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的締約過失解讀

合同法的締約過失解讀

發布時間: 2021-12-24 00:20:03

A. 《合同法》為什麼要規定締約過失責任制度怎樣的行為會產生締約過失責任

所謂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訂立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因違背其應依據誠實信用原則所盡的義務,而導致另一方的信賴利益的損失,應承擔的民事責任。

締約過失責任
依通說,締約過失責任是指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因過錯違反依誠實信用原則負有的先合同義務,導致合同不成立,或者合同雖然成立,但不符合法定的生效條件而被確認無效、被變更或被撤銷,給對方造成損失時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所謂先合同義務,又稱先契約義務或締約過程中的附隨義務,是指自締約當事人因簽訂合同而相互接觸磋商,至合同有效成立之前,雙方當事人依誠實信用原則負有協助、通知、告知、保護、照管、保密、忠實等義務。

我國《合同法》第42條確立了締約過失責任制度,該條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 (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 (三)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可見締約過失責任實質上是誠實信用原則在締約過程中的體現。

B.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關於締約過失責任有哪些規定

《合同法》第42條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回承擔損答害賠償責任:
1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例如,賣同一種商品,為不讓對手賣出,故意與之洽談,拖延時間,將自己的商品賣出。
2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情或提供虛假資料;例如,明明沒有專業承包資質,謊稱有。
3有其他違反誠實信用的行為。例如,賣保險箱,卻泄露了密碼!

C. 用合同有關締約過失責任原理評析

在傳統的合同法中,合同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僅僅存續於合同的成立與履行完畢這一段時間。如果合同關系尚不存在或未成立,就無所謂違約責任可言。因此,在合同因一方當事人締約時的過失不成立或無效時,如何保護受損失的一方當事人的利益,就成為違約責任不能解決的問題。締約過失責任就是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而產生的。

一、締約過失責任的意義和性質

締約過失責任,又稱先契約責任。我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均未規定締約過失責任的具體概念,但國內民法學界通說認為,《民法通則》第61條第1款就是關於締約過失責任的規定,即「民事行為被確認為無效或被撤銷後,當事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返還給受損失的一方。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合同法》第42條也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三)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締約過失責任是指訂立合同過程中締約一方當事人因違反誠實信用原則所應承擔的先合同義務而造成對方信賴利益損失時所應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

締約過失責任實質上是誠實信用原則在締約過程中的體現。從嚴格意義上講,締約過失責任並不屬於合同法范疇,而是一項獨立的債權制度,是債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合同、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侵權行為並立的債的產生原因,當事人得依締約過失責任形成獨立的債權請求權。締約過失責任不是違約責任,也不是侵權責任,雖然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締約過失責任曾被歸入違約責任,也曾被歸入侵權責任體系內,但在訂立合同過程中,僅依靠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是不能周密得保護締約當事人的,締約過失責任正是基於彌補合同法和侵權行為法功能上的欠缺而自成獨立之制度。不僅於此,交易是個過程,起初是當事人開始接觸,而後是互相洽商,最後成交。法律保護交易,應該是對整個過程加以全面的規制:對成交的保護通過賦予合同關系並配置違約責任的途徑達到目的;接觸磋商的保護通過無主給付義務的法定債這一關系並配置締約過失責任的方式完成任務。締約過失責任制度突破了傳統合同法違約承擔民事責任的觀念,彌補了合同法和侵權行為法調整范圍存在前契約義務的漏洞,對於有效和全面保護締約人的合法利益,保障交易安全,維護誠實信用原則,維持市場經濟秩序都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二、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基礎

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基礎是什麼,學界觀點不一,大致分以下幾種:

(一)侵權行為說。德國民法制定後的十年內,有關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基礎,佔主導地位的是侵權行為說。該說認為,除法定情形外,因締約上的過失而發生的損害,屬於侵權行為法調整的范圍,應按侵權行為法的規定追究行為人的責任

(二)法律行為說。侵權行為說衰落以後,繼之而起,成為判例學說上通說的是法律行為說。該說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基礎在於當事人之間存在的法律行為。該說又細分為目的契約說和默示責任契約說。目的契約說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的基礎在於當事人之間後來訂立的契約;默示責任契約說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的基礎在於當事人於從事締約行為之際,默示締結了責任契約。

