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社會性行為有哪些觀察法
㈠ 兒童的社會性行為有什麼
攻擊行為來可分為兩類,敵意源的攻擊行為和工具性攻擊行為。
第一類是指以傷害他人,使別人痛苦為目的的侵犯性行為。
第二類是指為了實現某種目標而以攻擊行為作為手段。到幼兒期,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在頻率、表現形式和性質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研究發現,學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有非常明顯的性別差異。
親社會行為又叫做積極的社會行為,或親善行為。它是指一個人幫助或者打算幫助他人,做有益於他人的事的行為和傾向。
反社會行為也叫做消極的社會行為,是指可能對他人或群體造成損害的行為和傾向學前兒童的親社會行為。
㈡ 幼兒行為觀察記錄可以從哪些方面
主要內容: 一、《指南》對觀察、了解兒童的意義. 1.提供了導向性的指引,幫助我們認識和理解兒童學習與發展的價值取向及其內涵。 2.提供了清晰的框架,幫助我們能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了解兒童。 二、怎樣理解和運用 1. 需要熟記其中的領域及其目標,在頭腦中建立一個完整兒童的學習與發展的整體形象。 2. 目標下的「典型表現」為我們指明了觀察、了解的不同維度,評估兒童的某一方面的學習與發展要從不同的維度去觀察、了解,要從多方面的信息對其作出綜合評估。 三、運用《指南》客觀、積極地觀察了解幼兒 1. 一日生活和游戲是兒童真實發展狀態的表現,是最佳觀察機會。 2.客觀記錄和描述兒童的行為表現是評價兒童和做課程計劃的前提。 1)對幼兒的表現要客觀地記錄和描述,這也是教師了解幼兒以及制訂下一步教育策略的基礎。客觀地記錄和描述而不是解釋性、判斷性的筆記。 2)在觀察中重點記錄有意義的行為表現。深入了解表現背後的原因、興趣和學習特點。觀察者並不是被動的,及時地捕捉有意義的行為,使之成為進一步觀察或者制訂課程計劃的基礎。 A與觀察目的相關的行為表現是有意義的。 B問開放性的問題了解幼兒的真實想法,促進和加深幼兒行為的意義 C以觀察到的有意義的行為表現為基礎,創造不同情境,讓幼兒探索新材料和與同伴互動,做進一步觀察。 與同事討論是一個非常好的提高觀察記錄質量的途徑,不同的人看同一個問題的角度不同,在他人的批評中反思,繼續練習,才能提高自己的觀察和記錄水平。 3.積極正面地分析和看待幼兒。 兒童能夠表現出任何一種能力都是一個過程,我們觀察、了解兒童需要善於發現兒童在這個過程中的每一點進步。 可借鑒《活用幼兒學習指標》介紹的一種方法,通過兒童表現的三種情形發現其的進步:A 最初朝向某項學習指標邁進的情形(萌發); B 朝向某項學習指標進步的情形(進步中); C達到某項學習指標的情形(達到)。 《指南》中說,游戲中觀察幼兒,最重要的是耐心和尊重。幼兒的能力和學習方式有個體差異,幼兒的學習和探究經常出現意想不到的情況,只要沒有危險,請給幼兒足夠的時間和寬容。而且最好不要過多干涉幼兒的游戲。一鳴在我的引導下,大膽指出自己的意願,一定程度上對我有了信任感,所以即便是游戲中,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選擇、自己去游戲,他都會用疑惑的眼神望向我,收到肯定的眼神後自由的參與到活動中。 了解幼兒,一日生活是一個良好的契機,他們的真實表現往往會反映在最習慣性的生活活動和游戲中。尋找顏一鳴在生活、游戲中的點點滴滴,觀察記錄再進行分析,幫助他更快的適應到新的生活、學習氛圍中。
㈢ 幼兒觀察形式有哪些
一、 掃描觀察法
這種方法是指觀察者在相等的時間段里對觀察對象依次輪流進行觀察。此法比較適合於粗線條地了解全班兒童的游戲情況,如可以掌握游戲開展了哪些主題,學前兒童選擇了哪些主題,扮演了什麼角色等一般行為特點。掃描觀察法一般在游戲開始和結束的時候運用較多。
二、 定點觀察法
觀察者固定在游戲中的某一區域定點進行觀察,適合於了解某主題或區域幼兒的游戲情況,了解學前兒童的現有經驗以及他們的興趣點、學前兒童之間交往、游戲情結的發展等動態信息,並且讓教師較為系統地了解某一件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避免指導的盲目性。定點觀察法一般多在游戲過程中使用。
三、 追蹤觀察法
觀察者根據需要確定1~2個學前兒童作為觀察對象,觀察他們在游戲活動中的各種情況,固定人而不固定地點。適合於觀察了解個別學前兒童在游戲中的發展水平。教師可以自始自終地觀察,也可以就某意識時段或某一情節進行觀察。
(3)幼兒社會性行為有哪些觀察法擴展閱讀:
幼兒觀察的目的:
幼兒觀察可以幫助幼兒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有效地刺激感覺器官,發展觀察力,促進智力發展,也是幼兒認識自然和社會的主要方法。可以激勵幼兒的求知慾和對周圍事物的興趣。
觀察目標是觀察的出發點。觀察前,教師必須明確想要了解幼兒的哪些行為表現,對教學和幼兒教育有什麼價值。教師可依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的幼兒發展水平,並圍繞該年齡階段幼兒的行為表現來確定觀察目標,選取合適的觀察角度,以獲取有價值的信息,了解幼兒的真實表現。
觀察分析要具體,教育措施要有可行性。教師對幼兒行為進行分析時,應注意針對當前的記錄進行具體分析,不要預判幼兒的行為特徵。同時,應針對具體行為具體分析,提出細致可行的教育措施,措施要有針對性,避免空泛。
例如,教師的措施中經常出現「增強幼兒自信心,培養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以後要加強觀察和教育」等大而空的表述,這類措施其實可以應用到任何一個觀察記錄中,缺乏針對性和指向性。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軼事記錄法:抓住幼兒有價值的行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幼兒觀察
㈣ 幼兒行為觀察的方法中,哪個方法適用於個體觀察
你好,我覺得你陪伴幼兒的時候,會更好地適用個體觀察的。也就是近距離接觸孩子,會比較好。
㈤ 學前兒童行為觀察描述的方法有哪些
實況詳錄法、日記式記錄法、軼事記錄法、樣本描述法
1.
