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合同法違約責任107條
㈠ 我國合同法把違約責任定為無過錯責任是對還是錯
(滿意的話,列為最佳答案吧)
我認為是合理的
我沒有讀過什麼權威性的文章解釋這些,但是,看到題目,我有幾點想法。
我國民法中的責任分類有兩大類:一類是侵權責任,一類是違約責任。這是兩種不同類別的責任。侵權責任里有無過錯責任,過錯責任,過錯推定責任原則。這三類判定是否為侵權責任的原則中,其中以過錯責任原則最為普遍,即大部分的侵權責任成立的條件是侵權行為人有過錯,無過錯不承擔。
違約責任是指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的簡稱,是指合同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合同約定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民法通則第111條、合同法第107條對違約責任均做了概括性規定。即違約責任是與合同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而合同的最重要原則是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即合同的內容(在不違反基本的法律和道德要求時)由當事人合意完成,只要合同當事人就合同條款和內容達成合意(意見一致),簽字或者蓋章等後,合同就成立了。成立後的合同對合同雙方都具有法律拘束力。違約責任,規定為無過錯責任原則,這一規定實際上是更好地保護合同的當事人,因為,如果違約責任要求過錯責任原則或者過錯推定原則,那麼,一旦有一方違約但是對方沒有過錯,那麼,承擔損失就是合同的對方。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合同是當事人主動性地去訂立的契約,既然依照意思自治原則達成合意了,那麼,只要一方違約了,就相當於你傷害了雙方達成合意的契約內容,無論你是否有錯,你都要為傷害的後果負責。即我們說的以無過錯責任為原則的違約責任。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違約都是要承擔責任的,根據我國《合同法》規定,有法定免責事由的,可以免除責任。詳見《合同法》(1999年10月1號生效)第53,117條等。
上面的,希望對你有點啟發。
嘿嘿,就是交流意見哈
祝好!
㈡ 合同法規定的違約責任形式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第一百一十一條 關於瑕疵履行的: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按照當事人的約定承擔違約責任。對違約責任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受損害方根據標的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選擇要求對方承擔修理、更換、重作、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等違約責任。
第一百一十四條 關於違約金: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
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第一百一十五條 關於定金:當事人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後,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金。
註:違約金和定金不能同時適用。
㈢ 合同法第107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具體根本違約和非根本違約按照違約行為是否完全違背締約目的,可分為根本違約和非根本違約。完全違背締約目的的,為根本違約。部分違背締約目的的,為非根本違約。同樣一個違約行為,可能導致根本違約,也可能是非根本違約。
(3)經濟合同法違約責任107條擴展閱讀
勞動合同的訂立
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即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用人單位應當建立職工名冊備查。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時,應當如實告知勞動者工作內容、工作條件、工作地點、職業危害、安全生產狀況、勞動報酬,以及勞動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況;用人單位有權了解勞動者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勞動者應當如實說明。
