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放棄權利合同法

放棄權利合同法

發布時間: 2021-11-23 13:26:44

① 合同解除權成就後,又要求對方履行,視為放棄合同解除權

您好,根據司法實踐中的一些案例的裁判要旨:享有解除權的一方在解除權成立後,又要求相對方繼續履行的,應視為其已經以自己的行為放棄解除權,解除權消滅。在合同約定的解除條件成就後,有解除權的一方當事人可以向對方發出解除合同的通知也可以要求對方繼續履行合同,但是解除權人只能擇其一而行之,否則將使雙方當事人的合同法律關系處於一種不穩定狀態。如果在合同解除權條件成就後,解除權人仍然要求對方繼續履行合同,則意味著其用默示的方式放棄解除權。

根據《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規定,當事人對合同法第九十六條、第九十九條規定的合同解除或者債務抵銷雖有異議,但在約定的異議期限屆滿後才提出異議並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當事人沒有約定異議期間,在解除合同或者債務抵銷通知到達之日起三個月以後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合同法》第九十五條 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期限屆滿當事人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

法律沒有規定或者當事人沒有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經對方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

第九十六條 當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第九十四條的規定主張解除合同的,應當通知對方。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對方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解除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

根據規定,接到解除合同通知的一方,如果在三個月內沒有向人民法院起訴提出異議,無論其要求繼續履行合同的理由多麼充分,都不會得到人民法院支持。這里的「三個月」是法律規定的除斥期間,不因任何事由中止、中斷或者延長。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② 合同法中規定的權利如果經合同雙方同意予以放棄,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並非所有的權利都可以放棄,比如訴訟時效。

③ 合同法中放棄抗辯權的條件是什麼

在日常生活中,雙方簽署合同之後,從合同生效的那個時候起就要互相履行相關義務。如果有一方拒絕履行,那麼另一方就有權力提出抗辯。抗辯權是合同當事人享有的重要維護自己利益的權利。抗辯權分為很多種,常見有同時履行抗辯權、不安抗辯權等等。那麼合同法想要放棄抗辯權的條件是什麼?下面給大家詳細介紹下。
一、合同法中放棄抗辯權的條件是什麼
抗辯權,其效力是對於已經存在的請求權的一種對抗的權利,義務人是否主張由其自由,當其放棄時,法院不應審究。以此看來,只要這種放棄是真實的意思表示,就應該得以承認。
1、抗辯權當然可以協議一方放棄主張
2、只要是雙方合法的意思表示就是公平的。(在未受脅迫或欺詐時做出的完全意思表示視作顯失公平一定是法定的,如禁止流質)
二、抗辯權的行使范圍是什麼?
1、同時履行抗辯權只能發生在同時給付的雙務合同之中。雙方當事人所負擔的給付應當同時提出,相互交換。比如買賣合同,如當事人沒有約定,買方的價金交付與賣方的轉移財產權應當同時進行。一方在對方未為對待給付前,可以行使不履行合同的抗辯權,拒絕向對方給付,在對方履行不完全或有瑕疵時,也可以主張合同未經正當履行的抗辯權。
2、後履行抗辯權和不安抗辯權適用於有先為給付義務的雙務合同中。按照法律規定、合同性質或當事人的約定,合同的一方存在先為給付的義務,在其未為履行義務前,無權請求對方履行義務,而對方對其請求享有拒絕 的權利。如果先履行一方的履行不符合約定條件,則後履行一方享有拒絕履行其相應履行請求的權利,這是後履行抗辯權的適用范圍。如果先為給付義務的一方在履行義務之前,發現對方的財產、商業信譽或其他與履行能力有關的事項發生明顯惡化時,可以主動中止履行義務,此為不安抗辯權的適用范圍。
3、先訴抗辯權則適用於承擔一般保證責任的保證人對主債權人的抗辯。在主債權人未就主債務人的財產強制執行而無效果前,保證人可行使抗辯權。
看了上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知道抗辯權作為一種權利,是可以被合同當事人放棄的。當然合同法放棄抗辯權的條件必須是雙方出於自願、主張放棄的。只要是雙方表達真實,並且已經協商好,法院是接受一方放棄抗辯權的。雖然是這樣,但是放棄權利對於合同當事人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風險的,如果以後發生糾紛,就很難通過有效措施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延伸閱讀:
保證的方式及先訴抗辯權
抗辯權的分類具體有哪些
不安抗辯權在什麼時候使用

