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的基礎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

法的基礎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

發布時間: 2022-01-11 02:34:56

㈠ 為什麼說法的內容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為什麼法律只能反映社會,不能改變社會可以舉個通俗易懂的例

摘要 法律與社會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社會是法律的基礎,法律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另一方面,法律則是紛繁復雜社會關系的調整器,法律規制各種社會關系,也指引著不同社會主體的行為。

㈡ 為什麼法的內容是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

法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屬於社會上層建築,物質生活決定上層建築。第一,法的內容不可能超出社會物質生活。第二法的內容要不斷更新補充適應社會物質生活。第三,法始終滯後於物質生活。所以,物質生活條件決定法的內容。

㈢ 為什麼法是受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社會規范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法制屬於社會上層建築范疇,由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決定,所以說社會物質條件決定。

㈣ 法律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行為規定對嗎

對的,法律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

法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屬於社會上層建築,物質生活決定上層建築。

第一,法的內容不可能超出社會物質生活。

第二,法的內容要不斷更新補充適應社會物質生活。

第三,法始終滯後於物質生活。

所以,物質生活條件決定法的內容。



(4)法的基礎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擴展閱讀

法的特徵

1、法是調整人的行為的社會規范。

法律是一種以公共權利為後盾的、具有特殊強制性的社會規范。習慣、道德等社會規范則建立在人們的信仰或確信的基礎上,大體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的力量、社團內部的組織力量或人們的內心發生作用。

2、法是由公共權力機構制定或認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會規范。

通過制定方式形成的法律就是成文法或制定法。通過國家認可的方式形成法律,是對社會中已有的社會規范(如習慣、道德、政策等) 賦予法的效力。

3、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會規范。

法的普遍性具有三層涵義:普遍有效性,即在國家權力所及的范圍內,法具有普遍效力或約束力;普遍平等對待性,即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普遍一致性,即法律的內容始終具有與人類的普遍要求相一致的趨向。

4、法是可訴的規范體系,具有可訴性。

法的可訴性是指法律具有被任何人 (包括公民和法人)在法律規定的機構(尤其是法院和仲裁機構)中通過爭議解決程序(特別是訴訟程序)加以運用以維護自身權利的可能性。

㈤ 法的最終決定因素是什麼a社會物質生活條件b統治階級

A 當然是A,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法只是反映了統治階級意志。物質決定意識,統治階級意志也受物質條件左右。

㈥ 法的本質由特定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 論述

法是由國家制定、認可並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專所決定的統治階段意志,屬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以確認、保護和發展統治階級所期望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為目的行為規范體系。 \r\n一、共同本質: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表現。 \r\n二、基本特徵:\r\n1、法是調整人的行為或社會關系的規范;\r\n2、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r\n3、法是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規范;\r\n4、法是規定權利和義務的社會規范。\r\n三、規范作用:作為由國家制定的社會規范,法具有指引、評價、預測、教育和強制等規范作用。\r\n四、社會作用:場范冠蝗攉豪圭通氦坤維護統治階級的階級統治;執行社會公共事務。\r\n\r\n綜上所述:法律關系是以現行法律存在為前提的社會關系,離開現行法律根本無確定法律關系可言。

㈦ 法的內容是由什麼決定的 a社會物質生活條件 b生產關系 c社會生產力 d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

d
在公務員考試的資料中是這樣解釋法的本質的。1、法是統治階級的意志體現;2、法是被奉為國家意志的統治階級意志體現;3、法的內容由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

㈧ (關於法律)法的內容為什麼是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而不是人類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呢

根據階級觀假設,不同階級之間的矛盾是本質上的,只可能暫時緩解但永遠不可能調和,階級之間本質的是壓迫與被壓迫的關系,在社會轉型期階級異常復雜的時候才會有"限制,利用,改造,同盟"。所以無論如何不可能同時考慮多個階級。
法律是階級社會所特有的,是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的工具,所以必然帶上階級性,不可能由被統治階級的狀況決定。

㈨ 為什麼法律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

法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屬於社會上層建築,物質生活決定上層建築.第一,法的內版容不可能超出社會物質生權活.第二法的內容要不斷更新補充適應社會物質生活.第三,法始終滯後於物質生活.所以,物質生活條件決定法的內容.

㈩ 社會物質生活條件與法的價值

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5]這是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對其所創造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表述。 其中涉及到法的內容主要有:(一)法的關系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系,根源於這種物質的生活關系的總和;(二)與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相適合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是社會的經濟基礎,法律的政治的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意識形式是豎立於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三)法屬於社會存在決定的社會意識的領域。按照這個科學的理論,法在社會上被定位為: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系,屬於經濟基礎決定的上層建築,屬於社會意識的領域。 這是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所得出的唯一的科學結論,是解決法的具體問題的立足點和歸宿,是不可動搖的。非常明顯,社會必須首先解決人們的吃、穿、住等生產和生活的經濟問題,然後才能進行政治、法律等活動,這個道理極為仆素和科學。法起源於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一定發展階段,法的發展歷史受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即生產方式所制約,法的功能是把社會存在的物質的生活關系固定化,法的價值是實現代表社會經濟基礎的階級的根本利益。這可視為觀察法的本質的第一個層次

熱點內容
有刑法專業 發布:2025-05-02 13:23:20 瀏覽:373
電力設施保護條例2011 發布:2025-05-02 13:03:29 瀏覽:503
洪山法院張 發布:2025-05-02 12:30:02 瀏覽:294
合川法律顧問 發布:2025-05-02 12:02:22 瀏覽:386
倫理道德定義 發布:2025-05-02 11:58:59 瀏覽:747
勞動法成立獨立的法律部門其原因在於什麼 發布:2025-05-02 11:53:57 瀏覽:512
如何說服法官 發布:2025-05-02 11:53:25 瀏覽:331
藍黛收到法院 發布:2025-05-02 11:50:59 瀏覽:676
道德法然 發布:2025-05-02 11:35:52 瀏覽:597
國務院有關部門通知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02 11:10:41 瀏覽: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