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第241條
A. 合同法第425條如何體現過錯責任原則
居間人應當就有關訂立合同的事項向委託人如實報告。
居間人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損害委託人利益的,不得要求支付報酬並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本條是對居間人報告義務的規定。
1.關於居間人的報告義務
居間人的報告義務是居間人在居間合同中承擔的主要義務,居間人應依誠實信用原則履行此項義務。
居間人應當就有關訂立合同的情況應當向委託人如實報告。這是居間人在居間合同中承擔的主要義務,居間人應忠實而盡力地履行這項義務。在指示居間中,對於關於訂約的有關事項,如相對人的信用狀況,相對人將用於交易的標的物的存續篇狀況等,居間人應就其所知如實向委託人報告。這是需要指出的是,居間人對於相對人,並不負有報告委託人有關情況的義務。在媒介居間中,居間人應將有關訂約的事項向各方當事人如實報告,也就是說,不僅應將相對人的情況報告給委託人,而且也應將委託人的情況報告給相對人,不論是居間人是同時受相對人的委託,還是未受相對人的委託,居間人均負有向委託人和相對人雙方報告地的義務。基於此,媒介居間人的報酬原則上由交易雙方當事人即委託人和相對人平均分攤。
訂約的有關事項,包括相對人的資信狀況,生產能力、產品質.量以及履約能力等與訂立合同有關事項。訂立合同的有關事項根據不同的合同還有許多不同的事項。對居間人來說,不可能具體了解,只須就其所知道的情況如實報告委託人就可以了。但作為居間人應當盡可能掌握更多的情況,提供給委託人,以供其選擇。依德國的有關判例和學說,依照誠實信用原則,居間人就一般對於訂約有影響的事項雖不負有積極的調查義務,然就所知事項負有報告於委託人的義務。此與我國合同法的規定是一致的。
委託人與居間人訂立居間合同,往往是由於信息不夠靈通,才請居間人為自己辦理事務,其目的就在於通過居間人找到訂約的機會。而這一目的的達到,居間人按照委託人的要求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據實報告是十分重要的。報告不真實,將誤導委託人訂立有可能受到損害的合同,這與居間合同的本意是完全違背的。
2.損害賠償責任
居間人有如實報告的義務,如果居間人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損害委託人利益的,不得要求支付報酬並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誠實信用原則應是居間人履行合同指導思想之一。居間合同的履行過程中,居間人必須實事求是地就自己所實際掌握的信息,如實地向委託人提供最方便、最有利、最有價值、最及時的訂約渠道,並保證提供的信息真實和可靠,沒有任何隱瞞欺騙或摻雜任何自己主觀臆測,對於有影響的事項及商業信息,如第三人的資信狀況、支付能力、標的物是否有暇疵等,居間人都必須據實、公正的報告,而不得弄虛作假,從中盤剝漁利,不得與第三人惡意串通損害委託人的利益,也不得惡意促成委託人與第三人訂立合同。如果居間人沒有盡到以上這些忠實的義務,反而為獲取居間報酬而故意作虛假介紹、或者是與一方當事人事先串通好,故意告知虛假事實以促成委託人與第三人訂立合同,從而損害了委託人或者第三人的合法利益,這些情況一旦發生,居間人非但無權向委託人請求居間報酬,而且還應當就自己因其故意提供虛假情況而給委託人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居間人違反上述報告義務,故意提供虛假情況,損害委託人利益的,不但無權向委託人請求支付報酬,而且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這里即有違約責任,又有侵權責任。
例如,甲委託乙為其購買原裝彩色電視機一台。經乙尋找認識了丙,在丙向乙介紹產品時,乙發現彩電不是原裝的,而是組裝的,但想到優厚的勞務費,況且丙暗中又給了乙"好處費",於是,乙沒有將實情告訴給甲。在甲與丙簽訂買賣合同後,甲發現了問題,便向丙提出損害賠償要求。此案中的乙為了拿到居間勞務費,不僅沒有履行據實報告的義務,而且還採取隱瞞真相的手段,與第三人惡意串通而損害了甲的合法權益。因此,乙不僅無權向甲主張居間報酬的請求權,而且就其故意造成的損失,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除上述義務外,基於誠實信用原則,居間人還負有其他一些義務。例如,居間人不得對交易雙方訂立合同實施不利影響,從而影響合同的訂立或損害委託人的利益;在居間活動中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循商事慣例和交易習慣,不得從事違法的居間活動等。
同時本條第二款規定,在居間人促成合同成立的情況下,居間活動的費用,由居間人負擔,這時居間人所需的居間費用,通常被包括在居間報酬內,所以居間活動的費用,由居間人負責。這特別是在居間報酬內,所以居間活動的費用,由居間人負責。這特別是在以居間為業的情形,居間費用自然屬於居間人營業費用的一部分,理應不得再請求委託人負擔。但在居間人未促成合同成立時,依據本法第427條的規定,居間人可以要求委託人支付必要的費用。
B. 合同法 242條 250條
不矛盾。
《合同法》第~250條,是有關融資租賃合同。
第242條表明,在融資租賃過程中,在租賃期限屆滿之前,出租人始終對租賃物擁有所有權。融資租賃合同中出租人向承租人轉移的是租賃物的佔有權、使用權和收益權,而不是所有權。出租人的所有權可以對抗包括承租人在內的一切人,當然也包括對抗承租人的其他債權人和承租人破產時的破產清算人。因此,承租人破產時,租賃物不列入承租人的破產財產,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收回租賃物。
第250條表明,雙方可以就租賃物在租賃期間屆滿後的所有權問題作出約定,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的,所有權則屬於出租人。
