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經濟法破產解釋

經濟法破產解釋

發布時間: 2022-01-14 19:42:23

A. 經濟法中 破產法的實施有什麼意義

破產法及其意義----兼談對中國破產法的認識
(一)公平保護債權人利益
(二版)彌補傳統民權事救濟手段的不足
(三)給予債務人以重新開始的機會
(四)及時切斷債務膨脹,保障經濟秩序的良好運行
http://www.studa.net/jingjifa/060811/16253718.html

B. 中華法學大辭典 關於破產原因的定義

《公司法》(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破產法》(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破產法學》(現代遠程教育系列教材)(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企業和公司法》(現代遠程教育系列教材)(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版
《破產法專題研究》(獨著),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企業股份制:中國規則》(獨著),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2年版
《走進股份制:中國規則》(獨著),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7年版
《破產法學》(21世紀遠程教育精品教材:法學系列第二版)(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破產法論壇》(第一輯)(主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破產法》(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第一版)(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律師新業務》(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商法概論》(全國高等教育通識課系列教材)(參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企業破產法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副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
《破產法釋義》(合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經濟法》(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規劃教材)(參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人民調解員工作手冊》(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經濟法》(全國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指定教材)(主編),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股份制企業實務指南》(副主編),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8年版
《中國公民法律手冊》(副主編),紅旗出版社1997年版
《「一國兩制」法律問題研究》(香港卷)(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分主編),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現代企業法律制度》(副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中華法學大辭典—民法學卷》(參編),中國檢察出版社1995年版
《經濟法》(全國注冊會計師考試指定教材)(參編),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5至2008年版。
《中國商務知識大全》(參編),中國商業出版社,1994年版
《中國公司法與高新技術企業股份制改組實務指南》(常務副主編),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4年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釋義》(合著,第一作者),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4年版
《中國律師資格考試教程》(參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法學大辭典》(參編),團結出版社1994年版
《中國公司法與公司運行實務指南》(副主編),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4年版
《市場競爭的法律調整與對策》(國家社會科學「七五」規劃青年基金項目)(參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調整》(參編),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
《債務知識大全》(參編),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當代中國公司實務》(合著),中國物資出版社1992年版
《全國律師資格考試模擬試題集解及難點分析》(副主編),中國檢察出版社1992年版
《法學大辭典》(經濟法分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法律調整》(國家社會科學「七五」規劃項目)(參編),中國檢察出版社1991年版
《國際經貿金融慣例》(參編),中國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
《企業經濟顧問》(參編),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經濟與管理大辭典》(續編)(參編),中國發展出版社1989年版
《行政管理學大辭典》(參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概論》(參編),重慶出版社1989年版
《工業企業法讀本》(參編),天津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經濟法原理》(參編),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律師資格考試指南》(參編),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
