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方分經濟法
Ⅰ 什麼是俄法戰爭
1812年的俄法戰爭1812年的俄法戰爭,歷時半年,它是沙皇俄國為抗擊法國的入侵而展開的一場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戰爭以沙俄勝利、拿破崙喪失50多萬軍隊而告終。沙俄衛國戰爭的勝利,標志著拿破崙軍隊覆滅的開始。
俄法戰爭的發生是由於資產階級法國與封建農奴制的俄國之間已經存在的深刻的政治和經濟矛盾,經拿破崙一世發動的侵略戰爭而更加激化所致。為擊敗俄國,拿破崙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各被征服國的資源,建立了一支空前龐大的軍隊(約120萬人),其中半數以上的兵力用於入侵俄國。
1812年6月初,得到歐洲許多國家的部隊補充的拿破崙軍隊,以華沙大公國為入侵俄國的方便的屯兵場,在維斯瓦河以東,臘多姆至柯尼斯堡(加里寧格勒)一線展開。
拿破崙的戰略計劃是:在短期內取勝;經一兩次總決戰將俄軍擊潰後,佔領莫斯科,迫使俄國投降。為實現這一計劃,拿破崙軍隊的基本兵力從東普魯士出發,在科夫諾(考那斯)以南渡過涅曼河,前出到維爾諾(維爾紐斯)地區俄軍右翼。這一機動保障了法軍在主要方向上的兵力優勢。威脅了俄軍在玻利西耶北部的全部交通線,打通了一條通往莫斯科的最近的通道。
1812年的戰爭可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時期,從1812年6月24日法軍入侵到10月2日俄軍完成向塔魯丁諾地區後退,其中包括防禦戰斗和在塔魯丁諾的側敵機動行動;第二時期,從10月18日俄軍轉入反攻到1812年12月14日,俄軍徹底擊潰法軍,從敵人手中徹底解放本國領土。
法軍進攻俄國的直接借口,是說亞歷山大一世破壞了提爾西特和約。6月24日,法國入侵軍經四座橋梁(在科夫諾等城附近)開始渡過涅曼河。拿破崙為確保戰略主動權,對俄不宣而戰。一晝夜之後,亞歷山大一世得到法軍入侵的消息,還企圖以和平方式調解雙方沖突,於6月26日,派警察總監巴拉索夫將軍給拿破崙帶去一封親筆信。但是,拿破崙拒絕了和談建議。在敵優勢兵力的壓力下,俄西線第1、第2集團軍被迫向本國腹地步步撤退。西線第1集團軍放棄了維爾諾,撤回德里薩兵營,從而使它與西線第2集團軍之間的距離擴大到200公里。法軍主力便乘虛而入,於7月8日佔領明斯克,形成了對俄軍各個殲滅之勢。戰爭初期,拿破崙沒有獲得預期的結果,法軍傷亡和開小差的人數共達15萬人,還死掉許多馬匹。法軍士兵的戰鬥力下降,紀律渙散,搶劫成風,進攻速度開始緩慢,拿破崙不得不於7月29日命令部隊停止前進,在韋利日至莫吉廖夫地區休整7~8天。
沙皇要求俄軍採取積極行動。俄軍軍事首腦會議遵照沙皇的這一旨意,決定利用法軍配置分散之機,轉攻普德尼亞和波列奇耶。8月7日,俄西線第1、第2集團軍開始進攻。但由於准備倉促,行動優柔寡斷,加之巴格拉季昂和巴克萊—德—托利意見分歧,致使進攻未獲成果。此時,拿破崙突然把部隊調到第聶伯河左岸,有佔領斯摩棱斯克、切斷俄軍同莫斯科聯系的危險。俄軍開始倉促退卻。
