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一切社會的法的作用

一切社會的法的作用

發布時間: 2021-03-02 08:18:29

① 法律有哪些作用

截至2019年11月,中國現行有效的法律有300部。法律可以說是社會的基礎,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的規范體系。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國家的統治工具。那麼,法律具體有什麼作用呢?
1、潤滑人體:水是人體關節潤滑液的主要來源,同時也是潤滑消化道和泌尿系統的黏性液體的主要成分。2、維護細胞:水是人體結構的重要成分,它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參與維持細胞的正常形狀和完整細胞膜的組成;並保持皮膚的潤滑和彈性,對於維持正常細胞功能具有關鍵作用。

首先,我們要明確法律的概念。法律是維護國家穩定、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最強有力的武器,也是捍衛人民群眾權利和利益的工具,也是統治者統治被統治者的手段。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
法律的作用:
1、明示作用:法律的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告知人們,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行為是非法的。
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使人們知曉法律而明辨是非,即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中什麼是絕對禁止的,觸犯了法律應受到的法律制裁是什麼,違法後能不能變通,變通的可能性有多少等。
2、矯正作用: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的強制執行力來機械地校正社會行為中所出現的一些偏離了法律軌道的不法行為,使之回歸到正常的法律軌道。

3、預防作用:法律的預防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的明示作用和執法的效力以及對違法行為進行懲治力度的大小來實現的。法律的最終作用就是維護社會秩序,保障社會群眾的人身安全與利益。

② 社會保障法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是什麼

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在我國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是建立和發展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

市場經濟是人類社會歷史進步過程中不可逾越的經濟發展階段,而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是市場經濟建立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

保護勞動力的再生產和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機制所形成的優勝劣汰,必然會造成部分勞動者被迫退出勞動崗位,從而使其本人和家庭因失去收入而陷於生存危機;社會保障通過提供各種幫助使這部分社會成員獲得基本的物質資料,維持基本生活水平,從而使勞動力的再生產成為可能。市場經濟要求建立勞動力合理流動機制,社會保障通過建立全社會統一的保障網路,打破了勞動者自我保障或企業保障的局限,使勞動者在更換勞動崗位和遷徙時沒有後顧之憂,促進了勞動力的合理流動與合理配置。此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日益增多的社會保障項目,必然給社會成員提供更多的社會保障服務,而社會保障的服務性工作的增多,也會增加勞動者的就業機會。

市場經濟要求平衡社會供求關系,保持投資結構的合理化和保證投資收益。社會保障的支出是隨著市場經濟的增長或下降的運行變化情況而增減的。在經濟發展強勁、失業率下降時,社會保障的支出會進行相應的縮減,社會保障基金的存儲規模必然會因此增大,從而減少社會需求的急劇膨脹;而當經濟衰退、失業增加時,社會保障的支出會相應地增多,給失去職業和生活困難的人們提供相應的購買能力,喚起社會的有效需求,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社會的經濟復甦。可以說,社會保障具有調節市場經濟中供求關系的蓄水池作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平抑經濟過熱或過冷的現象,促進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社會保障基金經過長期的積累,會形成龐大的資產,成為投資融資的一大財源。如果國家通過立法規定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項目和投資比例,指導投資的方向,會促進社會保障基金向國家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投資,從而成為國家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有效手段。同時,社會保障基金的有效投資收入,也會使社會保障基金本身保值增值。

目前,國際社會對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已經形成這樣的共識,即社會保障不能被簡單地看作是對國家的一種負擔,而應該把它看作是為了在經濟中使工作能力、效率和動力保持高水平的一種手段;如果一個國家缺少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缺少產業工人的社會保險,那麼,這個國家構建任何一種市場經濟體制都是不可能的。這種認識,值得我們深思。

2、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是社會公平的調節器

社會公平,是人類社會發展中客觀產生的一種需要。社會公平體現在經濟利益方面主要是社會成員之間沒有過份懸殊的貧富差別,即所謂「不患貧患不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收入分配機制與競爭機制相聯系,必然形成社會成員之間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不均等,甚至收入相差十分懸殊,強者成為富翁,弱者陷於困境。為了解決這一社會問題,就需要運用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干預,通過提供社會保障措施,通過對社會成員的收入進行必要的再分配調節方式,將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適當轉移給另一部分缺少收入的社會成員,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縮小社會成員之間的貧富差距,彌補市場經濟的缺陷,緩和社會矛盾,以促進社會公平目標的實現。