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不得扣押勞動者的居民身份證和其他證件,不得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或者以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
㈣ 合同法第110條和第107條,這兩個法條都是說違約責任的,但是違約是否能導致合同直接解除呢
合同解除是有相關規定的,如:
法定解除權的產生(合同法第94條)
1.不可抗力 2.遲專延履行 3.預屬期違約 4.根本違約
特別法定解除權(有名合同中對解除權的特別規定,任意解除權,不需一方的違約事實)
①合同法第268條,承攬合同的定作人;(單方+賠償損失)
②合同法第308條,貨運合同的托運人;(單方+賠償損失——交付貨物給收貨人之前)
③合同法第410條,委託合同的雙方;(雙方+賠償損失)
④合同法第232條,不定期租賃合同的雙方(雙方+無賠償損失)
違約解除權:一方違約,非違約方有解除權
(1)合同法第69條,不安抗辯權人有解除權(注意前提)
(2)合同法第167條,分期付款買受人未付款達總額1/5以上時,出賣人有解除權
(3)合同法第203條,借款人違反貸款用途時,貸款人有解除權
(4)合同法第224條第2款,承租人擅自轉租時,出租人有解除權
(5)合同法第233條,租賃物危及安全、健康時,承租人有解除權
(6)合同法第253條第2款,承攬人擅自轉包時,定作人有解除權
(7)合同法259條:定作人不履行協助義務,承攬人催告無效的
㈤ 淺議合同法的違約責任
合同法的違約責任
又稱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是指合同當事人因違反合同債務所應承擔的責任。
違約責任具有以下特點:
(1)民事責任包括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因此,違約責任是民事責任的一種,不同於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2)違約責任是當事人不履行債務所導致的結果。構成違約,必須存在有效成立的合同關系,而且存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的事實。因此,違反合同義務是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相區別的重要特點。
(3)違約責任具有相對性。違約責任只能發生在特定的合同當事人之間,只有守約方才能基於合同向違約方提出請求或提起訴訟,與合同無關的第三人不能依據合同對違約方提出請求或訴訟。
(4)當事人可以預先約定違約責任。當事人根據合同自由原則,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對違約責任預先約定。例如預先約定違約金的數額幅度,預先約定損害賠償額的計算方法,預先設定免責條款等。當然,當事人對違約責任的預先約定必須公正合理,否則將會被宣告無效或被撤銷。
(5)違約責任具有懲罰性和補償性雙重屬性。違約責任具有懲罰性毋庸置疑,法律通過對違約方的制裁促使債務人履行債務,同時也可以起到預防或減少違約現象發生的作用。另一方面,根據平等、等價有償的原則,違約責任以損害賠償作為違約責任的主要方式,具有較強的補償性。根據違約責任的補償性,一方在違約後,所承擔的賠償責任應相當於另一方因此而受到的損失。
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
違約責任歸責原則的規定主要有過錯責任原則和嚴格責任原則。
我國《合同法》確定了嚴格責任原則。《合同法》第107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外救措施或賠償損失等違約的責任。」這里所確定的即為嚴格責任原則。
所謂嚴格責任,又稱無過錯責任,是指違約發生以後,確定違約當事人的責任,應主要考慮違約的結果是否因違約方的行為造成,而不考慮違約方的故意或過失。《合同法》中把歸責原則確定嚴格責任的理由主要有:
第一,嚴格責任的確立並非自《合同法》開始,在《民法通則》以及《涉外經濟合同法》、《技術合同法》中也有關於嚴格責任的規定。
第二,嚴格責任具有方便裁判和增強合同責任感的優點。
第三,嚴格責任原則符合違約責任的本質。因為違約責任在本質上是以合同義務轉化而來的,是當事人之間的約定。在一方不履行合同時追究其違約責任,是在執行當事人的意願和約定,因而應該實行嚴格責任原則。
第四,確立嚴格責任,有助於更好地同國際間經貿交往的規則接軌。如《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國際商事合同通則》都確立了嚴格責任原則。
㈥ 如何認定經濟合同中的違約責任
