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關於社會保障法的案例分析

關於社會保障法的案例分析

發布時間: 2021-12-01 23:01:20

① 案例分析(勞動法與社會保障)

一、第一個問題:
1、國務院的《工傷保險條例》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內的企業容、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和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以下稱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者僱工(以下稱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的職工和個體工商戶的僱工,均有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
2、單位應支付小趙工傷待遇,理由是:小趙與單位之間屬於勞務關系,勞務關系的僱工,也是職工之一。符合《工傷保險條例》的涵蓋范圍。
二、第二個問題:
1、《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國發〔1982〕59號) 第十八條規定:「職工無正當理由經常曠工,經批評教育無效,連續曠工時間超過十五天,或者一年以內累計曠工時間超過三十天,企業有權予以除名。」
2、《勞動合同法》規定,孕期的女職工有特殊保護,但是如果員工有嚴重違紀行為,比如案例中的小王,如果她的曠工時間已達到上面第1點條件,那麼小王的過錯性解除合同的條件就成立了,企業仍然可以單方面解除合同。

② 社會保障法 兩道案例分析題!!求解答!

1、(1)甲屬於工傷,乙屬於工亡。丙屬於意外傷害。根據《工傷保險條例》(新)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規定,甲屬於在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因工作原因受到的事故傷害;乙屬於第十五條規定的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情形;丙不屬於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規定的任何情形。故不能認定為工傷。
(2)忽悠公司拒絕賠付甲乙的損失,甲乙應先去勞動行政部門申請人認定工傷,甲還應申請勞動能力鑒定,只能通過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法院等依法維權。根據民事訴訟法丙應在一年內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對廣告公司的訴訟。
2、(1)不合法。單位扣發100元工資的行為,違反了《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六條的規定,造成損失的,才能扣發工資,且扣發的金額不能高於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根據《對《工資支付暫行規定》有關問題的補充規定》的規定,用人單位的行為已經構成了剋扣工資。
(2)根據《工資支付暫行規定》,小靳可以要求:A,返還剋扣的工資;
B,經濟補償或賠償金;C,如果有證據證明單位安排加班的,還應支付加班工資。
D,根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用人單位沒有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如果在2008年1月1日之後,仍然不簽訂的,應當自2008年2月起依法支付二倍工資。
E,防暑降溫費,是國家法定的福利待遇,也應該支付。

