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瑕疵履行與加害履行

合同法瑕疵履行與加害履行

發布時間: 2021-12-08 21:02:26

合同法同時履行,先行履行和不安履行的區別

://www.21emr.com/zszx/HTML/66020.shtml
隨著現代物流的迅猛發展,交易風險無時不在。所以,只有力盡完善法律規范,才能較大限度保護交易各方的利益。我國合同法規定的抗辯權制度,對於督促當事人履行合同、減少損害、保護受害人利益,具有的重要作用。本文擬從抗辯權分類、概念、構成條件等進行論述。
合同履行抗辯權可分為同時履行抗辯權和不安抗辯權。

一、同時履行抗辯權,是指雙務合同的當事人一方在他方未為對等給付之前,有權拒絕自己的履行。合同法第66條規定:「當事人互負債務,沒有先後履行順序的,應當同時履行。一方在對方履行之前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一方在對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同時履行抗辯權的法律基礎是誠實信用原則,即依照誠信原則,當事人必須按照合同的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否則無權要求另一方當事人履行義務;同時在對方當事人未按合同履行義務的情況下,也有權拒絕履行自己的義務。同時履行抗辯權一般適用於買賣、租賃、互易等雙務合同中,但其有嚴格的構成條件:

(一)須當事人在同一合同中互負債務。此條件包含兩個含義:第一,即當事人相互間的債務是基於同一合同關系。如果當事人間的債務不是基於同一合同,則不適用同時履行抗辯。第二,需當事人雙方互負債務。如果合同的一方當事人僅享有權利不負擔義務,另一方當事人僅負擔義務不享有權利,則不能適用同時履行抗辯。同時需要明確的是,當事人之間互負的債務必須具有對價或牽連關系,即其債務之間互為條件、互為牽連。如果當事人之間的債務沒有牽連性,則不能適用同時履行抗辯。

(二)須雙方的債務均已屆清償期。由於同時履行抗辯權的適用條件之一是,當事人雙方的債務必須同時履行,否則不構成同時履行抗辯,因此清償期對雙方債務來講是同一的,也就是說,雙方債務一定是同時到期。此外根據該條件的要求,當事人雙方的債務必須已屆清償期,否則任何一方當事人均無權要求對方履行,從而也無適用同時履行抗辯權的餘地。

如果當事人雙方明確約定了債務清償期,則很容易判斷債務是否到期,進而判斷是否適用同時履行抗辯。但是,如果當事人對債務履行期未作約定,或者只約定了一方的債務履行期而未約定另一方的債務履行期,那麼是否適用同時履行抗辯,則需要加以研究。根據合同法的規定,當事人對債務履行期限約定不明確的,債務人可以隨時履行,債權人也可以隨時要求履行,但應當給予對方必要的准備時間。所以,如果當事人對其債務履行期均未作約定,則可以認為雙方的債務履行期相同,一方不履行債務而要求對方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援引同時履行抗辯權。如果只約定了一方的債務履行期而另一方的債務履行期未約定,則需要通過判斷一方的債務履行期對於另一方履行債務來講是否合理,如果合理,則可以認為雙方之間的債務成立同時履行,可以援引同時履行抗辯權;否則不能成立同時履行抗辯。

(三)須對方未履行債務。雙務合同中,當事人要援引同時履行抗辯權以對抗對方當事人的履行請求,必須是對方當事人未履行債務。如果對方當事人已履行債務,則未履行的一方不得援引同時履行抗辯權。對這一點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非常清楚。值得研究的是,如果一方當事人已履行了大部分義務,尚剩一小部分義務未履行,或者履行義務有瑕疵,則另一方當事人是否有權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來拒絕履行自己的主要合同義務。筆者認為,由於同時履行抗辯權制度的法律基礎是誠實信用原則,因此,對此情況則應當依據誠實信用原則加以判斷。具體可以分為三種情況:第一,如果一方當事人未完全履行義務或者履行義務有瑕疵,導致對方當事人不能實現合同目的,則對方當事人有權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第二,如果當事人間的債務可以分割,則在一方當事人未完全履行義務或者履行義務有瑕疵的情況下,另一方當事人可以在對方未履行的部分或者有瑕疵的部分內,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第三,如果一方當事人未完全履行義務或者履行義務有瑕疵,不影響另一方當事人合同目的的實現,且義務不可以分割,則可以認為另一方當事人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有違誠實信用原則,因此依法不能行使。

