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第287條規定
1. 新婚姻法弟二十九條是什麼
1、沒有所謂的新婚姻法。不知道你是想知婚姻法第二十九條,還是婚姻法專司法解釋三的相關規屬定。
2、現行婚姻法是1980年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根據2001年4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決定》修正。婚姻法有三部司法解釋。
3、婚姻法第29條:有負擔能力的兄、姐,對於父母已經死亡或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的弟、妹,有扶養的義務。由兄、姐扶養長大的有負擔能力的弟、妹,對於缺乏勞動能力又缺乏生活來源的兄、姐,有扶養的義務。
4、婚姻法司法解釋三隻有十九條。不存在第二十九條的問題
2. 新婚姻法規定
1、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
近年來在社會上引起較大爭議的「包二奶」問題,今後可以通過法律手段加以遏制。針對社會生活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此次修改的婚姻法在總則中增加規定: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將法律第三條第二款修改為: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
在法律責任一章,修改後的婚姻法規定,對重婚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受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自訴;公安機關應當依法偵查,人民檢察院應當依法提起公訴。
修改後的婚姻法在離婚一章中明確規定,因重婚或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男女一方要求離婚的,調解無效,應准予離婚。
修改後的婚姻法還規定,因重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而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2、增設無效婚姻和可撤銷婚姻新制度
新修改的婚姻法與以前的婚姻法相比,增設了許多新的婚姻家庭法律原則和制度,無效婚姻和可撤銷婚姻制度便是其中的一個。
修改後的婚姻法明確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無效:(一)重婚的;(二)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三)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的;(四)未到法定婚齡的。
修改後的婚姻法還規定,因脅迫結婚的,受脅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或人民法院請求撤銷該婚姻。
法律明確規定:無效或被撤銷的婚姻,自始無效。當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權利和義務。同居期間所得的財產,由當事人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照顧無過錯方的原則判決。對重婚導致的婚姻無效的財產處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當事人的財產權益。當事人所生的子女,適用本法有關父母子女的規定。
3、離婚時夫妻財產分割更明晰
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取得的財產如工資、獎金,生產、經營的收益,知識產權的收除婚姻法另有規定以外的繼承或贈予所得的財產等,歸夫妻共同所有。
新修改的婚姻法同時規定,一方的婚前財產,一方因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遺囑或贈予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等,為夫妻一方的財產。
修改後的婚姻法規定,離婚時,夫妻的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照顧子女和女方權益的原則判決。
修改後的婚姻法還對夫妻約定財產作出規定,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採用書面形式。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約束力。
夫妻書面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各自所有,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予以補償。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此外,修改後的婚姻法還規定,離婚時,一方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企圖侵佔另一方財產的,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離婚後,另一方發現有上述行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4、追究家庭暴力犯罪者的刑事責任
實施家庭暴力構成犯罪者將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修改後的婚姻法對實施家庭暴力構成犯罪者作出明確規定。
修改後的婚姻法在總則中明確規定,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員,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以及所在單位應當予以勸阻、調解。對正在實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予以勸阻;公安機關應當予以制止。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員,受害人提出請求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治安管理處罰的法律規定予以行政處罰。修改後的婚姻法規定,對實施家庭暴力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受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自訴;公安機關應當依法偵查,人民檢察院應當依法提起公訴。實施家庭暴力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5、過錯賠償原則寫進新婚姻法
