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與法四十不惑

社會與法四十不惑

發布時間: 2022-01-20 20:59:39

A. 三十立什麼,四十不惑什麼,五六七十又是什麼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總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像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天命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致改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耄耋(音maodie)
90歲-背之年
100歲-期頤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皇邢二《疏》皆說,此章是孔子隱聖同凡,勸人勤學。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有」字,音義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語體就是十五。孔子說:「我十五歲即志於學。」《毛詩傳》說:「詩者,志之所之,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依此解釋,「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於學」,就是專心求學。《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學。此處孔子自述十五歲志於學,皇邢二《疏》皆據《白虎通辟雍篇》解釋,十五是成童之歲,心志堅明,故自十五始志於學。劉氏《正義》據《白虎通》說,十五歲是入大學之年,所學的是經術。劉氏又據《禮記大學篇》所說,始於致知格物,終於治國平天下,皆是大學所學的經術。

「三十而立。」皇《疏》:「立,謂所學經業成立也。」劉氏《正義》:「立,謂學立。」自十五歲,志於學,至三十歲,所學已成立。也就是學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搖動。

「四十而不惑。」孔安國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黃式三《論語後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於立之後者,何也。夫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立,守經也。不惑,達權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權,無可,無不可。「立」,則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權變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劉氏《正義》引《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曰:「天令之謂命。」劉氏《正義》說:「知天命者,知己為天所命,非虛生也。蓋夫子當衰周之時,賢聖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學之,知其有得,而自謙言無大過。則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與己之不負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於己,而受之於天,聖人所不敢辭也。」孔子學《易》,乃知天命。吾人雖聞天命,未必能知,須先信賴聖言,以求知之。

「六十而耳順。」鄭康成注:「耳順,聞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但聞其言,即解微旨,是所聞不逆於耳,故曰耳順也。」皇《疏》又引李充說:「心與耳相從,故曰耳順也。」順字,《說文》:「理也,損頁川。」段注以為,自人之頭頂至腳踵,如河川流通,至為通順。順之而後,始見天理,始著條理。由此可知,「耳順」就是耳的功能已經通順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聞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聞無礙之境。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的從字,作順從講。「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說文》作巨,引申為法度之義。孔子至七十歲時,順從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順心而為,自然合法,也就是動念不離乎道。

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明儒顧憲成《講義》說:「這章書,是夫子一生年譜,亦是千古作聖妙訣。」顧氏以為,孔子自十五志於學,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順,至七十從心,是證境。顧氏此說,大有道理。

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為什麼孔子在談到為政,要作自我報告呢?孔子是七十二歲死的。他用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憐,父親去世的時候,他還有一個半殘廢的哥哥和一個姐姐,對家庭,他要挑起這擔子來,他的責任很重。

他說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經過十五年,根據他豐富的經驗,以及人生的磨煉,到了三十歲而立」。立就是不動,作人做事處世的道理不變了,確定了,這個人非走這個路子不可。

但是這時候還有懷疑,還有搖擺的現象,「四十而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但這是對形而下的學問人生而言。

還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歲,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學的宇宙來源,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體范圍。

到了「六十而耳順」,這里問題又來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麼問題不順,耳腔發炎嗎?這句很難解釋,可能在當時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下面有一個句讀。如果照舊,「耳順」的道理就是說,自十五歲開始作人處世,學問修養,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盡管人家去說,自己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不生氣,你罵我,我也聽得進去,心裡平靜。注意!心裡平靜不是死氣沉沉,是很活潑,很明確是非善惡,對好的人覺得可愛,對壞的人,更覺得要幫助改成好人,要這樣平靜,這個學問是很難的。

然後再加十年,才「從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話:「不逾矩」。我們上街去看看,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來吃,「從心所欲」嘛!行嗎?要「不逾矩」。人與人之間要有一個范圍。「從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過這個范圍,所以「不逾矩」,同時這句話也通於形而上的道理。

另外,80~90歲叫耄耋之年;100歲叫期頤,《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20歲的別稱好像很少見,而且在它「附近」的年齡的別稱也有很多哦,比如,女孩十二歲。稱作金釵之年;女子十三歲稱作豆蔻年華;女子十五歲稱作及笄(《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女子十六歲稱作碧玉年華、破瓜之年(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男子二十歲叫「弱冠」(《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解讀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稀

