇後所害。當然高宗李治就聽信了武則天的說法,因為母親不可能親自殺死她的孩子,肯定是王皇後下的毒手,因此就把王皇後廢掉了,廢為庶民,最後武則天成了皇後。當然在幾十年之後,武則天自立為女皇了。我們看在這樣一個故事裡面,這個王皇後的做法,也就是她企圖把後妃之爭轉變為嬪妃之間的爭奪。其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她遇到了一個更強的對手,因此,她中了武則天的計策,最終落為廢去後位,貶為庶民的下場。

好,各位朋友,我們今天簡單地講了一下古代的後妃制度,當然後妃制度是屬於皇帝一個人的專有制度

③ 中國古代婚姻制度的特點。

1、我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即使皇帝也只是有一個老婆,但那個時候的內容只要有條件,可以娶很多個老婆,但那叫妾,不能稱妻。妾下面還有通房丫頭。只有辦了手續的通房丫頭才能稱妾。

2、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是宗法制度下的包辦和買賣婚姻,婚姻是男女雙方家族的事情,婚姻的成立和解除由家長決定。在這種男子為中心的宗親制度下,夫妻的關系是極不平等的,夫權至上,「夫者倡,婦者隨」,女性附屬於男性,沒有獨立的人格。

3、婚姻和家庭是家族倫常關系的載體,所以在其中充滿的倫理和道德的約束,而這造就了相對穩定的婚姻關系,女子要從一而終的要求培養了愛情的專一和忠誠的傳統,家長制的控制使兩性關系歸於單純,扼制了婚姻道德的淪喪。

4、我國封建社會,婦女沒有社會地位,夫為妻綱,婦女的一切只能服從和依賴於丈夫,即使丈夫死了也不準改嫁,從一而終。而男子卻可以三妻四妾,皇帝有三宮六院,一般的達官貴人亦都妻妾成群。

5、中國古代婚姻經過復雜漫長的過程,都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從中牽引,而真正結婚的男女雙方都未直接參與,只有在結婚完成之後才見對方模樣。如此玄妙的結合,是謂千里姻緣一線牽,男女之間的姻緣,要經過媒人的物色,經過生辰八字批合吉凶,就以定下姻緣,共度一生。

(3)古代婚姻法的規定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婚姻制度存在五大弊端:

1、無自主性,無自主性指的是毫無自主選擇權;

2、承嗣性,古代男女雙方結為婚姻關系的目的就是繁衍後代;

3、抑女性,中國古代婚姻制度對於女性的束縛力較強;