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的關於修改婚姻法的決定,確立了離婚的過錯賠償原則。今後因重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實施家庭暴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等原因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有關負責人表示,為了更好地體現在離婚時照顧女方和子女權益的原則,並且考慮到因一方重婚、虐待、遺棄等原因導致離婚,應當確立離婚的過錯賠償原則。
修改後的婚姻法明確規定,夫妻書面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各自所有,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予以補償。
婚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內容以調整婚姻關系為主,同時涉及家庭關系方面的各種重要問題。1950年5月1日公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是新中國頒布的第一部法律。1980年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原婚姻法自新法施行之日起廢止。2016年最新婚姻法全文包括總則、結婚、家庭關系、離婚、救助措施與法律責任、附則共六章五十一條。
分享
意見反饋
目錄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本法是婚姻家庭關系的基本准則。
第二條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
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合法權益。
實行計劃生育。
第三條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
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
第四條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
第二章結婚
第五條結婚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願,不許任何一方對他方加以強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第六條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晚婚晚育應予鼓勵。
第七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結婚:
(一)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
(二)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
第八條要求結婚的男女雙方必須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結婚登記。符合本法規定的,予以登記,發給結婚證。取得結婚證,即確立夫妻關系。未辦理結婚登記的,應當補辦登記。
第九條登記結婚後,根據男女雙方約定,女方可以成為男方家庭的成員,男方可以成為女方家庭的成員。
第十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無效:
(一)重婚的;
(二)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
(三)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的;
(四)未到法定婚齡的。
第十一條因脅迫結婚的,受脅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或人民法院請求撤銷該婚姻。受脅迫的一方撤銷婚姻的請求,應當自結婚登記之日起一年內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當事人請求撤銷婚姻的,應當自恢復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第十二條無效或被撤銷的婚姻,自始無效。當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權利和義務。同居期間所得的財產,由當事人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照顧無過錯方的原則判決。對重婚導致的婚姻無效的財產處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當事人的財產權益。當事人所生的子女,適用本法有關父母子女的規定。
第三章家庭關系
第十三條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
第十四條夫妻雙方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權利。
第十五條夫妻雙方都有參加生產、工作、學習和社會活動的自由,一方不得對他方加以限制或干涉。
第十六條夫妻雙方都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
第十七條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資、獎金;
(二)生產、經營的收益;
(三)知識產權的收益;
(四)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十八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
(五)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
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
第十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夫妻一方的財產:
(一)一方的婚前財產;