由於俄軍長期撤退,官兵怨聲載道,人民也普遍不滿。撤出斯摩棱斯克使兩集團軍司令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張。這一切迫使亞歷山大一世同意任命蘇沃洛夫的戰友庫圖佐夫將軍為所有作戰部隊的總司令。庫圖佐夫是一個很有名望的人物。8月29日,庫圖佐夫抵達部隊就職。9月13日,庫圖佐夫在菲利村召開軍事會議。為保存部隊戰鬥力,等待預備隊接近,庫圖佐夫命令於9月14日放棄莫斯科,不戰而退。大部分居民也隨軍撤出。法軍進入莫斯科的頭一天,城裡一片火海,烈火一直燒到9月18日,整個城市化為一片廢墟。拿破崙軍隊大肆搶劫,到處為非作歹。
俄軍放棄莫斯科後沿梁贊大道退卻,行軍30公里後,在博羅夫斯克渡口渡過莫斯科河,並遵照庫圖佐夫的命令掉頭西進。隨後,俄軍強行軍轉移到圖拉大道,於9月18日在波多爾斯克地區集結。3天之後,俄軍已踏上卡盧加大道,於9月21日,在克拉斯納亞-帕赫拉扎營。在克拉斯納亞-帕赫拉停留5天後,又進行了兩次轉移,於10月2日渡過納拉河,到達塔魯丁諾村。庫圖佐夫非常巧妙地計劃和實施了側敵行軍機動。法軍沒有發現這一行動。拿破崙在兩周之內不知俄軍去向。由於進行了塔魯丁諾機動,所以,俄軍避開了法軍的突擊,為准備反攻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塔魯丁諾戰斗(發生在切爾尼什尼亞河畔)和馬洛亞羅斯拉韋茨戰役是俄軍主力反攻的開始。部隊和游擊隊的戰斗行動從那時起開始特別積極主動,其中包括平行追擊和包圍敵軍這樣一些有效作戰方法。法國軍隊在11月16~18日的3天交戰中傷亡6000人,被俘2.6萬人,幾乎喪失了全部炮兵。被打散的法軍殘部,其中包括與維特根施泰因軍團相對峙的部隊均沿波里索夫大道向別津納河方向撤退,俄西線第3集團軍和維特根施泰因軍團各部在向別列津納推進的途中,在波里索夫地區布成了一個「口袋」,使俄軍主力從東面被迫退下來並陷入四面被圍的法軍陷入口袋內。但是,由於維特根施泰因行動躊躇和齊查戈夫被敵人的佯動所迷惑,違反庫圖佐夫的命令,將本部主力從波里索夫向南調到了扎博舍維奇而造成錯誤,使拿破崙能夠做好在斯圖焦恩卡搶渡別列津納河的准備工作。被圍在別列津納河畔的法軍雖未被徹底消滅,但在渡河時傷亡很大。拿破崙被迫率領殘部(在別列津納慘敗後得以倖存的0.9~1萬人)逃離俄國。他好不容易到達了斯莫爾岡,於12月6日回到巴黎,由於俄軍繼續戰斗,法軍殘部幾乎被全殲。拿破崙在俄國損失了57萬餘人,喪失了所有騎兵和幾乎全部炮兵。只有在翼側的麥克唐納和施瓦岑貝格兩軍團保全了下來。1813年1月2日,庫圖佐夫向全軍發布命令,祝賀各部隊將法軍逐出俄國國境,號召他們「把敵人徹底消滅在敵人的本土上。」
俄國軍民英勇地進行了解放戰爭,他們是決定拿破崙計劃必遭破產的力量。
Ⅱ 1812年的俄法戰爭可分為哪兩個時期
1812年的俄法戰爭可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時期,從1812年6月24日法軍入侵到10月2日俄軍完成向塔魯丁諾地區後退,其中包括防禦戰斗和在塔魯丁諾的側敵機動行動;第二時期,從10月18日俄軍轉入反攻到1812年12月14日,俄軍徹底擊潰法軍,從敵人手中徹底解放本國領土。
Ⅲ 俄法1812年戰爭的實力對比