一、什麼是違約責任我國合同制度的核心是合同責任制度問題。按照《民法通則》的觀點,所謂合同責任即違約責任。既然是違約損害賠償責任,那麼前提得是違反已經成立的合同約定。締約過失責任也應屬於合同責任范疇,由於當事人一方在訂立合同過程中主觀上存在侵害對方權益的故意或者過失,此時合同尚未成立,因而不存在違約責任問題,應根據「誠實信用」原則處理。因此,違約責任的內涵應小於合同責任的內涵。在違約責任中,損害賠償亦只是其中承擔責任的方式,不能涵蓋所有的違約責任,比如還有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給付違約金等違約責任方式。這樣看來,違約損害賠償責任應當是指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義務而給對方造成損失應依法或依合同賠償對方當事人所受損失的財產責任。損害賠償的前提是一方當事人受到損害。所謂損害是指一方當事人的財產或利益因對方當事人的故意或過失行為所遭受損失的狀態。損害賠償的實質就是強制違約方當事人給付受害方當事人一筆金錢,以賠償受害方的損失。二、如何認定違約損害賠償責任(一)違約行為違約行為是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首要條件,是指當事人違反合同義務的行為。由於違約所指向的義務不同,違約行為也呈現多種形態。對於違約行為形態的劃分,各國並無統一標准,不同法系乃至同一法系的不同國家,由於受社會經濟狀況、歷史發展、法律傳統等諸因素的影響,對違約形態的分類也不相同。總體而言,大陸法比英美法更注重違約形態的抽象劃分,而英美法則更注重違約形態的實際用途和效果。我國合同法借鑒兩大法系的劃分經驗,結合經濟發展的特點和違約行為的現狀,規定二類違約形態。第一,實際違約。根據《合同法》第107條的規定,包括不履行和履行不符合約定。不履行的行為實質是不按合同約定的標的履行,從而使當事人無法實現訂約的根本目的,因此也稱根本違約;履行不符合約定是較為寬泛的概念,也就是不按合同約定的數量、質量、價款和報酬、履行時間、地點和方式等合同項下的義務加以履行,包括瑕疵履行、加害履行、遲延履行、部分履行、方法不當的履行和地點不當的履行。第二,預期違約。該制度首創於英美法系,亦稱先期違約。我國《合同法》第108條對之也加以規定,即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有「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對方可在合同履行期限屆滿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此項規定表明,預期違約包括明示毀約與默示毀約,不同的是:前者是在合同履行期限屆滿前,一方當事人向對方作出「明示」,明確表示自己不能或不願履行合同,這是明示預期違約;而在合同履行期限屆滿前,一方當事人從對方的行為獲得確鑿證據,足以證明對方將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此種行為即構成默示預期違約。預期違約與實際違約的根本區別在於,它們發生的時間不同。預期違約發生在合同成立以後、履行期到來之前,而實際違約發生在履行期到來之時。那麼,合同義務未加以履行是否必然構成違約?回答是否定的。因為這里涉及到不可抗力法律制度。不可抗力制度起源羅馬法,並被後世立法廣泛採用。我國《合同法》第117條所使用的「不可抗力」概念盡管與《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非所能控制的障礙」法律術語不同,但其實質都是一致的,即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不可抗力發生後,當事人可以視合同不能履行的具體情形解除合同或予以免責,包括全部免責、部分免責和遲延履行的免責。在認定違約行為構成時,應從以下幾方面來把握:1、當事人雙方訂立的合同不違反法律規定,表明合同的有效性;2、當事人一方存在違反合同約定致使合同無法全面履行或按期全面履行;3、一方當事人的違約可能造成對方當事人的經濟損失;4、一方當事人的違約如系不可抗力因素造成(即構成免責條件),則不構成行為違約。(二)損害事實損害事實是違約損害賠償的前提,即受害方必須存在損害。損害包括受害人財產的積極損失和可得利益的損失,它是違約給債權人造成的一種利益損害狀態。如果違約發生以後,債權人未遭受財產上的積極損失和可得利益損失,那麼就認為沒有遭受損失。根據英美法的規定,假如原告並沒有因被告的違約行為而蒙受損失,原告只能得到象徵性的損害賠償,其數額由法官依裁量權確定,在美國通常為六美分或一美元,在英國一般是二英鎊。判決象徵性賠償的意義在於確認被告違約的事實。筆者認為:我國在合同法中可參照英美法確立象徵性賠償的規定,這樣做一方面可促使合同當事人誠實信用,促使他們養成遵守合同約定的習慣,另一方面更好地體現合同的公平原則。關於違約損害賠償中的損害,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兩點加以理解:1、損害是實際發生的損害,對於尚未發生的損害,不能賠償。一方當事人即使預見到自己的利益將因對方不能履約而遭受損失,在此情況下,只能要求對方提供履約擔保,而不能要求對方賠償損失,因為損失並沒有實際發生。2、損害是可以確定的。損害的確定性首先是指損害能夠通過金錢計算加以確定,所以對於違約造成的人身傷害只能轉化為能以金錢計算的財產損失,如醫療費,誤工費等,才能要求賠償。