(二)一方因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
(三)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
(四)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
(五)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
第十九條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採用書面形式。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本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的規定。
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約束力。
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
第二十條夫妻有互相扶養的義務。
一方不履行扶養義務時,需要扶養的一方,有要求對方付給扶養費的權利。
第二十一條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
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時,未成年的或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給撫養費的權利。
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
禁止溺嬰、棄嬰和其他殘害嬰兒的行為。
第二十二條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
第二十三條父母有保護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在未成年子女對國家、集體或他人造成損害時,父母有承擔民事責任的義務。
第二十四條夫妻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
父母和子女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
第二十五條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
不直接撫養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應當負擔子女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直至子女能獨立生活為止。
第二十六條國家保護合法的收養關系。養父母和養子女間的權利和義務,適用本法對父母子女關系的有關規定。
養子女和生父母間的權利和義務,因收養關系的成立而消除。
第二十七條繼父母與繼子女間,不得虐待或歧視。
繼父或繼母和受其撫養教育的繼子女間的權利和義務,適用本法對父母子女關系的有關規定。
第二十八條有負擔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對於父母已經死亡或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的孫子女、外孫子女,有撫養的義務。有負擔能力的孫子女、外孫子女,對於子女已經死亡或子女無力贍養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贍養的義務。
第二十九條有負擔能力的兄、姐,對於父母已經死亡或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的弟、妹,有扶養的義務。由兄、姐扶養長大的有負擔能力的弟、妹,對於缺乏勞動能力又缺乏生活來源的兄、姐,有扶養的義務。
第三十條子女應當尊重父母的婚姻權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後的生活。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不因父母的婚姻關系變化而終止。
第四章離婚
第三十一條男女雙方自願離婚的,准予離婚。雙方必須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離婚。婚姻登記機關查明雙方確實是自願並對子女和財產問題已有適當處理時,發給離婚證。
第三十二條男女一方要求離婚的,可由有關部門進行調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離婚訴訟。
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應當進行調解;如感情確已破裂,調解無效,應准予離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調解無效的,應准予離婚:
(一)重婚或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二)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三)有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的;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的;
(五)其他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蹤,另一方提出離婚訴訟的,應准予離婚。
第三十三條現役軍人的配偶要求離婚,須得軍人同意,但軍人一方有重大過錯的除外。
第三十四條女方在懷孕期間、分娩後一年內或中止妊娠後六個月內,男方不得提出離婚。女方提出離婚的,或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受理男方離婚請求的,不在此限。
第三十五條離婚後,男女雙方自願恢復夫妻關系的,必須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復婚登記。
第三十六條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後,子女無論由父或母直接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
離婚後,父母對於子女仍有撫養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離婚後,哺乳期內的子女,以隨哺乳的母親撫養為原則。哺乳期後的子女,如雙方因撫養問題發生爭執不能達成協議時,由人民法院根據子女的權益和雙方的具體情況判決。
