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之天下儒之教化社會依然再用
❶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本在學校」請給這句話加標點符號並解釋.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本者在學校.242·致天下之治者版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權,職教化之任者在師儒,宏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 (《宋史·胡瑗傳》) [譯文]使天下得到治理的在於人才,成就天下人才的在於教化,擔任教化任務的在於教師,弘揚教化的任務使百姓受到教育的是各郡邑的官吏,施行教化的基礎是各地的學校.
❷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出處
只知道是宋代理學家寫的!找不到具體出自那本書!樓主請看:
理學先驅和抗倭名將
胡瑗是宋代理學的先驅,又是名播海內外的教育家;邱_是明朝中後期與戚繼光同時的一位抗倭名將。
胡瑗(公元993-1053年),字翼之,泰州如皋人。因祖籍陝西安定堡,一生從事教育,對我國封建教育有過很大影響,世稱「安定先生」。
他的父親胡訥,任過寧海軍節度推官,離任後因「家貧」舉家遷居如皋南門外胡家莊。胡瑗便誕生於該地,後移居城內嚴家灣。
胡瑗受父親的影響很深,立志成為一代聖賢。20歲時他游學於泰山,10年間沒有回過家鄉,每得家書,只要看到信封上有「平安」兩字,就隨手投擲山澗,以免撩起鄉思,不能靜心苦讀。後與同窗孫復、石介成為一代宗師,並稱「宋初三先生」。但以胡瑗所授學生最盛,教育方法最為完備,形成「沈潛、篤實、醇厚、和易」的學風,成為宋代理學的先驅。
公元1034年,他在蘇州講學,受到社會的好評。次年,蘇州郡學建立,知事范仲淹禮聘他任教。他以「使誠明者達,昏愚者勵,而頑傲者革」為宗旨,倡明教化,獎掖英才。由是蘇州郡學名揚海內,被各地奉為楷模。
公元1042年湖州知事滕宗諒聘請他為州學教授,遠道來學者常有幾百人。他不為傳統教育程式所囿,大膽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主張用「明體達用之學」教授學生,要求學生「窮經以博古,治事以通今」。為此,他依照學生願和才能,實行分科教學,創設「經義」和「治事」二齋,開我國教育分科教學之先河,造就了不少人才。
胡瑗的教育思想引起了宋王朝的重視。1044年朝廷令各州縣興學,並在京城創建太學,派專員去湖州「取先生之法,以為太學法,至今著為令」。1052年,他被調進京師擔任光祿寺丞、國子臨直講,並主持太學。這時的胡瑗已飲譽天下,各地的學子雲集京師。他因材施教,把學生「依類分別群居,進行講習」,有的專攻經學,有的研習軍事,有的喜愛文學,有的重視節操義氣……培養了不少有用人才。而當時吏部錄用的官員,有近半數出於胡氏門下。
公元1059年胡瑗在杭州病故,葬於烏程何山之原。他一生著作等身,計有《尚書全解》28卷、《春秋要義》20卷,共14種;現存僅有《周易口義》和《皇_新樂圖記》等。
❸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本在學校」請給這句話加標點符號並解釋。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本者在學校。242·致天下版之治者在權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職教化之任者在師儒,宏教化而致之琺定粹剮誄溉達稅憚粳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
(《宋史·胡瑗傳》)
[譯文]使天下得到治理的在於人才,成就天下人才的在於教化,擔任教化任務的在於教師,弘揚教化的任務使百姓受到教育的是各郡邑的官吏,施行教化的基礎是各地的學校。
❹ 明禮儀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於治,合於善也什麼意思
對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禮,用禮儀規范對其起到教化的作用。
在禮儀教化的同時制定法律,專對屬於違反禮儀教化的人予以制裁。
用重刑法來禁止人們犯罪。
使天下人能夠符合治理要求,做守法良民。
這個應該是明朝的法律思想吧。
明朝以明刑弼教,重其所重輕其所輕的法律思想貫穿法律制定的全過程。
❺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意思是
只知道是宋代理學家寫的!找不到具體出自那本書!樓主請看:
理學先驅和抗倭名將
胡瑗是宋代理學的先驅,又是名播海內外的教育家;邱_是明朝中後期與戚繼光同時的一位抗倭名將。
