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消費者概念
⑴ 大家好根據《合同法》回答,舉例說明至少3種消費者享有的權利
第四條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
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
在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實施過程中,工會或者職工認為不適當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通過協商予以修改完善。
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
第二十條勞動者在試用期的工資不得低於本單位相同崗位最低檔工資或者勞動合同約定工資的百分之八十,並不得低於用人單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資標准。
⑵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合同法 電信管理條例
http://www.gdgs.gov.cn/cyfg/XFZQYBHf.htm
這個是消費者權益保護
http://www.gdgs.gov.cn/cyfg/HTf.htm
這個是合同法
http://www.brandwz.com/ShowNews.aspx?ID=8635
這個是電信管理條例
http://vsearch.cctv.com/plgs_play-CCTV2prog_20080310_2934406_0.html?
一個很有宣傳力的消費者權益歷史
⑶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與合同法關系
1,《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屬於經濟法范疇,維護的對象是確定的,貫徹特殊保護原則,是對弱勢群體進行保護的法律,其立法主旨在於消費者的受損權益如何救濟,而不是具體責任由誰承擔的問題。因此,只有是消費者的身份才能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作為自然人,必須是依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情形才適用該法。例外是農民在購買、使用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的生產資料時,也參照該法來執行。 另外,營業執照、展銷會、櫃台出租、虛假廣告等情況下所產生的消費爭議的解決也是司法考試重要的出題點,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里有非常明確的規定。
2,合同是指平等主體的雙方或多方當事人(自然人或法人)關於建立、變更、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協議。此類合同是產生債的一種最為普遍和重要的根據,故又稱債權合同。
①合同是雙方的法律行為。即需要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當事人互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就是將能夠發生民事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現於外部的行為)。②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須達成協議,即意思表示要一致。③合同系以發生、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為目的。④合同是當事人在符合法律 規范要求條件下而達成的協議,故應為合法行為。 合同一經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在雙方當事人之間就發生了權利、義務關系;或者使原有的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當事人一方或雙方未按合同履行義務,就要依照合同或法律承擔違約責任。
3,二者區別於聯系
A, 由於《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一個特別保護法,消費者只有權利沒有義務,而經營者只有義務沒有權利;合同法中對雙方都有權利和義務;這並不是說在消費活動中消費者沒有義務、經營者沒有權利,而是因為在《民法通則》、《合同法》等法律中已經做了具體的規定。
B, 在經營者的義務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經營者不得單方作出對消費者不利規定的義務」,若作出了不利規定,則規定也是無效的。 而合同法中消費者和經營者權利義務是經過協商確定的,只要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都是有效的;
C,在消費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存在兩種情形:
一種是輕微後果,如商品不符合質量,可以通過退貨等方式解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有規定,合同法也有規定,也可以通過合同約定,根據合同相對性原理,向銷售者要求賠償;
另一種是造成嚴重後果,即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或其他財產損害的,則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這個規定突破了合同相對性原則,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范。 .
D,在具體訴訟過程中 ,選擇使用不同的法律得到的結果也不盡相同。
⑷ 請問: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稱的消費者,既可以是公民,也可以是法人。這句話對還是錯盼分析!
這是對的呀,消費者從概念上講,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個單位,而法人就是一個單位的代表,說法人,其實就是指單位。但消費者從字面上講是人,所以要用法人而不是單位
⑸ 如何理解「消費者」的含義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加倍賠償」民事責任。這一規定有力保護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成為約束經營者的「緊箍咒」。
適用這一規定的前提至少有兩個:一是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欺詐行為是指經營者故意採用欺騙的方法誘使他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行為。二是受害方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消費者」主體資格。近年來,一些民事訴訟中的原告向法院要求按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有關加倍賠償的規定索賠時,沒有獲得法院的支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符合該法中「消費者」的主體資格規定。本案即為其中一例。因此,正確理解消法中的「消費者」,對於准確維護自身權益非常重要。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條規定:「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權益受本法保護;本法未作規定的,受其他有關法律、法規保護。」嚴格地說,受當時立法條件的限制,1994年1月1日起實施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消費者」的概念沒有明確的定義,因此,一般的理解就是:消費者是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個人或者單位,不包括用於生產目的的消費。我個人認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所指的「消費者」原則上僅限於人,而不應當包括單位集體消費。因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立法宗旨在保護弱勢群體的公民個人。作為單位消費,單位和銷售商都是平等的民事主體,沒有強勢與弱勢之分,不存在保護與否的問題。單位因消費而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應當受《合同法》調整而不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但如果是集合消費和聯盟消費就應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因為這兩種消費方式的消費終端是獨立的個人。例如某單位中秋買月餅發給職工,這種消費是屬於個人消費行為,不算是單位消費,因為終端消費者是單位的員工,仍是獨立的個人。
生活消費是人們為了生存與發展需要消耗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行為和過程,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以行為目的性來確定消費者主體身份:一是看商品和服務是否經過流通過程,通過購買者或他人付費獲得;二是看這種消費行為是否為了滿足生活需要。隨著經濟發展,生活消費品的內容在不斷變化,概念正逐步升級,各種原本昂貴的消費品正大踏步地進入尋常百姓家。因此商品的種類、價格已不再是衡量是否生活消費的判定標准。由於目前法律和有關司法解釋對「生活消費」沒有明確的界定,人們對此容易理解不一,法官的自由裁量權較大。要求修改《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呼聲日漲。據悉,國家工商總局已著手進行。
⑹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與合同法二者是什麼關系
合同法是民法的特別法,屬於民法范疇,消法屬於經濟法范疇,二者是平行的。
⑺ 合同糾紛是適用合同法還是消費者權益し
消費者為生活需要而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導致人身受到損害,基於其與消費者訂立的消費合同,消費者選擇合同訴權來維權,應當優先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因為該法有合同法性質。
⑻ 合同法在維護消費者權益中的作用
大部分消費都會涉及到合同法的內容,可以這樣說,每一次買賣雙方都會建立一個合同關系,若之間出現消費糾紛可以適用合同法的相關條文來維權
⑼ 合同法與消費者法中格式條款無效規則有什麼不同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第二十四條
經營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或者減輕、免除其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
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內容的,其內容無效。
《合同法》
第四十條格式條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條和第五十三條規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
第五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第五十三條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可以對比一下,無效規則的區別很明顯。
合同法是規范任何一種合同的。它對格式條款有所限制,但將格式條款歸為無效還是比較慎重的,格式條款無效的條件是52、53條,也就是和其他非格式條款適用相同的無效條件。另外,還增加了一個「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情形。
而消法是特別法,對格式條款的限制更嚴。格式條款無效的情形更多了。只要是「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或者減輕、免除其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的格式條款,都可歸於無效。
不過老實說,消法這個規定太粗糙了。甚至還沒有合同法規定的具有可操作性。更不要對比國外的《格式條款法》、《消費者合同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