八十耄耋和百歲期頤之年。

三十而立,立什麼?
三十歲的人, 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起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簡單說,三十歲的人應該能坦然地面對一切了。它可以用立身立業立家三個方面概括。
立身,立身就是確立自己的品格和修養,我認為它應包括:思想的修養,道德的涵養,能力的培養三個方面。自強是立身之本,別把自己的需求寄託在父母的資助上,寄託在別人的幫助上,那都是軟弱的表現。立身是對每個人立足於社會最起碼的要求。
立業,立業就是確立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三十的人應該有比較固定的職業了。從事每項事業都要有本領,按現代話講就是有一技之長。這是為生的必備,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對每個人的各方面要求都會越來越高,中國勞動力過剩更加劇了這種過高的要求,這只是這一段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現象。立業不但是求生的手段,也是盡到社會責任所必備的。
立家,立家就是應該有了自己的家庭,當今社會激烈競爭,推遲了年輕人組建家庭的時間,但我還認為三十歲立家已經不早了。至於是先立業後立家,還是先立家後立業,每個人情況不同,也不必要分哪個為先哪個在後。年輕人必須負起社會和家庭的責任,還是早些好。
三十而立是對年輕人的起碼要求,可現實卻和我們的期望有很大的距離,這當然和國人對孩子的溺愛及就業壓力有關,這也是中國特色吧!

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麼?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人到了四十歲,咀嚼了事態的冷暖,感懷了歲月的無情,往事悠悠,四十年彈指一揮間,在經歷了許多疑惑、彷徨、振奮、欣喜之後,是沉思,是恍然大悟……少了**,多了沉穩;少了沖動,多了冷靜;少了煩惱,多了理智;少了放任,多了責任;少了盲從,多了自我 …… 四十歲的人是十分理智和清醒的,對外,他明白了社會;對內,他明白了自己;對自己,他明白了責任。
對外,他明白了社會。人是生活在社會之中,離不開社會,社會越進步,人們對社會的依賴度就會越高。四十歲的人,不再年輕,缺少了對社會那種幻想和迫切投身於社會中的**,生活的經歷多少磨去了些**,多了沉穩,挫折讓他明白了,人和社會的關系就是個體和群體的關系,個體是群體中的一分子,個體左右不了群體,那就必須正視它,個人的理想和願望必須建立在現實社會的基礎之上,否則就是空想。他內心會有一種淡定的力量去應對外界。
對內,他明白了自己。所以,所謂成長是內心在歷練中的逐漸強大,所謂人生的歸位是把外在的東西變成內心的能量。有理想,而不是妄想;有願望,而不奢望;有作為,而不妄為。有理想,想是應該,但關鍵在打理,去實踐;有願望也可以,關鍵在於切合實際;有作為,關鍵在適度。四十歲的人,是最講實際的年齡段的人,人生走過一半,機會和機遇少了,不應該再犯過錯而走迂迴的路了。
對自己,他明白了責任。四十歲的人最大特點是明白了自己的責任。他必須承擔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和撫養子女責任。首先,他必須做好自己的工作,這不單是生存的需要,也是為社會所做的貢獻,是必須盡到的社會責任,只有每個社會成員的辛勤工作,才換來整個社會的進步;其次,四十歲的人,其父母年齡都大了,作為四十歲的人,必須承擔起贍養老人的家庭責任,盡心盡力盡早去盡孝;還有,四十歲的人,子女都處在學**階段,培養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即是父母的責任,也是為社會延續和發展所應盡的社會責任。
四十歲的人,是人生輝煌時期,也是為社會和家庭貢獻最大的時期。