④ 民法總則合同解除權法律是怎麼規定的

合同解除權和撤銷權都屬於形成權。民法總則合同解除權形成權適用除斥期間,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這是我國民法的基本原理和原則。但是長期以前,我國法律只規定了撤銷權的除斥期間為一年(合同法第五十五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一)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二)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 )。

合同法第九十五條規定:「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期限屆滿當事人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法律沒有規定或者當事人沒有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經對方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但我國法律在合同法之前並沒有對合同解除權的除斥期間或者行使期限做出規定。那麼,在法律沒有規定解除權行使期限這樣的前提下,合同法規定解除權的行使期限可以約定,言下之意--沒有約定行使期限又沒有法定行使期限,那麼解除權就可以由解除權人在任何時候隨時解除;解除權既沒有除斥期間又沒有訴訟時效期間限制。這樣一來,法律沒有規定或者當事人沒有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且對方沒有催告的情況下,解除權行使的期限就變成了無限期。所以,很多法官認為,既然對方沒有催告,那麼享有解除權的一方當事人可以隨時行使解除權,並據此作出判決。但是,這樣判決帶來的後果就是當事人和司法隨時可以解除合同,導致解除權的濫用,從而給合同和交易帶來極大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允許解除權人在過長的期限內解除合同,動輒廢止解除既有的合同關系,去恢復簽訂合同前的原狀,破壞了現存的法律秩序和正常的民事流轉,又走到了公平正義的反面。而且有悖於合同法總則第八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

解除權的行使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1、解除權發生了才可以行使;2、解除權人行使解除權以解除合同通知送達相對方為生效要件;3、解除權人行使解除權應有效期限內行使。為此,《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五條第二款作出了「法律沒有規定或者當事人沒有約定……,對方當事人沒有催告的,解除權應當在解除權發生之日起一年內行使;逾期不行使的,解除權消滅」的規定。從法理角度第一次明確了合同解除權的除斥期間為一年。

從法理上而言,解除權和撤銷權都屬於形成權,形成權發生或者產生之後的行使只能適用法定的除斥期間,而不能由合同當事人之間自由約定。這跟合同當事人不能約定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只能由法律強制規定是一個道理--規定請求權經若干年不行使而消滅,是為了確保交易安全,維護社會秩序和民事關系的正常流轉。如果請求權永久存在,就會阻礙社會經濟發展。民法規定權利行使或存續的期間,主要目的在於穩定民事法律關系和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僅有訴訟時效期間的規定,尚不足以達到此項目的,因為訴訟時效並不適用於所有的民事權利,而僅適用於請求權。而合同解除權或撤銷權屬於形成權而非請求權,不能適用訴訟時效,若對此類權利的行使不設置時間上的限制,民事法律關系仍將處於無限期的不確定狀態。因此,各國民事立法在訴訟時效期間之外還規定了除斥期間,也就是對形成權在形成之後規定一個不變的存續期間,只要時間屆滿,不問其事由如何,該項形成權即告消滅。

至此,我們方才明白,解除權作為形成權,其形成的條件是可以約定的,但是其形成之後行使的期限是不能約定而只能由法律強制規定的。合同法第九十五條是混同了形成權的形成(產生或發生)和形成權的行使這兩個不同的概念。一如買賣合同中,雙方可以約定貨款給付的期限,但是不能約定給付期限屆滿後的訴訟時效期間是一個道理。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釐清法律概念和法律關系對正確立法和司法么重要!