(四)須對方的履行是可能的,如果對方當事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義務,則當事人不能援引同時履行抗辯權,而是適用免責規定或者違約規定進行處理。

例如,2001年3月,上海市某房地產企業與廣州市某建築幕牆公司簽定了價值1100萬元的玻璃幕牆施工總承包合同。合同約定:按工程進度計劃日期,同時施工並同時支付工程款。合同實施後,房地產企業發現該幕牆公司施工能力不足,並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由此引起房地產企業的警覺,向該幕牆公司提出了質疑,並且提出不再按原合同同期支付工程款。由此雙方發生了爭議,按合同的爭議條款,經仲裁裁決,房地產企業的同時履行抗辯權成立,鑒於該幕牆公司已無能力繼續按期履行合同,裁決解除合同。

值得注意的是,留置權與同時履行抗辯權在法律特性上有相似之處,兩者都是為了保護准備履行義務的一方不至於在履行後不能得到對待履行。事實上,兩者之間還存在著明顯的區別:

(1)目的不同。留置權以擔保合同債務履行為目的。留置權是債權未受償前,留置對方財產,目的在於經過約定期限以後,債務人仍不支付其應付款項時,可依照法律規定,以留置的財產折價或是以變賣該財產的款項優先受償。而同時履行抗辯權的發生和行使主要在於促使雙方同時履行,以維護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

(2)性質不同。留置權是擔保物權,是為擔保債務人履行其合同債務而由法律規定的權利。留置權人可以按照留置的債務人的財產價值優先受償,而同時履行抗辯權為對抗權,不具有物權性質,它只能對抗雙務合同中對方當事人的請求權,拒絕履行其義務,所以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不產生優先受償的問題。

(3)根據不同。留置權的發生必須是一方按照合同約定佔有對方的財產,對方不按照合同給付應付款項超過約定期限。也就是說,在留置權發生時,一方已佔有對方的財產。而同時履行抗辯權發生的根據是雙務合同在債務履行上的牽連性,在對方未履行給付義務時,才可行使抗辯權。因此在抗辯權發生時一方是不可能佔有對方的財產的。

留置權與同時履行抗辯權的區別表明,不可以將法律關於留置權的制度簡單地適用於同時履行抗辯權的情形。

二、不安抗辯權是指雙務合同中,先履行方有確切證據證明,後履行方於合同成立後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能力時中止履行合同的權利,並且在後履行方於一合理期限內未能恢復履行能力或提供擔保時解除合同的權利。它是兼有抗辯權與形成權性質的復合性權利,而且是一種積極性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68條規定: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一)經營狀況嚴重惡化;(二)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三)喪失商業信譽;(四)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第六十九條規定:中止履行後,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並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不安抗辯權的構成條件:

(一)因同一雙務合同互負債務,且兩債務間具有對價關系。不安抗辯權與同時履行抗辯權一樣,均只能發生於雙務合同。因此,單務合同以及不完全的雙務合同均不能產生不安抗辯權。

(二)不安抗辯權適用的雙務合同屬於異時履行。異時履行是指雙方履行存在的時間順序,即一方先履行,另一方後履行。根據我國合同法規定,對一些買賣合同,除法律有特別規定外,一般採用同時履行主義。而對於以下合同,我國合同法規定,除當事人有特別規定外,應採用異時履行主義,這些合同包括租賃、承攬、保管、倉儲、委託、行紀、居間等。

(三)先履行方債務已屆清償期。如果履行期未屆至,先履行方只能暫時停止履行的准備,無從停止履行。

(四)先履行方有確切證據證明後履行方於合同成立後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能力。它包括三個要素:

1.後履行方喪失或可能喪失能力。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後履行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能力的原因有:①財產顯形減少。包括經營狀況惡化、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②喪失商業信譽;③提供勞務或完成工作的合同中,債務人喪失勞動能力;④給付特定物的債務中,該特定物喪失;⑤其他情形。

2.後履行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能力發生於合同成立之後。在大陸法系各國,後履行方財產顯形減少應發生於何時,有兩種不同的立法例,一是訂立後財產顯形減少,如德國、瑞士等民法採用;二是訂立時財產已減少,如奧地利民法第165條規定。筆者認為,第一種立法例較為妥當。因為若訂立時後履行方財產已減少,先履行方已知或因過失而不知,主觀上有過錯,應當承受不利,沒有必要保護,非因過失而不知,可以重大誤解或受欺詐為由主張救濟。我國合同法沒有規定後履行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能力應發生於何時,筆者認為,在解釋時採用第一立法例較為妥當。

3.先履行方對事實負有舉證責任。先履行方主張不安抗辯權,必須有對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確切證據,而不能憑自己的主觀猜測。否則,將會因擅自中止合同履行而承擔違約責任,從而使自己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

例如,2000年9月,杭州市某房地產企業與該市某建築公司簽定了價值3500萬元的建築施工總承包合同。合同約定:先由房地產企業支付25%的工程款,總計875萬元。合同簽定後,房地產企業發現該建築公司存在嚴重的債務問題,經營狀況嚴重惡化,因此未按合同的約定支付25%的工程款,並要求對方提供擔保。而該建築公司未提供任何擔保,並以房地產公司違約為由上訴法院要求支付違約金。經法院調查審理,認定該建築企業因在以往多處建築項目中違規帶資施工,導致公司資金無法正常運轉,存在嚴重的財務風險,喪失了商業信譽,判決房地產企業的不安抗辯權成立,該建築公司敗訴。從而使房地產企業免受巨大的經濟損失。

不安抗辯制度的構成要符合嚴格的條件,要防止當事人濫用。我國合同法規定了先履行義務一方當事人應負擔兩項附隨義務,即通知義務和舉證義務。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對方不能履行合同而中止自己的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因此,行使不安抗辯權的一方有主張不成立而承擔違約責任的危險。

❷ 瑕疵履行有多少種

瑕疵履行合同法要求合同雙方應當全面履行合同,嚴格按照合同的要求履行各自的義務,但現實生活中,往往產生一方當事人因這樣那樣的原因,不能夠全面履行合同義務,這就構成了合同瑕疵履行,又可被稱為不適當履行。合同的瑕疵履行是指合同一方當事人雖然履行了合同,但其履行既不符合法律的規定也不符合合同的約定,致對方不能獲得合同利益、減少或喪失獲得合同利益的情形。 瑕疵履行一般有三種情形:遲延履行遲延履行是指合同一方當事人在合同約定的履行期滿後,能旅行債務而沒有履行債務的合同履行行為。履行遲延發生以下法律後果:合同另外一方有權要求違約方繼續履行合同義務;合同另外一方有權請求對方賠償自己因對方的瑕疵履行所遭受的損失;即使瑕疵履行方繼續履行合同義務,對合同相對方而言已經失去意義,合同相對方有權解除合同並要求瑕疵履行方賠償損失;在延遲期間,標的物發生意外滅失的,由瑕疵履行方承擔該損失責任。 加害履行 加害履行又稱加害給付,是指因為瑕疵履行方的過錯履行行為,致使合同相對方的利益受到損害的情形,如數量不足、質量不符合法定或約定的標准、包裝不符合規范、交付的地點、方式不符合要求等。其法律後果是:(1)合同相對方有權要求瑕疵履行方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要求瑕疵履行方承擔侵權的民事責任;合同相對方不能依據違約責任獲得賠償時,有權要求瑕疵履行方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 值得一提的是, 在服務消費合同領域內,經營者有保證服務質量的義務。但是,消費者在接受該服務前已經知道其存在的瑕疵的除外(《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二條)。經營者只要明示了服務存在何種瑕疵,沒有欺騙消費者的行為,並且消費者是自願接受服務的,那麼,經營者就不必承擔瑕疵履行的法律責任。這里也提醒消費者,選擇存在瑕疵的服務時一定要三思而後行。否則,一旦發生消費糾紛,消費者將很難得到法律的保護。 受領遲延 受領遲延是指接受合同標的一方沒有及時接受對方的給付。通常認為,受領不是義務,但合同中約定約定應當在何時受領標的並於受領後給付價金的,受領人的受領就構成了義務,對方的權利實現有賴於受領人的受領。 如果因為受領人的延遲受領構成違約,則應承擔違約責任。

