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對違約責任的新發展
⑴ 合同法對於違約責任的規定具有雙重性質,即什麼性
合同法對於違約責任的規定,如違約金,具有雙重性質,即既具有對合同守約方給予補償,又具有對違約方實行制裁的雙重性質。
⑵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違約責任
雙方簽訂店面租賃合同,合同期限是10年,已做了5年不想做。雙方應當協商解決,如果內協商不成,容應當承擔違約金,可以將合同押金30萬作為違約金。這個情況不違反合同法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零九條 當事人一方未支付價款或者報酬的,對方可以要求其支付價款或者報酬。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
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⑶ 《合同法》 違約責任
合同法第六十五條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第三人不履行回債務或者答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這是因為權利義務的相對性,甲乙的約定丙也是第三人,第三人不執行實際上是乙的違約。
⑷ 淺議合同法的違約責任
合同法的違約責任
又稱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是指合同當事人因違反合同債務所應承擔的責任。
違約責任具有以下特點:
(1)民事責任包括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因此,違約責任是民事責任的一種,不同於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2)違約責任是當事人不履行債務所導致的結果。構成違約,必須存在有效成立的合同關系,而且存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的事實。因此,違反合同義務是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相區別的重要特點。
(3)違約責任具有相對性。違約責任只能發生在特定的合同當事人之間,只有守約方才能基於合同向違約方提出請求或提起訴訟,與合同無關的第三人不能依據合同對違約方提出請求或訴訟。
(4)當事人可以預先約定違約責任。當事人根據合同自由原則,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對違約責任預先約定。例如預先約定違約金的數額幅度,預先約定損害賠償額的計算方法,預先設定免責條款等。當然,當事人對違約責任的預先約定必須公正合理,否則將會被宣告無效或被撤銷。
(5)違約責任具有懲罰性和補償性雙重屬性。違約責任具有懲罰性毋庸置疑,法律通過對違約方的制裁促使債務人履行債務,同時也可以起到預防或減少違約現象發生的作用。另一方面,根據平等、等價有償的原則,違約責任以損害賠償作為違約責任的主要方式,具有較強的補償性。根據違約責任的補償性,一方在違約後,所承擔的賠償責任應相當於另一方因此而受到的損失。
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
違約責任歸責原則的規定主要有過錯責任原則和嚴格責任原則。
我國《合同法》確定了嚴格責任原則。《合同法》第107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外救措施或賠償損失等違約的責任。」這里所確定的即為嚴格責任原則。
所謂嚴格責任,又稱無過錯責任,是指違約發生以後,確定違約當事人的責任,應主要考慮違約的結果是否因違約方的行為造成,而不考慮違約方的故意或過失。《合同法》中把歸責原則確定嚴格責任的理由主要有:
第一,嚴格責任的確立並非自《合同法》開始,在《民法通則》以及《涉外經濟合同法》、《技術合同法》中也有關於嚴格責任的規定。
第二,嚴格責任具有方便裁判和增強合同責任感的優點。
第三,嚴格責任原則符合違約責任的本質。因為違約責任在本質上是以合同義務轉化而來的,是當事人之間的約定。在一方不履行合同時追究其違約責任,是在執行當事人的意願和約定,因而應該實行嚴格責任原則。
第四,確立嚴格責任,有助於更好地同國際間經貿交往的規則接軌。如《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國際商事合同通則》都確立了嚴格責任原則。
⑸ 合同法中的違約責任
比如說,商店從工廠來買一批貨物,2000元;源按市場價,這批貨物可以獲益1000元
現在,工廠不交貨,商店為了買到這批貨而花費的諸如車費等費用就是其實際的損失。1000元利潤就是「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是假如說,這批貨突然漲價,可以獲利3000元,這就不是「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或者應當預見到得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還是只能按1000元算。
⑹ 合同法中違約責任採用什麼原則及意義
合同法中違約責任採用的原則及意義:
1、原則:
(1)過錯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是指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時,應當以過錯作為確定責任的要件和確定責任范圍的依據。
(2)嚴格責任原則。嚴格責任原則是指不論違約方主觀是否有過錯,只要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合約定,就必須承擔違約責任。
(3)損失彌補原則。即一方違約的,要賠償另一方因違約而遭受的損失。需要賠償的損失不僅包括直接損失,而且還包括可預期利息的損失。
2、意義:
(1)能體現國家對違約行為立法政策的選擇。如嚴格責任在於合理補充債權人的損失,體現了維護非違約方利益,保障社會公平的旨趣;而過錯責品交易中所提倡的道德價值觀念相一致,採用過錯責任原則則能體現合同責任的懲罰和教育功能。
(2)理論意義。由於歸責原則所解決的是合同責任的責任根據或標准,它對違約責任制度的內容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歸責原則也就有其重要的理論意義,任何人對違約責任制度予以探討,都不可能迴避歸責原則問題。
(3)司法意義。司法人員正確掌握歸責原則,有利於從案件伊始判明非違約方有無證明違約方過錯的義務,從而正確司法。
(4)對當事人的意義。當事人明確自己案件適用何種歸責原則,利於收集有利於自己主張的證據,正確行使訴訟權利和履行訴訟義務,提出合理的訴訟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