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中的代理合同

合同法中的代理合同

發布時間: 2022-01-19 01:02:51

A. 合同法中的"表見代理的合同"是什麼意思

表見代理是指代理人之代理雖無代理權,但有可使相對人其有代理權的事由,因而法律強使本人(名義上的被代理人)對於無過失的相對人承擔被代理人責任的一種特殊的無權代理。如趙某被單位開除,其單位及時要求趙某停止一切以本單位名義進行的活動。但是,該單位並未採取法律所允許的形式進行公告,即公告:「趙某已無權代理本單位,趙某所持有的介紹信、合同文本作廢」。如果趙某仍以該單位名義與他人訂立合同,他人即相對人根據趙某所持有的該單位介紹信和蓋有公章的空白合同文本,完全相信趙某有代理權而與之訂立合同。雖然趙某實際上並不享有代理權,但卻構成了表見代理。表見代理成立後,被代理人就應受到無權代理人與相對人所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所產生的法律效力的拘束。首先,在外部關繫上,當第三人主張代理行為的效力時,表見代理發生與正常的代理相同而且對等的法律效果,即代理人代理行為所設定的權利義務由被代理人承受,並在雙方之間產生一種民事法律關系,其所產生的法律責任也一並由被代理人來負擔。代理人因過失致第三人以損害的,第三人有權請求被代理人予以賠償。其次,在內部關繫上,由於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並不存在代理權的授予,自然也就不發生民事法律關系。但是,在被代理人承受代理行為的效果後,因此而造成的損失,被代理人有權向表見代理人進行追償。這也正是我國民事責任合理分擔的一種體現。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對於表見代理,被代理人無權主張該代理行為無效,但第三人卻可以主張該代理行為無效。這是因為該代理行為是代理人與第三人共同作出的意思表示,行為人雙方是代理人和第三人,被代理人只是承受了該代理行為的法律效果。該代理行為以第三人撤回意思表示而無效,其行為相對方即表見代理人自身並不享有代理權,而且被代理人和代理人都知道無代理權,該代理行為對被代理人和代理人均不發生有權代理的效力,故被代理人和代理人均不得違背第三人對表見代理主張無權代理的選擇。

B. 合同中的委託代理人是什麼意思

委託代理人是受被代理人的委託,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其版效力直接歸屬於被代權理人。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委託代理的形式主要有兩種,即書面和口頭形式,當事人在實際運用中,可以用口頭形式,也可以用書面形式,但法律規定用書面形式的,應按法律規定,採用書面形式,如代簽經濟合同等,均應採用書面形式。

C. 合同法常識:委託合同和代理的區別

什麼是委託合同?
委託合同簽訂以後,受託人根據合同為委託人辦理委託事務,必然要和第三人發生聯系,並且受託人往往是以委託人的名義從事活動,實際行為的後果也歸屬委託人,這里實質上形成了一個代理關系,因此,委託和代理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法國民法典即把受託人代理委託人處理事務視為委託合同的當然效力。德國民法典把委託作為合同的一種放在債編中,而將代理作為一項民事基本制度放在總則編中,這種立法體例為以後各國民法典所效仿,如日本民法典、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蘇俄民法典等。
什麼是代理?
代理,依照民法通則第63條規定,指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而由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行為承擔民事責任。人的知識、能力都是有限的,其活動還要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當事人僅憑自己的行為往往不能充分享受進行自由商品交換的權利。法律規定民事主體可以藉助他人的行為進行民事活動,使被代理人可以同時在不同的地點與多個相對人訂立合同,同時也避免了其專業知識、能力的不足,這正是代理制度與商品經濟的內在聯系之所在,也是代理制度的存在價值之所在。上述代理的立法定義和理論價值闡述已經清楚地表明代理實際上是解決代理人在何條件下可以被代理人名義與第三人從事法律行為,以及引起的法律後果歸屬問題。
代理既然是由代理人代本人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的,則與受託人為委託人處理事務同屬為他人服務,二者在此點上相類似。二者的區別主要在於:
(1)代理人的代理行為不能包括事實行為;而受託人受託處理或管理的行為可以包括事實行為。
(2)代理屬於對外(即本人與代理人以外的第三人)的關系,不對外也就無所謂代理;而委託則屬於對內關系,即其存在於委託人與受託人之間。
(3)代理關系的成立,被代理人授予代理人代理權屬於單方法律行為;而委託合同為雙方法律行為,委託合同的成立應有受託人承諾,若受託人不為承諾,則合同不能成立。

D. 1保險公司的代理合同,受到合同法的管理嗎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1、指正式銷售業務員與代理人之間的區別。應該說,正式勞動合同代表著彼此之間的僱傭關系,當事人也因此成為保險公司的正式員工,公司應當為其繳納社會保險,勞動者受到《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的保護。而代理合同其實是代表著代理人與保險公司之間是一種平等代理的關系,代理人以其個人的身份為保險公司代理銷售保險產品,而保險公司按照合同約定的比例支付酬金,彼此之間並沒有僱傭關系,保險公司也不為其繳納社保,不受《勞動法》與《勞動合同法》的保護;
2、當代保險代理人制度是1992年由美國友邦保險公司引進中國大陸的,代表著一種全新的工作模式。實際上代理人就相當於保險公司的一個代理商身份,這樣既使代理人享受了自由,又讓保險公司節約了成本。但是,之後由於代理人缺乏相應的勞動保障,導致許多權益受侵害的情況。而代理人為了盡可能保證自己的利益,又大量採取違規、擦邊球的方式只為竭力推銷產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保險市場的不穩定。因此,在保監會的協調下,一些保險公司開始採用了僱傭銷售員的制度以代替原有的代理人制度。

