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司法解釋忠誠
Ⅰ 關於婚姻法第四條「夫妻應當互相忠實」的規定的案例
首先,根據你寫的,他們並沒有登記結婚,只是定親和住一起,事實上的婚版姻關系並不能權替代法律上的關系,法院時候受理了此案?如果根本沒有登記結婚,就無法獲得法律保護、所謂離婚及反訴就無從談起。
其次,如果登記結婚了,那麼彭某的主張應該得到法院的支持,是否離婚要看夫妻雙方感情是否破裂為准。
Ⅱ 法律對夫妻之間的忠誠有沒有明確的規定
我國《婚姻法》第4條規定:「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專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屬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因此,「互相忠實」是夫妻的法定義務,但這一法定義務僅是原則性,並無具體規定,因此更多的是由當事人依靠自製力自覺履行,目前尚無法定的強制履行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3條規定:「當事人僅以婚姻法第4條為依據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
Ⅲ 婚姻期間簽訂的忠誠協議有效嗎
您好,對於婚姻存續期間夫妻雙方簽訂的《忠誠協議》,若《忠誠協議》的內容沒內有違反法律規定,且當事容人在自願合法的前提下簽訂,《忠誠協議》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原則上,根據我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的規定,違反善良風俗(其中包括違反婚姻倫理)的合同是無效的,但在實踐中,忠誠協議屬例外。我國曾經在《婚姻法司法解釋三》草案第六條規定「離婚時夫妻一方以婚前或婚後雙方簽訂的「忠誠協議」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該協議系自願簽訂且不違反法律、法規的禁止性規定的,應當予以支持」。該規定在當時頗有爭議,雖然《婚姻法司法解釋三》最終未納入該條款,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夫妻一方要求以「忠誠協議」獲得賠償的案例已經是屢見不鮮。
Ⅳ 婚姻法第四條中,「夫妻之間應互相忠實」具體什麼含義
只是一句空話而已,沒有什麼用,從法律上來講,不能以本條來作為判內決依據。
但是,如果離婚不容忠實比如與他人同居,包養等可作為財產少分的依據。僅限於法律規定的不忠實情形。
如果是小金庫私房錢、撒謊、隱瞞等沒有構成法律明確約定的情形,沒有任何事情。
Ⅳ 請懂法律的朋友回答,婚姻法那一條規定,夫妻之間呂行忠誠的義務的權利,
忠誠義務,只是一個選擇性義務,只起提倡作用……違背此義務,並沒有相關的懲罰
Ⅵ 夫妻簽訂的《忠誠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對於婚內夫妻雙方簽署的《忠誠協議書》,如果《忠誠協議書》內容符合法律規定,當內事人在自願合法前提下簽容訂協議的,《忠誠協議書》具有法律效力。但如果《忠誠協議書》內容部分或者全部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協議無效,不具有法律效力。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四十四條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生效的,依照其規定。
第四十五條當事人對合同的效力可以約定附條件。附生效條件的合同,自條件成就時生效。附解除條件的合同,自條件成就時失效。
當事人為自己的利益不正當地阻止條件成就的,視為條件已成就;不正當地促成條件成就的,視為條件不成就。
Ⅶ 夫妻之間的「忠誠協議」如何認定
後因為石某有外遇,妻子李某訴至法院要求離婚並要求石某按協議賠償精神損失費10萬元。在本案審理中,石某認為不能用這份協議來作為賠償的依據,因為此協議限制了其人身自由。李某認為這份協議可以做為賠償精神損失費的依據,這是石某親手寫的,並親手簽字的,沒有人強迫他,是其自己做出的真實意思表示。
【評析】
我國曾經在《婚姻法》司法解釋三草案第六條規定「離婚時夫妻一方以婚前或婚後雙方簽訂的「忠誠協議」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該協議系自願簽訂且不違反法律、法規的禁止性規定的,應當予以支持」,這條規定引起很多爭議,因為考慮到法律的指引作用,《婚姻法》司法解釋三最終未納入該條款,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夫妻一方要求以「忠誠協議」獲得賠償的案例卻是屢見不鮮,對忠誠協議是否有效眾說紛紜,學理上也存在諸多爭議。
第一種觀點是無效說,認為夫妻忠誠協議限制了憲法所賦予公民的人身自由,有限制離婚自由之嫌,另屬身份協議,不應為合同法調整。
第二種觀點是有效說,認為夫妻忠誠協議體現了意思自治原則,是夫妻忠實義務的具體化。
第三種觀點是無強制力說,認為夫妻忠誠協議本身並不違法,但若一方不履行,不能適用司法程序予以強制履行。