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麼?
「五十而知天命」。中國古代哲學中把天當作神,天能決定人類命運。在孔子的學說中,還保存有 「天命」 的觀點。孔子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 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因果報應,他知道了,命里有的一定有,命里沒有的別強求,樂天知命,絲毫強求都沒有,到五十歲明白了這個道理,一切通達了。不管這個說法對否,也不管還有多少說法,我認為,「天命」 很簡單, 就是你該怎麼做,做一個什麼樣的人。說白了就是人生觀而已。「天命」,上天的旨意或命令,引申開來,指必然性或命運。人生已經過去一大半了,大體基本輪廓依稀可見,無論是學識,還是閱歷,以及自製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應該不變了。到了五十歲,知道了自己的命運軌跡,不怨天;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責任,不懈怠。
知道了自己的命運軌跡,不怨天。三十歲時,大多數人的人生軌跡是曲折的,是跳躍式地上升,四十歲的人生軌跡到了高峰,五十歲的人生軌跡就相對平穩了。如無特殊情況,很難再出現大的波動了。五十歲的人,走過人生的大半,他們正處於人生最清醒的階段,他決不會埋怨上天不公,而是默默接受已有的現實。而且還十分清醒地預測到自己的未來,會十分平靜地工作和生活。
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經過二十多年的打拚,有了事業,無論他從事的職業是什麼,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在專業水平、技術水平、還是經驗、決策能力以及個人修養等諸方面都達到自己人生中的相當高的水準,可以說具有了一定的實力;在經濟上,經過二十幾年的積累,也具有一定的財力;再者,經過二十幾年的磨練、有了豐富的閱歷,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盡管每個人的實力、財力、能力有差異,對社會的影響力不盡相同,但就每個人自己和自己縱向比較,五十歲時,這幾方面應當說是處於高水平狀態了。五十歲的人,決不會再埋怨別人,他清楚自己的人生定位,也**慣了自己應扮的角色。
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責任,不懈怠。五十歲的人,還沒到退休年齡,但也不是遙不可及,這時,都會想到要繼續工作十年,還要盡到社會責任;五十歲的人,其父母都年邁了,時常為老人繁雜、瑣碎的生活雜事去奔波,因為他們還要盡到家庭責任;五十歲的人,孩子正處於讀書和就業的關鍵時候,孩子的前途,往往是他們最關心和事情,他們必須盡到當好父母的責任。五十歲的人,每想到自己未竟的責任,都油然產生一種時不我待的感覺,不敢有任何懈怠,堅持不懈地去努力,去完成自己應盡的責任。
五十歲的人,到了人生最成熟階段,成功和輝煌帶來快樂的同時,也時常伴有一些壓力,但他們都能很坦然地面對,因為他們了解了社會,可他們更知道自己!

六十耳順,看透了什麼
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盡管人家去說,自己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生氣,心裡依然平靜。胡適說:耳順是能容忍「逆耳」之言,聽「逆言」不覺得「逆耳」。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人到了這個歲數,不管聽到什麼言論,遇到什麼坎坷曲折,都能做到不激動,而冷靜地進行思考,使自己的情緒順應客觀環境,順應事物規律,學會不暴躁,不氣餒,不悲傷,不退縮,達到寵辱不驚,始終如一的境地。我認為,人修養的最高境界,就是能控制和把握自己,六十歲,可以說,就到了或者說是接近了這種境界。六十歲的人看透了人生;六十歲的人看透了生命;六十歲的人看透了名利。
六十歲的人,看透了人生。人生就是三個時期:從出生到走向社會之前,是學**各種知識,學**本領,學會做人,這大約到二十歲左右為一個階段,我稱之為生長期;二十歲左右工作到退休,這四十年左右是工作階段,為社會做貢獻,為家庭做貢獻,贍養老人,撫養子女,我稱之為貢獻期;從退休起,從以社會角色為主轉到以家庭角色為主,享受養老金,享受子女的撫養,我稱之為收獲期。六十歲的人,明白了這些,就樂於接受這個現實,他們清楚知道,每個年齡段的人就應該有那個年齡段的人應有的生活。
六十歲的人看透了生命。生命,生命是有生才有命,生決定和影響著生命,所以六十歲的人,好好生活是最重要的,健康快樂地生活,不但可以減輕子女的負擔,也是對社會一種貢獻,起碼可以減少醫葯資源的消耗。生命的意義就在於自己對社會和他人的貢獻大於向社會和他人的索取,你做到了,也就沒有什麼遺憾了。
六十歲的人看透了名利。在工作時,所從事事業中的角色,決定了自己的社會地位;退休了,相應的角色也變化了,從以社會角色為主,轉變成以家庭角色為主了,相應地把原有的角色還給了社會,例如,你工作時是什麼處長、科長、主任、工程師、教師、醫生……退休了,就一個稱呼:退休人員。至於利,你退休後的養老金必然少於在崗位時的薪酬,根據自己的收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就是了,再多的財產,當你離開人世時,也都留給子女了。唯有身體是自己的,你生病了,別人替不了,你健康快樂,別人也左右不了。
六十歲的人,經歷了歲月的打磨,經歷了曲折和挫折,留下的只是人生足跡,成就的卻是自己豐富的閱歷、涵養、修養。六十歲的人,是人生中的晚秋,他的生活腳步慢了,卻可以細細品味人生,欣賞人生旅途中各種景色,享受於向社會提供自己辛勤勞動後的成就感中,享受於無憂無慮的輕松生活中,享受於品味酸甜苦辣的回憶所帶來一番別致感覺中,六十歲的人,是人生的晚秋,但只有晚秋才有它與眾不同的風采!