《法學考試指南》(參編),檔案出版社1987年版
《律師公證制度》(合著),文化藝術出版社1986年版 《論破產程序中公益性捐贈行為之撤銷》,載人民法院報2009年1月15日
《論關聯企業破產之規制》,載政治與法律2008年第9期
《我國承認外國破產程序域外效力制度的解析與完善》,載法學雜志2008年第6期
《破產法制中的司法權與行政權關系探析》,載政治與法律2008年第9期
《破產程序中共益債權的受償無需申報》,載人民法院報2008年9月18日
《破產案件中對連帶責任保證人責任的追究》,載人民法院報2008年6月27日
《破產立法與實施若干問題探析》,載人民法院報2008年6月12日
《上市公司破產重整問題研究》,載人民法院報2008年5月8日;(中國律師2008年第9期轉載)
《金融機構破產問題漫談》,載人民法院報2008年5月6日
《里程碑---立法的創新與完善》,載人民法院報2008年3月23日。
《論新破產法上的取回權》,載光華法學(第二輯)2008年第1期
《違法成本低於守法的立法才是危險的誤區——談法的利益引導機制》,載法學家茶座2008年第19輯
《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中國破產法發展歷程回顧與展望》, 2008年十三省市區法學會第24次經濟法學術研討會,載「中國經濟法三十年」,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論文獲得一等獎
《評證券交易結算資金第三方存管制度》,載經濟法學家(2007年)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論新破產法立法宗旨的創新》,載中國商法年刊(2007年),北京大學出版社
《再論股東破產債權不能與未到位的出資抵銷》,載人民法院報2007年11月15日
《新破產法立法宗旨的創新》,載檢察日報2007年11月9日
《破產撤銷權研究》,載中國法學2007年第5期
《完善小額消費糾紛的法律解決機制》,載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破產企業出資人欠繳的注冊資本不得與其破產債權抵銷》,載人民法院報2007年8月30日
《評債務人提交職工安置方案》,載人民法院報2007年7月11日
《論破產抵銷權》,載甘肅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
《上市公司重整法律制度研究》,載法學雜志2007年第3期
《讓判決書沐浴清澈陽光》,載民主與法制2007第9期
《關於新舊破產法的適用銜接問題》,載人民法院報2007年5月9日
《破產重整立法若干問題研究》,載政治與法律2007年第1期
《破產別除權理論與實務研究》,載政法論壇2007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經濟法學、勞動法學》2007年第5期轉載)
《論法院對股東股利分配請求權的保護》,載人民法院報2007年1月17日
《閑話法院判決書的上網公開》,載法學家茶座(第12輯)2006年
《化解基站建設引發的矛盾》,載通信企業管理2006年第11期
《規范企業破產程序 公平清理債權債務----新破產法解讀三人行》,載人民法院報2006年9月6日(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經濟法學、勞動法學》2006年第11期轉載)
《企業破產法:金融機構破產法規與國際接軌》,載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年9月28日
《新破產法剖析》,載經濟法學評論(第七卷)2006年
《真假破產中「嚴重欺詐」均應追究刑責》,載檢察日報2006年7月13日
《論債權出資》,載法學雜志 2006年第5期
《我國公司法修改後公司合並規則探究》,載政治與法律2006年第3期
《析新公司法中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向非股東股權轉讓之規定》,載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6年第6期
《完善有限合夥 促進風險投資》,載檢察日報2006年6月13日
《Analytical review on major issues of the new bankruptcy (Law) legislation》2006 Volume 1 Number 2,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
《「嘉利來」案的蹊蹺之處》,載法人2006年第5期
《博客目前能否成為廣告平台》,載北京晨報2006年3月14日
《談新公司法清算制度的完善》,載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6第2期
《新<破產法>的突破》,載法人2006年第2期
《談新<公司法>資本制度之變革》,載會計師2005年第12期
《破產立法札記》,載法學家茶座(第9輯)2005年
《論公司清算制度之立法完善》,載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5年第8期
《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的經濟法辨析》,載經濟法學評論(第6卷)2005年
《論公司治理與公司控制人侵權責任的追究》,政法論叢,2005年第6期(江西財經大學學報,中國法學會經濟法學研究會2005年年會專刊轉載)
《德國和英國的破產立法》,載人民法院報2005年10月21日、10月28日、11月4日
《論破產案件中土地使用權的處理原則》,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
《新破產立法縱橫談》,載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論職工債權在破產清償中的優先順序問題》,載法學雜志2005年第4期
《論新破產立法中債權人會議制度的設置思路》,載法學家2005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經濟法學》2005年第7期轉載)
《談股東違反出資義務的法律責任》,載人民法院報2005年4月20日
《中國反壟斷法調整范圍的立法思考與建議》,載法學雜志2005年第1期(新華文摘2005年第9期轉載)
《中超風波:產權與體制的博弈》,載法人2005年第1期
《破產立法中永遠的痛》,載證券日報2004年11月8日
《國企產權改革的法治化之辯》,載法人2004年第10期
《新破產立法中管理人制度的設置思路》,載法學雜志2004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5年第1期轉載)
《新破產立法中的法律責任制度》,載人民法院報2004年9月10日
《新破產立法的破產原因》,載人民法院報2004年8月20日
《談對專家論證會的一點看法》,載法學家茶座(第五輯)2004年