關於損害的分類問題。一般將損害分為財產損失,人身損失和精神損失;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等。由於我國學者受大陸法積極損失和消極損失分類的影響,一般將積極損失和消極損失與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的概念相等同。筆者認為,將積極損失和消極損失(可得利益的損失)的劃分等同於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的劃分是值得商榷的。因為間接損失不能等同於可得利益的損失,一方面,間接損失是與違約行為直接引起損害的後果相對應的,這種損害可能是現有財產的損害,只不過損害在發生過程中發生了其他因素,假如把間接損失等同未來可得利益的損失,對於大量的因違約行為間接造成的損害則難以在法律上找到歸屬,因為它們既不能包括在直接損害里,又不能包括在可得利益損害中,因此這種分類不能概括所有的損害現象。另一方面,它們是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所做的分類,具有不同的意義。直接損失是違約行為直接造成的損害後果,而間接損失是介入了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後果。因此,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的劃分不能代替積極損失和可得利益損失的劃分。《合同法》第113條指出損害賠償的范圍「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這就清楚地表明,可以要求損害賠償的損失既包括積極損失,也包括消極損失(可得利益的損失)。在認定損害事實的構成時,應從以下幾方面來把握:1、損害事實是由違約方的違約行為造成。2、受害方存在實際的損害後果。3、損害的後果是可以計算出來的經濟損失,包括積極損失、可得利益的損失。(三)過錯的問題確定包括賠償責任在內的違約責任,主要考慮違約的損害結果是否因違約行為所致,那麼違約當事人的主觀過錯狀態是否涉及,一直是學者們爭論不休的問題。我國合同法在起草過程中,指導思想是改變原《經濟合同法》中過錯責任與《涉外經濟合同法》中的無過錯責任原則並存的狀況,目的是要統一適用嚴格責任原則,許多學者亦稱之為無過錯責任,它不考慮違約方主觀上是否有故意或過失,只要其不履行合同義務給對方當事人造成了損害,就應當承擔違約責任。筆者認為:該歸責原則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理由是:違約責任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不是簡單的賠償問題。在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給付違約金等三種違約責任形式上,適用嚴格責任是可以的,只要債務人違反約定不履行或者不適當履行,無論有無過錯,都應承擔違約責任。如果將違約損害賠償責任也適用嚴格責任,則極不恰當。比如合同法第113條第2款規定的商業欺詐行為的懲罰性賠償中的「欺詐」條件,則是以故意為構成要件,自然不能採用嚴格責任原則為歸責原則。有人認為,將過錯作為違約責任的一個要件,難免會形成違約者不受追究的現象,因此我國《合同法》順應《公約》的立法原則採行嚴格責任,將有助於合同的履行和責任的追究立法者的意圖是希望通過嚴格責任原則,免除受害方的舉證責任,以使違約方盡快受到追究。事實上,在違約損害賠償責任中,違約方均有明確的故意和過失,只要存在違約事實,這種「故意」或「過失」,均是顯而易見的,並不需要守約方花費過多精力與金錢去搜集證據。換句話說,沒有違約的「故意」或「過失」,也就不存在違約損害賠償責任的問題。因此,違約方的主觀過錯應當是構成違約損害賠償責任的要件之一。(四)因果關系違約損害賠償責任中的因果關系,是指違約方的違約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的客觀聯系。在違約損害賠償責任中,因果關系是歸則的重要前提。因為,一方面,任何人都必須對自己的行為造成的損害後果承擔責任。要確定責任,必須確定引起損害後果發生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因果關系對於損害賠償范圍的確定具有重要意義。一般來說,違約行為引起非違約方現有財產的損失,因果關系明顯。那麼違約行為造成受害人未來可得利益的損失如何計算,涉及到賠償范圍確定的問題,這就需要確定違約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結合前文中闡述的意見,違約損害賠償責任中,違約方因故意或過失引起的違約行為是引起受害方財產損失的原因,受害方財產損失是違約行為引起的必然後果。確定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要依據違約行為時的一般社會經驗和知識水平為判斷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