最後,第二題出的有點變態。特別是第二問,工資之外的,怎麼叫收益啊?應該叫權利吧?這TNNd的太沒有專業精神了。

③ 請幫我想一個關於勞動社會保障法的案例以及分析謝謝啦!急用急用

(一)案情介紹
職工李某1985年8月進某皮鞋廠工作,二年後因失戀精神失常,經當地區精神病防治院診斷為精神分裂症,並經住院治療,以後也常有病假。1995年9月李某以要調換新單位為由申請辭職。在單位製作的"職工辭職申請審批意見表"中的"家屬意見"一欄中李某的父親寫上了"同意"二字,並簽名。皮鞋廠隨後同意了李某的辭職請,並辦妥了有關的退工手續。以後,因李某的病情被新單位了解,未被錄用。李某的父親要求皮鞋廠仍收回李某,遭到拒絕。李某的父親代李某向當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起仲裁。
(二)仲裁情況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受理本案後,中止審理,並建議當事人作行為能力鑒定。李某的父親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李某為無行為能力人。人民法院受理申請後,對李某進行鑒定,並經多方調查作出裁決:李某為完全無行為能力人,並指定李某的父親為監護人。隨後,恢復了勞動爭議仲裁。
在仲裁中,李某的父親認為李系精神病人,無行為能力,其行為屬無效行為。依據法律規定無效民事行為自行為開始時便不具有法律約束力,因而單位在李某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情況下,所作的同意其辭職決定應被認定為無效。
皮鞋廠認為,李某的行為,是在神志清醒時作出的,當時尚有單位願意接受他,說明其是有行為能力的;李某是在辭職後,病情加重,喪失行為能力的。退一步,縱然李某辭職行為無效,其父已在有關辭職的文件上簽字表示同意,這一行為應視為監護人的代理行為,該項辭職請求也屬有效。單位同意其辭職申請並無不當。
仲裁委員會經調解無法達成協議,做出裁決:(1)李某的辭職申請屬無效行為,皮鞋廠應與李恢復勞動關系;(2)辭職至裁決前的待遇按病假處理。
(三)評析意見
本案爭議的焦點有二:李某的辭職申請是否有效?李某父親的"同意辭職"是否應視為代理行為?
李某的辭職申請是否有效?關鍵取決於李某辭職時是否具有承擔民事行為能力的主體資格。其他單位是在不了解的情況下,表示了接受的意願,而一旦了解情況,就加以拒絕,說明皮鞋廠以"有單位願意接受,證明李某有行為能力"的講法是不妥的。在本案中,只能以法院的認定為依據。法院根據病史,確認李某神經分裂症始於1987年8月。李某辭職,實際上是在缺乏理智狀態下作出的,不能認定是李某真實意志的體現,李某的辭職申請是無效的。
李某父親的"同意辭職"是否應視為代理行為?代理行為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向第三人實施的法律後果直接歸屬於被代理人的法律行為。本案中的李某父親的"同意辭職"不屬於代理行為。代理人在實施代理行為時,必須以被代理人的名義進行;李某父親則是以家屬自己的名義同意的。李某父親"同意"是寫在單位製作的"職工辭職申請審批意見表"中的"家屬意見"一欄內。該欄目中所反映的行為,不具有任何代理的性質。單位設置這個欄目的在於避免家屬由於不了解情況而產生糾紛,該欄目所反映的是家屬本人對申請者辭職行為的一種態度。家屬態度可以成為單位在作出是否同意辭職申請時的參考,而不能替代申請人的主觀意志。
上海市人民政府在《關於批轉勞動局關於本市企業一九九五年年底前全面實行勞動合同制的若干意見的通知》中規定,在固定工制度向勞動合同制轉軌的過程中,企業應保留與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的勞動者的勞動關系。按這一精神,企業也應保留與李某的勞動關系。
求採納

④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案例分析

答;景某部分請求能得到法律支持;一、因為雖然雙方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但景某提供了有償勞動,用人 單位並對景某實施了管理,雙方履行了勞動內容,仲裁院會按照雙方實際履行合同內容確定雙方承擔權利和義務。2010年1月至3月工資應得到支持。
二、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雙倍工資得不到支持;因為《勞動合同法》第82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人之日起超過一個月至一年未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應向勞動者支付雙倍工資。超過一年未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雙方屬無期限勞動合同並應補簽書面勞動合同」《勞動調解、仲裁法》規定; 第二十七條 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前款規定的仲裁時效,因當事人一方向對方當事人主張權利,或者向有關部門請求權利救濟,或者對方當事人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仲裁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當理由,當事人不能在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申請仲裁的,仲裁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時效期間繼續計算。
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因拖欠勞動報酬發生爭議的,勞動者申請仲裁不受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的限制;但是,勞動關系終止的,應當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應簽書面勞動合同未依法簽訂書面勞動合同不屬勞動報酬范疇,屬懲罰性「工資」,勞動者應在自己知道或應當知道之日起一年內主張,景應在2009年10月1日主張11個月雙倍工資,最晚在2010年9月31日前主張雙倍工資(註:2009年10月後每晚一個月主張,雙倍工資少一個月)。所有景某主張雙倍工資已超過仲裁期限,得不得支持。

⑤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的一個案例

1、雙方約定可扣減就可以按約定扣減,但扣減標准違法無效。應保障最低生活。
2、甲公司解除合同不合法,未出現約定情形及法定情形,在合同期限內不能單方解除。
3、可支持王某的以上請求,但不是最佳辦法。最好是雙方協商解除,要求公司依法支付相關賠償金了事。

⑥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案例分析題:

辭退趙某的行為違反了勞動合同法,對於工會的幹部不能在工會任職期間辭退。

⑦ 勞動和社會保障法案例,求解析

個人認為,一般情況,在單位招聘時,會發應聘要求,如果他不招農民工的話,他就會寫需要本地戶口的居民,這個是不違法勞動法的。
1、仲裁委受理的是有勞動關系的案子,既然都沒有參加工作何來勞動關系。
2、特定崗位解決特殊人群的工作,不違法。
3、監察大隊會受理,但不一定能解決。

⑧ 勞動和社會保障法案例題,求答案

(1)商場來和小張簽訂的勞動源合同中的不得懷孕時違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 第2 3條:「……各單位在錄用女職工時,應當依法與其簽訂勞動(聘用)合同或者服務協議,勞動(聘用)合同或者服務協議中不得規定限制女職工結婚、生育的內容。…
《婦女權益保障法》第2 7條:「任何單位不得因結婚、懷孕、產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女職工的工資,辭退女職工,單方解除勞動(聘用)合同或者服務協議。但是,女職工要求終止勞動(聘用)合同或者服務協議的除外。……」
《勞動合同法》第2 6條:「下列勞動合同無效或者部分無效:(一)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二)用人單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權利的;(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對勞動合同的無效或者部分無效有爭議的,由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或者人民法院確認"
(2)應先申請勞動仲裁。

⑨ 一千字關於勞動社會保障法的案例分析

法律規定其實只有一條,但是可以稍作展開說明。

根據《勞動法》第50條: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

勞動部頒布的《工資支付暫行規定》(勞部發[1994]489號)也針對這種情況規定,工資應當以法定貨幣支付,不得以實物及有價證券替代貨幣支付。在這里,法律對工資的支付的形式是十分明確而肯定的,沒有任何例外條件,因此,企業必須以貨幣形式支付勞動者工資,任何借口以實物或有價證券支付工資的做法都是違法的。本案中,洗滌廠在經營不善的情況下,應該盡力改善管理,扭虧為盈,但用本廠產品折價頂替發工資則是錯誤的,其所說的資金周轉困難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

如果洗滌廠確實因為種種原因造成資金周轉困難,應當按照勞動部[1995]226號文件規定的精神,妥善解決工資支付問題,即用人單位確因生產經營困難,資金周轉受到影響,在徵得本單位工會同意後,可暫時延期支付勞動者工資,延期的時間按照當地勞動行政部門的規定執行。這就是說,企業確因資金周轉影響到工資發放時,可按規定延期支付工資,而不能以實物頂替工資。

工資是勞動者付出勞動的報酬,是他們生活的基本保證,法律規定要以貨幣形式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不僅是由於貨幣是市場商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而且是為了保證勞動者真正實現按勞分配,而實物則無法實現貨幣的職能和作用。在實際工作中,一些企業可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一些困難,但是,不管是什麼情況,都必須按照法律規定,以貨幣形式支付勞動者工資,任何理由和借口都是不能成立的,都是違反法律規定的。只有如此,才能使勞動者的工資報酬權得到充分的保障。

⑩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的案例分析!求正確答案!

  1. 可以解除,不用承擔違約金。謝某以書面方式提前30天通知前單位辭職事宜,符合法律專規定;謝屬某未與簽訂培訓協議或保密協議,無承擔違約金義務。

  2. 企業有責任轉出檔案,如不願辦理,可以持解除勞動關系證明,請人才市場直接辦理轉出。

熱點內容
滕州律師事務所電話 發布:2025-09-12 07:23:59 瀏覽:870
律師費咨詢 發布:2025-09-12 07:23:15 瀏覽:296
法律顧問培訓課程 發布:2025-09-12 07:22:34 瀏覽:709
人力資源一級職業道德 發布:2025-09-12 07:16:11 瀏覽:159
行政法非訴執行期限 發布:2025-09-12 07:14:24 瀏覽:713
土地承包口頭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9-12 06:52:08 瀏覽:72
行政訴訟法2013年的解釋 發布:2025-09-12 06:50:07 瀏覽:439
自合同簽訂之日起什麼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12 06:27:48 瀏覽:17
簡述行政法律責任的特徵 發布:2025-09-12 06:22:08 瀏覽:665
法與社會結伴而行 發布:2025-09-12 06:22:08 瀏覽: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