第三十七條離婚後,一方撫養的子女,另一方應負擔必要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的一部或全部,負擔費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長短,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關於子女生活費和教育費的協議或判決,不妨礙子女在必要時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過協議或判決原定數額的合理要求。
第三十八條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
行使探望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權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後,應當恢復探望的權利。
第三十九條離婚時,夫妻的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照顧子女和女方權益的原則判決。
夫或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經營中享有的權益等,應當依法予以保護。
第四十條夫妻書面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各自所有,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予以補償。
第四十一條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第四十二條離婚時,如一方生活困難,另一方應從其住房等個人財產中給予適當幫助。具體辦法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第五章救助措施與法律責任
第四十三條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員,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以及所在單位應當予以勸阻、調解。
對正在實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予以勸阻;公安機關應當予以制止。
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員,受害人提出請求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治安管理處罰的法律規定予以行政處罰。
第四十四條對遺棄家庭成員,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以及所在單位應當予以勸阻、調解。
對遺棄家庭成員,受害人提出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作出支付扶養費、撫養費、贍養費的判決。
第四十五條對重婚的,對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受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自訴;公安機關應當依法偵查,人民檢察院應當依法提起公訴。
第四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三)實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第四十七條離婚時,一方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企圖侵佔另一方財產的,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離婚後,另一方發現有上述行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人民法院對前款規定的妨害民事訴訟的行為,依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予以制裁。
第四十八條對拒不執行有關扶養費、撫養費、贍養費、財產分割、遺產繼承、探望子女等判決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強制執行。有關個人和單位應負協助執行的責任。
第四十九條其他法律對有關婚姻家庭的違法行為和法律責任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六章附則
第五十條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結合當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體情況,制定變通規定。自治州、自治縣制定的變通規定,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區制定的變通規定,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
第五十一條本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
1950年5月1日頒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自本法施行之日起廢止。
3. 婚姻法相關規定
你屬於華僑,華僑同國內公民在國內結婚需要以下證件:
按照我國民政部門的政策規定,華僑同國內公民的結婚登記,凡要求在國內辦理的,男女雙方須共同到國內一方戶口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涉外婚姻登記機關申請登記。申請結婚登記的男女雙方必須分別持有下列證件:
國內公民:⑴本人戶口簿和身份證;⑵所在單位或市、鎮、街道辦事處、農村鄉(鎮)人民政府出具的本人出生年月日、民族、職業和婚姻狀況(未婚、離婚、喪偶)證明。
華僑:⑴我國駐該國使、領館頒發的本人護照;⑵經我駐該國使、領館認證的居住國公證機構出具的本人無配偶的證明,或我駐該國使領館出具的本人無配偶證明。對於來自同我國無外交關系的國家之華僑(包括申請與我國公民結婚的外國人、外籍華人)要求與國內公民結婚,其婚姻狀況證明(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出生地點,未婚、離婚或喪偶,如果離過婚的,還須持有離婚證書正本,喪偶的,還須持有喪偶證),須經與我國和當事人所在國均有外交關系的第三國的外交部或該國駐我國使、領館認證。