4、買賣性,父母把兒女的婚姻當成買賣來做,婚後妻子可任由丈夫買賣

5、繁縟性。中國古代婚姻制度的婚前婚時婚後禮節十分繁重。

④ 十五種中國古代的婚姻法

中國古代「重刑輕民」「民刑不分」「禮法並用」,所以中國古代沒有單行的民法,更何談婚姻法了,寥寥的幾條散見於各朝立法,更准確的說見於早期的立法。

⑤ 中國古代婚姻制度

我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即使皇帝也只是有一個老婆,但那個時候的內容只要有條件,可以娶很多個老婆,但那叫妾,不能稱妻。妾下面還有通房丫頭。只有辦了手續的通房丫頭才能稱妾。
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中國古代文化史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在人類社會的三大生產中,婚姻是實現人類自身生產的唯一方式,是社會倫理關系的實體。由於人類自身生產使人類的生命得到延續,從而形成各種人際關系以及社會文化心理和禮俗。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從事於生產資料和生活日用品的生產,其中一些產品則成為文化的物化成果;而人類精神生產所形成的社會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又作為精神文化反作用於物質生產和人類的自身生產。
正是由於婚姻在上述三大生產中佔有重要地位,因此被稱為「婚姻大事」。中國封建倫理道德把婚姻當做人際關系的開端。《易·系辭》:「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自然界由陰、陽二氣交感所產生,人類是由男女交接而產生。納西族東巴經象形文字中有關於人類自然產生的觀念,與《易·系辭》的說法相近。在天地之間產生氣,氣變成蛙,蛙變為人類(男人由天上生,女人由地上生,天地產生人類)。這是對產生人類的原始看法。
中國封建社會的倫理規范認為:「昏(婚)禮者,禮之本也。」「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政」(1)。它把婚姻家庭視為組成社會肌體的胚胎。
我國封建社會,婦女沒有社會地位,夫為妻綱,婦女的一切只能服從和依賴於丈夫,即使丈夫死了也不準改嫁,從一而終。而男子卻可以三妻四妾,皇帝有三宮六院,一般的達官貴人亦都妻妾成群。一個男人能娶多少女人沒有受到法律的限制,而這些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是不同的,只有被稱為正室的女人才具有妻子的資格,其餘只能處於從屬地位。翻開《紅樓夢》看看,王夫人和趙姨娘的家庭地位是多麼不同,就是她們的兒子在家中的地位也是天壤之別。但在眾多妻妾中正室只能是一人,否則,為什麼賈寶玉不能同時娶林黛玉和薛寶釵為妻呢?所以我國古代實行的實際上是一種「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正因為這種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千百年來上演了多少人間悲劇?它是強加在我國古代婦女身上的沉重枷鎖。

中國婚姻關系的本質精髓所在,即為「倫理」。它剛開始是作為一種社會風氣習俗以及道德觀念而存在,直至唐朝才以法律的形式完整而全面的確認了這種封建倫常關系,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封建婚姻家庭制度,即《唐律•戶婚律》。《唐律•戶婚律》是關於戶籍、土地、賦稅以及婚姻家庭制度等方面的法律。其中的婚姻家庭制度包括了婚姻關系的締結、保持以及解除。在此本文僅從婚姻家庭制度中婚姻關系的解除方面來看唐朝倫理道德思想滲入社會生活乃至婚姻關系的狀況。
《唐律•戶婚律》對離婚有二種規定。第一,強制離婚,它包括官府強制離婚和丈夫強制離婚。官府強制離婚是指夫妻凡發現有「違律為婚」、「嫁娶違律」、「義絕」者,實施強制離婚。丈夫強制離婚是指妻子犯了「七出」之條,丈夫提出的強制離婚,即所謂的「出妻」「休妻」;第二,協議離婚,是指夫妻雙方自願離異,即所謂「和離」。

⑥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婚姻法是什麼

中國的婚姻制度一直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但是在國民黨統治時期的中華民國就已經推行專一夫一妻制了。屬

在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5月1日頒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更是加以明文規定,所以正式一夫一妻制正式被法律肯定。