3、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安全網

沒有社會的穩定,就沒有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社會保障則是社會穩定的重要防線。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安全體系,它通過對沒有生活來源者、貧困者、遭遇不幸者和一切工薪勞動者在失去勞動能力或工作崗位後提供救助,滿足基本生活需要。保證其基本生活需求,消除社會成員的不安全感,以維護社會穩定。因此,社會保障又被譽為「社會安全網」和「社會減震器」。

③ 法律社會作用及法律的規范作用是

法的規范作用和社會作用

2005-7-26
法的作用可以分為規范作用與社會作用兩類。一方面,法律是調整人們行為或社會關系的規范,所以法律具有各種規范作用;另一方面,法律是一定的人們的意志的體現,反映了他們的利益要求,所以法律具有各種社會作用。英國學者拉茲曾經指出:「每一個法律制度必然有規范的作用,也總會有社會的作用。把規范的作用歸於法是根據法的規范性;把社會作用歸於法是根據法所具有的或預期的社會效果。」法的規范作用是基於法律的規范性特性進行考察的,法律的社會作用是基於法律的本質、目的和實效進行分析的。法律的這兩種作用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手段和目的的關系,法律的規范作用是手段,法律的社會作用是目的。

1.法的規范作用

法的規范作用是法律自身表現出來的、對人們的行為或社會關系的可能影響。故此,在法理學上,也有人把法律的規范作用稱為「法律的功能」。法律的規范作用根據其作用的具體對象、主體范圍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指引作用、評價作用、預測作用、強製作用和教育作用。

(1)指引作用。法的指引作用表現為:法律作為一種行為規范,為人們提供某種行為模式,指引人們可以這樣行為、必須這樣行為或不得這樣行為,從而對行為者本人的行為產生影響。從另一個角度看,法律的指引作用是通過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來實現的。因此,法對人們行為的指引,也相應有兩種方式:①確定的指引。它是指人們必須根據法律規范的指示而行為:法律要求人們必須從事一定的行為,而為人們設定積極的義務(作為義務);法律要求人們不得從事一定的行為,而為人們設定消極義務(不作為義務)。如果人們違反這種確定的指引,法律通過設定違法後果(否定式的法律後果)來予以處理,以此來保障確定性指引的實現。②有選擇的指引。它的涵義是指:法律規范對人們的行為提供一個可以選擇的模式,根據這種指引,人們自行決定是這樣行為或不這樣行為。這是一種按照權利性規則而產生的指引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也可分為羈束的指引和非羈束的指引,這是根據國家權力行為的許可權幅度所進行的劃分;原則的指引和具體的指引,這是根據法律的構成要素所進行的分類。

(2)評價作用。法律的評價作用表現在:法律對人們的行為是否合法或違法及其程度,具有判斷、衡量的作用。

任何社會規范(道德、宗教規則、政策等)均具有一定的評價作用。但與其他社會規范相比,法律這種社會規范的評價作用具有概括性、公開性和穩定性,所以這種評價更客觀、更明確、更具體。法律的評價作用的優越性,使法律起到了其他社會規范難以起到的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

法律的評價作用可以分為專門的評價和一般的評價。專門的評價是經法律專門授權的國家機關、組織及其成員對他人的行為所作的評價,這種評價產生法律拘束力。一般的評價是普通主體以輿論的形式對他人行為所作的評價,不產生法律拘束力。

法律的評價作用同其指引作用是分不開的。如果說法律的指引作用可以視為法律的一種自律作用的話,那麼法律的評價作用可以視為法律的一種律他作用。正因為法律能夠指引人們的行為方向,才表明其是一種帶有價值傾向和判斷的行為標准。同理,也正因為法律具有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提供了判斷是非曲直的標准,所以才具有指引人們行為的作用。而且法通過這些標准,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念,達到引導人們行為的作用。

