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合同定金罰則
A. 合同法哪條規定定金不能超過20
合同法中並沒有相關規定,擔保法中規定,定金的數額由當事人約定,但不得超過主合同標的額的百分之二十。
法律依據: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五條當事人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後,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擔保法》第八十九條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後,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第九十條定金應當以書面形式約定。當事人在定金合同中應當約定交付定金的期限。定金合同從實際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
第九十一條定金的數額由當事人約定,但不得超過主合同標的額的百分之二十。
(1)合同法合同定金罰則擴展閱讀:
合同的含義
雙方或多方當事人(自然人或法人)關於建立、變更、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協議。此類合同是產生債的一種最為普遍和重要的根據,故又稱債權合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所規定的經濟合同,屬於債權合同的范圍。合同有時也泛指發生一定權利、義務的協議。又稱契約。如買賣合同、師徒合同、勞動合同以及工廠與車間訂立的承包合同等。
B. 請問合同法中的罰則有哪些,如定金罰則,其他有哪些呢
第一百一十三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得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經營者對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第一百一十四條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
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第一百一十五條 當事人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後,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第一百一十六條 當事人既約定違約金,又約定定金的,一方違約時,對方可以選擇適用違約金或者定金條款。
C. 什麼是合同法中的定金罰則
定金罰則即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後,定版金應當抵作價款權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應該雙倍返還定金。
《合同法》規定:「當事人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後,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應該雙倍返還定金」。
D. 合同法中的定金與訂金有什麼區別。
首先,「訂金」在法律上並沒有嚴格的界定,從文字的理解上來說,「訂」的含義是訂立、預訂之意。
而「定金」在法律上有比較嚴格的界定。所謂定金,是指合同當事人為了確保合同的履行,依據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雙方的約定,由當事人一方在合同訂立時或者訂立後履行前,按照合同標的額的一定比例(不超過20%),預先給付對方當事人的金錢或其替代物。它是作為債權擔保的一定數額的貨幣,它屬於一種法律上的擔保方式,目的在於促使債務人履行債務,保障債權人的債權得以實現。
定金依法律性質不同可以有多種分類,如證約定金、成約定金、違約定金、立約定金等。我國定金在《擔保法》上是債的一種擔保方式,在《合同法》上是承擔違約責任形式之
一,其基本法律性質是違約定金,並具有擔保合同履行的性質。「定金」的作用有兩種情形:簽合同時,對定金必需以書面形式進行約定,同時還應約定定金的數額和交付期限。給付定金一方如果不履行債務,無權要求另一方返還定金;接受定金的一方如果不履行債務,需向另一方雙倍返還債務。債務人履行債務後,依照約定,定金應抵作價款或者收回。
1、合同正常履行時,定金充作價款或由交付方收回;
2、合同不履行時,適用定金罰則:即交付方違約的,無權收回;接受方違約的,應雙倍返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百一十八條規定:「當事人交付留置金、擔保金、訂約金、押金或者訂金等,但沒有約定定金性質的,當事人主張定金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根據最高法院在2000年12月8日公布的"關於適用《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定金的類型和適用主要有如下幾種:
1、訂約定金。「解釋」第一百一十五條規定了訂約定金。訂約定金即立約定金,其設立是為了擔保主合同的簽訂。訂約定金的特點是,其法律效力的發生與主合同是否發生法律效力沒有關系。凡在意向書一類的協議中設定了訂約定金,其法律效力自當事人實際交付定金時就存在,在其所擔保的訂約行為沒有發生時,對拒絕訂立主合同的當事人就要實施定金處罰。