⑦ 古代婚姻法

我國關於古代婚姻的法律要追溯的西周時期,西周時期在婚姻方面存在「七處三不去」之說。宋代女子可以提出離婚。由於字數較多在此不一一列明。詳見《中國法制史》或上網搜索

⑧ 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什麼

婚姻是家族的前提和基礎,所以歷代統治者都極為重視。《易·序卦》:「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夫子;與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措)」《禮記·昏義》:「婚禮者,禮之本也」;「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這種觀念反映了古代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的習俗,婚姻主要被作為可以祭祀祖先、延續後代的手段。
後世儒家經典記載了西周時期貴族的婚姻狀況,當然這種狀況已經被理想化了,但它仍然對後世的法制和觀念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因為西周時期去古不遠,許多部族和地區在不同程度上還保留著氏族時期的一些婚姻習慣。《周禮·媒氏》里說,在仲春時候,青年男女的自由戀愛和私奔,國家並不禁止。《詩經》里也有許多反映民間男女自由戀愛的詩篇。近世有學者指出,一直到漢代以前,在燕、趙、中山、政、衛、齊、楚等地區,還盛行著各種非禮制的婚俗。因此,在西周時期的平民生活中,婚姻方式還是相當自由的。我們這里所談的只是儒家經典所記載的貴族婚姻狀況。
據記載,西周時期就有了掌管婚姻事務的機構——媒氏。《周禮·地官·媒氏》:「掌萬民之判」。「判」就是判合,男女相匹配。可見,媒氏就是婚姻管理機關。
一、 婚姻關系的締結
1、 締結婚姻的限制性條件
(1)西周時,締結婚姻關系,男女雙方都必須嚴格服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禮記·曲禮》:「男女無媒不交」;「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
(2)同姓不婚
有學者指出,殷商時期有可能實行族內通婚。這種情況到西周時被完全改變了。按照周禮的規定,「娶妻不娶同姓」(禮記·坊記)。姓原是古代氏族的標志,同姓則同族,血緣關系較近;反之,不同姓則不同族,血緣關系較遠。當時的人們可能已經認識到族內婚配不利於後代的繁衍。所謂「男女同姓,其生不繁」;「同姓不婚,懼不殖也」(《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國語·晉語》四)。當然,倡導族外婚還有其政治目的。「取於異姓,所以附遠厚別也」(《禮記·郊特牲》)。所謂「附遠」,就是通過聯姻與血緣關系遠的異性貴族建立姻親關系。通過族外通婚這種頻繁的政治聯姻,可以用甥舅關系將各異姓貴族緊密聯合起來。周族之所以能夠控制廣大地區,與其積極與各族聯姻有一定關系。所謂「厚別」,就是嚴格別於同宗,以防紊亂倫常。因為既然禁止通行親族通婚,那麼即使血緣關系親密的男女之間也應當有所迴避。「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同食」、「男女不同衣裳」、「男女授受不親」等等禮的要求即是從此而來。
(3)關於結婚年齡
西周禮制規定,男子二十歲「冠而列丈夫」(將頭發全部挽至頭頂結為發髻,戴上保護發髻的小帽子「冠」),表示成年。女子則十五歲為「及笄」(也是將頭發梳理為垂於腦後的發髻),是為成年(《春秋穀梁傳·文公十二年》。男女未達到成年年齡不得成婚。
《周禮》記載: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女子因故晚嫁的,最多不超過二十三歲。有的史籍說女子十五而嫁。說法不一。但是,後來的結婚年齡顯然是大大提前了。《韓非子》:男子二十而室,女子十五而嫁。據楊樹達《漢代婚喪禮俗考》記載,漢代結婚年齡是男子十五六歲,女子十三四歲,其後的情況也基本如此。歷代法律也大都是提倡早婚的。
(4)其他不宜締結婚姻的情況
儒家禮制規定,父母死後子女應服喪三年,在此期間不得嫁娶,以示孝道。

二、 締結婚姻的程序
根據儒家經典的記載,我國傳統的婚聘禮儀,最突出、最典型的是「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或稱納成、納幣)、請期、親迎。
六禮是西周時就已確定了的,其內容儀注都比較復雜。但當時有所謂「禮不下庶人」的框框,並未達於民間。至漢代,六禮才開始普遍施用,但違禮之舉亦不罕見。元始四年(公元4年),立王莽女王氏為皇後,僅有納采、問名、卜吉及遣使奉迎等程序。東漢以後,社會動盪,婚姻儀式更大為簡化。隋唐以後,六禮被人們有意識地增減,如在宋代,常常是並問名於納采,並請期於納征,六禮僅存四禮。南宋時,朱熹又將納吉並入納征,實際上六禮只剩下納采、納征、親迎三禮。明初,官方命令士庶都要遵守《朱子家禮》行事。到了清代,又加入了成婦禮、成婿禮等禮節,但這可以看作是親迎禮的延續。從大的方面著眼,後世婚禮大都未脫周代六禮的大框架,而是在這個框架中有所增減。增減的大體輪廓是,前五禮多有合並、減損,而最後的親迎則不止是迎婦到家,而是顯著地增益,除了成婦禮、成婿禮之外,還有很多儀俗,在時間上甚至延續到親迎後的第三天。
兩千年前制禮作樂的先賢聖哲們就指出:「昏(婚)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一繼後世,故君子重之。」又說:「昏(婚)禮者,禮之本也。」婚姻首先是家庭、家族的大事,它關繫到家族世系能否延續的大問題,也是關繫到整個社會的大事,所以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
1、 納采

