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革法社會背景
❶ 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1、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廣大農民翻了身做主內人,解放了農村成產力容。
2、共產黨威信提高,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
3、農業生產的發展為工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廣闊的市場,為國家工業化建設准備了條件。
4、地主階級被消滅,摧毀了美蔣反動集團的社會基礎,鞏固新中國政權。
(1)土地改革法社會背景擴展閱讀
1、背景:
地主、富農佔有大部分土地,殘酷剝削和壓迫農民。而貧農、中農和雇農佔有少量土地,終年辛勤勞動,受盡剝削,生活不得溫飽。這種封建的剝削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新解放區的農民迫切要求取得土地。
2、文件的頒布: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它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3、結果:
除西藏,新疆等少數民族地區和台灣以外,全國普遍地實行了土地改革,全國3億農民分得了7億畝土地和大批生產資料,免除了過去每年向地主交納700億斤糧食的苛重地租。
❷ "土地改革"的背景
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農民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所有制的革命運動。舊中國的土地制度極不合理,占農村人口總數不到10%的地主、富農約佔有農村70~80%的耕地,他們以此殘酷地剝削農民,而占農村人口總數90%以上的貧農、雇農和中農,則只佔有20~30%的耕地,他們終年辛勤勞動,卻不得溫飽。這是舊中國貧窮落後的主要根源之一。中國共產黨為打倒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完成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務,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就領導農民開展打倒土豪劣紳和反對重租、重息、重押、重稅等斗爭。十年內戰時期,在革命根據地開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爭和查田運動,實行土地革命。抗日戰爭時期,為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缐,以減租減息的政策代替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解放戰爭時期,解決解放區的土地問題,是奪取全國勝利的基本保證。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簡稱《關於土地問題的指示》(亦稱《五四指示》),把抗日戰爭時期削弱封建的減租減息政策改變為消滅封建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因而獲得了廣大農民的擁護,他們踴躍參軍參戰,支援前缐,鞏固解放區,積極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軍事進攻。
1947年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全國土地會議,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並於10月10日經中共中央批准正式公布。其中規定:「廢除封建半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鄉村農會接收地主的牲畜、農具、房屋、糧食及其它財產,並徵收富農上述財產的多餘部分」;「鄉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鄉村農會接收,連同鄉村中其它一切土地,按鄉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統一平均分配」。此外,對若干特殊土地財產及分配中若干特殊問題的處理辦法、土地改革執行機關及保護工商業等,也作了具體規定。
《土地法大綱》的公布,明確了土地改革的方向和辦法。各大解放區還根據各自的具體情況,分別制定了實行《土地法大綱》的補充條例。接著在各解放區迅速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群眾運動的高潮。1947年12月,毛澤東發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1948年1月,任弼時發表《土地改革中的幾個問題》,糾正土改運動中的「左」的偏向。1948年4月1日,毛澤東在晉綏幹部會議上講話,提出土地改革的總路缐是: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這樣,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政策就更加完備、土地改革運動就更加健康地發展。土地改革運\動滿足了農民的土地要求,激發了群眾的革命熱情,使解放戰爭獲得了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的源泉,有力地保證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解放戰爭時期,全國已有一億四千五百萬農業人口的地區實行了土地改革,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做到了耕者有其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在擁有三億一千萬人口的新區進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9月為止,除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及台灣省外,全國普遍實行了土地改革。
❸ 兩次土地改革的時代背景
國共對峙時期的土地革命(1931年實行的土地政策)簡單記憶為:「依聯限,保消變」
依:依靠貧農、雇農
聯:聯合中農
限:限制富農
保:保護工商業發展
消:消滅地主階級
變:變封建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
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沒有土地改革,你說的是新中國剛剛誕生時的三年恢復時期的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中國土地改革法》).