法國:作戰兵力:61萬,分為兩個梯隊,第一梯隊分3個集團,共44.4萬人,940門火炮;第二梯隊17萬人,432門火炮;
俄國:西部邊境共軍隊22-24萬,分3個集團,火炮942門。 俄法戰爭雙方軍團一覽 法蘭西第一帝國 軍隊 兵力 指揮官 幕僚 皇帝直屬近衛軍 50000 帝國皇帝拿破崙一世 大參謀長路易斯·亞歷山大·貝爾蒂埃元帥弗朗索瓦·約瑟夫·勒費弗爾元帥 莫蒂埃軍團 48000 愛德華·阿道夫·卡西米爾·約瑟夫·莫蒂埃元帥 -- 內伊軍團(包括三萬奧地利軍) 48000 米歇爾·內伊元帥 -- 布律納軍團 45000 紀堯姆·布律納元帥 -- 達武軍團 45000 路易·尼古拉·達武元帥 -- 貝西埃爾軍團 45000 讓-巴普蒂斯·貝西埃爾元帥 -- 德意志軍團(包括兩萬普魯士軍) 32000 克勞德·皮爾林·維克托元帥 -- 烏迪諾軍團 32000 尼古拉·夏爾·烏迪諾元帥 -- 聖西爾軍團 32000 洛朗·古維翁-聖西爾元帥 -- 華沙公國軍隊 40000 約澤夫·波尼亞托夫斯基元帥 -- 奧地利帝國軍隊 80000 卡爾·施瓦岑貝格元帥 -- 普魯士王國軍隊 65000 格布哈德·列博萊希特·馮·布呂歇爾元帥 -- 那不勒斯軍隊 25000 那不勒斯國王若阿尚·繆拉 -- 巴伐利亞軍隊 15000 卡維齊奧·馮·格爾布希德元帥 -- 義大利軍隊 40000 艾曼努爾·費迪南多元帥 -- 俄羅斯帝國 軍團 兵力 指揮官 幕僚 近衛軍皇帝直屬軍團(近衛軍聖彼得營、謝苗雅羅拉斯夫營、斯特拉普特營) 3000 帝國皇帝亞歷山大一世 安東莞·亨利·約米尼 中央軍團(包括近衛軍團,大量民兵、農奴兵) 120000 米哈伊爾·博格達諾維奇·巴克萊·德托利元帥 -- 近衛軍君士坦丁軍團 47000 君士坦丁·帕夫洛維奇元帥 卡爾·馮·克勞塞維茨 聖彼得堡軍團(包括少量雇傭兵) 30000 漢斯·卡爾·馮·弗里德里希·安東·迪比奇元帥 阿拉克其耶夫上將 烏克蘭軍團(包括大量游牧民族士兵) 28000 彼得·維特根施泰因元帥 -- 伏爾加軍團(包括大量民兵) 30000 馮·德爾·奧斯金·薩肯元帥 -- 諾夫哥羅德軍團(包括少量民兵) 22000 列文·奧古斯特上將 -- 庫圖佐夫軍團(巴爾干援軍) 96000 米哈伊爾·庫圖佐夫元帥 -- 同上 24000 彼得·伊萬諾維奇·巴格拉季昂中將 -- 同上 20000 尼古拉·卡門斯基中將 -- 恰爾托雷斯基軍團(高加索援軍,民兵) 30000 亞當·耶日·恰爾托雷斯基上將 -- 拿破崙對入侵俄國一事已考慮數月之久,法軍在俄國邊境以西建立了9座兵站,每座兵站都糧草充足,足夠法軍消耗多日。將這些糧草運送到前線的是由5424輛馬車和2400輛牛車組成的輜重隊(分成26支運輸隊)。這支運輸隊伍需要20萬頭挽畜(此外還有11萬匹戰馬),每頭挽畜每天要消耗近20磅飼料。據計算,近1/3的隨軍糧草都被挽畜消耗了,這就顯然難以長久維持一支遠離兵站或給養地的前方部隊了。