(3)預測作用。法律的預測作用表現在:人們可以根據法律規范的規定可事先估計到當事人雙方將如何行為及行為的法律後果,從而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合理的安排。一般而言,它分為兩種情況:①對如何行為的預測。即當事人根據法律規范的規定預計對方當事人將如何行為,自己將如何採取相應的行為。②對行為後果的預測。由於法律規范的存在,人們可以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在法律上是合法的,還是非法的,在法律上是有效的,還是無效的,是會受到國家肯定、鼓勵、保護或獎勵的,還是應受法律撤消、否定或制裁的。法律具有預測作用是與法律的規范性、確定性特點相聯系的。

(4)強製作用。法律的強製作用表現在:法律為保障自己得以充分實現,運用國家強制力制裁、懲罰違法行為。這種作用的對象是違法犯罪者的行為。

法律的強製作用是任何法律都不可或缺的一種重要作用,是法律的其他作用的保證。如果沒有強製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就會降低,評價作用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意義,預測作用就會產生疑問,教育作用的實效就會受到影響。總之,法律失去強製作用,也就失去了法律的本性。

(5)教育作用。法律的教育作用表現在:通過法律的實施,法律規范對人們今後的行為發生直接或間接的誘導影響。這種作用的對象是社會一般成員的行為。法律具有這樣的影響力,即把體現在規則和原則中的某種思想、觀念和價值灌輸給社會成員,使社會成員在內心中確立對法律的信念,從而達到使法的外在規范內在化,形成尊重和遵守的習慣。法律的教育作用主要是通過以下方式來實現的:①反面教育。即通過對違法行為實施制裁,對包括違法者本人在內的一般人均起到警示和警戒的作用。②正面教育。即通過對合法行為加以保護、贊許或獎勵,對一般人的行為起到表率、示範作用。

2.法的社會作用

法的社會作用是法律為實現一定的社會目的(尤其是維護一定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而發揮的作用。如果說,法的規范作用是從法律自身來分析法律的作用,那麼法的社會作用則是從法律的目的和本質的角度來考察法律的作用問題的。法的社會作用的基本方式有確認、調節、制約、引導、制裁等。

從馬克思主義法學觀點看,在階級對立的社會中,法律的社會作用大體上表現在兩個主要方面:

(1)法律在維護階級統治方面的作用

法律的階級統治作用是指法律在經濟統治、政治統治、思想統治等方面的作用。馬克思主義法學認為:在階級對立社會中,社會的基本矛盾是對立階級之間的沖突和斗爭。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掌握政權的階級(統治階級)必然把階級沖突和斗爭控制在一定的秩序范圍內,他們利用國家制定和實施法律,來使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統治地位合法化,使階級沖突和矛盾保持在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允許的界限之內,建立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馬克思主義法學指出:法律在維護階級統治方面的作用表現在許多方面:①調整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關系。一方面,統治階級用法律在經濟上確認和維護自己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在政治上維護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政治統治(包括鎮壓),在思想意識形態上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思想、道德和意識形態;另一方面,統治階級在一定條件和限度內,也在法律中規定一些對被統治階級有利的條款,向被統治階級做出讓步,以維護其根本的利益。②調整統治階級與其同盟者之間的關系。因為統治階級與其同盟者之間存在著共同的利益,又有著利益沖突,統治階級需要用法律的形式確定與其同盟者之間的關系,適當給予同盟者在政治、經濟上的某些權利和利益,同時對同盟者濫用其權利,甚或對統治階級進行政治對抗,也實行法律上的制裁。③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關系。統治階級也需要用法律來規定和確認他們自己內部各階層、集團的相互關系,分配統治權和利益,懲罰內部成員的違法犯罪行為,以此建立起個人意志服從整個階級意志的關系,通過這種服從,確保其成員的權利的實現,解決其內部因財產、婚姻等問題而引起的矛盾和糾紛,保證其內部的和諧一致。