融資租賃合同不同於普通的租賃合同,它是出租人根據承租人對出賣人和租賃物的選擇出資購買租賃物,一般情況下是由於A由於資金不足等原因,找了B去購買他所需的物品,B將其購得的物品再出租給A。那麼B作為買受人從購買行為中取得了物品的所有權,作為出租人通過轉移租賃物的佔有權、使用權和收益權等取得租金獲利。而A作為承租人,雖然不享有租賃物的所有權,但只花了較少的錢就對租賃物進行了佔有、使用、收益。
而租賃期間屆滿,承租人可選擇留購、續租或退租。這三種租賃物的處理方式中,出租人更願意選擇留購這一處理方式。留購是指租期屆滿,承租人支付給出租人一筆雙方商定的設備殘值(名義貨價),取得租賃物的所有權。因為一開始租賃物本身就是根據承租人所需購買的,出租人關心的是如何收回其投入以及盈利,而對租賃物的使用價值沒有多大興趣,所以大多數融資租賃交易均把承租人留購租賃物作為交易的必要條件,約定租賃期間屆滿租賃物的所有權歸承租人所有。當然,如果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所有權自然仍在出租人手中。
C. 合同法 第41條什麼意思
第四十一條
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格內式條款有兩種以上容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格式條款和非格式條款不一致的,應當採用非格式條款。
【釋義】本條是對格式條款解釋以及格式條款與非格式條款不一致時如何處理的規定。
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對該條款的解釋,當然適用本法第125條關於合同解釋的規定。但是,在對格式條款的解釋上還是適用本條的特別規定。按通常理解予以解釋,指的是當提供格式條款的對方訂約能力較弱時,可以不按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的理解予以解釋,而是按可能訂立該合同的一般人的理解予以解釋,這對保護採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公民、小企業是有利的。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也就是作出有利於其相對方的解釋。
非格式條款一般是在格式條款外另行商定的條款,或對原來的格式條款重新協商修改的條款,是當事人特別約定的,如果與格式條款不一致,當然採用非格式條款。
D. 如何理解合同法220條和247條
(1)合同部分有效,部分無效。《合同法》第214條規定,租賃期限不得超過20年。超過20年的,超過部分無效。
(2)責任應當由出租人承擔。《合同法》第216條規定,出租人應當按照約定將租賃物交付承租人,並在租賃期間保持租賃物符合約定的用途。《合同法》第220條規定,出租人應當履行租賃物的維修義務,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3)不合理。《合同法》第223條規定,承租人經出租人同意,可以對租賃物進行改善或者增設他物。承租人未經出租人同意,對租賃物進行改善或者增設他物的,出租人可以要求承租人恢復原狀或者賠償損失。該承租人沒有得到出租人的同意自己進行裝修,違反法律的規定,因此要求出租人支付一半的費用是不合理的。
(4)沒有解除。《合同法》第224條規定,承租人經出租人同意,可以將租賃物轉租給第三人。承租人轉租的,承租人和出租人之間的租賃合同繼續有效。
(5)不需要承租人的同意。但應當提前通知承租人。《合同法》第230條規定,出租人出賣租賃房屋的,應當在出賣之前的合理期限內通知承租人,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條件優先購買的權利。
1、合同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交易關系的法律,它主要規范合同的訂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變更、轉讓、終止、違反合同的責任及各類有名合同等問題。在我國,合同法並不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而只是我國民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2、合同法在為經濟交易關系提供准則,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正常的交易秩序方面具有重大意義,一部好的合同法能夠促進一國經濟的發展。
3.合同又稱為契約,是市場經濟社會最常見的商品交換法律形式。
4.我國的合同法指的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E. <合同法>的第二十一條規定是什麼
第二十一條在試用期中,除勞動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條和第四十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情形外,用人單位不得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在試用期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說明理由。
本法條涉及到了第三十九條和第四十條第一項、第二項。
即在試用期內,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除此以外,一律不得解除勞動合同。
(一)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
(二)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
(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