《堅決打擊破產欺詐逃債行為——論新破產立法中的撤銷權與無效行為制度》,載人民法院報2004年8月6日
《新破產立法中對勞動債權的保護》,載人民法院報2004年7月23日
《新破產立法與國企政策性破產的關系》,載人民法院報2004年7月9日
《新破產法的適用范圍》,載人民法院報2004年7月2日
《再辨破產法兩大難題》,載法人2004年第8期
《新破產法將走向市場化體制》,載會計師2004年第8期
《破產再也不是逃債者免費的午餐》,載檢察日報2004年7月1日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記新破產立法風雨十年》,載人民法院報2004年6月25日
《論我國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構建》,載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論破產立法中的經濟法理念》,載北京市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經濟法學》2004年第9期轉載)
《上市公司不再是保險箱》,載經濟參考報2004年4月30日
《上市公司合並中區分股權性質確定折股比例的法律思考》,載中國證券報2004年4月16日
《論壇:如何變革集體經濟》,載法人2004年第4期
《宇通股權拍賣涉嫌國資流失》,載證券日報2004年1月29日
《股東代表訴訟的原告資格問題》,載人民法院報,2004年1月28日(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經濟法學》2004年第4期轉載)
《三論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法律問題》,載人民法院報2003年5月8日;(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經濟法學》2003年第7期轉載)
《「重點企業掛牌」的法律聯想》,載法學家茶座(第4輯)2003年
《外商受讓上市公司股權的稅收問題》,載上海證券報2003年4月8日
《企業改制重組中的同業競爭與關聯交易》,載中國文化報2002年9月16日
《企業改制重組有哪些要求》,載中國文化報2002年8月19日
《再談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法律問題》,人民法院報,2002年7月19日;民商法學(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2002年第10期
《公司發行股票上市條件》,中國文化報,2002年4月8日,5月20日,7月8日
《試論破產立法與國企失業職工救濟制度》,載政法論壇2002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經濟法學勞動法學》2002年第10期轉載)
《證券虛假陳述民事責任實務研究》,載證券導刊2002年第13期
《資本經營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載中國文化報2002年3月18日
《文化產業的資本經營與上市實例分析》,載中國文化報2002年2月11日
《公司合並中對債權人的保護》,載人民法院報2001年11月30日(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2年第1期轉載)
《重組長征何其難 只緣法律不完善---- 再評「鄭百文」事件》,載證券日報2001年11月19日
《中國股市反思:不規范的根源》,載信息早報2001年10月31日
《「鄭百文」事件法律評說----兼論上市公司退出機制》,載證券法律評論,法律出版社2001年9月
《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轉讓》,載人民法院報2001年8月10日(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1年第10期轉載)
《百文重組的法律評析》,載中國證券報2001年5月24日
《「鄭百文」事件法律評說》,載證券日報2001年5月14日(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經濟法學、勞動法學》2001年第7期轉載)
《不得濫用資本多數決原則》,載證券日報2001年4月23日
《我國破產法有待進一步完善》,載學習時報2001年3月5日
《鄭百文事件挑戰破產法》,載中國經濟時報2000年12月9日
《上市公司退出機製法律評述》,載法制日報,2000年8月13日(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經濟法學、勞動法學》2000年第10期轉載)
《債權人利益的保護與破產企業職工安置》,載人民法院報2000年6月3日(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0年第7期轉載)
《債權確認程序》,載人民法院報2000年5月27日(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0年第7期轉載)
《對破產企業涉訟案件的處理》,載人民法院報2000年5月20日(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0年第7期轉載)
《破產法的調整作用》,載人民法院報2000年5月13日(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0年第7期轉載)
《深圳市東樂實業公司產權轉讓案法律評述》,載建築報2000年4月18日
《解不開的結—— 西藏聖地股權強制轉讓之法律爭議》,載證券時報2000年1月7日
《上市公司的收購方式》,載上海證券報1999年7月19日、9月14日
《確立市場經濟的標志——我國破產法的實施與完善》,載國際貿易1999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經濟法》1999年第7期轉載)
《國企轉讓不應侵犯外方利益》,載民主與法制1998年第22期
《試論破產案件中的保證責任問題》,載法學家1998年第22期
《評「劉秋海事件」 》,載南方周末1998年3月13日
《談我國公司資本制度的統一與改革》,載金融時報1998年2月24日
《別除權論》,載法學家1996年第2期
《打擊破產逃債行為,保障市場經濟秩序》,載貴州法學1996年第1期
《破產法系列講座》(共12篇),載金融時報1995年8月2日,8月9日,8月16日,8月23日,9月7日,9月21日,10月14日,10月20日,10月26日,11月3日,11月9日,11月16日
《外資股份公司的稅收問題》,載金融時報1995年7月25日
《國有破產企業職工安置與債權人利益的保護》,載金融時報1995年7月1日
《淺談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載金融時報1995年5月20日,5月27日。
《企業改建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的原則》,載金融時報1995年4月21日,5月12日