就是這個流程了!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三十二條是如何規定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三十二條規定如下:
第三十二條男女一方要求離婚的,可由有關部門進行調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離婚訴訟。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應當進行調解;如感情確已破裂,調解無效,應准予離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調解無效的,應准予離婚:
(一)重婚或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二)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三)有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的;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的;
(五)其他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蹤,另一方提出離婚訴訟的,應准予離婚。
(4)婚姻法第287條規定擴展閱讀
判斷夫妻感情是否確已破裂,應當從婚姻基礎、婚後感情、離婚原因、夫妻關系的現狀和有無和好的可能等方面綜合分析。根據婚姻法的有關規定和審判實踐經驗,凡屬下列情形之一的,視為夫妻感情確已破裂。一方堅決要求離婚,經調解無效,可依法判決准予離婚。
1、一方患有法定禁止結婚疾病的,或一方有生理缺陷,或其它原因不能發生性行為,且難以治癒的
2、婚前缺乏了解,草率結婚,婚後未建立起夫妻感情,難以共同生活的。
3、婚前隱瞞了精神病,婚後經治不愈,或者婚前知道對方患有精神病而與其結婚,或一方在夫妻共同生活期間患精神病,久治不愈的。
4、一方欺騙對方,或者在結婚登記時弄虛作假,騙取《結婚證》的。
5、雙方辦理結婚登記後,未同居生活,無和好可能的。
6、包辦、買賣婚姻、婚後一方隨即提出離婚,或者雖共同生活多年,但確未建立起夫妻感情的。
7、因感情不和分居已滿2年,確無和好可能的,或者經人民法院判決不準離婚後又分居滿1年,互不履行夫妻義務的。
8、一方與他人通姦、與他人同居,經教育仍無悔改表現,無過錯一方起訴離婚,或者過錯方起訴離婚,對方不同意離婚,經批評教育,處分,或在人民法院判決不準離婚後,過錯方又起訴離婚,確無和好可能的。
9、一方重婚,對方提出離婚的。
10、一方好逸惡勞、有吸毒、賭博等惡習,不履行家庭義務、屢教不改,夫妻難以共同生活的。
11、一方被依法判處長期徒刑,或其違法、犯罪行為嚴重傷害夫妻感情的。
12、一方下落不明滿二年,對方起訴離婚,經公告查找確無下落的。
13、受對方的虐待、遺棄,或者受對方親屬虐待,或虐待對方親屬,經教育不改,另一方不諒解的。
14、一方有家庭暴力行為的。
15、因其他原因導致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的。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5. 《婚姻法》關於結婚的法定條件是如何規定的
現在的年輕人,不再信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認為「我的婚姻我做主專」。但是結婚是不是屬「愛情大過天」,僅僅互相喜歡就行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國婚姻法的規定,結婚條件包括積極條件和消極條件。積極條件包括:1、結婚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願,不許任何一方對他方加以強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2、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消極條件是指禁止結婚的條件,包括:(一)有配偶者;(二)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三)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符合上述條件的,要求結婚的男女雙方必須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結婚登記。符合本法規定的,予以登記,發給結婚證。取得結婚證,即確立夫妻關系。未辦理結婚登記的,應當補辦登記。完畢!法律依據:《中國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六條 法定婚齡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晚婚晚育應予鼓勵。《中國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七條 禁止結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結婚: (一)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 (二)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
6. 婚姻法規定
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的人不能結婚,主要是嚴重性精神疾病,遺傳性疾病。
7. 親權制度
我國的民法典正在制定中,對於是否建立親權制度,還是保留原來的大監護制度,我國學者仍在爭論之中。雖然2001年已頒布《 婚姻法》(修正案),但該修正案只是作為一個過渡性的立法措施,它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我國的婚姻家庭立法,但在有關制度上仍存在立法空白與缺陷。誠如我國著名學者巫昌禎教授指出,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存在著重大原則制度性體系缺乏,婚姻家庭法的規范體系尚未完全確立。……缺失之二是未設立親權制度,使父母子女關系規定過於簡單,不利於對未成年子女的保護。缺失之三是未設立監護制度,使監護與親權不分。由於歷史的原因,監護制度由民法通則規定,而父母子女的權利義務關系(親權)則由婚姻法規定,這種立法例不僅造成法律體系缺乏系統性,還造成兩種制度規范的混同與重復。」巫昌禎、夏吟蘭:《民法典婚姻家庭篇之我見》, 《政法論壇》,2003年第3期第31頁。我國大部分學者都主張設立親權制度,本文從立法原則上進行探討,力求該制度的建立與完善。