胡瑗(公元993-1053年),字翼之,泰州如皋人。因祖籍陝西安定堡,一生從事教育,對我國封建教育有過很大影響,世稱「安定先生」。
他的父親胡訥,任過寧海軍節度推官,離任後因「家貧」舉家遷居如皋南門外胡家莊。胡瑗便誕生於該地,後移居城內嚴家灣。
胡瑗受父親的影響很深,立志成為一代聖賢。20歲時他游學於泰山,10年間沒有回過家鄉,每得家書,只要看到信封上有「平安」兩字,就隨手投擲山澗,以免撩起鄉思,不能靜心苦讀。後與同窗孫復、石介成為一代宗師,並稱「宋初三先生」。但以胡瑗所授學生最盛,教育方法最為完備,形成「沈潛、篤實、醇厚、和易」的學風,成為宋代理學的先驅。
公元1034年,他在蘇州講學,受到社會的好評。次年,蘇州郡學建立,知事范仲淹禮聘他任教。他以「使誠明者達,昏愚者勵,而頑傲者革」為宗旨,倡明教化,獎掖英才。由是蘇州郡學名揚海內,被各地奉為楷模。
公元1042年湖州知事滕宗諒聘請他為州學教授,遠道來學者常有幾百人。他不為傳統教育程式所囿,大膽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主張用「明體達用之學」教授學生,要求學生「窮經以博古,治事以通今」。為此,他依照學生願和才能,實行分科教學,創設「經義」和「治事」二齋,開我國教育分科教學之先河,造就了不少人才。
胡瑗的教育思想引起了宋王朝的重視。1044年朝廷令各州縣興學,並在京城創建太學,派專員去湖州「取先生之法,以為太學法,至今著為令」。1052年,他被調進京師擔任光祿寺丞、國子臨直講,並主持太學。這時的胡瑗已飲譽天下,各地的學子雲集京師。他因材施教,把學生「依類分別群居,進行講習」,有的專攻經學,有的研習軍事,有的喜愛文學,有的重視節操義氣……培養了不少有用人才。而當時吏部錄用的官員,有近半數出於胡氏門下。
公元1059年胡瑗在杭州病故,葬於烏程何山之原。他一生著作等身,計有《尚書全解》28卷、《春秋要義》20卷,共14種;現存僅有《周易口義》和《皇_新樂圖記》等。
❻ 經歷了這么多,我覺得一個家應該有賞罰制度,應該要禮來灌輸孩子,規矩來規范,法之天下,儒之教化
感覺你說的不太合理,規矩源於父母的言行舉止的教化和父母的態度。
❼ 面對春秋戰國「禮崩樂壞」、社會動盪的局面,儒道法墨各家各自提出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案是什麼
春秋末期,各諸侯國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進行了一些變革,產生了最初的革新思想。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管仲、子產、鄧析。他們的革新思想是爾後「百家爭鳴」的先導。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是我國古代第一個民間學術團體。古代所謂「儒」,泛指掌握一定文化知識即「六藝之學」(禮、兵、射、御、書、數)的文職人員或知識分子。儒家學派代表了由奴隸主貴族演化而來的封建貴族的利益。同時,他們生活在社會底層,因而對勞動人民又較為同情。儒家雖然主張改良,但總體上仍堅持古老的宗法禮治。他們主張用調和的方法,約束統治集團成員的過分行為,提倡「仁者愛人」,即減輕對人民的剝削壓迫,讓人民過上富裕的生活。並在此基礎上對人民進行教化,使人民樹立道德倫理觀念而自我約束,從而實現天下統一的安寧有序的美好社會。
最早起來批判儒家並與之分庭抗禮的是墨家。儒、墨兩家被並稱為當時的「顯學」. 《莊子·齊物論》說:「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韓非子·顯學》說: "世之顯學,儒、墨也」. 《呂氏春秋·有度》說:「孔、墨之弟子徒屬,充滿天下,皆以仁義之術教導於天下」。墨家從小生產者的利益出發,嚴厲批判世卿世祿的貴族政體。他們指責貴族是「不勞而獲」、「無故富貴」,( 《墨子·尚賢下》) 發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墨子·尚賢上》)的怒吼。他們要求「尚賢舉能」, 「賢者舉而上之,以為官長,不肖者抑而廢之,貧而賤之」; (《墨子·尚賢中》) "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與之祿」. (《墨子·尚賢上》)在司法上要求「賞當賢,罰當暴」. (《墨子·尚賢中》) 「不黨父兄,不偏富貴」. (《墨子·尚賢中》)他們提倡集權政體,「尚同乎天子」: 「天子之所是,必亦是之,天子之所非,必亦非之」;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 (《墨子·尚賢中》) 他們希望出現一個至高無尚、凌駕一切的皇帝,從上面灑給人間雨露陽光。此外,他們還指責儒家的「仁者愛人」是「愛有差等」,要求代之以平等、互利,不分親疏遠近,「天下之人皆相愛」的「兼愛」. (《墨子·兼愛中》)