《試論母子公司法律關系》,載金融時報1995年2月22日,2月25日,3月1日
《談當前破產欺詐行為的防範與制裁》,載金融時報1994年12月20日
《國有企業改建上市公司時資產重組中債務處理問題》,載金融時報1994年12月9日
《談企業股份制改組中土地資產的處置》,載金融時報1994年12月1日
《股票發行上市中的合同審查問題》,載金融時報1994年11月29日,12月6日
《內地企業到香港上市的關連交易問題》,載金融時報1994年8月30日,9月6日,9月13日
《也談銀行貸款債權變股權問題》,載金融時報1994年9月7日
《境外上市企業的競業禁止問題》,載金融時報1994年7月6日
《未經規范化的公司分立合並時怎樣處理這些公司的債務》,載經濟參考報1994年6月26日
《關於公司對外投資問題》,載金融時報1994年6月11日
《股份制改組中中介機構行為的規范化與法制化》,載金融時報1994年4月22日
《法人股應盡快上市流通》,載經濟參考報1994年4月3日
《被撤銷企業法人的債務應否追究上級主管部門的責任》,載法學雜志1994年1期
《談國有獨資公司的資產轉讓問題——評公司法有關規定》,載金融時報1994年2月16日
《股改時國家減免稅等形成資產的產權確認》,載金融時報1994年1月12日
《論破產法中的債權確認程序》,載福建法學1993年第4期
《有股者當有其權——企業股份制改組中存在的股權不平等問題應予重視》,載經濟參考報1993年11月14日
《試論判決書之缺陷與改進》,載貴州法學1993年第5期
《讓外資股寬活起來》,載經濟參考報1993年10月3日
《也談大型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載金融時報1993年9月26日
《談破產案件受理後被申請破產企業所涉訴訟的處理》,載法學家1993年第3期
《市場經濟與破產法的功能》,載法學家1993年第3期
《股份有限公司改組中股權設置的法律規定應予修改》,載經濟參考報1993年7月25日
《股份制方面法律規定亟待完善》,載經濟參考報1993年6月27日
《收容審查制度應予廢除》,載中國法學1993年第3期
《經濟訴訟中第三人的正確認定》,載法學雜志1993年第1期。
《試論破產程序中的保證責任》,載福建法學1992年第3期
《因上級機關過錯造成合同違約此責任究竟該怎麼追究》,載經濟參考報1992年8月9日
《為有利被告論正名》,載貴州法學1992年第3期
《試論破產法的調整機制與實施問題》,載中國法學1991年第6期
《實施破產法是徹底解決三角債的關鍵》,載經濟參考報1991年10月6日
《未到期的無利息破產債權應當扣息嗎》,載法律學習與研究1991年第2期
《律師刑事代理剖析》,載法學雜志1991年第1期
《試論公司撤並中的債務責任問題》,載債事縱橫1991年第1期
《論破產財產》,載福建法學1990年第4期。
《中蘇辯護制度比較評述》,載比較法研究1990年第4期
《保障被告人審查、提出證據的權利》,載青海法學1990年第4期。
《談破產案件受理後民事執行程序中止問題》,載法學與實踐1990年第6期
《略論企業破產法中的終結整頓問題》,載江西法學1990年第4期
《土地使用權終止後地面上的不動產應該歸誰》,載經濟參考報1990年8月12日
《企業經整頓後破產的債務清償問題》,載當代法學研究1990年第1期
《破產與兼並相結合——處理虧損企業的一條法律途經》,載經濟參考報1990年6月3日
《談未到期債權破產清償的扣息問題》,載中南政法學院學報1990年第1期
《再談公司清理中的債務責任問題》,載經濟參考報1990年3月18日
《蘇聯辯護制度漫談》,載海外法學1989年第(3、4)合期
《對承租人負虧能力的剖析》,載法學雜志1989年第6期
《公司清理中的債務清算問題》,載經濟參考報1989年11月5日
《破產界限比較漫談》,載經濟參考報1989年9月3日
《完善公證管轄規定之我見》,載福建法學1989年第2期
《對健全申訴制度的一點意見》,載法學學刊1988年第(2、3)合期
《各國破產和解制度評述》,載經濟參考報1989年7月18日
《談談破產界限中的缺陷與解決方法》,載經濟法制1989年第6期
《企業兼並不能代替破產制度》,載經濟參考報1989年5月21日
《了解案情是被告人行使辯護權的基本條件》,載法律學習與研究1989年第3期
《談司法機關告知被告人訴訟權利的問題》,載貴州法學1989年第2期
《律師職業道德淺談》,載北京律師1989年第1期
《司法獨立是政治體制改革組成部分》,載世界經濟導報1989年1月9日
《司法機關應當依法行使職權》,載工人日報1988年11月5日
《橫向經濟聯合企業的破產問題》,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88年第5期
《論破產宣告及其效力》,載法律學習與研究1988年第4期
《也談「高薪養廉」說》,載工人日報1988年9月23日
《談企業破產法中的債權申報期限》,載法學雜志1988年第4期
《對迅速審判程序的商榷》,載法學研究動態1988年第10期
《企業破產法中的別除權、取回權與抵銷權》,載法學評論1988年第4期
《不要再感恩戴德了》,載工人日報1988年6月18日
《被告人「應當如實回答」析——對刑訴法一項規定的商榷》,載未定稿1988年12月
《不重視公民權利便沒有法制》,載工人日報1988年3月11日
《新中國律師制度的回顧與展望》,載法律學習與研究1987年第6期
《試論律師法律顧問工作》,載山東律師1987年第4期
《政治改革與法制建設》,載工人日報1987年12月25日
《論破產犯罪》,載青海社會科學1987年第5期
《黨政分開之我見》,載工人日報1987年11月13日
《析我國破產法中的撤銷權》,載法學1987年第8期
《宣告緩刑後應立即釋放被告人》,載北京律師1987年第4期
《要正確的理解破產的概念》,載經濟參考報1987年5月23日
《律師應接辦刑事申訴案件》,載北京律師1987年第2期
《對一審宣判無罪的被告人應交待上訴權利》,載湖南法學1987年第2期
《談辯護中被告人隱瞞罪行的問題》,載法律學習與研究1987年第2期
《毀壞「自家財物」是否構成犯罪》,載法學學刊1987年第1期
《刑事訴訟理論中若乾重要問題的綜述》,載江西法學1987年第1期
《人民法院應保證二審案件刑事被告人的辯護權》,載新疆法制報1987年4月4日
《也談法的概念——兼與郭宇昭同志商榷》(筆名 辛平),載法律學習與研究1987年第1期
《企業破產法與公民勞動權利》,載中國法制報1987年1月5日
《略談辯護律師參加訴訟的時間》,載北京律師1986年第6期
《迎接破產法的挑戰》,載工人日報1986年11月8日
《理論上要有一個新的突破》,載工人日報1986年10月18日
《民主集中制之我見》,載工人日報1986年10月17日
《「極端民主化」剖析》,載工人日報1986年9月12日(人民日報1986年10月3日摘登)
《立法思想也要更新》,載工人日報1986年8月29日(人民日報1986年9月5日摘登)
《黃旺連犯的是故意殺人罪》,載法學學刊1986年第2期
《論制約與配合——談公檢法三機關的關系》,載法學與實踐1986年第3期
《談談我國辯護制度》,載學員之家1986年第3期
《「人來人往」還是「文來文往」》, 載中國法制報1986年1月13日
《南斯拉夫的錯案賠償制度》,載法制園林1985年第4期
望採納!