2、成約定金。「解釋」第一百一十六條規定了成約定金。作為主合同成立或生效要件而約定的定金,稱之為成約定金。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有成約定金的,定金未交付,則合同不成立或不生效。若當事人約定定金並明確表示定金的交付構成合同的成立或生效要件的,該定金具有成約定金的性質。但是,為了鼓勵交易,如果主合同已經履行或者履行了主要部分,即使給付定金的一方當事人未按約實際交付定金,仍應當承認主合同的成立或生效。
3、解約定金。「解釋」第一百一十七條規定了解約定金。解約定金是指以定金做為保留合同解除權的代價,即支付定金的一方當事人可以放棄定金以解除合同,接受定金的一方當事人也可以雙倍返還定金以解除合同。需要注意的是,當事人一方雖然以承擔定金損失解除了合同,但在守約的當事人因合同解除受到的損失大於定金收益的情況下,解約方仍然應承擔損害賠償的責任。
4、違約定金。
《擔保法》第八十九條對違約定金作了規定,"解釋"第一百二十條、第一百二十二條對違約定金作了補充規定。違約定金是指以定金的放棄或者雙倍返還作為違反合同的補救方法而約定的定金。《擔保法》規定以當事人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作為適用定金罰則的條件,"解釋"進一步對"不履行"分不同情況作了不同規定。一是明確規定違約定金處罰的條件不但要有遲延履行等違約行為,還要有因該違約行為致使合同目的落空的結果,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二是主合同部分得到履行,部分沒有履行,一方當事人因此受到了損失,但是合同的目的沒有完全落空,這時,既要對不完全履行合同的當事人進行定金處罰,又不能使定金全部被罰。三是因不可抗力、意外事件或第三人過錯致使主合同不能履行,能否適用定金罰則的規定。對於因不可抗力、意外事件致使主合同不能履行的,不適用定金罰則。因合同關系以外第三人的過錯,致使主合同不能履行的,適用定金罰則。當事人一方受定金處罰後,可以依法向第三人追償。
而訂金在法律上是不明確的,也是不規范的,在審判實踐中一般被視為預付款,即使認定為一種履約保證,這種保證也是單方的,它只對給付方形成約束,即給付方對收受方的保證。若收受方違約,只能退回原訂金,得不到雙倍返還;若給付方違約,收受方會以種種理由把訂金抵作賠償金或違約金而不予退還。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和《擔保法》規定,定金與訂金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交付定金的協議是從合同,依約定應交付定金而未付的,不構成對主合同的違反;而交付訂金的協議是主合同的一部分,依約定應交付訂金而未交付的,即構成對主合同的違反。
2、交付和收受訂金的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債務時,不發生喪失或者雙倍返還預付款的後果,訂金僅可作損害賠償金。
3、訂金的數額在法律規定上有一定限制,例如《擔保法》就規定定金數額不超過主合同標的額的20%;而訂金的數額依當事人之間自由約定,法律一般不作限制。
4、定金具有擔保性質,而訂金只是單方行為,不具有明顯的擔保性質。
可見定金和訂金雖只一字之差,但其所產生的法律後果是不一樣的,訂金不能產生定金所有的四種法律效果,更不能適用定金罰則。
E. 定金合同與損害賠償怎麼規定
定金責任的承擔不能替代損害賠償責任,兩者應該區分開來。如果一方違約造成實際損失,另一方適用定金罰則的同時,可同時請求損害賠償。但是適用定金罰則和損害賠償的總值不能大於標的物的價金總和。 定金責任與損害賠償責任可以同時適用,但是應按照以下原則處理,即當違約行為沒有對另一方當事人造成損害或者小於定金的數額時,應當適用定金罰則;當損害賠償數額大於定金的數額時,定金罰則仍然應當適用,但是定金罰則所產生的對非違約一方當事人的收益應當從非違約方所受到的損失中扣除,對不足彌補損害的部分,非違約一方當事人仍然可以要求違約方賠償。因為定金是法定的責任,不以實際損失的發生為前提,而賠償損失的基本性質在於補償性,即填補當事人因違約行為所受到的不利益,主要是經濟上的損失。一方當事人違約後,為保護當事人權益應通過損害賠償責任的適用使受害一方當事人期望通過合同的履行而能取得的利益得以直接或者間接的實現,所以定金責任可以與損害賠償責任合並適用。但合同中約定定金條款的,如違約造成非違約方的損失小於定金的數額的,原則上首先適用定金條款,此時可以認為定金責任已經將損害賠償責任吞並,不應再重復計算損害賠償數額;如確實造成受害方較大損失而定金不能完全彌補的,方可同時適用賠償責任條款。這樣處理,符合違約責任承擔中的損益相抵等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六條:「當事人既約定違約金,又約定定金的,一方違約時,對方可以選擇適用違約金或者定金條款。」由此可見定金和違約金是不能同時適用的。 但是,合同法沒有規定定金條款和損害賠償能否同時適用。有人認為,根據損益相抵原則,定金與損害賠償不能同時適用。但是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民事審判實務問答》做了如下回答。 1、當定金責任與損害賠償責任同時並存時,不適用損益相抵原則,而應採用定金責任與損害賠償責任同時適用。 2、定金責任基於一方當事人不履行、不完全履行、遲延履行而導致的根本違約產生,與是否發生損害結果無關;損害賠償責任則因實際損害結果的發生而產生,沒有實際損害結果則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可見,定金責任與損害賠償責任並非基於同一原因產生。而損益相抵原則要求賠償權利人所獲益與遭受的損失基於同一原因產生。同一原因是指受害人所獲利益與遭受的損失之間具有相當因果關系。 3、適用損益相抵原則計算實際賠償額與意思自治原則和公平原則相悖。定金責任是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為確保債務履行而預先設定的。盡管在約定定金數額時,當事人會考慮違約可能導致的損害後果,但從定金制度的設置目的上看,其出發點和最終目標是維護非違約方的合同利益。
