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歷史批評法寫的論文
① 社會學批評和社會歷史批評是一樣的嗎
就我個人理解,社會批評站的角度是現在,社會歷史批評是站在歷史的那個角度是好是壞!!寫論文的話應該是在這兩個角度去評論,去寫。樓下的兩位回答的也不錯啊!!具體你是評論什麼樣的著作,求詳解!!
② 批評史論文怎麼寫
像這類文章的話,一般先引出相關的史實,然後對這個史實作一些理性的分析,然後來據此談談你對這個現象的看法,這里這里文章啊,你可以有個現象入手,然後分析現象,最後再總結提出你的觀點
③ 如何用社會歷史批評評《英雄》
2006-12-29 14:06:52
大中小
形式主義害死你,張藝謀
在批評張藝謀之前,我先想,他一定會反駁的,如果要反駁,我認為他最好能引用美國前總統里根的一句話。他說:這就像一座山,山在那兒,有人要爬它,山就是這種感覺,為什麼有人要登山,山的感覺就是這樣。的確,現今的張藝謀就像電影界的一座山,讓人仰止。像我這樣無名的囂小當然也就很想爬上這座高山,來證明一下自己。反正我今天就是要批評張藝謀了。在時下媒體都被紅包收買的年代,有許多真實的聲音都被掩蓋了,於是媒體上都是讓人惡心的表揚,沒人敢對大師進行批評。
批評張藝謀先從《英雄》說起,《英雄》就是一部對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經典電影《羅生門》的拙劣模仿。張藝謀的想法可以看出是好的,想模仿三角度敘事,但是他只學了皮毛,只是借了《羅生門》的形式,而沒有學到《羅生門》的神韻,《羅生門》最終講的是人性都是自私的,三個人三種不同的解釋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說自己好,別人不好。張藝謀沒有學到這點,因此《英雄》里的故事情節七零八落,最後也沒講明白自己要說什麼。這主要和張藝謀的出身有關,張藝謀是學攝影的,因此對文本的把握能力很差。在電視圈裡有一個潛規則,(借用一下潛規則這個詞,現在潛規則都快變成色情交易的代名詞了,悲哀)就是當記者的,當編導的可以轉行當攝像,很容易,但是當攝像的想當記者、編導,就很難,很難。因為攝像看到的大多是表面上的東西,寫作永遠是攝像的一道坎。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張藝謀對講故事無能為力的情況了。張藝謀拍攝的武俠電影永遠都是場面宏大,故事孱弱、蒼白。
包括他第二部武俠電影《十面埋伏》,原本以為接受了《英雄》的批評之後,張應該痛下決心,努力寫好劇本,沒想到《十面埋伏》出來以後,整個是一個古裝版的《無間道》,做為大師一點原創都沒有,四處抄襲,抄襲完日本人,又抄襲香港同胞,我真替他悲哀。但是抄襲你就好好抄襲,他還不,非得把故事講得亂七八糟,一點邏輯和道理也沒有,官府好像只有兩名官差,就是劉德華和金城武,也沒有上司,也沒有同事,飛刀門倒是一大堆人,我氣得自己都說亂了。這兩個都是老片子了,少說兩句。
接下來說說《黃金甲》,我看了《黃金甲》之後,最大的感覺就是漏洞百出。
張藝謀一直被人詬病的就是劇本,於是這回他乾脆就直接喊出來,我就是要翻拍《雷雨》,《雷雨》劇本經典,這回你們大家沒話說了吧。豈不知照貓畫虎地學,還是把一個的《雷雨》拍得烏煙瘴氣。整個電影我就記得兩團白肉在我眼前晃來晃去。
首先,整個皇宮就一家五口人,周潤發和鞏俐就像兩公婆,根本不像皇帝和皇後。叫一個沒上過小學的人都知道,古代的皇帝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後宮里,除了了皇後還應該有其他妃子,我查了一下,什麼貴妃啊、嬪妃啊、才人啊、御女啊,皇帝的家裡好多人。但是到了《黃金甲》里,這些都沒有了,是典型的一夫一妻制,老外要是看到了,一定會以為中國很早就尊重女權,民主進程一下子就推進了1000多年。過重陽節是全家人聚會,後宮里的妃子也是皇帝的家人,當然有權也應該和皇帝一起過。但是電影里看不見妃子,為什麼?因為《雷雨》裡面沒有,張藝謀也就不知道應該加幾個妃子進去。
而且唐朝以降,都設有三省六部,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但是電影里一個宰相、大臣也看不到,48小時里,也沒看見皇帝親臨朝政。作亂謀反這么大的事情,怎麼能不和大臣商量。最起碼也應該了解一下大臣們的立場。