實況詳錄法:是指觀察者在一段時間內持續不斷地、盡可能地記錄被觀察者所有的行為動作表現。
2.
日記式記錄法:對學前兒童做一段長時間的研究,以日記的方式記載學前兒童成長與發展中某特定范圍的情形。
3.
軼事記錄法:觀察者將感興趣的,並且認為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行為和反應,以及可表現兒童個性的行為事件隨時記錄下來,供分析兒童的行為所用。
4.
樣本描述法:詳盡的、連續的,或順序性的行為描述及當時情境的描述。描述的方法描述的方法是對自然發生的行為和事件的復制,觀察者記錄所觀察的資料,然後對事實作分類和分析
㈥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名詞解釋觀察法
自然觀察法是研究者有抄目的、有計劃地通過或藉助輔助儀器,對處於 的教師和學前兒童的行為進行系統考察,從而獲取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和教師開展學前兒童社會性教育。
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常見的觀察方法有:核對清單法;級別量表法;記敘性描述。觀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去感知觀察對象。
(6)幼兒社會性行為有哪些觀察法擴展閱讀:
眾所周知,如果被觀察人知道自己被觀察,其行為可能會有所不同,觀察的結果也就不同,調查所獲得的數據也會出現偏差。掩飾觀察法就是在不為被觀察人、物、或者事件所知的情況下監視他們的行為過程。
在某些情況下,用機器觀察取代人員觀察是可能的甚至是所希望的。在一些特定的環境中,機器可能比人員更便宜、更精確和更容易完成工作。
㈦ 幼兒常見的社會行為有哪些
學前期兒童有下列容易出現的行為問題:1.語言發育異常若孩子到了3歲仍不會講話,或詞彙特別少,用詞混亂錯誤等,則可能是智力低下、孤獨症、耳聾、特殊性語言發育遲緩等疾病。2.吃手指和咬指甲3—6歲兒童還有吃手指現象,也可能是某種心理問題引起的,如缺乏母愛、不被人關注、受到挫折失敗、恐懼不安或寂寞無聊等。3.口吃也叫結巴。孩子口吃時可能還伴有擠眉弄眼、歪脖子、搖頭、揮臂跺腳和呼吸急促等表現。主要由遺傳因素、腦損害、受驚嚇、過度緊張、父母關系緊張、突然變換環境以及模仿等造成。4.抽動有些孩子出現不自主的眨眼、聳肩、抽動鼻子、搖頭、皺眉等習慣性行為,稱作兒童抽動症,多見於男孩。造成的原因有過分緊張,也可能是因為眼角膜炎、氣管炎、脖子扭傷、落枕等未能及時治癒而導致。5.揪頭發手指不自主地捻、搓、揪頭發或眉毛,有時揪得像斑禿一樣。有些父母以為孩子得了皮膚病。究其原因還是與孩子緊張、焦慮等情緒有關。6.尿床有些孩子4歲之後仍經常尿床或尿褲子,原因有生理性和心理性兩個方面,前者包括遺傳因素、神經系統疾病等;後者包括受到驚嚇、失去母愛、突然改變環境、過度被溺愛、幼兒園恐怖症等。7.摩擦癖有些孩子經常貼近硬物摩擦陰部,有的撫弄摩擦生殖器。這還不屬於手淫,只能叫做摩擦癖。初始原因可能是陰部濕疹發癢、內褲過緊,或出自好奇而玩弄生殖器最後導致摩擦癖。8.偏食有些母親總是抱怨孩子不好好吃飯,吃飯時挑三揀四、邊吃邊玩。這種情況嚴重時還會導致營養不良、貧血、生長緩慢等。可能孩子體內缺乏某種元素、胃酸分泌減少,也可能孩子吃零食偏多、父母過分關注或吃飯時批評責備孩子等。
㈧ 簡述幼兒社會性行為問題的一般特徵是什麼
幼兒社會性行為問題的一般特徵有:持久性的困難、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為、不理會現實、幼兒生活中存在客觀困難。你好,望採納。
㈨ 兒童社會性的情感行為有哪些
兒童社會性的情感行為有哪些
社會性行為是人們在交往活動中對他專人或某一事件表現出的態度屬、言語和行為反應。社會性行為,根據其動機和目的,可以分為親社會行為和反社會行為兩大類。
親社會行為又叫做積極的社會行為,或親善行為。它是指一個人幫助或者打算幫助他人,做有益於他人的事的行為和傾向。反社會行為也叫做消極的社會行為,是指可能對他人或群體造成損害的行為和傾向學前兒童的親社會行為
學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
攻擊行為可分為兩類,敵意的攻擊行為和工具性攻擊行為。第一類是指以傷害他人,使別人痛苦為目的的侵犯性行為。第二類是指為了實現某種目標而以攻擊行為作為手段。到幼兒期,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在頻率、表現形式和性質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研究發現,學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有非常明顯的性別差異。
社會性行為的影響因素
(一)生物因素
(二)環境因素
(三)認知因素
社會性行為的培養和訓練
(一)移情訓練
(二)交往技能和行為訓練
(三)善用精神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