進入俄國後,運輸這些有限的糧草也變得十分棘手。雖然時值夏季,但除少數輕型車隊外,絕大多數車隊幾乎無法在大路和鄉間通行(主要是由於道路泥濘),而且也沒有適合放牧的牧場。於是法軍不得不丟棄和就地消耗大批糧草。到達維爾納之前,法軍已損失2萬匹戰馬,但卻得不到很快的補充。以往,法軍打一場勝仗後,往往都能就地得到糧草補充。但1812年的情況就不同了。庫圖佐夫採取了撤退的策略,並沿途放火,實行焦土政策,把法軍途經之處燒得一干二凈,打亂了拿破崙速戰速決的原計劃,也令拿破崙原本想邊作戰邊搶奪補給的計劃泡湯。 法軍進入俄國腹地後,遇到俄國軍民的有效抵抗,尤其是戰爭開始後不久,俄國的天氣很快進入了秋冬天氣,寒冷的俄國曠野讓遠道而來的法國士兵水土不服,而俄軍在撤退的時候堅壁清野,法國軍隊的士氣開始動搖。
Ⅳ (15分)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一 1893年,法俄兩國簽訂《俄法協約》。協約規定:如果法國遭到義大利的
(1)背景:三國同盟的成立,使法俄兩國受到威脅,兩國締結了軍事協定;伴隨英德矛盾加劇,英國放棄「光榮孤立」政策,調整與法俄兩國的關系。(7 分)
(2)三國協約的成立: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對峙局面最終形成,列強爭奪世界的斗爭更加激烈,加速了一戰的到來。 《洛迦諾公約》的簽署:對改善法德兩國的關系,穩定歐洲局勢有積極意義;但公約使法國受到削弱,德國取得了與法國平等的地位,為其恢復大國地位,擺脫凡爾賽和約奠定了基礎。(8 分) Ⅳ 1812年俄法戰爭內容,過程
1812年俄法戰爭內容 Ⅵ 有關俄聯邦法律 幫下忙
您好,本人的回答如下: Ⅶ 大家佛的方法我餓飯分為俄方 d fdfdhg Ⅷ 英法美俄日等資本主義國家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的方式有哪一些個舉一例說明!
1 英國是最早實行資本主義的 可以說是中規中矩 海戰擊敗荷蘭奠定 海上霸權 英國靠的主要是 經濟手段 就是用殖民地的原材料 加工 再賣給殖民地 從而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 Ⅸ 英法美俄日土改的方式
英國:,圈地運動的開展 Ⅹ 當今主要國家(美,中,俄,英,法等)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的特點 美俄
中俄 中俄的關系一直都很微妙,首先在大哥(美國)的壓力下,必須聯手。但是俄國又是一個極其危險並有巨大野心的國家。從近代史開始,一直在對中國進行蠶食和傷害(日俄戰爭、蒙古獨立、中蘇邊境戰爭..........就現在也有東北和西北大部分過圖在俄國手裡)。所以,我相信我國領導人一直都是在警惕下與俄國合作的。 中美 中美的關系也很巧妙....中美有過一段蜜月期...那時關系好的不得了了(美國把自己都沒有裝備部隊的炮瞄雷達都給中國了)。但是隨著冷戰的結束,中國的發展,對大哥的威脅....美國必須偶爾得打壓中國一下了。但是又在中俄的關系的冷熱程度上,對中國的態度也有所轉變。畢竟現在中俄加在一起,可比二戰時期的德意強大了太多了....... 以上全是個人觀點,不一定準確。 望採納。 最後說一句,無論是和平時期,還是戰爭時期,經濟和生產力決定一切!!!!現在世界各國的部隊的裝備都是戰爭爆發一周就要打光的。最後能否勝利屬於誰,要看你的生產力是否大於「消費力」。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