(三)法律規定說。該說為布洛克所倡導。該說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基礎既不是侵權行為,也不是法律行為,而是法律的直接規定。

(四)誠實信用原則說。該說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基礎在於誠實信用原則。按照誠實信用原則,從事締約磋商的人,應善盡交易上的必要注意,以維護相對人的利益。如果當事人違反了應盡的注意義務,如協力、通知、保護、保密等義務,造成相對人損害的,自應負賠償責任。該說是目前德國理論界流行的觀點。

上述各種學說,侵權行為說和法律行為說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侵權行為說有違侵權行為法的基本要求。因為侵權行為法所加於人們的義務是權利不可侵害的義務,而締約過失行為並非侵害了相對人的某種權利。法律行為說以尚未成立的合同或不存在的合同作為締約過失的基礎,實際上是混淆了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的不同。對於法律規定說和誠實信用原則說,學界觀點不一,亦有學者認為這兩種學說並無本質的差別。因為,締約過失責任確系法律直接規定的一種責任,而法律作出這種規定的基礎就在於誠實信用。筆者同意該種觀點。

三、締約過失責任的構成條件

學界一般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的成立應當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一)締約一方違反先契約義務。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的易混淆之處在於二者都是違反與合同有關的義務,但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的不同之處在於它違反的是先契約義務,而非合同義務。所謂先契約義務,是指當事人為締約而相互磋商時,基於誠實信用原則而發生的各種說明、告知、注意和保護義務。先契約義務具有如下法律特徵:1、先契約義務是法定義務。締約過失責任的誕生地——德國司法界普遍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的基礎源於法律的直接規定,即便法律沒有精準、恰當的規定,也允許法院採取類推適用。正因為先契約義務的效力源於法律的強制性規定,所以無須當事人事先約定,也不允許當事人約定排除。2、先契約義務是附隨義務。先契約義務並非獨立存在的法律義務,而是附隨於合同義務而存在。只有當事人善意履行了先契約義務,合同才能有效成立。因此,先契約義務與合同義務之間具有因果條件關系和時間序列性。3、先契約義務不是給付義務。先契約義務與合同義務的另一重大區別在於它不以給付為內容,這是因為先契約義務是合同成立之前締約方所負的義務,而給付義務是合同之債的核心內容,因此,在合同未成立之前,當事人之間不會有給付義務。

(二)因締約人的過錯致使合同不成立、無效或被撤消,給相對人造成了信賴利益的損害,或者因行為人未盡適當注意義務而使合同相對人受到人身或財產損害。民事責任一般以損害事實的存在為其前提條件,締約過失責任也不例外。一般認為,締約過失責任中的損失主要信賴利益的損失,這種損失既非現有財產的實質損失,也不是履行利益的喪失,而是一種期得權益的損失,即締約當事人相信合同有效成立而可能獲得的利益以及因合同不能有效成立所喪失的利益。實踐中,這種損失主要表現為訂約所需費用及准備履行合同過程中所支付的費用等。

(三)合同尚未有效成立。締約過失責任發生於訂約磋商過程中,此時,合同尚未有效成立。理論上判斷合同是否有效成立有兩種標准:客觀標准和主觀標准。客觀標準是依法律和事實來判斷合同是否有效訂立,主觀標准則以當事人的意志和意願來判斷合同成立與否。筆者認為,在合同是否有效成立的判定上,應以客觀標准為宜,即只有內容合法、資源締結的合同,才是有效成立的合同,而無論當事人是否相信合同已經成立。

(四)締約人一方主觀上須有過錯。這里的過錯,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過失,二者都可以表現為對締約注意義務的違背。在契約締結階段,締約人完成了從一般人向合同當事人的轉化,相應地其注意義務也由一般人的消極義務范疇(如不得干擾、阻擾契約的締結)進入了契約上的積極義務范疇(如協辦義務、告知義務、保護義務等)。締約人應以信賴關系為基礎,互相負以必要的注意義務,以保障交易的順利進行和對方利益不受損害。對上述義務的違反,均可能構成締約過失責任的主觀過錯。