❸ 合同法瑕疵給付違約責任是哪一條

您好!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一條【瑕疵履行】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按照內當事人的約定承擔違容約責任。對違約責任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受損害方根據標的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選擇要求對方承擔修理、更換、重作、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等違約責任。
希望以上答案可以幫助到您。

❹ 如何理解我國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的規定

【釋義來】本條規定了違約的基本形自態和承擔違約責任的種類。
違約,即違反合同。現實中違約形態表現多樣,不少學者對此都有歸納,如有的將債務不履行分為拒絕給付、給付不能、不完全給付、遲延給付四種狀態,有的則強調預期違約、根本違約、部分違約。這些歸類都有一定道理,但又難免有所疏漏。本文從分類入手,闡述違約形態,以適用各種違約現象。違約行為從不同角度可做多種分類。
1.根本違約和非根本違約 2.合同的不履行和不適當履行
3.一般瑕疵履行和加害履行 4.債務人履行遲延和債權人受領遲延

❺ 合同法的哪一條哪一款規定經雙方協商並履行完畢的協議法院不再審理

可以審理,不告不理原則。

❻ 瑕疵履行和加害給付的區別是什麼

加害給付與瑕疵履行的區別是:1、加害給付一般是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瑕疵履行一般僅是違約責任,即履行不當;2、加害給付一般會造成債權人或他人的人身與財產的損害,瑕疵履行只是履行不符合標准,但不會造成債權人或其他人的人身、財產損失。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四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造成對方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過違約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約可能造成的損失。

❼ 《合同法》中的瑕疵

瑕疵為大陸法系特有的概念,通俗地講,指缺點、缺陷。
法學理論文版章和書籍中權尤其普遍。在不同的法律背景下或在不同的法條中,瑕疵的內涵——也就是瑕疵的具體內容是不一樣的,所以很難給出一個准確具體的具有普遍意義的解釋。