納采,也就是男家請人向女家說明締婚的請求,相當於後世的提親、說媒。我國傳統上盛行包辦婚姻,青年男女沒有自主權。到了當婚當嫁的時候,男方家長便請媒人向早已物色好的女方家長提親,表達想和對方聯姻的願望。當然,這種選擇是有條件的。比如,《大戴禮記·本命》即有「五不取(娶)的說法:
「遂家子不取」,即行為有違禮教,沒有家法的女子不能取。
「亂家子不取」,即家風淫亂、天性冶盪的女子不取。
「世有刑人不取」,即直系親屬中有受過墨、劓、剕、宮、髡等刑罰的女子不取。
「世有惡疾不取」,即直系親屬中有啞、聾、禿癘(瘟疫或惡瘡)、傴(駝背)等疾病的女子不取。
「喪婦長子不取」,即母親去世,和父親一起長大的大齡女子不取,恐其缺乏生活經驗。
後世的婚聘條件是「門當戶對」。所謂門當戶對,是指除了家族的社會地位外,還有經濟條件、家族世系、職業等等。結婚當時人本身的條件也要考慮。
盡管是婚聘的第一個步驟,納采也要攜帶禮品。先秦時用雁,所以這個儀注也叫「奠雁」。之所以用雁,是因為雁是候鳥,冬天飛往南方,夏季生活在北方,來去有時。納採用雁,實際上是告訴女家「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應該像雁那樣適時選擇其所在。後世納採的禮物大大豐富了,有時竟多達五十多種,而且具有象徵意義,如送羊表示「吉祥」、送鹿表示「福祿」、送膠、漆表示「和諧」……等等。
2、 問名
納採得到准許,也就是女家收下了禮物,接下來就是六禮重的第二步——問名。問名即雙方相互探問男女的姓名、年齡、生辰、籍貫、三代(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名號、官職等,以便對方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這一儀注,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請八字」。
如果締結婚姻的意願是當事的男家或女家提出,再請媒人說合的,他們對對方已經有了一些了解,這個步驟就可有可無。但如果是每人主動來撮合的,問名則是必需的。但無論如何,納采既准,雙方都要主動將這些情況告知對方。
同樣,問名也要攜帶禮物,古禮也用雁。六禮簡化以後,納采和問名便同時進行。

3、 納吉
六禮的第三步是納吉。
在問名和納吉之間,有一個內容並不簡單的「地下工作」,即合婚。這也可以看作是納吉的一部分內容。我國傳統的婚姻,不僅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依據,而且也把「天神之兆」作為依據。問名之後的工作,就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考察雙方締結婚姻的可能性。這一系列活動就是合婚,後世俗稱「批八字」。婚姻能否成立,這是最為要緊的一關。倘若其他方面的條件都比較相符,八字不合,也只好就此拉倒。
先秦的合婚似乎並不像後世那樣復雜。當時的納吉是「歸卜於廟」,即用卜筮的方法一錘定音。同時也說明婚姻是承繼祖祀的大事,所以要在家廟卜筮。卜得吉兆後,男家便仍以雁作禮物請媒人通知女家,決定締結婚姻。
所謂的「八字」,和我國傳統的歷法相關。我國古代以干支紀年、紀時,天干、地支相配組成的六十組名目及其順序分別指代著一定的年、月、日、時。每一個人的出生年、月、日、時由四組干支紙袋,共有八個字,這就是「生辰八字」。此外,古人為了便於記憶,又用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支,形成了人的十二屬相。由生辰八字,一望可知其人的屬相,由屬相的合與不合就可以判定婚姻是否相宜。關於這方面的合與不合,民間流行有許多俗謠,相合的如「青兔黃狗古來有,紅馬黃羊壽命長;黑鼠黃牛兩興旺,青牛黑豬喜洋洋;龍雞更長久;蛇盤兔,必定富。」等等。不合的有「白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錯,龍兔淚交流;金雞怕玉犬,豬猴不到頭」。如此等等。如果把各地的俗諺收集到一起,就可以發現矛盾百出,其意義也就不攻自破。
批八字除涉及屬相以外,還涉及陰陽五行。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每個人的命運都與此有關,或木命,或土命……。五行也有相生、相剋兩種關系。與此相應,還有命相,也可以根據生辰八字推算出來,從而也就可以判斷婚姻的吉凶。
此外,還要考慮面相、手相、骨相等等。
合婚得到吉相後,就要派人把結果告訴對方,並繼續婚禮的步驟。這也就是納吉的主體內容。這一儀注唐代叫做「報婚書」;宋代叫做「過細帖」;晚近則稱「定親」、「換貼」、「小定」,也就是現代所說的「訂婚」。
納吉以後,婚姻關系確定,雙方交換的帖子類似於後世的結婚證書。此後,男女雙方都要受到社會倫理的約束,婚姻的終止再不是隨便的事情,而要經過雙方的協商或外人的調解。同時,男方逢年過節都要給女家送禮,還要給女方四季衣服。