四、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

我國合同法第42條僅規定締約過失行為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對賠償責任的具體范圍卻沒有明確。鑒於締約過失責任不同於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其賠償的確定不能簡單地比照後二者,因此必須從締約過失責任的性質和侵害的權益來確定其賠償范圍。對於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如何確定,是一個十分重要而復雜的問題,理論上也不盡相同,但在具體確定是應從以下三點入手:

(一) 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僅限於信賴利益,而不應包括固有利益。

(二) 信賴利益應當包括積極損害和消極損害。

(三) 信賴利益以不超過履行利益為原則

筆者認為,這一損害賠償的范圍應具體涵蓋以下五個方面:(1)訂立合同所支出的費用,包括交通費、通訊費、考察費、餐飲住宿費等;(2)准備履行或履行合同所支出的費用,如倉儲費、運費、保險費等;(3)主張合同無效或可撤消時支出的訴訟費用或其他費用;(4)上述費用的利息損失;(5)喪失與他人簽約機會等情形下產生的間接損失等。

上述賠償范圍中爭議最大的是第(5)項,該項間接損失難以確定,且實踐中分歧較大。筆者認為,要支持第(5)項賠償,至少需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1)"與第三人締約機會"在締約過程中真實存在,索賠方必須對此承擔舉證責任。(2)該項損失未超出締約過失人的預見范圍,這一點可以參照合同法第113條關於違約損害賠償范圍的規定來處理。該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能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3)不違反誠實信用和公平原則。

應注意的是,以上所述的損害賠償僅僅是單方過錯下的責任承擔,如果締約雙方均存在締約過錯,其責任承擔可參照我國《民法通則》第61條的規定,即"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損失。

五、我國締約過失責任立法及其完善

締約過失責任制度在我國民事法律中早有體現。但是,這些早期民事立法中的締約過失責任制度很不完善,主要體現在:其一,理論界所廣泛認可的締約過失責任制度是指締約一方基於過錯違背先契約義務所產生的賠償責任,屬於合同訂立制度的范疇,而早期民事立法的締約過失責任制度則與合同效力和合同履行混為一談,造成理論與實踐上的脫節;其二,就締約過失責任的形態而言,包括契約不成立、契約無效、契約撤消三種形態,我國立法僅對後兩種形態作了界定,而忽略了第一種形態,這在無形中剝奪了當事人請求締約過失人賠償的部分權利,不能不說是立法的一大缺陷;其三,我國早期民事立法對締約過失責任制度只作抽象的一般表述,不作具體規定,這不免在實踐中產生對締約過失責任理解上的偏差和歧異,大大降低了該責任的可適用性和操作性。

針對上述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又作了進一步的完善,其第42條做出具體規定。這一規定較之以往法律的粗略規定,具有明顯的進步性,但仍有很大的不足。該條(一)、(二)項具體描述中均強調了締約過失責任的故意與主觀惡意(一般也是指故意),給人造成彷彿只有主觀故意才能構成締約過失責任的錯覺(而實際上締約過失責任在主觀上也可由過失構成),如此容易引發當事人的誤解,不利於該制度的理解與適用。為消除上述負面影響,建議將該條第(三)項「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修改為"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故意或過失行為"。從而,明確將過失也納入締約過失責任的主觀范疇,增強締約過失責任立法的嚴謹性和可適用性。

D. 《合同法》中規定的「締約過失責任」是什麼

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訂立過程中,一方因違背其依據的誠實信用原則所產生的義務,而致另一方的信賴利益的損失,並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法律規定了4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所謂「假借」就是根本沒有與對方訂立合同的意思,與對方進行談判只是個借口,目的是損害訂約對方當事人的利益。此處所說的「惡意」,是指假借磋商、談判,而故意給對方造成損害的主觀心理狀態。惡意必須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行為人主觀上並沒有談判意圖,二是行為人主觀上具有給對方造成損害的目的和動機。惡意是此種締約過失行為構成的最核心的要件。
第二種類型是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此種情況屬於締約過程中的欺詐行為。欺詐是指一方當事人故意實施某種欺騙他人的行為,並使他人陷入錯誤而訂立的合同。而且無論何種欺詐行為都具有兩個共同的特點:(1)欺詐方故意陳述虛假事實或隱瞞真實情況。(2)欺詐方客觀上實施了欺詐行為。<民通意見>第68條規定:「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事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
第三種類型是泄露或不正當地使用商業秘密。所謂泄露是指將商業秘密透露給他人,包括在要求對方保密的條件下向特定人、少部分人透露商業秘密,以及向不正當的手段獲取的,其披露當然是違背權利人的意思的。所謂不正當使用是指未經授權而使用該秘密或將該秘密轉讓給他人。如將商業秘密用於自己的生產經營,由自己直接利用商業秘密的使用價值的行為或狀態,或非法允許他人使用。無論行為人是否因此而獲取一定的利益,都有可能構成締約過失責任。
第四種類型是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也即包括除了前三種情形以外的違背先契約義務的行為。在締約過程中常表現為,一方當事人未盡到通知、協助、告知、照顧和義務等義務而造成對方當事人人身或財產的損失的情形。

