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合同法法不溯及既往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九十七條本法施行前已依法訂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繼續履行;本法第十四條第二款第三項規定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次數,自本法施行後續訂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時開始計算。
本法施行前已建立勞動關系,尚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
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在本法施行後解除或者終止,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應當支付經濟補償的,經濟補償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計算;本法施行前按照當時有關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按照當時有關規定執行。
【解讀】本條是關於勞動合同法施行的過渡性條款的規定。
本條規定的勞動合同法施行的過渡安排。從理論上說,就是回答勞動合同法的溯及力的問題。所謂法律的溯及力,就是一部新的法律施行後,對它生效前發生的行為是否適用。如果適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就不具有溯及力。按照法律的溯及力理論,法律一般不具有溯及力。如果法律需要有溯及力,就應當在法律中明確。本條規定就是回答勞動合同法哪些規定有溯及力,哪些規定沒有溯及力。
從1994年勞動法通過,我國現行的勞動合同制度正式確立到現在已有十多年,目前企業已普遍實行了勞動合同制度。勞動合同法對現行的勞動合同制度進一步加以完善。勞動合同法實施以後,現行的勞動合同怎麼辦,這是勞動合同法必須回答的一個問題。本條的規定就是要解決勞動合同法生效以後,現行的勞動合同該怎麼辦?相關的制度如何銜接。本條的規定有以下四層含義:
一、本法施行後,正在履行的勞動合同怎麼辦
勞動合同法將於2008年1月1日施行。按照法律一般不溯及既往的理論,本法施行前已依法訂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應當有效,應當繼續履行。這樣,不致於形成新法施行,勞動者都需要跟用人單位重新簽訂勞動合同的情況,避免勞動關系發生大的波動。
二、本法第十四條第二款第三項規定連續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次數如何計算
本法第十四條第二款第三項規定:「連續訂立二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且勞動者沒有本法第三十九條規定的情形續訂勞動合同的。」勞動者提出或者同意續訂勞動合同的,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本法施行後,就要回答連續訂立二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從哪一次計算。根據本條的規定,本法第十四條第二款第三項規定連續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次數,自本法施行後再次續訂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時開始計算。即勞動合同法生效前訂立、勞動合同法生效後仍在履行的勞動合同,不計算在連續訂立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次數內。如一個勞動者與用人單位訂立了一個兩年期限的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法生效時剛履行完一年,還有一年的合同期限。如果這個合同期限到期,該勞動者還與用人單位訂立一個固定限期的勞動合同,這個正在履行的勞動合同,不計算在連續訂立的勞動合同次數內。也就是說連續訂立是從新訂立的勞動合同開始計算。
三、本法施行前的事實勞動關系如何處理
目前勞動合同制度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用人單位不願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勞動合同簽訂率低,發生勞動爭議,處理起來沒有合同依據,不利於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針對這個問題,本法作了相應的規定。如本法第十條第二款規定:「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對超過一個月還不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第八十一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但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支付二倍的應得勞動報酬。」對於本法施行前已存在的事實勞動關系。根據本條的規定,尚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否則,也應當承擔本法第八十一條的法律後果。
四、經濟補償的年限如何計算
經濟補償是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後,用人單位對在本單位工作的勞動者給予的貨幣補償。它既是用人單位對勞動者在本單位辛勤工作的回報,也是對勞動者重新找工作期間一種生活補助。根據勞動法第二十八條的規定,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依據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經濟補償。根據勞動法的這一規定,1994年勞動部制定了《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具體規定了給予經濟補償的情形和標准。本法根據實踐的情況,結合勞動法制定的《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的規定,在第四十六條規定了應當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的七種情形,在第四十七條規定了經濟補償的具體標准。與現行的作法相比,本法擴大了給予經濟補償的范圍。即除了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要給經濟補償外,對勞動合同終止,也要給經濟補償。也就是說勞動合同期限屆滿,勞動合同自然終止,用人單位也要支付經濟補償。雖然這種作法是為了解決勞動合同短期化的舉措,但客觀上增加了用人單位用工的成本。對這部分成本,原來用人單位用工時並沒有考慮。如果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如果從本法實施前開始計算,顯然不合理。因此,本條規定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在本法施行後解除或者終止,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應當支付經濟補償的,經濟補償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計算;同時,考慮到勞動部制定了《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對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作了具體規定,目前企業也是按照這個規定來作的。另外,1986年國務院發布的《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規定勞動合同期滿,用人單位也要支付經濟補償,雖然這個《暫行規定》執行到2001年6月被廢止,但勞動合同期滿支付經濟補償也要執行到2001年6月。而且1993年國務院頒布的《全民所有制企業招用農民合同制工人的規定》也規定勞動合同期滿,也要給農民合同制工人經濟補償。目前這個《規定》還有效。本法需要與現實的作法相銜接,因此本條規定。本法施行前按照當時有關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按當時的規定執行。
㈡ 新《勞動合同法》施行後的法不溯及既往
按說新《勞動合同法》實施之後就要按照新法規定來執行了,確實不再依據內以前的法容律條文。可以根據新《勞動合同法》中的相關規定來維權。事實上在新法推行過程中確實會損害一些人的利益,我聽說過很多這樣的事情。不過還是希望這個人的問題可以得到妥善的處理。
㈢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是否具有溯及力
沒有溯及力!