C. 經濟法,企業破產法

1、經濟法涉及的法律法規較多,其中就包含企業破產法,另外還有勞動法、回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公答司法、知識產權法;
2、經濟法廣義上來說就是指與社會經濟建設相關的所有法律法規,這是一個總括性的法律概念;
3、企業破產法是部門法,是為規范企業破產程序、公平清理企業債權債務,保護債權人和債務人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市場經濟秩序所頒布的單項法律;
4、經濟法與企業破產法之間是一個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不能等同。

D. 經濟法里關於破產債權的問題

1、可用於清償債權的破產財產的數額為300萬。計算方式為:420萬資產—20萬破產費用—60萬職工工版資—40萬國家稅金權=300萬2、甲能獲得清償的數額為60萬。計算方法及依據:有財產擔保債權100萬元因其享有優先權而不計入普通債權的范圍,銀行貸款並有優於其他普通債權的效力,應與其他普通債權一起參與破產分配,所以該公司的普通債權的數額為500萬元,而總資產300萬減去已設立擔保不能予以分配的100萬餘下200萬,分配比率為200萬÷500萬=0.4,所以甲能獲得的清償數額為150萬×0.4=60萬。

E. [CPA經濟法 破產法]破產受理後,為什麼有關債務人的民事訴訟或者仲裁要中止

破產抄申請受理後到管理人襲接管這段時間里,債務人的財產處於凍結狀態,所以相應涉及債務人的民事訴訟或者仲裁必須中止,以防止法院或者仲裁委搶先作出裁判破壞對已經凍結的債務人財產的完整性,損害其他債權人的利益。這是立法目的。
但是正如你所說的,破產法不涉及解決實體權利義務爭議的功能,實體爭議必須在法院或者仲裁委才能解決。所以「在破產程序之外」是指實體權利義務爭議應當在管理人接手債務人財產後,恢復進行之前被中止的民事訴訟或仲裁並得出明確的結果,再參與到破產分配程序中來。

F. 《哪位好心人給解釋一下,企業破產法》里,破產債權申報

其實很簡單的~後面有最簡單的例子
這句話中,「債務人」指的就是那個要破產的企業。
「債務人是票據的出票人」
就是說這個債務人在外面買東西,使用的是票據交易方式。他不給錢,另外有人幫他給錢。
而這另外的這個人,就是後面說的哪個付款人。