E. 合同法中的締約過失責任的概念是什麼

律師解答:
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訂立過程中,一方因違背其依據的誠實信用原則所產生內的義務,而容致另一方的信賴利益的損失,並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它是一種新型的責任制度,具有獨特和鮮明的特點:只能產生於締約過程之中;是對依誠實信用原則所負的先合同義務的違反;是造成他人信賴利益損失所負的損害賠償責任;是一種彌補性的民事責任。

F. 在《合同法》中的違約責任和締約過失責任有什麼不同

締約過失責任是指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因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給對方造成損失時版,權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違約責任就是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是指合同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時,依照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所承擔的法律責任。
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1)過失責任發生在合同成立之前,適用於合同未成立、合同未生效、合同無效等情況下對過失責任的追究,而違約責任發生在合同成立之後、合同的履行過程中。
(2)當事人承擔締約過失責任是在訂立合同過程中,違反法律規定、違背誠實信用原則,其後果是致使合同不成立或者無效;而當事人違約責任是在合同生效後,不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不符合約定。
(3)當事人承擔締約過失責任的前提是因合同無效或者不成立,給對方造成了「損失」,如果沒有造成損失,則無須承擔締約過失責任(損害賠償責任);而當事人是否承擔違約責任並不取決於損害的發生,如果雙方在合同中約定了違約金,無論違約的當事人是否給對方造成損失,都應當支付違約金。

G. 合同法解釋三第三條如何解讀

第三條 平等原則
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

H. 論述題1、如何理解合同的相對性,試舉例說明2、通過實例闡述合同法規定的幾種締約過失責任的表現形式

歸責原則是指確定違約當事人的民事責任的法律原則。
具體表現:
1、歸責原則直接決定著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
2、歸責原則決定著舉證責任的內容;
3、歸責原則決定著免責事由;
4、歸責原則決定著損害賠償的范圍。
我國合同法上的違約責任歸責原則體系是由過錯責任和嚴格責任原則構成的。我國《合同法》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採取了以嚴格責任原則為主導,以過錯責任原則為例外和補充的歸責原則體系。
嚴格責任原則是指違反合同的當事人無論在主觀上是否有過錯,都要承擔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
過錯責任原則是指一方違反合同的義務,不履行和不適當履行合同時,應以過錯作為確定責任的要件和確定責任范圍的依據。

I. 跪求:合同法中的「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該如何解析

合同生效前,締約一方單方面不履行或履行不能,屬於締約過失;合同生效後,一方不履行合同中規定的義務,屬於違約責任。

熱點內容
法院調查取證時間 發布:2025-08-25 18:45:09 瀏覽:723
環境道德的主要內容 發布:2025-08-25 18:27:38 瀏覽:523
法院會計工作 發布:2025-08-25 18:22:54 瀏覽:300
20年經濟法教材 發布:2025-08-25 18:21:24 瀏覽:746
金錢追求與道德追求不能統一 發布:2025-08-25 18:11:51 瀏覽:995
中國道德狀況 發布:2025-08-25 18:11:40 瀏覽:890
法治的logo 發布:2025-08-25 18:04:58 瀏覽:19
李惠律師 發布:2025-08-25 17:58:04 瀏覽:44
化妝品生產管理條例 發布:2025-08-25 17:53:30 瀏覽:767
合同法387條 發布:2025-08-25 17:46:09 瀏覽: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