㈣ 勞動合同法是實體法還是程序法,可以追溯嗎
勞動合同法屬於實體法,勞動合同法是沒有追訴時效的,追訴時效適用的是刑事案件,而勞動爭議屬於民事糾紛,仲裁的時效是一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第二十七條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前款規定的仲裁時效,因當事人一方向對方當事人主張權利,或者向有關部門請求權利救濟,或者對方當事人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仲裁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當理由,當事人不能在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申請仲裁的,仲裁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時效期間繼續計算。
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因拖欠勞動報酬發生爭議的,勞動者申請仲裁不受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的限制;但是,勞動關系終止的,應當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4)勞動合同法法不溯及既往擴展閱讀
我國實體法主要內容
概述
我國的實體法律制度,主要包括民商法律制度、行政法律制度、經濟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等。
1、民商法律
民商法與人民日常活動的關系最直接、最密切。人們的人身、財產等權益受民商法包括民商法保護,買賣、租賃,處理票據、保險、公司業務等活動等都要受到民商法的調整。公民學習民商法知識,有助於正確處理有關權利義務關系,正確認識並行使權利,依法自覺履行義務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2、行政法律
在現代社會,行政管理和服務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與我們每個人的工作和生活都密切相關。學習行政法只是,了解行政法律關系中的權利與義務,加深對依法行政的認識,有助於增強行政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提高遵守行政法的自覺性。
3、經濟法律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法在國家監督與協調經濟運行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無論是市場的經營者,還是日常生活中消費者,其權利和義務關系大都是有經濟法調整而形成的。公民學習經濟法,有助於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觀念,懂得依法從事經濟活動,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4、刑事法律
同一切犯罪作斗爭,是保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我國刑法規定了刑法的使用范圍、犯罪構成和形態、刑罰的種類和使用以及各類具體的犯罪。
公民學習刑罰,不僅要了解必要的刑法知識,而且要深入認識運用刑罰懲治犯罪和保護國家利益與公民的合法權益的辯證關系,敢於運用刑法武器同各種犯罪行為作斗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實體法
㈤ 勞動合同法實施前已經簽訂的勞動合同,在新法實施後是否適用新法的規定
按《勞動合同法》第九十七條本法施行前已依法訂立且在本法施行之專日存續的勞動合同,屬繼續履行;本法第十四條第二款第三項規定連續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次數,自本法施行後續訂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時開始計算。
本法施行前已建立勞動關系,尚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
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在本法施行後解除或者終止,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應當支付經濟補償的,經濟補償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計算;本法施行前按照當時有關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按照當時有關規定執行。
所以,某些方面按原勞動合同法執行,某些方面要按新法執行。若不合法的,要修改,一般來說法不溯及既往。
㈥ 勞動合同法是否有追溯力
法律不溯及既往,就是一個法律對其生效前的法律關系不具有溯及力
比如08年以前簽訂的勞動合同,不受08年新勞動法的調整!
㈦ 勞動合同法是否具有溯及力
沒有回溯力,在新勞動法頒布之前的合同沒有回溯力。我也是在網問的,你最好在網上咨詢一下專業的律師事務所的人
㈧ 勞動合同法是否溯及既往
1,勞動合同法不溯及既往,2008年7月1日法律施行前違反勞動合同法規定的行為,在法律版施行後改正,權即不屬於違法行為。
2,《勞動合同法》規定:
第九十七條本法施行前已依法訂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繼續履行;本法第十四條第二款第三項規定連續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次數,自本法施行後續訂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時開始計算。
本法施行前已建立勞動關系,尚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
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在本法施行後解除或者終止,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應當支付經濟補償的,經濟補償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計算;本法施行前按照當時有關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按照當時有關規定執行。
㈨ 新的勞動合同法有沒有溯及力
新的勞動法沒有朔及力。 詳見下列: 第九十七條 本法施行前已依法訂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 繼續履行; 本法第十四條第二款第三項規定連續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次數, 自本法施行後續訂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時開始計算。 本法施行前已建立勞動關系,尚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 應當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 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在本法施行後解除或者終止, 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應當支付經濟補償的, 經濟補償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計算; 本法施行前按照當時有關規定, 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按照當時有關規定執行。 【解析】本條是關於勞動合同法施行的過渡性條款的規定。 本條規定了勞動合同法施行的過渡安排。從理論上說, 就是回答勞動合同法的溯及力的問題。所謂法律的溯及力, 就是一部新的法律施行後,對它生效前發生的行為是否適用。 如果適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就不具有溯及力。 按照法律的溯及力理論,法律一般不具有溯及力。 