4、 請期
納征之事完結以後,婚姻基本地界,接下來就該迎娶進門了。而此前的准備工作,就是請期。
所謂請期,就是男家占卜擇定合婚的吉日良辰,讓媒人告知女家,徵求女家的同意,相當於後世的「告期」、「夏日子」。
古禮請期用雁,後世用各種物品。請期儀式過程中,進行第二次迷信占卜活動。大體與問名後的占卜相同,主要是選擇適當的迎娶吉日、合婚良辰以及合適的迎親、送親之人。占卜的選擇中心仍然是八字和屬相。首先是選擇吉日良辰,民間一般選雙月雙日,如二月二、四月八、六月六等。不過,嫁娶月份一定不能選男女雙方的屬相忌諱,迎親、送親也不能犯屬相忌諱。
古時候的請期似乎是口頭進行的,後世則口頭、書面皆有,尤其是世家大族或小康的耕讀人家,大多是以書面進行的,也就是所謂「下婚書」。
晚近以來,請期和過彩禮、過嫁妝基本上是前後進行的。彩禮的數量不一,,有十二扛、十六扛、二十四扛、三十二扛,甚至更多,都是雙數。
男家過彩禮之後,迎娶之前(一般是前一天,有時也隨新娘子一道進門)女方要過嫁妝。在薄板、買賣婚姻盛行的時代,假裝這種外在物也成了女方社會地位以及姑娘身價的標志。
5、 親迎
親迎,是六禮中的最後一道程序,相當於後世的婚禮大典。古禮中的婚禮儀式,並不是一天之內完成的,而是要持續兩三天,除迎娶當日外,前後各要延展一天。
《禮記》等古籍並未詳盡記述親英前的准備議程,但後是卻發展出了一套比較繁雜的准備程序。一般地,請期過後,女家要為女兒「開臉」、「上頭」,臨近婚期,男家要給女家送「催妝禮」。婚禮前一天,女家要派幾位婦女到男家整理新房,稱為「鋪房」,這意味著娘家對女兒的最後一次照顧,也有在女兒未過門時對女婿的禮儀性的侍奉的意義。所以,鋪房也稱「暖房」。
新郎到親戚朋友家行禮,稱「行家禮」,男女兩家還要向親友林里發出邀請。平民百姓家婚嫁,不過是遞個口信,大戶人家則要送請鐵、發告示。
古禮親迎的第一個程序是由新郎迎接新娘。遠自先秦,近至當代,上至品官,下至庶民,無不親迎,只有皇帝因「至尊」而例外。(不過,先秦時似乎帝王也要親迎。《詩·大雅·大明》就記述說周文王娶太姒「親迎於渭」。)它是傳統社會中一個女子一生中所能享受到的最高禮遇,因此也歷來為女性所看重。
古時迎親在黃昏,婚禮的取義就在於此。《白虎通·嫁娶》:「婚者,昏時行禮,故曰婚。」 《說文》:「禮,娶婦以昏時。婦人陰也,故曰婚。婚,婦家也。」
先秦時親迎的程序比較簡單。新郎受父之命迎親,到了女家,女方的人要出門響應,新郎進門要獻出禮品雁,這個禮俗叫「奠雁」,是古婚禮中比較重要的議程。然後,新郎要把新娘很禮貌地接到車上,迎往家中。「婦至,主人揖婦以入」(《儀禮·士昏禮》。後世的迎親之舉似乎要復雜得多。親迎的隊伍往往比較壯觀,有多至幾十人的。新娘在漢代和唐代都是坐車,宋代以後才流行起人們所熟悉的花轎。在迎親的隊伍里,也包括鼓吹的樂隊等。清代北京的婚禮,大多有模仿帝王的儀仗的趨向。迎親的隊伍里有許多挑夫拿著「開道」、「迴避」的大字木牌和提燈,還舉著金瓜、斧鉞等兵器。新郎戴官帽,新娘則鳳冠霞帔。因為婚姻是人生大事,雖然這些舉措逾禮,官府一般也不幹涉。