「該票據的付款人繼續付款或者承兌的」
就是說,雖然你要破產了但是我還是願意繼續幫你給錢(付款),或者承諾幫你給錢,完成你的那次交易。

最後是說,這個幫他給錢的人(付款人),可以因為他的付款或者承兌而獲得對這個破產企業的破產債權申報的權利~

最簡單就是
A要破產了,B還願意幫A給某一次交易的錢,B可以在A破產的時候主張這項債權

G. 從經濟法角度,破產案件審理的過程因何而起而又如何進行

bfk從根上講,美國確實是以自由市場起家的。美國立國是從抗稅開始的,當時美國人要求獨立最重要的是因為英國政府課稅太重,他們認為不合理,他們的口號是:沒有代表就不納稅。意思就是如果我沒有發言權我就不能納稅。你要叫我納稅,我就得有代表參加討論如何納稅、這個錢怎麼花。後來慢慢的這個理念形成了美國後來的立國之本。美國《憲法》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是個人有追求幸福的權利。追求幸福就包括發財致富,因此私有財產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由此可以看出,美國從立國開始,完全是自由市場經濟。
另外,美國人天生的對政府有一種疑慮,認為政府越小越好,政府管的事越少越好,但也不是無政府主義,他們也認可有些事非政府管不可,比如治安、法律這些事。美國開始的時候是個移民國家,從歐洲陸續移民,一點一點開荒。那時候真是沒有什麼人管的,它的經濟就是自發的競爭起來,所以美國早期基本上是自由放任的經濟,完全由市場來決定。
到十九世紀中葉斯賓塞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出來時,立即在美國得到擁護。其核心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認為我發財了我成功了是因為我比較優秀,因為我又勤奮又聰明。你失敗了是因為你又笨又懶。他們也承認有某種機遇,但認為機遇是要靠人去抓住的。我既優秀、勤奮、聰明,又會會抓機遇,所以我就成功了。當時的美國人認為大家都是白手起家,起點是相同的。
但是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這種原始的競爭是難以為繼的。因為從邏輯上講,過了幾代以後起點就不會平等了。這就像接力賽一樣,第一棒同時起跑,但第一棒跑完後就參差不齊了,第一棒跑得最慢的那組的第二棒接棒時就已經處於不利的地位,就算你跑的比其他的第二棒快,你也可能追不上人家。同理,過了幾代以後大家的起點就不可能平等了。所以社會達爾文主義是站不住腳的。而且人類社會和動物界是不一樣的。對於動物界來說,都同樣要經受自然界的風霜雨雪,有的動物能挺過去,有的動物挺不過去,這是「物競天擇」的結果。而人類社會的條件是千變萬化的,人為的條件很多,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經受同樣的磨難。所以我個人認為,社會達爾文主義雖然是從達爾文主義來的,但除了在原始社會之外,在發達到一定程度的社會階段它是絕對站不住腳的。
那麼美國政府是什麼時候需要開始干預經濟了呢?其實最早是從一點一點開始的。因為市場經濟必須要有法律,經濟必須是在法治健全的前提下才能正常運轉。那麼誰來執行法治?當然是政府了。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已經找不到那種完全的、純粹的、沒有政府的「看得見的手」的經濟了。
1865年南北戰爭之後,也就是19世紀的後期,在掃除了發展的障礙以後,美國經濟突飛猛進,造了鐵路,發現了石油,隨之就有好多好多大財團出現了。在工業化突飛猛進的過程中,財富高度集中,於是貧富懸殊擴大,社會矛盾尖銳化,好多社會問題就出來了。這種情況之下,很多有識之士感覺到完全放任自流、不受約束的經濟造成資本惡性膨脹,是難以為繼的。必須要要採取一些手段,對此加以遏制。
他們最初感覺到的最大的問題是壟斷。壟斷財團形成以後,就通過壟斷市場,抬高物價,坑害消費者;同時壓低工資,增加勞動強度來坑害工人。比如說鐵路的壟斷,鐵路公司可以自己隨便定票價,你非買它的票不可。這樣就坑害了一般的市民、農民和小商人。總之壟斷的害處非常大。但壟斷也有好處,它實際上可以節約成本,可以提供物美價廉的產品,假如它願意這樣做的話。在資本高度集中的情況下,生產力發展,或者是搞科技開發之類的都會比較容易,所以它不是一點好處都沒有。但因為人的貪婪是沒有止境的,如果不加以遏制壟斷就會無限制的發展,就會惡性膨脹,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和一般的市民老百姓都深受其害。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幹預首先要做的就是反壟斷。1890年美國制訂了《謝爾曼反托拉斯法》,是第一部反壟斷法,但是還不太完備,常常有空子可鑽,而且力度也不夠,所以到20世紀初,美國又出現了一個大規模的改變政府和市場經濟關系的浪潮,,後來被稱為進步主義運動。它是以老羅斯福總統為標志,不是我們後來所熟悉的那個小羅斯福,而是西奧多·羅斯福。他1901年當選為美國總統。他當政時大力的反壟斷,首先就要在理論上論證政府幹預經濟不違背美國立國之本的自由主義,而且也不違反《憲法》。在20世紀的前十多年間,對於反壟斷的必要性社會上已經有一定的共識,出現了一批理論家,他們從理論上來論證這一點,其中包括反對社會達爾文主義。當然也有另一派人堅決維護社會達爾文主義,雙方就展開了一場大辯論,可以說那是美國在經濟學社會學發展繁榮的一個時期。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改良主義的政治家。老羅斯福政府集中採取了幾個措施,第一就是反壟斷,通過反壟斷的法律,拆分了幾個財團,一個是鐵路,一個是美孚石油公司。這時通過的反壟斷法比原來的謝爾曼法就更嚴厲一點。詳細的內容在我寫的《二十世紀美國》中有詳細介紹,其中第三章第四章都是講美國從老羅斯福到小羅斯福的政府改革的。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看那本書。