如果法律需要有溯及力,就應當在法律中明確。 本條規定就是回答勞動合同法哪些規定有溯及力, 哪些規定沒有溯及力。 從1994年勞動法通過, 我國現行的勞動合同制度正式確立到現在已有十多年, 目前企業已普遍實行了勞動合同制度。 勞動合同法對現行的勞動合同制度進一步加以完善。 勞動合同法實施以後,現行的勞動合同怎麼辦, 這是勞動合同法必須回答的一個問題。 本條的規定就是要解決勞動合同法生效以後, 現行的勞動合同該怎麼辦、相關的制度如何銜接等問題。 本條的規定有以下四層含義: 一、本法施行後,正在履行的勞動合同怎麼辦 勞動合同法將於2008年1月1日施行。 按照法律一般不溯及既往的理論, 本法施行前已依法訂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 應當有效,應當繼續履行。這樣,不至於形成新法施行, 勞動者都需要跟用人單位重新簽訂勞動合同的情況, 避免勞動關系發生大的波動。 二、 本法第十四條第二款第三項規定連續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次數如 何計算 本法第十四條第二款第三項規定:「 連續訂立二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且勞動者沒有本法第三十九條和第四十條第一項、 第二項規定的情形,續訂勞動合同的。」勞動者提出或者同意續訂、 訂立勞動合同的,除勞動者提出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外, 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本法施行後, 就要回答連續訂立二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從哪一次計算。 根據本條的規定, 本法第十四條第二款第三項規定連續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次數, 自本法施行後續訂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時開始計算, 即勞動合同法生效前訂立、勞動合同法生效後仍在履行的勞動合同, 不計算在連續訂立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次數內。 如一個勞動者與用人單位訂立了一個兩年期限的勞動合同, 勞動合同法生效時剛履行完一年,還有一年的合同期限。 如果這個合同期限到期, 該勞動者還與用人單位訂立一個固定限期的勞動合同, 這個正在履行的勞動合同,不計算在連續訂立的勞動合同次數內, 也就是說連續訂立是從新訂立的勞動合同開始計算。 三、本法施行前的事實勞動關系如何處理 目前勞動合同制度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用人單位不願與勞動者簽 訂書面勞動合同,勞動合同簽訂率低,發生勞動爭議, 處理起來沒有合同依據,不利於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針對這個問題,本法做了相應的規定。如本法第十條第二款規定:「 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 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對超過一個月還不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第八十二條規定:「 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但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 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對於本法施行前已存在的事實勞動關系,根據本條的規定, 尚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 否則,也應當承擔本法第八十二條的法律後果。 四、經濟補償的年限如何計算 經濟補償是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後, 用人單位對在本單位工作的勞動者給予的貨幣補償。 它既是用人單位對勞動者在本單位辛勤工作的回報, 也是對勞動者重新找工作期間的一種生活補助。 勞動法第二十八條規定,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 應當依據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經濟補償。根據這一規定, 1994年勞動部制定了《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 具體規定了給予經濟補償的情形和標准。本法根據實踐的情況, 結合勞動法制定的《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的規定, 在第四十六條規定了應當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的七種情形, 在第四十七條規定了經濟補償的具體標准。與現行的做法相比, 本法擴大了給予經濟補償的范圍, 即除了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要給予經濟補償外,對勞動合同終止, 也要給予經濟補償。也就是說勞動合同期限屆滿, 勞動合同自然終止,用人單位也要支付經濟補償。 雖然這種做法是為了解決勞動合同短期化的舉措, 但客觀上增加了用人單位用工的成本。對這部分成本, 原來用人單位用工時並沒有考慮。 如果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如果從本法實施前開始計算,顯然不合理。 因此, 本條規定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在本法施行後解除或者終止, 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應當支付經濟補償的, 經濟補償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計算;同時,考慮到勞動部制定了《 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 對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做了具體規定, 目前企業也是按照這個規定來做的。另外, 1986年國務院發布的《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 規定勞動合同期滿,用人單位也要支付經濟補償, 雖然這個暫行規定執行到2001年6月被廢止, 但勞動合同期滿支付經濟補償也要執行到2001年6月。 而且1993年國務院頒布的《 全民所有制企業招用農民合同制工人的規定》也規定勞動合同期滿, 也要給農民合同制工人經濟補償。目前這個規定還有效。 本法需要與現實的做法相銜接,因此本條規定, 本法施行前按照當時有關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 按照當時有關規定執行。 參考文獻: http://www.laodonghetong. org/957a.html
㈩ 新勞動合同法的規定,能溯及既往嗎
法不溯及既往來,源《勞動法》一直是用1994年7月5日通過,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那一部,並沒有最新出台。
只是有一部《勞動合同法》於2007年6月29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這部《勞動合同法》是對原有勞動法的完善和補充。
06年簽訂的合同,要分兩步,08年以前的就只能依據《勞動法》,08年以後的可以依據《勞動合同法》來維權。
《勞動合同法》是2008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法不溯及既往,對於2008年之前的事項,當時沒有規定的,而後《勞動合同法》有新規定的,不可以溯及2008年之前部分。 例如,2008年之前關於單位與勞動者終止勞動合同的,並不需要支付經濟補償金。而《勞動合同法》規定,單位與勞動者終止合同的需要支付經濟補償金。計算該類補償金年限時要以2008年1月1日為分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