我們來看一個案例,甲乙簽訂《房屋買賣合同》約定,甲將其房屋賣給乙,乙分期付款:從簽訂合同之日起付50%,餘款在每年在12月31日之後的10個工作日內付10%分五年付清,如不在約定期限內付款,甲有權解除合同。在合同實際履行過程中,乙因故是在合同簽訂後的第三日才支付給甲50%購房款,隨後,在餘款給付的三年裡,乙也沒有按照約定在每年12月31日之後的10個工作日內付10%,而是延誤了十天到一個月不等時間才給付給甲。當合同履行到第三個年頭時,由於房價上漲,甲萌生了毀約的念頭。恰好第四個年頭,乙又沒有在10個工作日內付10%,於是甲立馬將乙的10%購房款原路退回並向甲發出解除合同通知,限令乙十天內騰退房屋走人。乙拒絕騰退,甲起訴到法院要求乙騰退房屋。其實,這是甲乙之間在履行房屋買賣合同中,雙方以自己的事實合同行為變更合同約定的付款方式,乙不構成違約,且甲的合同目的已經實現。甲要求解除合同唯一的原因就是想毀約獲取不正當利益。由於這種情況很多,最高法院才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突破合同法第九十五條的規定做出司法解釋,明確了合同解除權行使的除斥期間為一年——「法律沒有規定或者當事人沒有約定……,對方當事人沒有催告的,解除權應當在解除權發生之日起一年內行使;逾期不行使的,解除權消滅」——以維護房地產交易的穩定和秩序。本案中,甲應當在合同簽訂的第二天就知道解除權已經發生了,因為乙在合同簽訂當天按照合同約定給付50%的購房款,乙在這個時候就已經違約了,按照合同約定,解除權產生、發生或者形成了。

在我國民法總則制訂時,專家們吸取了經驗,對解除權除斥期間的概念進行了梳理。民法總則第一百九十九條規定:「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的撤銷權、解除權等權利的存續期間,除法律另有規定外,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產生之日起計算,不適用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和延長的規定。存續期間屆滿,撤銷權、解除權等權利消滅。」這一規定跟合同法五十五條比較,就概念清晰了:1、既可以由法律規定,也可以由當事人約定解除權產生(發生或者形成)的條件,一旦法定或者約定的條件成就,解除權就產生和形成了;2、解除權形成後,解除權的存續期間就是除斥期間,不能適用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和延長的規定;3、存續期間屆滿,解除權就消滅,不再受人民法院保護和救濟。

盡管民法總則明確了解除權的行使是有除斥期間限制的,但民法總則還是沒有就解除權的除斥期間做出具體規定。所以我們在司法實務中就只能類推適用民法總則關於撤銷權的除斥期間和最高法院對房屋買賣合同解除權的除斥期間做出的解釋--民法總則第一百五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一)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重大誤解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三個月內沒有行使撤銷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五條第二款關於「法律沒有規定或者當事人沒有約定,經對方當事人催告後,解除權行使的合理期限為三個月。對方當事人沒有催告的,解除權應當在解除權發生之日起一年內行使;逾期不行使的,解除權消滅。」

⑤ 約定放棄訴訟權利是否有效

這樣的約定無效。因為當事人雖然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但是意思自治不得違反法律。本案中雙方在切結書中約定一方放棄訴訟權利,因為訴訟權利是法定的,所以雙方不得約定排除。當然,當事人可以根據約定自覺遵守,但是如果放棄權利的一方當事人不願意履行時,仍然有權行使訴訟權利。法律依據是《合同法》第4條、第7條。
例如:乙經營一家公司,但因資金缺乏,周轉困難,於是找到好友甲,甲就借給了乙80萬元錢,因為兩人關系特好,就約定,如果乙以後不還錢,甲也不會向乙提起訴訟。那麼這種約定是否有效呢?
根據上述分析可知,約定無效。