第二、把企業置於政府法規監管之下。政府最先介入的是食品,就是現在的食品安全檢查。其起因是有一個叫厄普頓·辛克萊的作家寫了一本書,中文翻成《屠場》。作者以一個肉食品加工廠做原本,描述了裡面工人惡劣的工作條件。以及其骯臟的衛生環境。這本書成為了暢銷書,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動,之後大家誰都不買肉了,據說老羅斯福總統從此也不再吃香腸。後來他就派人進駐工廠進行調查,發現跟這本書里描寫的基本上是一至的。所以他就推動國會通過了《純潔食品與葯品法》和《肉類視查法》。這樣,政府就有權進駐到工廠,在商品出廠之前就檢查其質量和生產過程,而不是在商品到了商場之後才檢察。以後類似的法規就更多了,而且檢查的東西不僅限於食品,還包括其他的一切日用商品。不僅美國政府這樣做,全世界各國政府都有好多監管的法規。但是在開始的時候,每次要通過這樣的法律,都面臨著是不是違憲的問題。而且企業主經常跟總統打官司,最後由最高法院審定。總統有時輸,有時贏。總之是總統打贏了官司以後通過了這樣的一些法律,所以這個轉變在開頭的時候是很艱難的,有觀念的轉變,有法律方面的轉變,還有整個理論上的改革,最後的結論是政府幹預經濟是合理合法的,不但不違背自由主義市場經濟,而且有助於推動公平條件下自由競爭。
第三、改革稅制,就是逐步推動實施累進稅。原來美國的稅是非常輕的,企業和富人納稅也是很少的。後來為了社會公平,有些州率先立法,然後全國立法推動實施累進稅,就是說收入越高,納稅的比例就越高。現在西方各福利國家都是採取這個辦法,而且歐洲更厲害。但是納稅的起點和稅率,每過一段時期都要改變,所以國會經常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就是稅制的問題。納稅是公民最基本的義務,也是一個國家最大的財源,稅率也是政府調控經濟的最重要的一個手段。
第四、幣制改革。幣制改革不是在老羅斯福的時候,而是在後來的威爾遜總統時期改的,是1920年代的事。從那個時候成立了聯邦儲備銀行,就是現在我們經常講的美聯儲,它也是政府幹預金融的一個手段。它可以通過對利率的調整來監管經濟,這是一個很大的改革。形象的來說,到底決定美國金融的是華爾街還是華盛頓?有的時候是華爾街,有的時候是華盛頓,但是歸根結底應該是華盛頓。如果華盛頓不願監控或監控不力的話,是它自己失職。就像格林斯潘這次自己檢討了,承認這次危機是他監控不力,因為他太相信市場自發調節的力量,而把人性的貪婪估計過低,所以他沒有採取比較強有力的調控手段。但是他是有權加以調控的。所以,有了聯邦儲備銀行之後,政府對於金融就有了調控的權力。在20世紀初期的這一系列改革,也是政府跟大財團博弈的過程,政府限制他們無法無天的膨脹,允許它利己但不許它太損人,政府這樣做主要是著眼於全國老百姓的福利,
第五、勞工福利問題。早期,勞資糾紛完全是企業自己的事,政府本來就管不著。而且企業家有一個理論,你要是嫌我的勞動條件不好,嫌我給的工資太低的話,你可以不用來。你是成熟的人,你自己可以做出選擇。所以勞工完全受市場決定,供求關系決定了工資等條件。一般地說,勞動力永遠是超過需要的,因為市場總是有一個失業後備軍。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勞資矛盾就越來越尖銳,而吃虧的大多是工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美國工人經常罷工,罷工又經常引起流血沖突。因為資本家是可以僱傭打手的。到老羅斯福任內,在罷工越演越烈,勞資雙方僵持不下的情況下,政府就出手了。老羅斯福政府有一次歷史性的干預煤礦工人大罷工,就是作為仲裁人,實際上是逼資本家讓步。勞方也作一定的妥協。從此逐步出台最低工資,最低福利,勞動條件等法規。先是10小時工作制,然後是9小時然後是8小時等等。,安全保障這些方面的規定也出來了。這也是政府幹預經濟的一部分。政府的這些做法起先也受到很大的抵制,後來慢慢的資方也都接受了,認為就應該是這樣的。這個都是一個觀念改變的過程,也是法律改變的過程。
還有一個是資源保護。有些人一直以為環境保護的問題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才開始注意的,其實從20年代起,美國一些有識之士就已經提出了資源保護的問題。那個時候空氣、水污染還不是問題,主要問題是砍伐、開發礦產導致森林、濕地的流失。那時對水土保護等運動就已經開始,當然也都遇到利益集團非常大的阻力,這些也都需要政府通過法律來解決。所以20年代時,美國政府就已經開始在這些方面進行干預。
1929年「大蕭條」以後,小羅斯福開始實施「新政」,這個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了,我用不著講很多。但是我要講的是,前面的這些辯論在理論上已經做了鋪墊,理論界認為政府是可以干預經濟的,而且也已經制訂了這樣的一些法律了,因此1929年危機到來的時候,小羅斯福新政出台阻力就會比較小一點。
1929年的大蕭條是非常可怕的。現在人們總說美國目前的經濟危機非常嚴重。但是從整個社會來看,我覺得現在的情況與1929年的大蕭條相比要好很多。雖然我個人沒有親歷過29年的大蕭條,但是我看過很多資料,我也碰到過那個時候過來的美國人,他們提起那個時候就是談虎色變。當時發生那樣的大蕭條是史無前例的,雖然前面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政府幹預經濟,但是遠遠不夠,對危機的發生是沒有準備的。真的有許多人餓死了,還有人用一生的積蓄買了房子但一夜之間又流落街頭。銀行倒閉了那麼多,許多人一生的積蓄完全喪失一個錢也拿不回來。還有許多企業破產了,許多大企業主昨天還是百萬或者千萬富翁,明天就什麼都沒有了,被逼跳樓的不在少數。那時侯社會沒有安全閥,社會保障體系還沒有建立。在這種情況下,全社會非常恐慌,認為世界末日就要到了,看不到出路,人們沒有一點希望,簡直就不知道應該怎麼辦。大蕭條持續了三年,到了第三年鋼鐵工人人數等於0,全部都失業了。所以我覺得與那個時候相比,至少目前從全社會的情況、從人的精神狀態來看的話,還差的很遠,跟那個時候還是不能比。kom77