F. 合同法的三金(定金、違約金、賠償金)適用規則
在合同糾紛中,定金、違約金和賠償金(以下簡稱「三金」)的糾紛較為常見。為最大限度的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筆者擬參照、及其司法解釋,談談「三金」在合同中的適用。 所謂定金,是指合同當事人為確保合同的履行,依據法律和合同的規定,由一方按合同標的額的一定比例預先給付對方金錢或其他代替物。我國《合同法》第115條規定,當事人為保證合同順利履行,一方可以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擔保,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義務的,無權要求返還;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義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這里的「雙倍返還定金」即為合同法上所稱的「定金罰則」。 違約金,是指由當事人通過協商預先確定的在違約發生後作出的獨立於履行行為以外的給付。違約金的約定雖然由當事人自由約定,但這種自由不是絕對的,而是受限制的。我國《合同法》第114條規定,「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由於違約金是在訂立合同時事先約定的,因此,它與違約發生後所造成的實際損失不可能完全一致,約定的違約金過高或過低,當事人均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減少或增加,以更好的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賠償金,是指一方當事人因對方違約而造成損害,從而要求違約方賠償與損害結果相當的金錢或財物。事實上,定金和違約金都具有賠償金的性質,只不過定金和違約金都是當事人事先約定的,而賠償金則要以實際發生的損失為前提。在賠償金中,非違約方對損害後果證據的收集是十分重要的,如果非違約方在違約發生後不能證明違約所造成的實際損害,則不能適用賠償金。因此,當事人在選擇適用「三金」時,最好是事先根據情況約定違約金或定金,這樣就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在「三金」的關系中,除定金和違約金不能同時並用外,定金和賠償金、違約金和賠償金是能夠並用的。我國《合同法》第116條規定,「當事人既約定違約金,又約定定金的,一方違約時,對方可以選擇適用違約金或者定金條款。」由此可見,定金與違約金雖然都具有制裁違約的性質,但是,針對同一違約行為兩種責任是不能同時並用的。由於定金責任是一種獨立的責任形式,其適用不以實際發生的損害為前提,所以,定金不能替代賠償金,也就是說既不能將定金作為賠償金的最高限額,也不能在計算賠償金時將定金列入其中,定金和賠償金是可以並用的。違約金也不以實際損害為前提(即不管是否發生了損害,只要違約違約方都應當支付違約金),但由於違約金本身可以視為約定的賠償金,因此,一般情況下,在同一合同中適用違約金後就不能再適用賠償金。當然,如果違約金的支付不足以彌補實際損失,受害人還可以要求賠償損失。 定金和違約金雖然不能同時並用,但在合同同時約定定金和違約金的情況下,是選擇適用定金還是選擇適用違約金其結果卻大不相同。 適用「三金」後合同是否還應繼續履行呢?那要根據不同的情況而定。在適用違約金的情況下,由於違約金的支付是獨立於合同履行之外的,因此違約金的支付並沒有給予債務人一種違約的權利,債務人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繼續履行合同。在約定定金的情況下,如果雙方約定的是違約定金(指當交付定金一方不履行合同約定的,另一方可以沒收定金;反之,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則違約方承擔定金責任後,還應繼續履行合同;如果當事人特別約定定金是解約定金(以定金作為保留合同解除權的條件,即交付定金的人可以拋棄定金來解除合同,收受定金的人也可以雙倍返還定金來解除合同),則當事人可以在拋棄定金或雙倍返還定金以後解除合同,不再履行合同。支付賠償金後合同是否應繼續履行,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可由當事人協商而定。
G. 合同被解除後能否適用定金罰則