⑥ 如何區分放棄權利與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導致合同無效,我們應該怎樣去認定?要包括內容上違法,也包括形式上違法。還有違法強行性規定,合同效力才無效等等。法律快車小編為您一一介紹。
《民法通則》第58條第1款第5項規定,違反法律的民事行為為無效民事行為。1993年《經濟合同法》第7條第1款第1項也規定,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合同無效。而《合同法》第52條第5項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應確認無效。盡管在文字表述上,上述法律關於無效民事行為及合同的規定僅有幾字之差,但是卻反映了我國合同立法逐步完善、嚴密的發展歷程。謂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就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強制性規范,或者說是法律規范中的強制性規范,是指無條件的、絕對必須遵守的規范,不允許當事人按照自行協議解決問題,只允許執行法律規定的條件。
與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相關的一個概念,是國家禁止性規定。我國1982年《經濟合同法》第7條的規定是,違反法律和國家政策、計劃的合同無效,即涉及到國家禁止性規定的認定問題。所謂國家禁止性規定,既包括法律、行政法規上的禁止性規定,也包括國家政策上的禁止性規定。國家的禁止性規定,既為保障國家利益不受侵犯和損害,也同時包括組織、公民利益不受侵犯,因而與國家、公民利益息息相關。但是,對國家的禁止性規定中,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可以直接適用《合同法》的該條規定確認合同無效。而對於違反其他國家禁止性規定,但並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的,可以適用損害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原則確認合同的效力。
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應確認為無效合同,這一規定本身並不含有具體禁止性的內容,其實際意義僅在於為不具有效力評價作用的民事強行法和傳統上的公法規范補充了效力評價功能,使這兩類法律規范在原有控制功能以外兼具有了評價內容違法的法律行為的作用。 在司法實踐中,對於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而導致合同無效的認定標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必須是違反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才能導致合同無效
《民法通則》第58條規定,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無效,但對此處所規定的「法律」並沒有作出嚴格的限制,在司法實踐中也常常對此作了擴大的解釋,即不僅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包括在內,還將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以及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都作為判斷合同效力的依據。導致許多合同因此而被確認無效,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損失,與法律鼓勵交易的原則是相違背的。因此《合同法》把判斷合同效力的依據限制在法律和行政法規上,從而嚴格限制了無效合同的范圍。最高人民法院《合同法解釋》第4條規定,合同法實施以後,人民法院確認合同無效,應當以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為依據,不得以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為依據。因此,此處的「法律」應當是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並頒布的法律;「行政法規」則是指國務院制定並頒布的規章、命令、條例等行政規范。只有違反了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才可能導致合同的無效。
在對待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效力的態度上,即使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合同法解釋》頒布以後,仍然有不同的認識。
第一種觀點認為,不能完全排斥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的適用,雖然有的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夾雜著各部門、各地方的利益,具有一定的地方保護主義或者部門保護主義的色彩,完全以此作為認定合同效力的依據,勢必造成交易中禁令如林的局面。但是,絕大部分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等規范性文件都是依照憲法、法律或行政法規的規定或者精神制定的,這些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制定和適用的目的在於維護社會正常的秩序和交易的穩定安全,實際上起著填補法律漏洞和盲區的作用,當然應當具有法律效力;如果在處理具體案件時全然不考慮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的規定,簡單地認為違反這些規定的合同並不構成無效,有可能導致社會秩序的無序化和危害社會公共利益。
第二種觀點認為,如果作出強制性規定的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的規定並不與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相抵觸時,可以援引《合同法》第52條第4項的規定,以損害公共利益為由確認合同無效。
第三種觀點則認為,一般情況下,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僅可以作為判斷合同是否無效的參考,法院不得直接援引這些地方性法規或者部門規章作為依據來判斷合同無效,但是考慮到地方性法規和規章能否作為判斷合同無效的參考時,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考慮這些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是否有上位法存在,如果這些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是根據地上位法制定的,但上位法規定的比較原則,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是以直位法作了具體的規定,此種情況下,可以依照上位法確認合同的效力,地方性法規或者部門規章可以作為確認合同效力的參考。(二)如果上位法授權地方或者有關部委作出解釋,而地方性法規和規章是根據授權作出解釋和,那麼依照上位法確認合同的效力,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也可以作為確認合同效力的參考。(三)如果地方性法規或者部門規章的制定,旨在保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而違反了地方性法規或者部門規章將損害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則可以以損害國家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為由依據合同法的規定確認合同無效。
我們認為上述第三種觀點在司法實踐中更有其可取之處,可以按照該原則處理。
二、必須是違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才能確認合同無效
《合同法》與以往的立法有所不同,將違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才規定為無效合同,其目的是為了嚴格區分強行性規范和任意性規范的適用。所謂任意性規范,是指當事人可以通過約定排除其適用的規范,即任意性規范賦予了當事人一定的意思自治,允許當事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自由作出約定,對任意性規范由當事人通過約定加以排除是合法的,所以只有在違反強行性法規的情況下,才能導致合同無效。