(2)法律在執行社會公共事務方面的作用

社會公共事務是相對於純粹的政治活動而言的一類社會活動。其特徵是:這些事務的直接目的並不表現為維護政治統治,而在客觀上對全社會的一切成員均有利,具有 「公益性」。法律在執行社會公共事務上的作用具體表現在這樣一些方面:①維護人類社會的基本生活條件,包括維護最低限度的社會治安,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人身安全,保障食品衛生、生態平衡、環境與資源合理利用、交通安全,等等。②維護生產和交換條件,即通過立法和實施法律來維護生產管理、保障基本勞動條件、調節各種交易行為等。③促進公共設施建設,組織社會化大生產。即通過一系列法律來規劃、組織像興修水利、修築道路橋梁以及開辦工業、組織農業生產之類的活動,對這些活動實行管理。④確認和執行技術規范,包括執行工藝和使用機器設備的標准,規定產品、服務質量和標准,對高度危險品(易燃品、易爆品、槍支彈葯)和危險作業(高空作業、高壓作業、機動作業)的控制和管理,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等。⑤促進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如通過法律對人們的受教育權加以保護,鼓勵興辦教育和獎勵科技發明,保護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要求政府興辦各種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文化設施。

④ 社會主義法律的作用

一、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我國社會主義的法,是在人民有了國家政權之後才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同時人民的國家政權又依靠社會主義的法律來鞏固和捍衛。社會主義國家與法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互為保障的辯證關系。

二、確認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掌握著全部政權,是國家的主宰者。

三、保衛和促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

四、保障和促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任務,需要全黨,全國人民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需要採取多種形式和運用多種手段,包括法律形式和法律手段來進行。

拓展資料

社會主義法律制定是指社會主義國家機關在其法定的最新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定程序,創制、認可、修改和廢止法律以及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動。

社會主義法治通常指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和制度,或者指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社會主義法治是在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廢除舊的法制體系的基礎上建立的。代表了社會主義國家全體人民的最大利益和意志。

它包括立法、執法、守法三個方面,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其基本原則主要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律由國家統一制定和實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框架下,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嚴格依法行使國家權力、進行國家管理的原則。包括立法、執法與守法三個方面。

⑤ 法律對社會的作用是什麼

法的作用可以分為規范作用與社會作用。這是根據法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的形式和內容,對法的作用的分類。從法是一種社會規范看,法具有規范作用,規范作用是法作用於社會的特殊形式;從法的本質和目的看,法又具有社會作用,社會作用是法規制和調整社會關系的目的。這種對法的作用的劃分使法與其他社會現象相區別,突出了法律調整的特點;同時,又明確了各個時期法律目的的差異。
法的規范作用可以分為指引、評價、教育、預測和強制五種。法的這五種規范作用是法律必備的,任何社會的法律都具有。但是,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中,由於法律的性質和價值的不同,法的規范作用的實現程度是會有所不同的。
指引作用是指法對本人的行為具有引導作用。在這里,行為的主體是每個人自己。對人的行為的指引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個別性指引,即通過一個具體的指示形成對具體的人的具體情況的指引;一種是規范性指引,是通過一般的規則對同類的人或行為的指引。個別指引盡管是非常重要的,但就建立和維護穩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而言,規范性指引具有更大的意義。從立法技術上看,法律對人的行為的指引通常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是確定的指引,即通過設置法律義務,要求人們作出或抑制一定行為,使社會成員明確自己必須從事或不得從事的行為界限。一種是不確定的指引,又稱選擇的指引,是指通過宣告法律權利,給人們一定的選擇范圍。
評價作用是指,法律作為一種行為標准,具有判斷、衡量他人行為合法與否的評判作用。這里,行為的對象是他人。在現代社會,法律已經成為評價人的行為的基本標准。
教育作用是指通過法的實施使法律對一般人的行為產生影響。這種作用又具體表現為示警作用和示範作用。法的教育作為對於提高公民法律意識,促使公民自覺遵守法律具有重要作用。
預測作用是指憑借法律的存在,可以預先估計到人們相互之間會如何行為。法的預測作用的對象是人們相互之間的行為,包括公民之間、社會組織之間、國家、企事業單位之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行為的預測。社會是由人們的交往行為構成的,社會規范的存在就意味著行為預期的存在。而行為的預期是社會秩序的基礎,也是社會能夠存在下去的主要原因。
強製作用是指法可以通過制裁違法犯罪行為來強制人們遵守法律。這里,強製作用的對象是違反者的行為。制定法律的目的是讓人們遵守,是希望法律的規定能夠轉化為社會現實。在此,法律必須具有一定的權威性。離開了強制性,法律就失去了權威;而加強法律的強制性,則有助於提高法律的權威。
法的社會作用是從法的本質和目的這一角度出發確定法的作用,如果說法的規范作用取決於法的特徵,那麼,法的社會作用就是由法的內容、目的決定的。法的社會作用主要涉及了三個領域和兩個方向。三個領域即社會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領域;兩個方面即政治職能(通常說的階級統治的職能)和社會職能(執行社會公共事務的職能)。
當然,盡管法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法律不是萬能的,原因在於:(1)法律是以社會為基礎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會發展需要「創造」或改變社會;(2)法律是社會規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會規范以及社會條件和環境的制約;(3)法律規制和調整社會關系的范圍和深度是有限的,有些社會關系(如人們的情感關系,友誼關系)不適宜由法律來調整,法律就不應涉足其間;(4)法律自身條件的制約,如語言表達力的局限。在實踐活動中,法律必須結合自身特點發揮作用。

