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展覽
Ⅰ 合同法在會展活動中占據怎樣重要的位置
1,《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屬於經濟法范疇,維護的對象是確定的,貫徹特殊保護原則,是對弱勢群體進行保護的法律,其立法主旨在於消費者的受損權益如何救濟,而不是具體責任由誰承擔的問題。因此,只有是消費者的身份才能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作為自然人,必須是依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情形才適用該法。例外是農民在購買、使用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的生產資料時,也參照該法來執行。 另外,營業執照、展銷會、櫃台出租、虛假廣告等情況下所產生的消費爭議的解決也是司法考試重要的出題點,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里有非常明確的規定。
2,合同是指平等主體的雙方或多方當事人(自然人或法人)關於建立、變更、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協議。此類合同是產生債的一種最為普遍和重要的根據,故又稱債權合同。
①合同是雙方的法律行為。即需要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當事人互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就是將能夠發生民事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現於外部的行為)。②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須達成協議,即意思表示要一致。③合同系以發生、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為目的。④合同是當事人在符合法律 規范要求條件下而達成的協議,故應為合法行為。 合同一經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在雙方當事人之間就發生了權利、義務關系;或者使原有的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當事人一方或雙方未按合同履行義務,就要依照合同或法律承擔違約責任。
3,二者區別於聯系
A, 由於《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一個特別保護法,消費者只有權利沒有義務,而經營者只有義務沒有權利;合同法中對雙方都有權利和義務;這並不是說在消費活動中消費者沒有義務、經營者沒有權利,而是因為在《民法通則》、《合同法》等法律中已經做了具體的規定。
B, 在經營者的義務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經營者不得單方作出對消費者不利規定的義務」,若作出了不利規定,則規定也是無效的。 而合同法中消費者和經營者權利義務是經過協商確定的,只要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都是有效的;
C,在消費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存在兩種情形:
一種是輕微後果,如商品不符合質量,可以通過退貨等方式解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有規定,合同法也有規定,也可以通過合同約定,根據合同相對性原理,向銷售者要求賠償;
另一種是造成嚴重後果,即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或其他財產損害的,則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這個規定突破了合同相對性原則,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范。 .
D,在具體訴訟過程中 ,選擇使用不同的法律得到的結果也不盡相同。
Ⅱ 如何處理展覽合同中的不合理條款
展覽有關合同中不合理的條款不時可見。比較極端的例子有:
-若不按期付款,組織者有權將場地租給其他展出者,並且不退已交款;
-若組織者的費用增加,組織者可以提高原定租金標准,並通知展出者。展出者仍須執行原合同中的其他條款;
-組織者有權決定展出者的位置、改變展覽會的整體布局、展出者的位置及面積。展出者不得提出異議;
-若在開幕前一天8:00,展出者仍未開始布置,組織者可以將此場地轉租給其他展出者,原展出者仍需支付全部款項,以及所造成的損失;
-組織者可以更改展覽會的日期,或地點。展出者在此情況下,仍須參展;
-不論何時、何種原因,組織者對展出者的物品丟失及損壞均不承擔責任;
-組織者可以更改合同條款,並對展出者同樣具有約束力。等等。
這些條款對組織者很有利,但是損害了展出者的利益。因此,展出者一定要在簽字前認真閱讀合同條款,要求刪除或更改不合理的條款。如果合同條款違反有關法律規定,那麼合同條款對簽約方便不具備約束力。此外,行業協會制定的行為規范對組織者也有約束力。可以根據法律和行規與組織者爭取公平合理的參展條件。
從另一方面看,展出者的問題也比較多,展出者不遵守合同的現象也時常發生。因此,許多組織者希望尋找有效的懲罰措施。根據有關專家介紹,就展覽行業而言懲罰的措施其實並不多。以下是幾種常見的懲罰措施:
(1)組織者以後組織展覽、團組等活動不讓其參加或介入;
(2)使用預付款、押金方式。有問題就扣押金、扣預付款,沒有問題就在展後退回預付款或押金。這種方法有點效果,但是是一種消極的方式;
(3)找替代企業參展,所產生的費用、損失由違約者承擔;
(4)封展台。
不合理的組織者和展出者都存在,要通過合法的手段保護自己的利益。組織者和展出者之間總是會產生問題和矛盾的,大部分問題應該通過友好協商得到解決。
Ⅲ 會展合同方面的問題,求助比較了解《合同法》的大神們,盡量詳細點,謝謝。
1,這里是不是界定合同未筆誤,按1000元收費顯失公允,當然要提供同期間,同展位的合同信息,以證明本價格不是真實行情。
2,06年的合同,現在說事,搞錯了吧,早就過期了:)
以下為網路其他律師觀點,供參考:
律師觀點:因協議內容不一,應對筆誤的方法也不能統一而論。一般說來,出現筆誤是因為協議一方的過失而導致的,責任區分比較清楚,因此過失方應當持積極的態度。簽訂協議後的筆誤需要修正時,需經當事人雙方協商同意,請求糾正一方應立即通知合同相對方請求暫停履行合同並協商簽訂補充協議,可以通過說明情況、主動承擔部分責任的方式取得對方諒解。本案中這份協議所約定的內容不是昆明某公司真實意思的表示,已構成重大誤解,按協議履行,則對昆明某公司顯失公平,如四川某公司拒絕修正,則昆明某公司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予以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