還有整個後宮無論皇上、皇後、皇子都住在一棟樓里,感覺這個皇帝太寒酸。怎麼著也得一人一個大別墅啊,最起碼皇後住慈寧宮,然後去什麼乾清宮(我瞎說的)找太子,要穿門過院,結果鞏俐一人在樓道跑來跑去,好像從503串到505一樣。難道唐朝皇帝也提倡節約型社會,開始住塔樓了。
還有很多,都懶得說了,總之張藝謀缺乏對文本的把握,不知道什麼是邏輯,什麼是真實,只知道用大色塊、大場面來拼湊,完全是形式主義。而且電影里大量的無意義的大場面鏡頭也打破了故事的敘事。他把《雷雨》的故事生硬地搬到了古代,完全沒有改動,一點看不出他對《雷雨》、對電影的誠意。
所以,讓張藝謀做奧運會開幕式的導演倒很適合,因為那個需要大場面,但是當導演,他就缺點東西,缺什麼,思想。
這么大的投資,這么大牌的演員,找誰導演都能賣到這樣的票房,因此票房說明不了問題。大導演要有原創精神,有自己的思想。李安能成為國際著名的導演,不是因為他拍的東西場面大,票房高,而是他的電影里一直融入了他自己對文化的思考,對於兩種不同文化的沖突的思考。
而張藝謀恰恰缺的就是這一點,這些不是他抄襲一個經典劇本就能改變的。
前幾天偶然在電視上看了一部英、德合拍的電影《我愛貝克漢姆》,原以為只是一部追貝克漢姆的爛片子,結果看完才發現,原來這是一部以英國女子足球發展為背景,反映在英國生活的印度人生活狀態和追求的電影,片子的主題是這些印度人在英國生活多年,一直不能融入英國的主流社會,但是他們不甘逆來順受,自強不息,最終靠自己的天分贏得了屬於自己的榮譽。這樣一部小製作的電影我都能看到導演背後的誠意,但是在《黃金甲》,我什麼都看不到,只能看到一群無知少女,袒胸露背,在我眼前晃來晃去。
表面上的宏大、奢華掩蓋不了電影本身的蒼白,虛假的形式主義也挽救不了張藝謀的電影事業。
說了很多,說得比較凌亂,也不成邏輯,慢慢看吧。
最後總結一下,形式主義害死人,不,形式主義害死你,張藝謀。
④ 圍城的社會歷史批評
1,社會反映的層面 第一層我用比較常見的社會學的批評,也就是常說的反映論。中學語文老師都喜歡讓同學概括,這是必要的,是一種訓練嘛。概括是「通過什麼什麼,反映了什麼什麼」,它的主題是表達了什麼什麼。這種批評的方法來看,《圍城》確實有它寫實的一面,就是說它有反映生活的一面,它的生活描寫呀,確實能夠體現40年代中國戰爭時期社會生活的一些情景。確實,我認為通過讀《圍城》,是可以了解40年代中國的一些情況,比如說教育界的情況,比如說城市裡面的情況,知識分子的狀態。就是說它描寫了現代中國的一些生活的情景。其實呀,錢鍾書在他小說的開頭序言裡面就說了,他寫現代中國的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那就可以說是世態人情嘛。這是我們讀《圍城》時應該注意的。有個批評家寫過一篇文章,說《圍城》所寫的是舊社會的一個小小的漩渦,曲折深刻地反映了那個社會的一個角落,是行將崩潰的社會生動的寫照,是對那個腐朽社會的抗議。對這種說法現在有的年輕的評論家可能不以為然。其實我認為《圍城》是有這層意思,就是說《圍城》它有揭露性的一面,就是寫40年代中國社會生活特別是對社會上那種陋習,精神上的落後,有些描寫呢,是非常真實的。 如果我們從社會學批評這個層面理解,《圍城》確實是有認識的作用,這個層面叫生活描寫的層面。生活描寫層面可以幫助了解現代中國一些我們不太熟悉的東西,有認識歷史的價值。通常我們說「通過什麼反映什麼」,比如通過這個描寫反映了40年代中國的一些情況,這個話大家不要一聽就討厭,它還是有它的道理。這種批評以前是主流批評,有它的功能、特色,比較重教化,重意識形態,把作品看成是一個鏡子,就是社會學批評經常容易導致的一種狀態。它有它的功能,剛才說的,通過什麼反映了什麼,這是這類批評的一個常見的公式,第一個層面可以用社會學的批評來認識。這個《圍城》確實有對中國社會40年代那種落後、閉塞、混亂的提示,這是讀的時候我們比較容易注意到的。但是這個生活描寫的層面,一般小說都有,是比較淺層的。比較好的小說,比較深的小說,可能還有第二層,第三層,甚至是無數的層。《圍城》起碼還有二層,那麼第二層是什麼呢?是文化批判的層面。 溫儒敏 從不同層面理解作品的豐富意蘊——怎樣讀錢鍾書的《圍城 段С恰返娜
⑤ 運用社會歷史批評方法解讀分析一部文學作品