實踐中常常會遇到合同被解除的情形,此時一方當事人或基於合同被確定已經解除的事實要求適用定金罰則,或在請求法院確認解除合同的同時要求適用定金罰則。然而如何從法律上評價此等要求,認識截然相反。支持者認為,合同中的定金條款本身即可視為履約不能時的善後安排,自然可以適用定金罰則;反對者則認為,合同既已解除,自然無法再援引已被解除合同中的定金條款,只能依據合同法第九十七條、第一百零七條之規定就存在的損失請求賠償。 其實,對此問題的解決僅需緊緊把握合同解除的性質以及定金條款的性質即可。合同解除系合同尚未開始履行或未按約定完全履行時,因當事人原因或當事人以外的原因致使合同不再繼續履行的情形,其有當事人約定解除和法定解除兩種形式。對於前者,可基於合同預先約定的解除條款或合同進入履行狀態後的當事人合意;對於後者,可基於合同法第九十四條的總則規定或分則中如第一百六十七條、第二百六十八條等具體規定。從解除事由看,又分為可歸責於當事人的事由和不可歸責於當事人的事由(如不可抗力、行政事項等)。 至於定金條款,依據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五條之明確規定即為債權的擔保,定金罰則的適用前提即為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雖然理論上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中有訂約定金、成約定金、解約定金的分類,但實踐中的定金條款卻多表現為定金的一般表述。依《解釋》第一百二十條第一款因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或者其他違約行為,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可以適用定金罰則。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以及第一百二十二條因不可抗力、意外事件致使主合同不能履行的,不適用定金罰則之規定,在可歸責於當事人的原因出現時,定金罰則可被適用,在因不可歸責於當事人的原因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時,定金罰則不應被適用。這些規定系對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五條規定的進一步補充,應該是有益的、必要的補充,這從《解釋》在合同法實施一年後出台的時間上也可看出。因定金罰則具有懲罰性,所以,適用時應當遵循有過錯才有定金罰則承擔之原則,這與我國民事責任體系中賠償原則、恢復原則為主體的情形一致。但是,一旦落入定金罰則的規制范圍之內,則決不含糊,所以即有《解釋》第一百二十條第二款當事人一方不完全履行合同的,應當按照未履行部分所佔合同約定內容的比例,適用定金罰則之規定。 就定金罰則可被適用的情形來看,因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或者其他違約行為,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之外觀表現與合同法第九十四條中第四項關於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之外觀表現並無二致。所以,此情形下對方當事人一方面可以依據合同法規定要求解除合同,另一方面可以依據《解釋》要求適用定金罰則自無異議。這時,持反對意見者認為,合同既已解除就自然無法再援引已被解除合同中的定金條款的觀點首先要面臨法律淵源上的障礙;其次,該觀點要接受法理上的檢驗。合同法的相關條款同樣也揭示了反對意見法理上的欠缺。合同法第九十七條規定:合同解除後,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根據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採取其他補救措施,並有權要求賠償損失。第九十八條規定: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不影響合同中結算和清理條款的效力。這是合同法在規定了合同解除後對善後事項安排的相關規定的一部分。其旨在區分合同解除時對合同權利義務與非合同權利義務的區別處理,並非所有合同中涉及的權利義務均為合同權利義務,所以,第九十七條關於尚未履行的只能是合同權利義務,無論定金是否給付均不能視為已經履行的情形,後者同樣僅指合同權利義務的開始實際履行。同理,第九十八條關於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只能在僅指合同權利義務時,才有不影響合同中結算和清理條款的效力的可能,因為既為結算和清理條款,當然就含此時的相關權利義務之規定。明乎此,就能明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關於違約責任的原則規定與合同解除的關系,也就明白了《解釋》第一百二十條第一款法律另有規定之規定並不成為支持方觀點的障礙。雖然相關的所有法律都沒有明確規定合同解除後可以適用定金罰則,但如果我們不機械理解法律的話,就可以不太費力地得出這樣的結論:當合同因可歸責於一方當事人的原因被解除時,定金罰則自可適用。江蘇省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江蘇省蘇州市金閶區人民法院:張雲峰 陸劍萍
H. 違約定金罰則
首先明確定金罰則的意思: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五條的規定,當事人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後,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由此可知,定金罰則適用於合同雙方當事人,並不以對方在合同中免除自己責任而排除它的適用。Z學士在網上發現了一篇與你相似經歷的新聞報道,供你參考:
到期不交車 雙倍返定金
--------------------------------------------------------------------------------
來源於:中山商報 2006年7月24日 第 380 期 A8版
車行合同約定,購車者在約定期限內取消訂購將沒收定金,而車行未按時交車,則無需承擔任何責任。這樣的合同條款合理嗎?