早在1840年的《法國民法典》在設立親權制度時,已開始考慮子女利益。但子女的利益真正受到重視,體現在各國的離婚立法中,則是二十世紀二戰之後,隨著離婚率的迅猛上升,捲入離婚糾紛的子女不斷增加,人們開始強烈意識到保障未成年子女利益的必要性。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各國紛紛把「子女最佳利益」寫進離婚立法。然而何為「子女最佳利益」 ,其內涵具有不確定性。由於各國歷史傳統和國情不同,對判定「子女最佳利益」的標准也不盡相同。因而各國都作了積極有益的探索,以期能在司法實踐中真正實現未成年子女的最佳利益。
一、大陸法系國家的子女最佳利益原則
1.德國
德國民法在二十世紀後期經歷了幾次修改,如1976年6月14日西德政府公布的「婚姻法親屬法第一次修正法」,對1900年民法第1671條作了修改。此次修改改變了過去對離婚的有責主義觀念,將離婚後子女親權歸屬的決定完全以子女利益為主 ,不再考慮父母對於離婚是否有責這一因素。德國統一後,《德國民法典》1998年又有了新的修改,修改後的第1671條為:「(1)共同享有親權的父母並非只是暫時分居的,父母的任何一方均可以請求家事法庭向其單獨移轉親權或親權的一部分。(2)在下列情形,應許可此種請求:父母的另一方同意的,但已滿14周歲,並且對移轉有異的,不在此限或可以期待廢止共同照顧和移轉於請求人能夠最好地符合子女的利益的;以親權基於其他另行規定,不應許可此種請求。」該法典第1672條規定:「(1)父母並非只是暫時分居,並且親權依第1626條第二項為生父母享有的,生父可以得到生母同意時,請求家事法庭向其單獨移轉親權或親權的一部分。移轉有助於子女利益的,應許可此種請求。(2)以第一項的移轉已經發生為限,經父一方請求,家事法庭可以在得到父母另一方的同意時,裁判在不違背子女利益的情況下,親權為父母共同享有。以依第一項的移轉又被廢止為限,也適用此種規定。」
從修改後的《德國民法典》的上述規定可以看出,在德國,當父母不能同居在一起時(暫時分居除外),則父母應決定由何方行使對子女的親權。此外,德國民法在處理父母分居後的子女親權問題時,始終貫穿著「子女最佳利益」這一立法原則。如果子女已滿14周,須考慮該子女的意見。由1672條第(2)項還可以看出,只要父母能達成一致意見,且又不違背子女利益,父母即使分居仍可共同行使親權。但是當父母不能達成一致意見,或者家事法院不能接受父母所提的建議,或者因子女已滿14周歲並提出不同於父母的建議時,這時家事法院只能以「子女最佳利益」為判決標准,來決定子女親權的歸屬。然而究竟在什麼情況下才能做出符合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的決定變成一個法律實務上難以解決的問題。一般而言,只有在特殊的案例中,如父母的一方有明顯不適合取得親權的情況時(比如根本不想取得親權、移民或經常外出旅行,無固定住所或子女表示強烈不願與之共同生活,或有虐待或傷害子女的可能),家事法院才能較易確定由父母的另一方取得親權才是符合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的原則。但是在大部分離婚案件中,父母雙方均想要取得對未成年子女的親權,想保持與子女正常的接觸關系,並且也有能力行使親權,在此情形下,法官擁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為防止法官濫用此權,理論界與實務界提出下面 幾個考慮標准:
(1)支持原則:行使未成年子女親權的離婚父母一方,必須就其個人品格、能力、職業狀況以及其與子女關系而言,能較好地照顧子女(尤其對年幼子女最好能親自照顧),促其身心健康發展。對物質條件而言,更強調的是對未成年子女在心靈上、精神上的支持。為此,未成年子女跟父母目前的關系以及未來的相處關系,均須加以考慮,由此決定了父母經濟狀況的好壞並非是絕對的決定標准。
(2)繼續性原則:在父母離婚的情況下,應考慮子女親權行使的決定能使子女目前以及未來的教育、發展獲得一致性。因此,在父母雙方均與未成年子女有良好關系的情況下,應考慮未成年子女迄今為止大都與父母何方共同生活。
(3)在考慮上述兩個原則時,兼考慮子女的意願及子女的年齡、性別。一般說來,未成年子女的意願往往因其年齡以及動機而有所不同,並且如父母一方對子女的意願有強烈的影響,或說服行動時,家事法院應對未成年子女的意願加以檢驗。
(4)此外,在考慮上述各種因素後,仍無法做出一個較符合未成年子女利益的決定,家事法院亦可考慮父母婚姻破裂的原因以及整個離婚程序的進行狀態。比如一個在婚姻關系存續中毆打妻子的丈夫,顯然其教育子女的適當性應受到懷疑。但此主張為大多數學者所不願採取。陳惠馨:《比較研究中、德有關父母離婚後父母子女間法律關系》,《政大法學評論》,1988年第38期,第216頁。
2.法國
在法國,父母離婚時,對子女的親權等問題允許其進行協商,但是親權等問題的最終裁決仍須由法官作出。法官在作出裁決前,須委派有關人員就裁決所涉及的各方面情況進行調查。必要時還須參考未成年子女的意見。如《法國民法典》第287條規定:「根據未成年子女的利益,對子女的照管可託付於夫妻一方或他方。在特別情形,或子女的利益所要求,前項對子女的照管得託付於其親屬中優先選定的一人,如有可能,亦得託付於教育機構。」第287-1條規定:「在對子女的臨時或最終照管以及對探視權利作出裁決以前,法官得委派一切有資格人士進行社會調查。調查的目的為收集家庭的物質和精神狀況,其子女生活及受教育的條件以及有必要採取的措施等情況。如夫妻中一方對社會調查結論提出異議,得請求進行復核調查。」第289條規定:「應夫妻一方、家庭某一成員或監察部門的請求,法官得就由何方照管子女行使親權的方式作出裁決。」第290條規定:「法官考慮到:夫妻間已簽訂協定的;根據第287-1條規定所作的社會調查及復核調查中收集到的情況;未成年子女的意見,如有必要聽取其意見,而聽取意見對其又無不便之處。」由以上規定可見,法國立法對父母離婚後的子女親權問題持十分謹慎的態度,以期法官能夠作出符合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的裁決。在裁決作出後,法官還可以根據有關當事人或監察部門的請求,對原決定作出修改或補充,第292條規定:「在雙方共同請求離婚的情況下,因重大理由並應夫妻一方或檢察部門的請求,得重新審議。」
3.日本
在日本,父母離婚時,應協商確定由何方行使對子女的親權,如果達不成協議,則由法院裁決。如《日本民法典》第819條規定:「(一)父母協議離婚時,應以其協議確定一方為親權人;(二)於裁決離婚情形,法院確定父母一方為親權人;(三)父母於子女出生前離婚時,由母行使親權。但是子女出生後,可以以父母的協議確定父為親權人。……(五)第(一)款,第(三)款或前款的協議不成或不能協議時,家庭法院經父或母的請求,可以以審判代替協議。」該條第(六)款還就親權之變更作出規定:「認定為子女利益所需要時,家庭法院因子女親屬的請求,可以變他方為親權人。」
二、英美法系國家的子女最佳利益原則