E. 經銷合同屬於合同法中的什麼合同

要看具體情況,從表面上看,經銷協議具有買賣和代理的特徵,經銷協議是買賣還是代理,僅憑經銷合同內容的表面也是無法得出結論的。這就需要比較經銷合同中雙方約定權利與義務符合買賣或代理的性質,從而得出正確結論。

F. 《民法通則》中的委託代理與《合同法》中的委託合同行為是什麼關系,有什麼區別

《民法通則》中的委託代理與《合同法》中的委託合同都屬於委託法版律關系。
兩部法律權關於委託的規定區別大概有:
《民法通則》主要規定了代理的含義、代理權授予方式、代理類型、無權代理、代理中各方當事人的責任等等。《合同法》總則部分規定了無權代理(48條)和表見代理(49條);分則部分主要體現在「委託合同」與「行紀合同」中,委託合同部分,規定了委託合同的含義、委託合同當事人間權利義務、過錯歸責原則、轉委託等,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有關間接代理的規定,包括委託人的介入權和第三人的選擇權;行紀合同中,規定了行紀合同的定義、費用承擔、如何合理的處理事務、自己代理、責任承擔等等規定。
《民法通則》只承認直接代理,並且表明代理權的授予屬於一種單方法律行為,可以通過口頭或書面授予,不以書面授權委託書為必要。但在《合同法》委託合同第402、403條規定了間接代理制度。

G. 有關委託合同在《合同法》及相關法條是怎麼樣的

第三百九十八條委託人應當預付處理委託事務的費用。受託人為處理委託事務墊付的必要費用,委託人應當償還該費用及其利息。

第三百九十九條受託人應當按照委託人的指示處理委託事務。需要變更委託人指示的,應當經委託人同意;因情況緊急,難以和委託人取得聯系的,受託人應當妥善處理委託事務,但事後應當將該情況及時報告委託人。

第四百條受託人應當親自處理委託事務。經委託人同意,受託人可以轉委託。轉委託經同意的,委託人可以就委託事務直接指示轉委託的第三人,受託人僅就第三人的選任及其對第三人的指示承擔責任。轉委託未經同意的,受託人應當對轉委託的第三人的行為承擔責任,但在緊急情況下受託人為維護委託人的利益需要轉委託的除外。

第四百零二條受託人以自己的名義,在委託人的授權范圍內與第三人訂立的合同,第三人在訂立合同時知道受託人與委託人之間的代理關系的,該合同直接約束委託人和第三人,但有確切證據證明該合同只約束受託人和第三人的除外。

第四百零三條受託人以自己的名義與第三人訂立合同時,第三人不知道受託人與委託人之間的代理關系的,受託人因第三人的原因對委託人不履行義務,受託人應當向委託人披露第三人,委託人因此可以行使受託人對第三人的權利,但第三人與受託人訂立合同時如果知道該委託人就不會訂立合同的除外。

受託人因委託人的原因對第三人不履行義務,受託人應當向第三人披露委託人,第三人因此可以選擇受託人或者委託人作為相對人主張其權利,但第三人不得變更選定的相對人。

委託人行使受託人對第三人的權利的,第三人可以向委託人主張其對受託人的抗辯。第三人選定委託人作為其相對人的,委託人可以向第三人主張其對受託人的抗辯以及受託人對第三人的抗辯。

第四百零五條受託人完成委託事務的,委託人應當向其支付報酬。因不可歸責於受託人的事由,委託合同解除或者委託事務不能完成的,委託人應當向受託人支付相應的報酬。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

第四百零六條有償的委託合同,因受託人的過錯給委託人造成損失的,委託人可以要求賠償損失。無償的委託合同,因受託人的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給委託人造成損失的,委託人可以要求賠償損失。

受託人超越許可權給委託人造成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

第四百零七條受託人處理委託事務時,因不可歸責於自己的事由受到損失的,可以向委託人要求賠償損失。

第四百零八條委託人經受託人同意,可以在受託人之外委託第三人處理委託事務。因此給受託人造成損失的,受託人可以向委託人要求賠償損失。

第四百一十條委託人或者受託人可以隨時解除委託合同。因解除合同給對方造成損失的,除不可歸責於該當事人的事由以外,應當賠償損失。

第四百一十三條因受託人死亡、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或者破產,致使委託合同終止的,受託人的繼承人、法定代理人或者清算組織應當及時通知委託人。因委託合同終止將損害委託人利益的,在委託人作出善後處理之前,受託人的繼承人、法定代理人或者清算組織應當採取必要措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六十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委託代理終止:

(一)代理期間屆滿或者代理事務完成;(二)被代理人取消委託或者代理人辭去委託;(三)代理人死亡;(四)代理人喪失民事行為能力;(五)作為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的法人終止。

熱點內容
民主法治建設與經濟建設 發布:2025-08-15 21:24:03 瀏覽:742
罵法官咒警察 發布:2025-08-15 21:05:04 瀏覽:450
什麼是交通法規 發布:2025-08-15 20:52:35 瀏覽:927
吉林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廢止決定 發布:2025-08-15 20:52:35 瀏覽:285
司法考試2013卷三真題解析 發布:2025-08-15 20:52:32 瀏覽:670
怎麼理解合同法解釋二第29條 發布:2025-08-15 20:37:25 瀏覽:87
邀請律師法律知識的邀請函 發布:2025-08-15 20:36:46 瀏覽:798
經濟法著名案例分析 發布:2025-08-15 20:36:41 瀏覽:805
民法典輔導報告會 發布:2025-08-15 20:35:05 瀏覽:773
潮陽區法院 發布:2025-08-15 20:14:30 瀏覽: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