娶親的隊伍回到男家時,也並不馬上進門,而是把喜轎關在門外,俗信稱此為「憋性子」,意思是指把新娘性格憋得柔順些。此外,還有很多習俗:
A、 撒谷豆
喜轎進門後,撒穀子、豆子、草節等,用意是避邪。這是一項比較古老的儀俗,宋代以後比較流行。其用意在於避「三煞」(青羊、烏雞、青牛之神),三煞忙於啄食,就危害不到新娘了。現代新娘子下車撒花紅紙屑,或許就由此而來。
B、 跨火盆
喜轎到院子里,要從預先擺好的炭火盆上慢慢跨過,意思是燒去一切不吉利的東西,日後夫妻會越過越紅火。

C、 傳代
「新婦進門,布袋鋪地,碾轉更換,令步其上,謂之傳袋,猶言傳代也」。
D、 拜堂
入洞房以前,還有一個比較突出的儀式,就是拜堂,俗稱「拜天地」。唐代以前就比較流行。一般是「三拜」,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有些地區(華東、西北)還要「拜人」,即拜送禮錢的人。只要比新郎輩分大或雖然同輩但年齡比新郎大的人,都要拜。拜人時,司儀按預先擬好的禮單唱名,然後由「接禮的」找所唱者接禮。接來後,司儀唱「×××禮錢×元,磕下啦」,新郎新娘便鞠躬行禮。客人多的時候,這種儀式要進行一二個小時。
拜堂之後,就是大宴賓客,這里也有許多講究,不贅述。
E、 洞房禮俗
新郎新娘入洞房以後,還有一系列儀俗
a、 坐帳
也稱坐福,即新郎新娘雙雙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新郎把自己的左衣襟壓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應該壓倒女人一頭。
b、 撒帳
是指親人在新人入洞房後,把喜果等撒向洞房的每一個角落。這一儀俗始於漢代。所撒的物品一般常見的有棗、栗子、花生等,利用其諧音,表示「早立子」、「男孩女孩花搭著生」。
c、子孫餃子
女家包好帶來,男家煮熟。吃的時候,一群孩子在窗外問:「生不生?」娶親太太或新郎答:「生!」或者乾脆把餃子煮得半生不熟,讓新娘自己說「生」。這叫「討口彩」,是早生孩子的吉兆。

熱點內容
法律知識競賽試題案例分析題 發布:2025-09-18 12:09:38 瀏覽:434
河南大學法律碩士調劑 發布:2025-09-18 12:08:04 瀏覽:241
刑法九受賄起刑點 發布:2025-09-18 12:08:03 瀏覽:549
熱點事件的行政法分析 發布:2025-09-18 12:07:23 瀏覽:32
法律援助案件有多少勝率 發布:2025-09-18 12:03:54 瀏覽:677
民事訴訟法表格 發布:2025-09-18 12:03:51 瀏覽:895
擔保法與司法解釋 發布:2025-09-18 11:40:33 瀏覽:343
法律顧問和法律咨詢制度的通知 發布:2025-09-18 11:40:33 瀏覽:926
磐安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18 11:31:53 瀏覽:555
勞動和社會保障法txt下載郭捷 發布:2025-09-18 11:06:46 瀏覽: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