刑法弟193條合同法弟107條我用身份證給朋友辦理分期付款業務,他沒有按時付款,過了三四年了,商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佔有為目的,詐騙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編造引進資金、項目等虛假理由的;
(二)使用虛假的經濟合同的;
(三)使用虛假的證明文件的;
(四)使用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或者超出抵押物價值重復擔保的;
(五)以其他方法詐騙貸款的。
第一百零七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釋義】本條規定了違約的基本形態和承擔違約責任的種類。
違約,即違反合同。現實中違約形態表現多樣,不少學者對此都有歸納,如有的將債務不履行分為拒絕給付、給付不能、不完全給付、遲延給付四種狀態,有的則強調預期違約、根本違約、部分違約。這些歸類都有一定道理,但又難免有所疏漏。本文從分類入手,闡述違約形態,以適用各種違約現象。違約行為從不同角度可做多種分類。
1.根本違約和非根本違約按照違約行為是否完全違背締約目的,可分為根本違約和非根本違約。完全違背締約目的的,為根本違約。部分違背締約目的的,為非根本違約。同樣一個違約行為,可能導致根本違約,也可能是非根本違約。例如,顧客買二米五布料,商店僅裁了二米三,短二分米的布。如果消費者買布的目的是做一套西裝,二米三布料不夠置裝用,商店構成根本違約,如果消費者買布的目的是做一幅床單,雖短二分米,但不影響使用,商店則構成非根本違約。
2.合同的不履行和不適當履行按照合同是否履行與履行狀況,違約行為可分為合同的不履行和不適當履行。合同的不履行,指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合同的不履行包括拒不履行和履行不能,拒不履行指當事人能夠履行合同卻無正當理由而故意不履行,履行不能指因不可歸責於債務人的事由致使合同的履行在事實上已經不可能。合同的不適當履行,又稱不完全給付,指當事人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條件。不適當履行又分為一般瑕疵履行和加害履行,一般瑕疵履行又含遲延履行。
3.一般瑕疵履行和加害履行按照違約行為是否造成侵權損害,可分為一般瑕疵履行和加害履行。當事人履行合同有一般瑕疵的,為一般瑕疵履行。一般瑕疵履行有數量不足、質量不符、履行方法不當、履行地點不當、履行遲延等多種表現形式。當事人履行合同除有一般瑕疵外,還造成對方當事人的其他財產、人身損害的,為加害履行。加害履行的特徵是違約與侵權行為競合,例如,債務人給付的機電產品存在漏電缺陷,導致債權人中電死亡,即為加害履行。加害履行也是一種瑕疵履行,故將與其對應的其它瑕疵履行稱為一般瑕疵履行。
4.債務人履行遲延和債權人受領遲延按照遲延履行的主體,可分為債務人履行遲延履行和債權人受領遲延。債務人超逾履行期履行的,為債務人履行遲延。債權人超逾履行期受領的,為債權人受領遲延。
違約行為的其它分類可見下面條文解釋。
違反合同義務,就要承擔違約責任。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條件,另一方有權要求履行或者採取補救措施,並有權要求賠償損失。」據此,承擔違約責任的種類有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停止違約行為、賠償損失,此外,還有支付違約金及定金責任等形態。

❾ 瑕疵履行的承擔方式

關於瑕疵履行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體現在《合同法》第一百十一條,「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按照當事人的約定承擔違約責任。對違約責任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受損方根據標的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選擇要求對方承擔修理、更換、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等違約責任」。在交付的物比約定的品質低劣的場合,或者在應當交付中等品質的物時卻實際交付了下等品質物的場合,或者在交付的標的物具有瑕疵場合,均不屬於債務的本旨履行。在此相對的責任方式上,這一條規定了修理、更換、重作,這在學說上被認為是強制履行的表現;債權人也可以要求債務人退貨,這被認為是合同解除的一個表現;減少價款或者報酬,有的也叫減價請求權,這里也可以看成是對所受損失的補償。
但須注意的是,債權人擁有的完全履行請求權在行使上還應當受誠信原則的限制,在違約責任方式的選擇上須具有合理性。在債務人可以為修理、更換、重作等措施消除瑕疵的前提下,債權人應優先選擇該類責任方式。這是因為,合同是市場主體自由談判,以促進資源向更高使用價值轉移的最主要交易形式,是當事人雙方為確認某種事實而達成的具有權利和義務內容的協議。合同法的基本功能是鼓勵交易、增進社會財富。因此對於違約責任的選擇,法律也應鼓勵向交易完成的方向發展。對於退貨,合同法第94條第4項的規定,應在瑕疵的存在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情形下選擇。退貨相當於合同解除,因此要注意解除合同是否會造成債務人重大不利,只有在瑕疵的存在對於債權人所生的損害與解除對於債務人所生的損害相比顯失公平的場合,或者經過修理、更換、重作仍無法實現合同目的,債權人始得主張退貨。但何謂顯失公平,則應視具體情況,交易習慣而定。
如果合同存在欺詐成分,享有撤銷權的一方當事人可根據自身的利益決定是否行使撤銷權。而受害人在行使撤銷權之前,合同本身就是有效的,而當履行義務一方未適當履行合同,另一方當然可要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授受了對方的履行標的物,不等於就免除了對方的違約責任。接受了對方有瑕疵的標的物,仍可通過追究對方的違約責任以救濟。由於合同的性質具有可撤銷性,當事人接受了標的物,意味著以其行為表明放棄了撤銷權,即認可了合同的效力,但也並不因此就改變了履行方的不適當履行義務的違約性質。這是兩回事。受害方為了避免損失的擴大,認可了欺詐合同的效力,接受了合同的標的物,這反而免除了另一方本應承擔的合同責任,這對受害方顯然是不公平的。

❿ 如何闡釋合同法107條謝謝!