H. CPA《經濟法》破產人財產分配

破產財產在優先撥付破產費用後,按照下列順序清償:
(1)破產企業所欠職工工資和勞動保險費用;
(2)破產企業所欠稅款;
(3)破產債權。破產財產不足清償同一順序的清償要求的,按照比例分配。

所以,題目中,乙公司受償的金額=(破產財產-破產清算費用和共益債務-所欠稅款)×乙公司的清償率=(1900-110-1500)×(1000 ÷3000)

3000萬元只是破產債權(也就是欠了其他債權人的錢),不包含清算費用和共益債權,稅款。
清算費用是破產程序中發生的費用
共益債權是有保證或者擔保的債權(這個具體你看書上的定義,大概是這個意思)
這兩者是最優先清償的
接著就是給職工和國家的錢,像工資、社保、稅款等
還有剩下的錢才是給其他那些沒有擔保什麼債權人,而一般這時候也剩不到多少錢,有那麼多債權人,就只能按比例給他們了

I. 經濟法-破產法案例分析

2007年7月30日,人民法院受理了甲公司的破產申請,並同時指定了管理人。管理人接管甲公司後,在清理其債權債務過程中,有如下事項:
(1)2006年4月,甲公司向乙公司采購原材料而欠乙公司80萬元貨款未付。2007年3月,甲乙雙方簽訂一份還款協議,該協議約定:甲公司於2007年9月10日前償還所欠乙公司貨款及利息共計87萬元,並以甲公司所屬一間廠房作抵押。還款協議簽訂後,雙方辦理了抵押登記。乙公司在債權申報期內就上述債權申報了債權。
(2)2006年6月,丙公司向A銀行借款120萬元,借款期限為1年。甲公司以所屬部分設備為丙公司提供抵押擔保,並辦理了抵押登記。借款到期後,丙公司未能償還A銀行貸款本息。經甲公司、丙公司和A銀行協商,甲公司用於抵押的設備被依法變現,所得價款全部用於償還A銀行,但尚有20萬元借款本息未能得到清償。
(3)2006年7月,甲公司與丁公司簽訂了一份廣告代理合同,該合同約定:丁公司代理發布甲公司產品廣告;期限2年;一方違約,應當向另一方承擔違約金20萬元。至甲公司破產申請被受理時,雙方均各自履行了部分合同義務。
(4)2006年8月,甲公司向李某購買一項專利,尚欠李某19萬元專利轉讓費未付。李某之子小李創辦的戊公司曾於2006年11月向甲公司采購一批電子產品,尚欠甲公司貨款21萬元未付。 人民法院受理甲公司破產申請後,李某與戊公司協商一致,戊公司在向李某支付19萬元後,取得李某對甲公司的19萬元債權。戊公司向管理人主張以19萬元債權抵銷其所欠甲公司相應債務。
(5)甲公司共欠本公司職工工資和應當劃入職工個人賬戶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費用37.9萬元,其中,在2006年8月27日新的《企業破產法》公布之前,所欠本公司職工工資和應當劃入職工個人賬戶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費用為20萬元。甲公司的全部財產在清償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後,僅剩餘價值1500萬元的廠房及土地使用權,但該廠房及土地使用權已於2006年6月被甲公司抵押給B銀行,用於擔保一筆2000萬元的借款。
要求:根據上述內容,分別回答下列問題:
(1)管理人是否有權請求人民法院對甲公司將廠房抵押給乙公司的行為予以撤銷?並說明理由。
【解答】管理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根據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前1年內,債務人對沒有財產擔保的債務提供財產擔保的,管理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在本題中,2007年3月甲公司將廠房抵押給乙公司的行為發生在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前1年內,因此,管理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
(2)A銀行能否將尚未得到清償的20萬元欠款向管理人申報普通債權,由甲公司繼續償還?並說明理由。
【解答】A銀行不能將尚未得到清償的20萬元欠款向管理人申報普通債權。根據規定,如破產人僅作為擔保人為他人債務提供物權擔保,擔保債權人的債權雖然在破產程序中可以構成別除權,但因破產人不是主債務人,在擔保物價款不足以清償擔保債額時,余債不得作為破產債權向破產人要求清償,只能向原主債務人求償。
(3)如果管理人決定解除甲公司與丁公司之間的廣告代理合同,並由此給丁公司造成實際損失5萬元,則丁公司可以向管理人申報的債權額應為多少?並說明理由。
【解答】丁公司可以向管理人申報的債權額為5萬元。根據規定,管理人依照《企業破產法》規定解除合同的,對方當事人以因合同解除所產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申報債權。可申報的債權以實際損失為限,違約金不作為破產債權。
(4)戊公司向管理人提出以19萬元債權抵銷其所欠甲公司相應債務的主張是否成立?並說明理由。
【解答】戊公司的主張不成立。根據規定,債務人的債務人在破產申請受理後取得他人對債務人的債權的,不得抵銷。
(5)甲公司所欠本公司職工工資和應當劃入職工個人賬戶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費用共計37.9萬元應當如何受償?
【解答】甲公司所欠本公司職工工資和應當劃入職工個人賬戶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費用,只有在《企業破產法》公布之日前的20萬元可以得到清償。

熱點內容
消毒供應中心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17 12:32:40 瀏覽:432
合同法中訂立合同簽字或蓋章 發布:2025-08-17 12:30:51 瀏覽:85
刑法第388 發布:2025-08-17 12:30:10 瀏覽:16
開會時突發疾病死亡賠償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7 12:29:26 瀏覽:350
2017火星司考筆記民法 發布:2025-08-17 12:29:24 瀏覽:945
中國婚姻法彩禮 發布:2025-08-17 12:22:06 瀏覽:612
刑事訴訟法第80第一項 發布:2025-08-17 12:11:32 瀏覽:608
新婚姻法與買房 發布:2025-08-17 12:07:23 瀏覽:410
揚州大學法律碩士分數線 發布:2025-08-17 12:05:42 瀏覽:215
農村居民法律知識調查問卷 發布:2025-08-17 12:02:41 瀏覽: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