⑦ 如何理解合同法第74條規定的撤銷權力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

理解如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

引起撤銷權發生的要件是有損害債權的行為。債務人實施損害債權的行為主要指債務人以贈與、免除等無償行為處分債權。無償行為不問第三人的主觀動機均得撤銷。債務人、第三人若以有償行為損害債權,則以債務人實施行為時明知損害債權和第三人受益時明知其情形為限。

即債務人與第三人惡意串通,貨物價值與價款懸殊,顯失公平,故意損害債權人的利益。倘若第三人受益時主觀上無惡意,則不能撤銷其善意取得的行為,以保護交易之安全。

受益的第三人包括直接受益人和間接受益人,直接受益的第三人稱為第一取得人,第一取得人又將該物轉給他人受益,受益的他人為間接受益的第三人,間接受益人又稱轉得人,轉得人可以是第二取得人、第三取得人以至更後的取得人。

目前一些企業借分立為轉移財產,留個「空殼子」對付債權人,亦是一種損害債權行為。損害債權的行為有時還發生於擔保行為之中。

例如,責任財產僅能或者已不夠清償現有債權,但債務人卻又將責任財產抵押、出質給新的債權人,害及原有債權人;或者將責任財產抵押、出質於債權中的一人,害及其他債權人。

損害債權的行為應是法律行為,倘若是事實行為,如債務人毀損責任財產,則無從撤銷。債務人、第三人實施上述行為減少責任財產,害及債權,使債權人不能得以清償,即可發生撤銷權.

債務人、第三人有損害債權的行為,債權人可以行使撤銷權。債權人行使撤銷權,可以向債務人、第三人提出,也可以訴請法院撤銷。債務人、第三人的行為被撤銷的,其行為自始無效。

債務人若以無償行為損害債權,第三人無論主觀上是否有過錯,無論是直接受益人還是間接受益人,債權人均有權撤銷其行為,恢復財產原狀,保護債務人的責任財產。

債務人以無償行為損害債權,直接受益的第三人又將取得的財物以公平價格售給他人時,債權人只能向債務人和第一取得人行使撤銷權,不能追及有償取得人,第一取得人應當將所得的價款返還債務人。

債務人與第三人以有償行為損害債權的,無論第三人是直接受益人還是間接受益人,債權人均有權撤銷其行為,恢復財產之原狀,保持債務人的責任財產。

倘若債務人與直接受益的第三人以有償行為損害債權,第一取得人又將取得的財物以公平的價格轉售他人,或者第一取得人雖又以廉價轉售,但他人主觀上沒有過錯,債權人只能向債務人和直接受益人行使撤銷權,不能追及善意取得人,直接受益人應當將所得的價款返還債務人,以維持債務人的責任財產。

企業分立應當債權債務一並分立。債務人借企業分立轉移責任財產,害及債權的,債權人可以行使撤銷權,撤銷其分立行為。

債務人通過擔保方式害及債權的,債權人可以行使撤銷權,撤銷其抵押、出質行為。物的擔保被撤銷後,擔保合同不影響主合同的存在,主合同依然有效。

例如,甲向乙借款,將責任財產抵押於乙,害及原有債權,原有債權人可以行使撤銷權,撤銷抵押行為,然借款合同不因抵押合同被撤銷而失效,出借人和其他債權人一樣,都是無特別擔保的債權人。