⑥ 論述法的社會作用

法的抄作用分為規范作用和襲社會作用。兩者的區別在於:
(1)兩者的考察基點不同。法律的規范作用是基於法律的規范性特性進行考察的,法律的社會作用是基於法的本質、目的和實效進行考察的。
(2)兩者的作用對象不同。法律的規范作用的對象是人的行為,法律的社會作用的對象是社會關系。
(3)兩者的存在方式不同。法律的規范作用是一切法所共同具有的,不管是哪一種類型的法都具有規范作用;而法的社會作用的內容和目標則依不同的類型、不同的國家、同一國家的不同時期而形成差別。
(4)兩者所處的層面不同。規范作用是社會作用的手段,社會作用則是規范作用的目的,規范作用具有形式性和表象性,而社會作用則具有內容性和本質性。
(5)兩者發揮作用的前提不同。實現規范作用的前提是頒布法律,即把法律告訴人們。法律就能發揮規范作用;而實現社會作用的前提是法律被運用、被實施,通過人們的法律行為或產生一定的法律關系。從而實現其社會作用。前者是在靜態中發生的,後者是在動態中發生的。

⑦ 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

法的作用是指法對人的行為以及最終對社會關系和社會所產生的影響,其實質是統治階級(或人民)意志、國家權力對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的影響,是社會生產方式回力的體現。
法的作用分類很多,主要是法的規范作用和社會作用。
(一)法的規范作用
1)告示作用
法律代表國家關於人們應當如何行為的意見和態度。這種意見和態度以贊成和許可或反對和禁示的形式昭示天下,向整個社會傳達人們可以或必須加何行為的信息,起到告示的作用。
2)指引作用
法是通過規定人們在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以及違反法律規定應承擔的責任來調整人們的行為的。調整就是指引。指引作用的發揮以對法律要求的知曉為前提。
3)評價作用
法律作為一種行為標准和尺度,具有判斷、衡量人們的行為的作用。
4)預測作用
法具有預測作用,人們就可以根據法律來合理地作出安排,以便用最小的代價和風險取得最有效的結果。
5)教育作用
法的教育作用對於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權利意識、義務觀念、責任感、遵守法律和紀律的自覺性,是不可或缺的。
6)強製作用
法的強製作用在於制裁違法行為。通過制裁可以加強法的權威性,保護人們的正當權利,增強人們的安全感。
(二)法的社會作用
我們法的基本作用或主要作用就是:1,保障、引導和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2,保障、引導和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3,保障、引導和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4,保障、引導和推進對外開放,維護國際和平和發展。

⑧ 法理問題<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的社會作用>

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這個馬克思主義關於法的本質的原理,對我國社會主義的法也是適用的。在我們國家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工人階級都是佔主導、支配地位的階級,在國家政權中,工人階級居於領導地位。因此,我國社會主義的法,首先必須是工人階級意志的體現。進入歷史新時期之後,我國工人階級意志的主要內容是:鞏固人民民主專政,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方面的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意志不僅集中反映了我國工人階級的根本利益,而且也代表著農民和其他勞動者,愛國者的根本願望和要求。所以,我國社會主義法的本質,實際上是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全國人民共同意志的體現。

我國社會主義法的廣泛而主要的作用

社會主義的法,是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它在我國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國防、外交等方面,有著廣泛的,重要的作用。

第一,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

我國社會主義的法,是在人民有了國家政權之後才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同時人民的國家政權又依靠社會主義的法律來鞏固和捍衛。社會主義國家與法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互為保障的辯證關系。