我覺得區別是:時代背景、范圍、手段和目的不同
1931年的時候我黨正處於被國民黨圍剿的內戰時期,在南方建立的蘇維埃政權和農村革命根據地面積也不大,所轄人口也不多,時局於我們很險峻.這個時候土改,很具有一些拉攏農民,爭取民心的意思,比如公審槍斃惡霸大地主、當眾燒毀地契、瓜分財主全部家產等等,土改得比較狠和絕!比較不計代價和後果.(「打土豪,分田地」)
1950年開始的土改,正值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國家亟待恢復經濟,農業是國家的基礎產業,農業為主是中國的國情,所以先要土改,這次土改范圍是在所有已經解放的大陸地區,全國3億多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分到了7億畝土地和大量農具、畜力.因為已經是和平建設時期,全國局勢基本清晰,所以就不再需要特別狠和絕的手段進行拉攏.對地主當然是要打擊消滅,但是也分給地主一份他自己應得的份地,讓他自己勞動,自食其力,而不是趕盡殺絕(我認為這個是最主要不同點).對富農是保留態度,建議其主動無產階級化.對於中農貧農雇農則和上面基本一樣。
非常好的答案,附上鏈接:http://zuoye..com/question/.html
❹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是在什麼背景下頒布的求大神解答
承包期內,因自然災害嚴重毀損承包地等特殊情形對個別農戶之間承包的耕地和草地需要適回當調答整的,必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級人民政府農業等行政主管部門批准。承包合同中約定不得調整的,按照其約定。
而你妹妹,就算結婚了,按土地承包法第三十條 承包期內,婦女結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發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婦女離婚或者喪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發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
❺ 中國歷史上三次土地改革的內容,背景,路線,意義
注意:這也是從網上尋找出來的,高中學的只記得它的年份了。
第一次是抗日戰爭時期(1941年),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義:減輕了地主的封建剝削,改善了農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農民抗日和生產的積極性,有利於聯合地主一致抗日。
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全國土地會議,決定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貫徹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的土地改革總路線。
意義:這種土地政策極大地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為了保衛勝利果實,翻身農民踴躍參軍,積極支援前線。農民的支持,成為解放戰爭迅速取得勝利的一個可靠保證。
第三次是新中國成立後鞏固政權的斗爭時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為減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階級,以利於穩定民族資產階級,早日恢復發展農村經濟,實行了經濟上保存富農經濟,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意義:1.1952年底,全國土改基本完成,3億多無地或少地的的農民分到了土地;2.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徹底改變了農村的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3.廣大農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4.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5.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6.摧毀了美蔣反動集團的社會基礎;7.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活動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准備了條件。
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是在怎樣背景下頒布的
過渡時期的革命戰爭到抗日戰爭的戰爭,毛澤東召開了「27」發布會上,強調平等的土地分配一個優先順序。
❼ <土地改革法>推行的背景是什麼
掀起了土地改革運動。採取保護民族工商業的政策。為了深入地發動群眾,各地政內府都派出 土改工作容團深入農村,發動農民群眾\\\,建立農會,組織農民向封建地主階級開展斗爭,建立了城鄉最廣泛的反封建統一戰線。在土改中,對於地主分子,除個別罪大惡極、民憤極大的予以鎮壓外,都分給一定數量的土地,讓其在勞動中改造成為新人。 土地改革運動是有領導地分期分批進行的,每期一般經歷了發動群眾、劃分階級成分、沒收和分配土地、復查總結等階段。到1952年底,除西藏等少數地區外,土地改革在全國農村勝利完成。 背景:為工業化道路打下積極基礎 當時新中國大部分人民沒糧食 土地掌握在少數人手裡 廣大農民迫切需要土改。
❽ 簡要回答「土地改革法」頒布的背景及其土改的結果。答案
背景:地主、富農抄佔有大部分土地,殘酷剝削和壓迫農民。而農民、中農和雇農佔有少量土地,終年辛勤勞動,受盡剝削,生活不得溫飽。這種封建的剝削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新解放區的農民迫切要求取得土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它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結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廣大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准備了條件
❾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是在什麼背景下頒布的你認為它的實施有何重大歷史意義求大神解答啊啊啊
新中國成立後鞏來固政自權的斗爭時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為減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階級,以利於穩定民族資產階級,早日恢復發展農村經濟,實行了經濟上保存富農經濟,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意義:1.1952年底,全國土改基本完成,3億多無地或少地的的農民分到了土地;2.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徹底改變了農村的生產關系;3.廣大農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4.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5.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6.摧毀了美蔣反動集團的社會基礎。
❿ 1958年土地改革的背景和內容
總得來說就是先把地主的土地分給人民,再從人民集中到合作社。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討論並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於30日公布施行。《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藉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到1953年春,全國除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以及台灣省外,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務。農民真正獲得了解放。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從此被徹底被摧毀,地主階級也被消滅。
第二次土地改革:
1953年到1956年。在保留農民土地私有制基礎上的農業互助組和初級合作社的土地改革,這次土地改革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三大改造」之一。
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又叫農業合作化運動,仿照蘇聯建立合作社。從1951年12月開始,中共黨中央頒發了一系列的決議,規定了中國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到1956年底,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在經歷了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三階段後基本完成,全國加入合作社的農戶達96.3%。自此,中國建立起了社會主義性質的土地制度。
第三次土地改革:
1958年到1978年。土地集體所有制下的高級農業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土地改革。
雖然新中國在第二次土地改革中建立起了社會主義性質的土地制度,但是由於歷史的種種原因,中國國內生產的有限性,尤其是糧食供給的有限,中國出現了糧荒,為此有人將原因歸結為國家對土地控制的力度不夠,所以又進行了第三次土地改革。這次土地改革的目的被宣傳為加強發揮集體生產的優越性。這一次土地改革後的土地制度在中國存在了25年。
改革開放前,中國城鎮國有土地實行的是單一行政劃撥制度,國家將土地使用權無償、無限期提供給用地者,土地使用權不能在土地使用者之間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