你好,北京律師團為您做如下專業詮釋:
本條規定了違約的基本形態和承擔違約責任的種類。
違約,即違反合同。現實中違約形態表現多樣,不少學者對此都有歸納,如有的將債務不履行分為拒絕給付、給付不能、不完全給付、遲延給付四種狀態,有的則強調預期違約、根本違約、部分違約。這些歸類都有一定道理,但又難免有所疏漏。本文從分類入手,闡述違約形態,以適用各種違約現象。違約行為從不同角度可做多種分類。
1.根本違約和非根本違約
按照違約行為是否完全違背締約目的,可分為根本違約和非根本違約。完全違背締約目的的,為根本違約。部分違背締約目的的,為非根本違約。同樣一個違約行為,可能導致根本違約,也可能是非根本違約。例如,顧客買二米五布料,商店僅裁了二米三,短二分米的布。如果消費者買布的目的是做一套西裝,二米三布料不夠置裝用,商店構成根本違約,如果消費者買布的目的是做一幅床單,雖短二分米,但不影響使用,商店則構成非根本違約。
2.合同的不履行和不適當履行
按照合同是否履行與履行狀況,違約行為可分為合同的不履行和不適當履行。合同的不履行,指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合同的不履行包括拒不履行和履行不能,拒不履行指當事人能夠履行合同卻無正當理由而故意不履行,履行不能指因不可歸責於債務人的事由致使合同的履行在事實上已經不可能。合同的不適當履行,又稱不完全給付,指當事人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條件。不適當履行又分為一般瑕疵履行和加害履行,一般瑕疵履行又含遲延履行。
3.一般瑕疵履行和加害履行
按照違約行為是否造成侵權損害,可分為一般瑕疵履行和加害履行。當事人履行合同有一般瑕疵的,為一般瑕疵履行。一般瑕疵履行有數量不足、質量不符、履行方法不當、履行地點不當、履行遲延等多種表現形式。當事人履行合同除有一般瑕疵外,還造成對方當事人的其他財產、人身損害的,為加害履行。加害履行的特徵是違約與侵權行為競合,例如,債務人給付的機電產品存在漏電缺陷,導致債權人中電死亡,即為加害履行。加害履行也是一種瑕疵履行,故將與其對應的其它瑕疵履行稱為一般瑕疵履行。
4.債務人履行遲延和債權人受領遲延
按照遲延履行的主體,可分為債務人履行遲延履行和債權人受領遲延。債務人超逾履行期履行的,為債務人履行遲延。債權人超逾履行期受領的,為債權人受領遲延。
違約行為的其它分類可見下面條文解釋。
違反合同義務,就要承擔違約責任。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條件,另一方有權要求履行或者採取補救措施,並有權要求賠償損失。」據此,承擔違約責任的種類有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停止違約行為、賠償損失,此外,還有支付違約金及定金責任等形態。

熱點內容
美國法院數 發布:2025-09-10 09:23:04 瀏覽:58
1000萬訴訟法多少錢 發布:2025-09-10 09:08:52 瀏覽:293
新婚姻法修改重點 發布:2025-09-10 09:07:54 瀏覽:69
法院判的賠償怎麼辦 發布:2025-09-10 09:07:13 瀏覽:231
關於法律知識的廣播稿 發布:2025-09-10 09:05:53 瀏覽:378
gsp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10 08:51:32 瀏覽:18
道德教育的圖片 發布:2025-09-10 08:45:29 瀏覽:687
法治與人治的區別論文 發布:2025-09-10 08:45:29 瀏覽:930
法律碩士非法學選專業 發布:2025-09-10 08:40:10 瀏覽:142
法律咨詢實時在線 發布:2025-09-10 08:00:41 瀏覽: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