《西遊記》一書,仙佛同源之書也。……而仙佛之道,又總不離乎一心,此心果能了悟,則萬法歸一,亦萬法皆空,故未有悟能、悟凈,而先有悟空。所謂成佛作祖,皆在乎此。此全 部《西遊》之大旨也。世人未能參透此旨,請勿浪讀《西遊》。花果者,木也;水 簾者,水也;鐵板橋者,金也;山石福地,則皆土也;心猿以火居其中,可謂五行俱備,故曰「天造地設的家當」。即此便是金丹大旨.咄咄此棒,能大能小,能長能短,倏而鐵柱子,倏而綉花針,倏而針復為柱,倏而柱復為針,神明變化,若似乎一一與心猿相配而成者。則知天地之間,無此棒即無此猴,有此猴即有此棒。此猴既稱天生聖人,則此棒亦可 稱天生聖物.今人說到八戒,輒以傖佣相待,即傳中亦明呼為獃子矣。夫以長嘴大耳、腦後生鬃之狀貌,而又貪饕口腹,謂之獃子,其誰曰不宜?方才月貌花容,頃刻骷髏 白骨。世間呆男子鑒此,固益通身汗下,知骷髏白骨之不可著迷;世間美婦人鑒此,亦宜急早回頭,知月貌花容之不可常保。 西遊記一書,自始至終,皆言誠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學,並無半字涉於仙佛邪淫之事。或問《西遊記》果為何書?曰實是一部奇文、一部妙文。——(清代學者)張書紳 吳承恩撰寫的幽默小說《西遊記》,裡面寫到儒、釋、道三教,包含著深刻的內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統治意義的神話作品。吳承恩本善於滑稽,他講妖怪的喜怒哀樂都近於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歡看。——魯迅 《西遊記》其想像情節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說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極為鮮明,而且讀者面最寬,老少咸宜。此書的副作用極小,是一部鼓舞人積極斗爭、永不灰心、為達到目標而百折不撓的書。——(北大教授)白化文 沒讀過《西遊記》,就像沒讀過托爾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一樣,這種人侈談小說理論,可謂大膽。——(法國當代比較文學家)艾登堡 《西遊記》全書故事的描寫充滿幽默和風趣,給讀者以濃厚的興味。——《法國大網路全書》
⑥ 社會歷史批評的常用手段
社會歷史批評注重對文學作品社會歷史內容的具體闡釋。在對具體作品進行分析時,社會歷史批評通常都從內容出發來評判作品的價值。對抒情性作品,主要分析的是與現實相關的情感表達,對敘述作品,則主要通過人物形象和環境的分析來揭示主題及思想意義。
. 社會歷史批評認為,作者的生平際遇對作品的產生有直接影響,作者往往在作品中熔鑄了他的生活經歷和他對生活的理解以及他所意識到的使命感。通過對作者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生活、創作及其社會理想、思想觀念等方面的研究,將能更好地理解和評價作品。
其一是把握作家所生活的時代、環境對其創作的影響。首先要注意作家所處的社會政治條件對作家的制約,以便於從更廣闊的背景上探討作家的創作動機。其次作家批評還應注意到作家生活的藝術環境及文學思潮對其創作的作用。
其二是通過作品本身去發掘作者的風格和個性。批評家通過作者對題材的選擇、對人物的愛憎及結構布局等可以體會作者的情感、傾向和藝術追求。
對作家的評價要遵循整體性原則,因此對作家的研究首先要盡可能詳盡地掌握作家的生活經歷。其次,對作家的研究還應重視作家生活經歷和思想變化發展的歷史材料,這些顯示作家人生十字路口的材料將是作家研究中的關鍵的部分。第三,對作家的研究還應注意收集作家的創作自白和文學見解。這方面的材料將表明作家的藝術追求和具體創作過程中的個性特徵,成為了解和研究作家創作道路和具體作品的有力證據。這里需要提醒的是,有些作家的創作談未必能真實地說明作品情況,這或是由於作家自身表達能力的限制,或是有意諱飾。因此,對於作家的創作談應採取謹慎的態度,做具體細致的分析,切不可盲從或輕信。 社會歷史批評的局限與其基本特徵是相關的,主要表現在:其一,由於社會歷史批評十分強調文學與社會生活的關系,並注重對作家生平際遇的研究,因而相對忽略了文學作品的獨立價值、它的繼承和發展,尤其是它的形式因素。由此導致了對文學作品本身的特性研究不夠。其二,由於社會歷史批評賦予了文學作品太重的社會功用,而使文學作品處於一種尷尬的位置,它必須擔負起訓導讀者的責任。從某種意義上說,讀者的自主性、創造性未得到應有的尊重。