債權人行使撤銷權恢復責任財產,是保全全體債權人的利益,故行使撤銷權的范圍,應以保全全體一般債權人的總債權額為限度。行使撤銷權的債權人對保全的責任財產無優先受償權。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費用,應由債務人和有過錯的第三人償付。

撤銷之訴的既判力,應當及於未行使撤銷權的其他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債權人敗訴的,其他債權人不得就同一行為再行訴訟,否則造成一事二理。

(7)放棄權利合同法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七十四條 因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並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

撤銷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

⑧ 離職協議中放棄訴訟權利是否有效

離職協議中約定放棄訴訟權利是否有效,可能存在意見分歧。這是因為:對於訴訟權利是否可放棄,法律並無明確規定。在實務中,對於訴訟權利到底屬於公法權利還是屬於私法權利,存在不同見解。認為訴訟權利屬於公法權利者,通常認為該權利不可通過當事人私下約定予以拋棄。認為訴訟權利屬於私法權利者,往往認為當事人可自主放棄該權利。
用人單位如不履行繳納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的義務,你可通過向相關主管部門投訴、依法申請勞動仲裁等方式,尋求救濟並維權。
【解答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七十二條:社會保險基金按照保險類型確定資金來源,逐步實行社會統籌。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

2、《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的下列勞動爭議,適用本法:
(一)因確認勞動關系發生的爭議;
(二)因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發生的爭議;
(三)因除名、辭退和辭職、離職發生的爭議;
(四)因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發生的爭議;
3、《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
第十五條第一款:單位錄用職工的,應當自錄用之日起30日內到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辦理繳存登記,並持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的審核文件,到受委託銀行辦理職工住房公積金賬戶的設立或者轉移手續。
第三十四條 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和職工有權督促單位按時履行下列義務:
(一)住房公積金的繳存登記或者變更、注銷登記;
(二)住房公積金賬戶的設立、轉移或者封存;
(三)足額繳存住房公積金。
第三十六條第三款:職工有權揭發、檢舉、控告挪用住房公積金的行為。
第三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的規定,單位不辦理住房公積金繳存登記或者不為本單位職工辦理住房公積金賬戶設立手續的,由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責令限期辦理;逾期不辦理的,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的規定,單位逾期不繳或者少繳住房公積金的,由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責令限期繳存;逾期仍不繳存的,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⑨ 同時雙方均放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規定的違約金或損失賠償金調整請求權。

合同有效。
因為合同有效僅需雙方意思真實一致,不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就行了。對於雙方放棄《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是可以的。
但是你們約定違約金超過實際損失的百分之二十的那部分是不受法律保護的,就好比約定的借款合同的利息一樣超過銀行的四倍就不受法律保護,通過打官司是沒有辦法贏得超過的部分,法院僅會肯定你超過的百分之二十以內。
若是借款人或另一方願意私底下承擔並賠償,也是受之無愧的,既有算是合法,受保護的。

熱點內容
勞動法要求繳納五險一金的依據 發布:2025-09-14 06:20:49 瀏覽:896
並購協議法律服務 發布:2025-09-14 05:54:35 瀏覽:343
提高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 發布:2025-09-14 05:54:34 瀏覽:145
法治是民法之 發布:2025-09-14 05:52:34 瀏覽:129
王錫鋅法治政府建設 發布:2025-09-14 05:50:21 瀏覽:678
張忠愚律師 發布:2025-09-14 05:29:33 瀏覽:101
自費買工裝勞動法 發布:2025-09-14 05:27:25 瀏覽:124
保健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4 05:18:58 瀏覽:252
2016年勞動法放假規定 發布:2025-09-14 05:18:46 瀏覽:528
比較行政法課程 發布:2025-09-14 05:06:53 瀏覽: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