英美法系監護權的立法發展,是從「父權優先」原則,到「幼年」原則,再到「子女最佳利益」原則。然而,何為子女最佳利益,其內涵具有不確定性,由此導致法官的自由裁量權較大,從而不能真正實現子女的最佳利益,為此,英美法系國家對此原則,都加以細化。英國1996年7月4日頒布《英國家庭法》第1條(C)款規定:「在解除徹底破裂婚姻時,應本著以下原則:對雙方當事人及子女的損害應減至最少;對問題的處理應採取一種在當時情況下盡可能維護雙方當事人與子女之間良好關系的方式。」第11條第(4)款規定:「法院在作出離婚或分居的指令應根據所悉證據特別注意以下事項:子女因其年齡和理解力而可能具有的意願和感受,以及其表達的情形;當事人雙方撫養子女的行為;以下一般原則若無相反證據,子女獲取最佳利益的方式為:經常接觸對其負有父母責任的人或家庭其他成員;與其父母盡可能保持一種持續的良好關系;任何因以下情形引起對子女的利益不利;與子女共同居住的人住在或打算住在何處;或與子女撫養相關的其他安排。」李忠芳:《外國婚姻家庭法匯編》,群眾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111頁。
從新《英國家庭法》的上述規定可見,法院在處理父母離婚後的子女問題時也以符合子女的最佳利益為原則。法院在作出裁決時須考慮子女的意願、父母的行為及住所等各方面因素。
在美國處理離婚後的子女監護同樣以符合子女最佳利益為原則,《美國統一結婚離婚法》第402條明確規定:法庭應使有關監護權的決定符合子女的最佳利益。法庭要考慮所有有關事實,包括:(1)子女的父母一方或雙方在監護問題上的願望;(2)子女在監護人選問題上願望;(3)子女與父母一方或雙方,其兄弟姐妹及其他對其最大利益有影響的人相互之間的作用和關系;(4)子女對家庭、學校和居住區的適應;以及(5)所有有關監護關系者身心健康狀況。
自《統一結婚離婚法》規定了法官確定子女最佳利益時必須考慮原因素後,目前各州立法在法律中明確規定有關子女最佳利益的相關因素,或法院在判決時必須考慮原相關因素且將考慮因素細化,已呈日益上升趨勢。例如明尼蘇達州法律規定,法院在確定子女最佳利益時必須考慮以下因素:(1)一方父母或雙方父母作為監護人的願望;(2)如果法院認為子女的年齡已經能充分表達他們的願望,應考慮子女隨何方父母生活的合理傾向性;(3)子女的主要照顧人;(4)每一方父母或子女之間的親密程度;(5)子女與一方父母或雙方父母或兄弟姐妹以及其他對子女的最佳利益有重要影響者的關系;(6)子女對家庭、學校、社區的適應情況;(7)子女生活在一個穩定、滿意的環境中原時間以及對維護這一環境的要求;(8)作為一個家庭或監護之家永久性的可能;(9)每一個涉及該子女者的身心健康狀況;(10)當事人給予子女愛護、影響、指導以及繼續教育和提高子女的文化和宗教信仰的能力;(11)子女的文化背景;(12)如果有家庭暴力的話,發生在父母之間的虐待行為對子女行為的影響。夏吟蘭:《美國現代婚姻家庭制度》,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82~283頁。
從以上兩大法系的立法,反映了以下兩個傾向:在確定父母離婚後的對子女的親權問題時,都貫穿了「子女最佳利益」這一立法原則,不論是父母協議確定還是法院裁決確定親權,都要符合子女的最佳利益;親權(或監護權)確定後,當事人不得擅自變更。若確因客觀情況發生變化需要變更的,當事人可向法院提出申請,但是其變更仍以符合子女的利益為原則。此外,兩大法系的立法仍有一定的差別。大陸法系國家對父母離婚後子女親權的立法仍比較抽象,如法國立法是將夫妻間的協議,未成年子女的意見等作為法官據以裁量的因素。因而,當事人在親權問題上發生爭議時,根據什麼來證明自已適合擔任親權人,法律對此缺乏明確的導向,因而增加了當事人的舉證難度。而法官在裁決時,由於沒有具體的參照標准,也須通過大量的調查方能做出裁決,這不利於法院對案件的及時處理。而英美法系國家的立法則對裁決監護問題時的考慮因素予以明確規定。如父母的行為、身心健康狀況、職業、住所、收入狀況、子女的意願、子女對父母的依賴程度等等,都是法官據以裁量時的參考因素。筆者以為,雖然採取列舉的方式不能窮盡客觀情況,但這種方式較易為人們所了解。當事人發生爭議時,就知道從哪些方面舉證,因而便於當事人訴訟。而且,法官在裁決時也有明確的規則可循,這有助於提高法院的辦案效率。此種立法模式與我國的司法實踐相符合,因此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三、親權制度立法原則模式
現代社會,以人為本,注重個體利益,注重對弱勢群體的保護。體現在親子法上,世界各國大都以「子女最佳利益」作為立法原則。但在如何實現子女最佳利益,各國立法不盡相同。大體說來,有三種立法模式:單獨親權、共同親權以及單獨親權共同親權雙軌制。
1.單獨親權
所謂單獨親權是指父母離婚時,經雙方協商確定或由法院確定由父或母一方單獨行使對於未成年子女的權利義務。這主要以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一些資本主義國家修訂的立法為代表。例如《德國民法典》1671條(1979年修訂)規定:「如父母離婚時,由家事法院確定父母的哪一方應享有對女子女的親權。」「親權僅得委託於父母的一方,但為子女的財產利益,得將財產監護之全部或一部委諸於他方行使。」《法國民法典》(1979年法典)第287條、美國《統一結婚離婚法》(1971年修訂)第401條、402條也有關於單獨親權行使的規定。當然,在父母處於婚姻關系存續中,只有出現特殊情形時,例如一方長期不在、下落不明、重病、或行為能力受限制、親權被剝奪等,才由他方單獨行使親權。
從子女最佳利益這個角度來審視單獨親權,其有利亦有弊。有利處在於,父母離婚後,往往不住在一起,也無法共同行使親權,若法律強行規定分配親權,會使子女疲於奔波於父母之間,若離婚後的父母對親權行使不一致時,例如子女的教育、醫療等,就很難實現子女的最佳利益,此時法律只規定單方行使親權,更有效率,更能實現子女的最佳利益。其弊處在於,法律只規定父母一方親權,這無形中強迫子女只與親權的一方父或母形成親密的親子關系,這對子女健全的心理發展不利。
2.共同親權
所謂共同親權指無論是由父母一方承擔或雙方分擔的親權(或監護權),對子女的生活方式的決定都由父母雙方共同享有。李忠芳:《外國婚姻家庭法匯編》,群眾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294頁。共同親權相對於單獨親權而言,其不同之處在於:父母離婚後,繼續同時對子女負有責任,都有平等地對子女事務的決定權。共同親權的概念出現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它成為解決父母爭奪親權的突破口。共同親權構建的理論基礎在於,它將親權分為法律親權和人身親權。法律上的親權,例如,對子女生活方式的決定權,父母雙方都共同享有;而對於人身上的親權,可由父或母一方享有,或分別享有。共同親權其利處在於,它能使離婚後的親子間的關系,以變動最小的替代方式延續下去。同時,子女在父母離婚後,與父母雙方間能保持某種形式與程度的聯系,有助於減輕父母與子女間可能出現的失落感與壓力,也可避免子女因父母離婚後失去另一方,從而能與父母雙方共同生活,保持與父母雙方的關系,是符合子女的利益的。然而,其弊處在於,離婚後的大多數父母,已成為仇宿,積怨甚深,不能很好地合作,其結果使其子女處於父母的夾縫之中,成為父母離婚後矛盾繼續發展的催化劑。共同親權涉及該子女定期輪流與父母一方同住時,經常改變生活環境,使年幼的子女難以適應,尤其是父母再婚另行組建家庭之後,更使其無所適從。此外,如果父母離婚後,分別居住兩地,相距較遠,不利於子女在穩定的環境中學習和生活,也不利於子女的身心健康和發展。
