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合同法第114條
❶ 如何理解合同法第114條關於違約金與損失比例關系的規定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內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容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
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上述規定過於原則,對違約金與損失比例的認定不夠具體,《合同法解釋二》解決了這個問題。該解釋第二十九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主張約定的違約金過高請求予以適當減少的,人民法院應當以實際損失為基礎,兼顧合同的履行情況、當事人的過錯程度以及預期利益等綜合因素,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予以衡量,並作出裁決。」第二款規定:「當事人約定的違約金超過造成損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認定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的『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這一規定對違約金是否過高的標准作出了權威的解釋。
❷ 合同法第114條法律問題
起訴狀訴訟請求就可以寫,實際損失多少,高於違約金數額,要求增加違約金專
訴訟中提供相應實屬際損失的證據,證明損失額
一般損失高於違約金30%,屬於違約金約定過低,可以要求增加違約金
合同法解釋二
第二十八條
當事人依照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請求人民法院增加違約金的,增加後的違約金數額以不超過實際損失額為限。增加違約金以後,當事人又請求對方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九條
當事人主張約定的違約金過高請求予以適當減少的,人民法院應當以實際損失為基礎,兼顧合同的履行情況、當事人的過錯程度以及預期利益等綜合因素,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予以衡量,並作出裁決。 當事人約定的違約金超過造成損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認定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的「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
❸ 如何理解《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六條,違約金和定金,能否同時適用。
根據現行相關法律規定,違約金和定金,不能同時適用。因《合同法》第118條已明確規定:「當事人既主張約定違約金,又主張定金的,一方違約時,對方可以選擇適用違約金或定金條款。」
❹ 合同法114條第二款和第三款有什麼區別
第二款說的是約定的違約金數額與實際損失之間出現差距,以至不公情況下的救濟辦法;
第三款說的是如果當事人約定的是遲延履行違約金,那麼一方出現遲延履行情形時,不僅要支付違約金,而且之後還要繼續履行債務。
❺ 關於合同法
你好,你與單位簽訂合同屬勞動合同,受《勞動合同法調整》。
你作為勞動者在合同期內提出解除,不需要向公司支付違約金。該條款無效。
因為《勞動合同法》規定很明確
第二十五條 除本法第二十二條和第二十三條規定的情形外,用人單位不得與勞動者約定由勞動者承擔違約金。
而第二十二條和第二十三條分別規定的是公司對勞動者進行培訓和勞動者的保密義務,與你這種情況不符。
第二十二條 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的,可以與該勞動者訂立協議,約定服務期。
勞動者違反服務期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違約金的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提供的培訓費用。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支付的違約金不得超過服務期尚未履行部分所應分攤的培訓費用。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服務期的,不影響按照正常的工資調整機制提高勞動者在服務期期間的勞動報酬。
第二十三條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
對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並約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❻ 合同法第114條
執行了40算作違約金,本金尚未執行
❼ 《合同法》第114條所指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是什麼意思
一、訂立合同時來,並不自會發生損失。只是在合同履行過程中,有可能出現因一方的違約行為而導致另一方當事人產生損失。所以,合同中對於違約的損失賠償約定是必須的。
二、損失賠償約定一般常以違約金的形式出現。有的約定了違約金(損失額)的固定數額,有的則是約定了損失額的計算方法,比如按照合同標的額的多少百分比例來計算損失額,或者約定按每日固定的比例、以違約的天數以及合同標的額來計算損失額。
三、不論是直接約定固定損失數額或者是約定損失額的計算方法,如果高於或者低於違約行為導致的實際損失,違約方或者守約方均可申請法院進行調整,以能夠彌補實際損失為限。
法律依據;
《合同法》第114條: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
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