與墨家同期且與墨家並肩共同批判儒家的,還有楊朱學派。楊朱學派敢於藐視儒家所捍衛的貴賤尊卑長幼之序和忠孝仁愛等道德觀念,他們主張「貴生」和「為我」。即:「全生葆真,不以物累形」. (《淮南子·泛論訓》) 「迫生不若死」. (《呂氏春秋·貴生》)「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孟子·盡心上》) 「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之一毛」(《韓非子·顯學》) 「我」的本質是「生」, 「生」是慾望得以滿足的過程,「生」就是自由。因此,一切有礙於「生」的東西都是不道德的,無價值的。這種觀念是私有制經濟關系在人們思想中的極端化的反映。它是對忠孝仁愛的道德倫理觀念的背叛,是對貴賤尊卑的等級觀念的反動,是對當時維護貴族特權的法律制度的挑戰。楊朱學派把生命的價值歸結於物質慾望的滿足,從而把追求物質利益的行為和思想合理化。這是對儒家「重義輕利」的否定。他們拋棄了傳統的天道觀和先王觀,從人的感官的需要來說明道德,這又是對傳統觀念的沖擊。
墨家學派和楊朱學派曾形成無形的「反儒聯盟」。正如孟子所謂「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孟子以衛禮學、距楊墨為己任;「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 「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 (《孟子·滕文公下》)可見對楊、墨之恨。
道家是以老子、莊子為主要代表的學術派別。因講求「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第五十七章)的「道」,故名。他們基本上代表了沒落奴隸主貴族的消極悲觀,不甘心滅亡又不與當權者合作的復雜心態。他們主張「清靜無為」的「自然法」,即按照人類社會的自身規律辦事,不要橫加干涉。因此反對「有為」政治。他們批評儒家的「禮治」是「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老子》第三十八章)批評法家的「法治」是「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老子》第五十七)。都不能達到天下大治。他們把當權者嘲諷為「竊國大盜」,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莊子. 篋》) 對統治者的卑鄙與偽善每多揭露。常常歪打正著,入木三分。
法家是戰國中期出現的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學術派別。法家也是以批判儒家的姿態登上政治舞台的。而且,法家對儒家的批判較其他學派更為有力。法家反對「親親」、「尊尊」、世卿世祿的「禮治」,要求實行以功勞大小來分配權利的「法治」。他們的口號是「刑無等級」, (《商君書·賞刑》)推行「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史記·太史公自序》) 的「法治」,並且在郡縣官僚制的基礎上建立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政體。法家的重要理論之一是「好利惡害」的人性論。在這種人性論下面,儒家推崇的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良弟悌等道德規范都成了反人性的虛偽之物。法家是先秦諸家當中最重視法律作用,對法律也最有研究的一個派別。法家在法的定義、特徵、作用、起源等方面都提出了獨到的見解。法家不僅提出了較系統的「法治」理論,而且還提出了關於立法和司法的具體主張。
❽ 關於先秦儒學法制(法律)化的問題
儒家與法家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學派
儒家也從來也沒有法律化或者說法制化(不論是古代法制還是現代法制)
儒家倡導人性本善
法家或者說幾乎所有的法制學說(無論東西方)都是以人性本惡為出發點的
所以,你的問題要麼不成立,要麼寫錯了.
給你篇我寫的文章,希望對你有點幫助:
亡秦新論
——淺論秦法對秦亡的影響
李瑞楊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秦帝國建立了基本完備的全國性法律制度。帝國建立初期「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史記•秦始皇本紀》)。國家運行井井有條,秦帝國法制狀態的嚴密完備,以及帝國高效率的行政效率使秦帝國在中國法制史上的地位由此確定。
一般認為,秦之滅亡,秦法應負主要責任。即所謂秦法嚴酷,使「赭衣塞路」終使「天下悉怨,潰而叛之」。然而本人並不同意此說,本人認為:所謂秦法的嚴酷並非是秦帝國滅亡的根本原因。