敬告:本文版權歸中山網所有,轉載時請註明出處,必須保留網站名稱、網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隨意刪改文章任何內容,我社將保留法律追究權利。 http://www.zsnews.cn
事發〈〈
面對「霸王條款」,無奈訂下愛車
2005年11月1日,三鄉鎮的鄭先生在中山某4S店看中一款期待已久的「銳×」轎車,當即與車行簽訂合同,車價約27.48萬元。據車行稱,由於此款車屬熱銷車,要等75天左右,才能提供現貨。但若鄭先生願意加價,則能提前拿車。由於不急於用車,鄭先生還是想等到約定的期限再提車。
在簽訂《購車合同》時,其中的第四條和第五條卻令鄭先生感到有些不滿。該合同第四條約定:「因乙方(鄭先生)是根據樣車訂購新車的,乙方預付定金後75天內不得取消訂購,否則視為乙方違約,甲方(汽車銷售公司)有權沒收乙方所交定金。如在上述期間屆滿仍未到貨,則乙方有權取消訂購,甲方應無條件無息返還乙方所付定金。」也就是說,在此期限內,鄭先生若取消訂購,1萬元的定金便拿不回來,但若車行在約定期限內不能交車,只須返還1萬元。第五條約定:「由於車輛型號……供貨數量等更新較快,且非甲方所能控制……因上述原因甲方不能按訂購車輛供貨時,甲方均不屬於違約,乙方也放棄追究甲方責任的權利。甲方不能供貨時,乙方可選擇退回定金或選購其他車輛。」
看來已經別無選擇,愛車心切的鄭先生只好接受了該合同,並於當天支付購車定金1萬元。
糾紛〈〈
未按時供車,僅肯賠3000元
然而,令人不愉快的事情終於發生了,等到75天期滿後,車行告訴鄭先生,該車尚未到貨,希望鄭先生再等等。
既然約定的時間內車行未能提供車輛,鄭先生隨後向車行發出《解除合同通知書》,要求解除購車合同及返還雙倍定金2萬元,但車行堅決不肯,只肯返還鄭先生預付的定金1萬元和所謂的3000元「罰款」。
面對不合理的「霸王條款」,鄭先生決定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
一審〈〈
適用定金法則,「霸王條款」無效
今年4月,市人民法院對此案進行了審理。庭審上,鄭先生認為《購車合同》是格式合同,該格式合同第四條約定違反了《擔保法》的強制性規定,也就是定金法則。
根據《擔保法》的有關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向對方交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後,定金應當折作價款或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依據該法則,鄭先生認為車行不能按時供車,屬違約行為,請求判令車行雙倍返還購車定金2萬元。
而車行認為,合同第四條是雙方對交貨期限的一個預期性約定,本身並未免除一方的責任而加重對方的責任和排除對方的主要權利,故不構成合同法規定的格式條款。雙方約定若鄭先生取消訂購則該公司無條件無息返還定金,也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強制性條款。
市人民法院經審理後認定,《購車合同》第四、第五條有關車行在合同約定的期限內沒法交車不負擔違約責任的約定,違反合同法的相關規定,故應認定為無效。4月20日,中山市人民法院一審判決車行雙倍返還定金2萬元給鄭先生。
終審〈〈
雙倍返還定金
一審宣判後,車行向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車行認為,由於「銳×」轎車是熱門新車,鄭先生明知車行不能保證在約定的訂購期內能交貨,仍與車行簽訂合同,表明車行並沒有隱瞞或利用優勢地位等強迫與其簽訂合同。
第四條的規定也不存在不公平性。因為與鄭先生簽訂合同後,在這75日內,車行不能因為有人加價購買或者價格上升等原因而單方取消原告的訂貨,該約定只是因為該款新車非常熱銷,而可能不能准時到貨的一種特殊處理。
鄭先生則認為,車熱銷不熱銷,能不能按時到貨,是作為一名普通消費者沒有義務也沒有權利了解或知悉的一些行業內部消息。合同第四條和第五條均約定了免除車行責任而排除本人的主要權利,應依法視其為無效條款,理應雙倍返還定金。
6月18日,中山市中級人民法院進行公開審理,並當庭宣判「維持原判,駁回上訴」。
法院認為,《購車合同》第二條明確寫明鄭先生所交的1萬元為「定金」,依照定金罰則,車行違約應雙倍返還定金。合同第四條對定金的特別約定,並沒有明確排除對收取定金的車行不適用定金罰則。因合同第五條由於並不涉及逾期交付車輛的責任問題,故不適用於處理本案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