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國人大婚姻法漢族與少數民族結婚
⑴ 漢族人可以跟少數民族人結婚嗎
誰告訴你不行的,只要男女雙方到了法定婚齡就可以領證,除非是婚姻法明令禁止的不能結婚的條件你有
⑵ 漢族跟少數民族可以通婚嘛現在家裡人不同意
中國婚姻法規定,結婚不受民族和種族等條件限制。
⑶ 少數民族和,漢族通婚的法定結婚年齡
法定結婚年齡抄 《婚姻法》第6條規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22周歲,女不得早於20周歲。晚婚晚育應予鼓勵。」 為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現行《婚姻法》規定,民族自治區可以根據本民族實際情況,對法定婚齡作變通規定。 婚姻法規定的婚齡具有普遍的適用性,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法律也允許對婚齡作出例外規定。比如考慮我國多民族的特點,婚姻法第五十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結合當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體情況,制定變通規定。」目前,我國一些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機關對婚姻法中的法定婚齡作了變通規定。比如新疆、內蒙古、西藏等自治區和一些自治州、自治縣,均以男二十周歲,女十八周歲作為本地區的最低婚齡。但這些變通規定僅適用於少數民族,不適用生活在該地區的漢族。 中國香港法定結婚年齡是16歲。 台灣法定結婚年齡為20歲。父母同意下男18歲,女16歲。
北京隆安律師事務所劉輝律師為您解答,望採納,謝謝!
⑷ 少數名族和漢族的婚姻法有什麼不同
沒有的,我們中國大陸並沒有對因為民族不同而對法定婚齡做變通規定,統一適用版婚姻法的權規定:男22周歲,女20周歲。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六條 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晚婚晚育應予鼓勵。
⑸ 婚姻法漢族與少數民族
政權概念上的「中國」是由華夏族建立,中國文化的主體締造者為漢族專。承認漢族在中國的主屬體性與所謂的「大漢族主義」並不一樣,因為漢族人是中國的主要民族,其前身建立了中國,創造了中國文化的主體是不爭的客觀事實。根據對現代人以及各個時期的古代人類遺骨的DNA驗證推算,華夏族(即漢族的前身)對漢族的血統貢獻約佔70%。漢族有大約20%的古代百越·三苗民族的血統,而百越·三苗人與華夏族有天然的血緣關系,同源共祖。漢族人有不到10%的游牧·漁獵民族血統,主要來自南北朝時期的鮮卑人,另外漢族人還有極少量的突厥、蒙古、通古斯血統。漢族血統夠純正的了。
⑹ 漢族可以和其他少數民族結婚嗎
漢族與少數民族通婚,他們原來的民族成分不變。但是婚後所生子女的法定民族由父母雙方商定。
⑺ 大家好,誰知道婚姻法漢民和少數民族結婚的規定條律嗎
有非常之多
譬如:
從各地現有的各種補充規定或變通規定來看,關於結婚年齡,各自治地方均規定:「男不得早於20周歲,女不得早於18周歲」;同時,各自治地方的有關規定也略有不同,可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是在「補充規定」中既規定結婚年齡,又明確提出提倡晚婚。這是多數自治地方的做法。例如:1982年施行的《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關於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補充規定》規定:「提倡晚婚,實行計劃生育」。自1984年1月起試行的《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變通規定》規定:「晚婚晚育應予鼓勵。」1985年批准試行的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變通規定(試行)》也規定:「提倡晚婚晚育」。
第二類是只規定結婚年齡,而考慮到當地民族的實際情況,未明確提出晚婚,如1989年施行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結婚年齡變通規定》就只規定了婚齡。
第三類是沒有規定晚婚,但針對本民族、本地方的習俗,明文禁止早婚。如1988年10月第二次修正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補充規定》規定:少數民族公民的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20周歲,女不得早於18周歲;禁止未達結婚年齡的男女預先訂婚。
還有一些自治地方考慮到本地方的實際情況,對少數民族和漢族的結婚年齡,採取了區別對待的辦法,如1988年修改過的《內蒙古自治區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補充規定》規定: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的蒙古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20周歲,女不得早於18周歲。「漢族男女同蒙古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男女結婚的,漢族一方年齡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規定執行」。
⑻ 漢族和少數民族可以通婚嗎
漢族和少數民族可以通婚。