(四)勞動者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對完成本單位的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者經用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七)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八)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
這樣,在試用期的勞動者還享有了不在試用期內的勞動者更多的權利,真是一大奇觀。如果勞動者經過了試用期,用人單位反而更有解除合同的權利。比如出現了第四十條第三項及第四十一條的情況時,如果勞動者在試用期,用人單位不得解除,不在試用期,用人單位就可以解除了。
除了無辜變成試用期勞動者免疫法條的第四十條第三項及第四十條外,還有《勞動法》第二十五條中的嚴重違反勞動紀律。換而言之,試用期的勞動者可以違反勞動紀律,只要勞動紀律沒有寫入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勞動者就可以為所欲為。
本法條借用周星馳在食神中的一句話——「失敗中的失敗」。
F. 合同法224條
《合同法》第二百二十四條 承租人經出租人同意,可以將租賃物轉租給第三人。承租人轉租的,承租人與出租人之間的租賃合同繼續有效,第三人對租賃物造成損失的,承租人應當賠償損失。
承租人未經出租人同意轉租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
G.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14條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百一十四條租賃期限不得超過二十年。超過二十年的,超過部分無效。
租賃期間屆滿,當事人可以續訂租賃合同,但約定的租賃期限自續訂之日起不得
超過二十年。
H. 《合同法》第402條
你好。
這個屬於代理。代理的定義中關於「名義」的問題是這么定義的:「代理人一般應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從事代理行為」。比如隱名代理(本案就是隱名代理)
本案中,代理是指受託人與委託人之間的關系,這個和名義沒有直接的關系,例如委託人可以要求受託人以受託人的名義行使行為,這個也屬於代理。而受託人只要向第三方披露委託人的存在,並且第三方有理由相信這個行為是由委託人委託的,則可以要求委託人受合同的約束。
附上代理的特徵:1.代理行為是能夠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民事法律行為。
2.代理人一般應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從事代理行為。
3.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范圍內獨立為意思表示。
4.代理行為的法律後果直接歸屬於被代理人。
附上代理的分類,注意最後的隱名代理:
分類依產生的根據不同,分為:
一
①委託代理,又稱意定代理,即代理人依照被代理人授權進行的代理。
②法定代理,是根據法律的規定而直接產生的代理關系,主要是為保護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合法權益而設定,如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代理。
③指定代理,即代理人依照有關機關的指定而進行的代理,如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一方為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而沒有法定代理人,或法定代理人之間相互推諉,或法定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有利害沖突的,由法院另行指定代理人的代理。代理人享有的代理權是指定的,與被代理人的意志無關,無須委託授權。
二
①本代理
②再代理。再代理又稱復代理,指代理人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轉托他人實施代理的行為。與此相對,由代理人親自進行的代理則為本代理。
三
①顯名代理。所謂顯名代理是指代理人所進行的代理行為,必須以被代理人本人的名義進行。
②隱名代理。所謂隱名代理,是代理人雖未以本人名義為法律行為,但實際上有代理的意思,且相對人明知或應當知道,從而在法律上亦發生代理的效果。
有問題可以繼續聯系我。
I. 《合同法》的第232條和236條分別是甚麼呀
第二百三十二條當事人對租賃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版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權確定的,視為不定期租賃。當事人可以隨時解除合同,但出租人解除合同應當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承租人。
第二百三十六條租賃期間屆滿,承租人繼續使用租賃物,出租人沒有提出異議的,原租賃合同繼續有效,但租賃期限為不定期。
J.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32條內容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32條內容是:當事人對租賃期限沒有約定專或者約定不明確屬,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視為不定期租賃。當事人可以隨時解除合同,但出租人解除合同應當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承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