對此,筆者認為,應當在認清「忠誠協議」的性質和作用的基礎上認定其效力。法院應當根據協議簽訂時的具體情況、約定的具體內容以及訴訟發生時的現實情況進行綜合考慮,不能一概肯定或否定,而是有條件地認可「忠誠協議」的效力。
所謂「忠誠協議」,就是男女雙方在婚前或者婚後,自願簽訂的,因在婚姻存續期間違反婚姻法所倡導的夫妻相互忠實的義務,過錯方在經濟上對無過錯方支付違約金、賠償金、放棄部分或者全部財產的協議。
首先,忠誠協議不是身份協議。身份協議是為創設或解除身份關系而達成的基礎性協議,而忠誠協議最終是對財產的處理,違背忠實義務雖涉及到身份關系,但只是忠誠協議實現的一個條件而已 。
其次,忠誠協議並不限制離婚自由。這與人的理性掛鉤,在一方對另一方感情有變的情況下,並不會迫於存在一份忠誠協議便不予離婚,只是需要承擔因違背承諾的不利後果罷了,是對自身行為承擔責任的一種表現。
再次,「忠誠協議」屬於私法范疇。私法領域奉行的原則就是意思自治,民事主體有權在法定的范圍內根據自己的意志從事民事活動,並根據自己的意志產生、變更與消滅民事法律關系。只要該行為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和公序良俗,應認定行為合法有效。「忠誠協議」作為夫妻雙方的一項協議,是其自願作出的一種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雖然在一定范圍內限制了雙方的自由,但是這只是一種相對的限制,顯然不屬於《民法通則》中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或者可以變更、撤銷的法定情形。那麼在「忠誠協議」符合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時,該行為應當是對夫妻雙方都具有約束力的。
最後,「忠誠協議」符合婚姻法的立法本意和社會的道德規范。《婚姻法》第四條規定: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忠實義務作為夫妻之間最基本義務寫入法條,其立法本意就是為了保護婚姻家庭關系,而忠誠協議所涉的內容是夫妻雙方必須忠於對方的身體,不得與對方之外的第三人發生性關系,否則就要賠償受損害方經濟損失,其約束的對象就是夫妻之間的身體忠誠,身體忠誠是夫妻生活的基礎所在,保護這種身體忠誠,有利於維護婚姻家庭關系。所以說「忠誠協議」與婚姻法的立法本意的出發點是相一致的。
雖然忠實義務作為一種道德義務,在法律上並沒有當然的懲罰性,也只有在違反《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時,才賦予受損害方賠償請求權,但這種損害賠償是屬於夫妻一方嚴重違反忠誠義務給對方造成精神損害從而需要賦予侵權損害賠償的規定。當夫妻之間相互協議出一個高於法律義務的「忠誠協議」時,即只要一方不忠於對方的身體,另一方就有權獲得賠償,當然更有利於約束雙方的性行為,維護婚姻關系的穩定。所以只要是「忠誠協議」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不侵害人身自由和他人權益,夫妻雙方用協議約束自己的行為,我們應該認定「忠誠協議」合法有效。我國《婚姻法》第四條規定「夫妻應當互相忠實」,忠誠協議是對該條規定的具體化,由雙方當事人因情愛自願簽訂,自願在違背忠實義務後承擔財產損失的不利後果,對雙方理應有約束力,這與我國《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的無過錯方的損害賠償請求權有異曲同工之處。由此可見,「忠誠協議」體現了「法無明文禁止即可為」的民法原理,體現了民法上的意思自治、權利本位、過錯責任、誠實信用等基本原則,歸根到底是對財產權利自由處分的協議,應視為一種附條件的具有懲罰性的財產約定。實務中應根據實際具體情況確定忠誠協議的效力,而不能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從簽訂過程和約定內容來看,如果忠誠協議是雙方在自願的基礎上作出的真實意思表示,既沒有欺詐行為,也沒有脅迫之舉;其約定的內容合情合理,對約定的財產具有完全的處分權;且不違反公序良俗,不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的合法權益,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即不違反我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之規定的,應當認定該忠誠協議合法有效。因此,本案這份「忠誠協議」是合法有效的。
Ⅷ 婚姻法規定了夫妻忠實義務含義嗎
有的。
違反此規定需要依法承擔對應的責任。
《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Ⅸ 婚姻法規定夫妻之間互相忠誠和
這個當然沒有,忠誠與否全靠兩個人自己,婚姻法是管不了兩個人能否忠誠,婚姻法只能起著一種約束,不讓你隨隨便便,但真的到了非離不可的情況下,還是得離。
Ⅹ 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六條違反憲法關於夫妻忠誠義務規定 第七條使《婚姻法》中過錯方可以
過錯方少分或不分共同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