社會歷史批評的這些缺憾在一定程度上為庸俗社會學提供了可乘之機。庸俗社會學的鼻祖是前蘇聯的無產階級文化派和拉普派。他們習慣從政治觀念出發來評判文學作品,用階級分析代替藝術分析,政治標准成了文學批評的最高標准,正常的文學批評變成了政治斗爭。 文化因素的滲入使社會歷史批評得以深化。它以宏觀的、整體的眼光,一方面把文學活動、文學現象作為人類的或民族的文化系統中的組成因素來考察,另一方面又對文學現象中的各種文化因素做全面的、整體的觀照。這種批評方法一方面分析作家、作品、讀者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內涵,一方面揭示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的文化構成,闡釋其文化意義。可以說,文化與社會歷史有著緊密的聯系,但文化的內涵較之社會、歷史的內涵更為豐富,更具有縱深感。它不是把文學作品僅僅作為一定社會的反映或時代的產物,而是當做人類經驗的一部分。它超越了階級和時代的限制,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更大的自由。
從文化學角度觀照文學,主要表現在這樣三個方面:
首先,是對文學進行整體觀照。不僅全面考察文學與社會、文學與哲學、文學與宗教、文學與科技諸方面的關系,而且還須對文學做歷史的綜合追溯。這種文化視野與社會、道德的角度不盡相同,它更多地是著眼於作品的文獻價值,而不做善惡判斷。
其次,是對文學做比較觀照。這是一種跨越文化的研究。
各民族的文學,既有其相似的經驗和形式,又有各自的特點,由此構成比較的基礎。通過對不同民族文學的比較研究,藉助他國文學和文化的參照,不僅可以更好地把握本國文學的特點,而且還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各國的文學傳統和文化背景。
第三,對文學作品進行文化闡釋。如果說從文化角度觀照文學是側重於對文學作品外部聯系的考察的話,那麼,文學作品的文化闡釋則是對文學作品的內部研究,批評家要闡發的是文學作品中的文化因素。
其一,探尋文學現象中特定民族的文化心理
其二,揭示文學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徵。
其三,剖析文學作品中的文化沖突與變遷。
從文化學角度進行文學批評,有其優勢也有其局限。這種批評對文學作品的整體、綜合的研究打開了人們的思路,拓寬了人們的視野,使人們在人類文化的縱橫交錯的參照系中把握文學作品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在更為宏闊的時空構架中重新審視和整合人類文學經驗的鑰匙,而且順應了當代世界文化和文學日益走向交流與匯通的大趨勢,這將給中國文學走向世界以切實有效的指導。但它較多地強調了文學作品的文化意義和文獻價值,忽略或不夠重視文學作品本身的審美追求,因而未能很好地分辨作品藝術上的良莠。
⑦ 用社會歷史批評方法評論平凡的世界
「所復有的理解與解釋行為,都是或制公開或隱蔽地在理解歷史、文化、傳統或現實中去謀求理解和解釋人自身,理解因而同時是人的自我理解。在解釋與理解歷史中,人展開了他與傳統文化的聯系,也使傳統獲得了進入現代的途徑。」從這個意義上講,理解也是構成作品存在的一種基本方式,作品只有在讀者的理解中才可以獲得生命力的延續與再生。所以,對《平凡的世界》進行歷史的闡釋,對其主要人物的歷史命運進行深刻的剖析,既使作品的生命力得到延續,也使筆者得到了豐富的歷史體驗。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種說法在文學的領域尤其得到了充分體現——作家們只是寄根於歷史的母體,用自己的人生觀、歷史觀構建那個時代背景下的人們的生活。以《平凡的世界》為例,基本的時間順序是真實性的坐標,剩下的只是闡釋的角度與方法的問題。《平凡的世界》這部鴻篇巨制中塑造的眾多人物形象,無疑成為了路遙歷史觀的代言人。在黃土高原那片土地上奮斗的人們,用自己的一套生命哲學構建了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歷史,這種歷史感深刻地表現在書中人物對命運的承當,對苦難的承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