由此可見,共同親權的行使,是有其嚴格的條件的:如離婚後父母仍然感情和睦,父母住所均離子女住所不遠,父母共同提出書面申請並經法院同意等。
3.單獨親權與共同親權雙軌制
父母離婚時,在符合子女最佳利益的前提下,法院決定由父母雙方或一方單獨行使或雙方行使親權。由於兩者各有其利弊,因此在符合子女最佳利益的前提下,在具體個案中,由法院決定由父母單獨或共同行使親權。應當說,這種雙軌制,在具體個案中,最符合子女的最佳利益。因此,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紛紛以此為立法原則。例如,法國於1987年7月2日修改《法國民法典》第287條第一項,其明文規定;「於父母離婚時,在符合未成年子女利益下,法官在聽取父母意見後,決定由父母雙方共同或一方單獨行使親權。」這改變了原第287條:「父母離婚時,法官在符合未成年子女利益下將親權交給父母一方或他方。」的規定。《德國民法典》第1671條關於「親權應委諸父母一方單獨持使」的規定,於1982年11月3日被德國憲法法院宣告違憲而失去效力。從此,德國實務界及學說均主張在一定條件下,即符合未成年子女利益的條件下,可由離婚的父母共同行使對子女的親權。陳惠馨:《比較研究中、德有關父母離婚後父母子女間法律關系》,《 政大法學評論》,1988年第38期第1~2頁。在我國台灣地區立法,已摒棄過去關於離婚後子女監護,由父任之的單方行使原則,而代之以在符合未成年子女利益的前提下,兼采單獨親權和共同親權原則。可以相信,「以子女最佳利益」為准則,決定離婚後未成年子女親權歸屬,於父母一方或雙方行使,即兼采單獨親權和共同親權原則,將成為當今世界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通例。而離婚後,父母對未成年子女親權的行使方式,由傳統的父或母單方行使,發展成為在符合未成年子女利益的前提下,由父母共同行使親權,無疑有利於達到把離婚對子女的損害減少到最低限度之目的。陳葦:《離婚後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監權問題研究》,《政法論叢》,1998年第3期,第48頁。因此,可以說,單獨親權和共同親權雙軌制原則既體現了對離婚當事人意志的尊重,又體現了對未成年子女利益的必要社會干預,因而更能適應社會現實生活的需要。
四、我國親權制度立法原則的構建
筆者認為,我國親權制度的立法,應當以「子女最佳利益」為最高立法指導原則,在此原則下,確立離婚親權的歸屬,以父母一方單獨親權為主,父母雙方親權為輔的雙軌制模式。同時,對「子女最佳利益」原則加以細化,以利於司法實務的操作,做到真正實現子女的最佳利益。
之所以以單獨親權為主,是因為它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父母離婚時的實際狀況。父母離婚時,經父母雙方協議或法院判決由父母一方行使親權,另一方親權的行使事實上處於停止狀態之中。同時,從國外的現狀來看,也是如此,例如,日本1985年,離婚後由父或母一方單獨親權的佔94.7%。〔日〕利谷信義:《離婚法社會學》,陳明俠等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86頁、第160頁。法國1965年離婚後子女由父或母一方單獨親權的佔94
8. 婚姻法怎麼規定
沒有辦理結婚登記就不是法定的婚姻關系,只是同居關系,是不受法律保護的。
9. 請詳細解釋婚姻法第三章第二十九條
《婚姻法》第二十九條
有負擔能力的兄、姐,對於父母已經死亡或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的弟、妹,有扶養的義務。由兄、姐扶養長大的有負擔能力的弟、妹,對於缺乏勞動能力又缺乏生活來源的兄、姐,有扶養的義務。
【釋義】 本條是關於兄弟姐妹間扶養的規定。
兄、姐扶養弟、妹,或弟、妹扶養兄、姐不是必然發生的法定義務,而是有條件的。簡而言之,就是應盡撫養或贍養義務的父母、子女或者配偶不能盡其撫養或贍養義務時,由有能力的兄弟姐妹來承擔扶養義務。兄弟姐妹間的扶養義務是第二順序的,具有遞補性質。但兄弟姐妹間一旦形成扶養義務,那麼該義務又是不可推卸的法定義務,義務人應當自覺履行。
1.兄、姐扶養弟、妹需具備的條件
產生兄、姐對弟、妹的扶養義務,應當同時具備下述三個條件:
第一,弟、妹須為未成年人,即不滿18周歲。如果弟、妹已經成年,雖無獨立生活能力,兄、姐亦無法定扶養義務。
第二,父母已經死亡或者父母無力撫養。這里包含了兩種情況,一是父母均已經死亡,沒有了父母這一第一順序的撫養義務人。如果父母一方尚在且有撫養能力,仍應由尚在的父或母承擔撫養義務。二是父母均尚在或一方尚在但沒有撫養能力,比如父母在意外事故中致殘沒有了勞動能力和生活來源,便產生了由有負擔能力的兄、姐扶養弟、妹的義務。
第三,兄、姐有負擔能力。在前述兩項條件具備時,兄、姐對弟、妹的扶養義務並不必然發生,只有這項條件也具備時,即兄、姐有負擔能力時,才產生扶養弟、妹的義務。
2.弟、妹扶養兄、姐需具備的條件
產生弟、妹對兄、姐的扶養義務,亦應當具備下述三個條件:
第一,兄、姐缺乏勞動能力又缺乏生活來源。如果兄、姐雖缺乏勞動能力但並不缺少經濟來源,比如受到他人經濟上的捐助或自己有可供生活的積蓄的,則不產生弟、妹的扶養義務。同時,如果兄、姐雖缺少生活來源,但有勞動能力,兄、姐可通過自己的勞動換取生活來源,在此情況下,弟、妹亦無扶養兄、姐的義務。需要說明的是,婚姻法確立的這一條件與1984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確定的條件有所差異。該司法解釋規定的是兄、姐「喪失勞動能力、孤獨無依」,婚姻法規定的是「缺乏勞動能力又缺乏生活來源」。首先,「缺乏勞動能力」比「喪失勞動能力」的范圍要寬,這使兄、姐更容易獲得被扶養的機會。其次,缺乏生活來源比孤獨無依涵蓋面更大。比如兄、姐的配偶尚在,很難說是「孤獨無依」,而「缺乏生活來源」使得兄、姐的配偶尚在但缺少生活來源時,也能得到弟、妹的扶養。
第二,兄、姐沒有第一順序的扶養義務人,或第一順序的扶養義務人沒有扶養能力。比如兄、姐沒有配偶、子女,或兄、姐的配偶、子女已經死亡或配偶、子女沒有扶養能力。如果兄、姐的配偶尚在或有子女且有扶養能力,應由這些第一順序的扶養義務人承擔扶養義務。
第三,弟、妹由兄、姐扶養長大且有負擔能力。這里包含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弟、妹是由兄、姐扶養長大的。這表明在弟、妹未成年時,父母已經死亡或父母無撫養能力,兄、姐對弟、妹的成長盡了扶養義務。按照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弟、妹應承擔兄、姐的扶養責任。二是弟、妹有負擔能力。若無負擔能力則不負扶養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