原因:根據我國憲法、法律的有關規定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發展和維護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民族關系,尊重少數民族傳統的宗教、道德和生活方式,其中當然也包括婚姻家庭方面的傳統習慣。
婚姻法規定的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合法權益,禁止,禁止,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等基本原則以及其他有關規定是正確的,也是符合我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在各民族地方同樣也是適用的。但為了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維護民族團結,作出某些變通的規定也是必要的。我國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均規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婚姻家庭方面也不例外。許多根植於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使得我國人民的婚姻家庭生活更加絢麗多彩。對那些落後的陳規陋俗,應由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採取妥善的步驟和辦法,逐步地改革。制定變通規定有利於婚姻法的貫徹執行,也是依法行使自治權的必然要求。
拓展內容:
自1980年原婚姻法公布以來,各民族自治地方根據憲法和婚姻法的基本原則,結合本地區的具體情況,先後制定了一些補充規定或變通條例。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80年12月14日制定的執行婚姻法的補充規定,西藏自治區1981年4月18日制定的施行婚姻法的變通條例,寧夏回族自治區1981年6月15日制定的執行婚姻法的補充規定,內蒙古自治區1981年9月21日制定的執行婚姻法的補充規定。除此之外,一些自治州,如:甘孜、阿壩、涼山、黔南等;自治縣,如:循化、門源、化隆等也制定了一些變通規定。這些規定,既符合我國婚姻法的基本原則,又適合各民族自治地方婚姻家庭的具體情況,對加強民族團結、促進當地婚姻家庭關系、改革婚姻家庭制度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參考來源: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少數民族與漢族通婚問題的答復_網路
⑼ 中國婚姻法上曾經規定過少數民族女方不能嫁給漢族嗎~~
婚姻法規定婚姻自由原則,但是不能違背法律中的禁止性規定,比如重婚、直系版血親、三代權以內旁系血親、結婚年齡、禁止性疾病等。民族屬性不是禁止性規定,但是在少數民族地區,婚姻要遵從社會習慣性、民族習慣性,政府對有禁忌的民族通婚採用不鼓勵、不禁止、不強制的態度。這個在高院的司法解釋中有規定的。
⑽ 漢族能和少數民族的人結婚么求大神幫助
漢族與少數民族通婚,他們原來的民族成分不變。但是婚後所生子女的法定民族由父母雙方商定。 附 中國公民確定民族成份的規定 國家民委、國務院第四次人口普查 領導小組、公安部關於中國公民確定民族成份的規定 (1990年5月10日) 為了正確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保障我國公民正確表達民族成份的權利,做好民族成份填報工作,現對公民確定民族成份問題作如下規定: 一、確定公民的民族成份必須以國家正式認定的民族族稱為准,任何人不得以國家末確認的族稱為自己的民族成份。 二、個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據父或母的民族成份確定。 三、不同民族的公民結婚所生子女,或收養其他民族的幼兒(經公證部門公證確認收養關系的),其民族成份在滿十八周歲以前由父母或養父母商定,滿十八周歲者由本人決定,年滿二十周歲者不再更改民族成份。 四、不同民族的公民再婚,雙方原來的子女如系幼兒,其民族成份在十八周歲以前由母親和繼父、或父親和繼母商定;雙方原來的子女已滿十八周歲的,不改變原來的民族成份。 五、不同民族的成年人之間發生的收養關系,婚姻關系,不改變各自的民族成份。 六、原來已確定為某一少數民族成份的,不得隨意變更為其他民族成份。 七、凡依照本規定申請變更民族成份的,須經本人所在單位人事部門或居住地區的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調查核實,報經縣級以上民族工作部門審批後,方可到戶籍管理部門辦理手續。 八、加入中國籍的外國人及其後裔,或中國人同外國人結婚所生子女的民族成份,按下列原則處理: 1.加人中國籍的外國人,其民族成份如與我國現有某一民族成份相同或特徵相近的,可以申請填報為與我國相同或特徵相近的某一民族,但須在人籍後的兩年內申請辦理。 2.加人中國籍的外國人自願申請填報為我國某一民族成份的,持所在單位出具的證明,報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族工作部門批准。 3.父母一方為中國人,或父母一方加人中國籍後已申請填報為我國某一民族成份的,其具有中國國籍的子女應填報中國一方的民族成份。 凡按照本規定填報為我國某一少數民族成份的,按少數民族對待。 九、凡採取搞假報告、假證明和其他不正當手段騙取准許更改民族成份的,一經發現應立即糾正。因騙改民族成份而享受招干、招工、升學以及其他優惠待遇的,應予以取消。 十、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民族工作部門可根據本規定製定具體實施辦法,但要報上級民族工作部門備案。 十一、過去有關確定、更改民族成分的文件、規定與本規定有不一致的,以本規定為准。 十二、本規定有國家民族事物委員會負責解釋。 十三、本規定自發布之日起生效。
求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