秦法主要部份制定於秦帝國統一天下之前,秦之所以能夠橫掃六合、一統天下,所憑非秦軍軍力之強盛,而是秦法之嚴明。秦之強盛始於商鞅變法,君臣皆依法行政。諸侯之積弱,亦源於法紀不嚴,君臣均任意破壞法紀。秦法雖嚴,但卻並未達到使普通人民無法忍受的地步,否則秦早已滅亡於春秋戰國時期,如何能夠憑借其旺盛的國力統一天下?更有漢承秦制為例證:所謂漢朝吸取秦法嚴酷,以至於二世而亡的教訓,寬刑罰重教化,終使漢室延續四百年一說,並不成立。漢代主要法律還是以秦朝法律為基礎制定的(蕭何主持制定的《九章律》);小部分改動,比如廢除少量的嚴酷肉刑主要是在文景時期或武帝時期;漢帝國的創新立法活動(少量宮廷制度的補充)也主要在武帝時期,比如陳湯主持制定的《越宮律》、趙禹主持制定的《朝賀律》。所以秦法並非酷法。
然而秦帝國的滅亡還是與秦法有關,在帝國剛建立的時期,六國新附,人心本就不穩,六國原有法律的慣性,以及六國民眾在鬆散法制環境中過久,無法適應嚴格的秦國法律制度,再加上帝國法制在新征服地區無法正常推行:六國舊民對於徭役的非正常恐懼,視國民應正常履行的徭役為死路,而大部分地方官吏只簡單粗暴的用刑罰來完成本應正常施行政令更加重了民眾的恐懼,著名的「孟姜女哭長城」的民間傳說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證。再加上不甘心失敗的六國餘孽推波助瀾的宣傳誤導,以至大量民眾為逃避徭役而不擇手段,而地方官吏只會用更殘忍的刑罰來打擊犯罪,這樣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帝國犯罪率普遍上升,既而演變為農民起義。最終由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首舉義旗,揭竿而起。秦帝國在農民起義的洶涌波濤中風雨飄搖,六國餘孽伺機而動,帝國新征服地區義軍遍起。
帝國最高統治者無視帝國社會經濟基礎所大規模營建的大型土木工程,耗費了帝國巨大的人力、物力:長城的修繕工程、弛道的修築,再加上帝國兩大軍團在南北的雙線擴張(征服百越、驅逐匈奴),已然讓帝國國力吃緊,帝國統治者仍然在無度揮霍國力:阿房宮,酈山陵的營建耗費的人工數以十萬計,始皇帝、秦二世在各地巡遊,耗費巨萬!帝國已然超負荷運轉!國勢岌岌可危,然而統治者卻依然還在全憑個人好惡與一時喜怒行事,使帝國原本正常運轉的「依法行政」行政模式變為「以法行政」的行為:秦始皇因方士侯生、盧生相互議論自己的專橫暴戾而大開殺界,逮捕首都咸陽附近儒生數百人,後親自圈定四百六十人,全部坑殺,(《史記•秦始皇本紀》)即後世所謂的焚書坑儒中的坑儒。秦二世即位後,擔心自己地位不穩固,採取趙高的建議,羅織罪名,大肆殺戮宗室,株連無數!(《史記•李斯列傳》)以至統治階級上層不穩,最終導致在帝國首都受到「叛軍」攻擊時候,南北兩線的兩大秦軍精銳軍團均未及時回師,最後不得不使用修築儷山陵的二十萬囚徒做軍隊,擊敗「判軍」保衛首都,國家已然國將不國。
就這樣,帝國法律在數十年間迅速轉變為皇帝虐民的工具。當個人意志超越國家意志時,法制亦淪為皇帝個人的玩具,不再是保證國家正常運轉的防護牆。兩大原因結合,帝國危機由量變轉換為質變。再加上秦帝國在軍事上的重大失誤這一催化劑(未能守住首都,被劉邦輕入咸陽),最終導致秦帝國二世而亡這種悲劇。
秦帝國在統一後對秦法的推行不力以及帝國最高統治者——皇帝,對法制的任意踐踏才是秦亡的根本原因。另外,秦帝國制度中的致命缺陷:高度的中央集權,導致帝國政府的運作效率低下也是重要原因。秦的極端集權,使得任何一個稍微重要一點決定都要由中央政府(皇帝)來決定,後果就是國家的治理情況往往跟皇帝的勤奮程度成正比。秦始皇對權力的熱愛並沒有遺傳得很好,而秦作為中央集權的創始,其制度比起後世顯得不太完善。地方官員的自主權很少,輔助皇帝中央機構也不完備。當秦還是一個諸侯國的時候還沒什麼問題,但統一天下後需管理的土地和人口暴增,問題就來了。事無巨細事必躬親的統治需要超人一等的體力和精力,顯然一般人不具備這個能力,比如秦二世胡亥。軍政事務得不到正確高效的處理,國家當然要陷入混亂直到崩潰。
然而,秦朝在立法方面的功績以及其依法治國的政策對後世的影響卻是巨大的,歷朝歷代之律法均承自秦法,就是最好的證明。
筆者個人認為,秦帝國的意外覆滅,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巨大轉折。中華文明從此在法治[法家思想(最有可能演變為現代法制思想的理論)]軌道上脫離,進入人治[儒教(非儒家)思想]時代,從此中國歷史開始進入了王朝更替、一治一亂這一死循環,直到近代不能適應世界潮流,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是秦帝國的悲哀,亦是中華民族的悲哀。
2007-4-25 初稿
2007-5-8 修改
2007-5-9 修改
❾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的翻譯是
要治理好天下需要人才.而人才的產生需要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