剝削階級消滅以後,階級斗爭不再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但是由於歷史上的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在各方面的遺毒不可能在短期內肅清,祖國統一大業還沒有最後完成,國際敵對勢力分裂祖國,搞和平演變,對祖國的和平統一和現代化建設設置重重障礙,甚至橫加干涉和破壞。可見,當前和今後,威脅我國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的勢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從國外看,主要是資本主義勢力以及某些敵視我國社會主義事業者,對我國分裂,侵略和顛覆;從國內看,主要是階級敵人的反抗、破壞,以及其他刑事犯罪分子的破壞。只有堅決鎮壓階級敵人,制裁犯罪分子,加強國防力量,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才能得到鞏固。我國社會主義的法在這方面都做了明確、具體的規定。

第二,確認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

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掌握著全部政權,是國家的主宰者。社會主義的法確認了人民的這種地位,以及他們所享有的廣泛的民主權利和自由,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我國法律確認人民享有管理國家的民主權利和其他各項民主自由權利。例如憲法規定:我國的一切權利屬於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憲法還對公民在政治方面的權利,如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等自由,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提出批評和建設的權利等作了規定;在經濟方面的權利,如勞動休息的權利,在年老、疾病或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等作了規定;在文化教育方面,如受教育的權利,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等,也作了規定。

其次,保護公民的民主權益,人身權利不受侵犯。例如,憲法規定了公民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到法律保護等等。我國刑法的基本任務之一,就是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不受任何人,任何機關和社會組織的非法侵犯。

最後,我國社會主義法確認和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作用,還體現在它明確規定了實現這些民主權利的物質保障,使人民能夠真正享受到這些權利。

第三,保衛和促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框架的初步確立,黨中央制定了《九五計劃和二○一○年遠景目標》綱要,為我國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指明了方向,在這種形勢下,我國法律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愈來愈重要,主要表現在:

保護公有制為基礎的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的經濟秩序,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主體。同時還存在著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它們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必要的、有益的補充。在這種經濟成分比較復雜的情況下,必須要有一整套法律來維護經濟秩序,保證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顯得非常重要。我國法律不但要保護國家資源,公有制經濟不受侵害,同時也要保護非公有制經濟的健康發展,「禁止任何組織或個人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破壞國家經濟計劃」。

保護經濟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改革開放十幾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改革穩定椎進,成就顯著,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初步確立,一個充滿活力,有競爭機制的經濟環境已初步形成。但在改革的差距上也遇到一些困難,比如國有企業普遍不景氣,效益下滑的問題。下崗職工的安置和再就業問題,國有資產的流失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就要求通過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來解決,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利。我國社會主義的法,把國家保護勞動者和安全生產的基本方針、政策確定下來,以保障勞動者的身心健康和良好的工作條件、生產環境。

第四,保障和促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任務,需要全黨、全國人民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需要採取多種形式和運用多種手段,包括法律形式和法律手段來進行。我國憲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和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作為我國的建設方針確定下來,從而加強了社會主義法律在保障和促進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是文化的基礎。但我國教育水平非常落後,各地教育水平差距很大,很不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為了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權力和履行受教育的義務,我國先後制定了義務教育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規,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提高各民族的文化素質。

發展科學事業,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許多法律、法規,都明確規定了國家發展科學事業的方針,對公民從事科學研究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給予法律保障。

熱點內容
惠州市惠陽法院 發布:2025-09-18 00:01:53 瀏覽:186
法官婦女節 發布:2025-09-18 00:01:53 瀏覽:244
法治頻道12 發布:2025-09-17 23:54:45 瀏覽:449
血腥立法 發布:2025-09-17 23:53:49 瀏覽:114
根據刑法修正案九 發布:2025-09-17 23:52:41 瀏覽:448
17法律碩士考研免費視頻資料分享 發布:2025-09-17 23:51:48 瀏覽:438
抖音法治課程 發布:2025-09-17 23:37:16 瀏覽:692
道德主題活動心得 發布:2025-09-17 23:34:48 瀏覽:440
一體化衛生室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7 23:30:58 瀏覽:98
本科是工科的學生考法律碩士有什麼優勢 發布:2025-09-17 23:11:10 瀏覽: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