七十從心所欲,應該怎樣去做
七十從心所欲,很簡單,就是順從自己的想法,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很重要的是後面的三個字:不逾矩,得不違反規矩,那麼,應該怎樣去做,我認為應該是:從心所欲要順其自然;從心所欲要隨遇而安;從心所欲要不逾矩。
從心所欲要順其自然,對外界,沒什麼抱怨了,養老金多少不計較,孩子是否常來不在乎,對物質生活沒過高要求,能吃好就行,房子不在大小,夠住就可以,對自己,有興趣的事,就去做,對別人的看法不顧忌,對身體的衰老不驚慌,對死亡不恐懼,一切順其自然。
從心所欲要隨遇而安,面對生活各種遭遇都坦然面對,遇到高興的事,不過度興奮,遇到悲傷的事,要盡快擺脫傷感,遇到失意的事,不計較,甚至對疾病的傷痛也能坦然面對,默默承受,總之,不管是遇見什麼事,都是保持從容安定的心理狀態。
從心所欲要不逾矩。從心所欲並不是什麼也不管,要不逾矩,要合乎規矩,對哪些事要合乎規矩呢?我認為就是三個字:情理法。一般來說,違法的事,誰也不會去做,如何講情講理,倒是應該注意的,和老同志、老同學、老朋友之間,在家庭內部之間,要多講情少講理,甚至在家庭中就只講情,別講理了,沒有什麼誰對誰非了,老兩口相伴健康地度過餘生,就是幸福了。只要合乎情理法的事,那就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只要你感興趣,只要你高興,只要你快樂就行。
有人說:六十歲的人,當官不當官的一個樣,七十歲的人,有錢和沒錢的一個樣,這話有一定道理。七十歲以後,人人一個樣,都是追求身體健康,身體健康是保證生活質量的基本條件,別追求高壽,要追求高生命質量,高的生命質量,才是完美的人生。人在中途,七十歲也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段,對前七十年已經度過,對七十歲以後,又是新的起點,總把自己放在人生旅途中,就會感到來日方長,就不會感嘆自己年老力衰來日苦短了,就會高興過好每一天,向前看,新的一天,總會有新的生活內容,也總會有新的快樂,你就會看到生命的一份希望和念想,記住來日生活的美好。

B.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什麼意思

四十不惑:
人生四十多喜歡說半輩子過去了,
聽的多了見的也多了,
對這個世界沒有什麼看
不透的了。此語很有點北方諺語

年過中秋月過半

,意即這一年這一月過了中秋過了十五一
眨眼剩下的歲月也就過去了,
大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慨。
有感慨一定有感悟的,
四十
多年的歲月流逝在他的身上和心靈會留下無法磨滅的記憶之痕。
就像西方心理學家把記憶描
述成痕跡線段,
於是,
這些線段記憶幫助四十年閱歷的人參悟人生,
對世間百態和周遭是非
有了洞悉般的明察,不會因蠱惑而沸騰,不會因誣言而頹廢。

四十成業穩家對大多數人已是最後的界限。
四十業未成家未穩實乃妻兒的悲傷。
成業穩家其
實就是不落時代之伍,
不被社會邊緣化。
也就是能給妻兒創造一個富足安全的生活環境。

惑之年不有困惑之舉,母不捶胸、妻不夜泣、兒不驚厥,維斯如斯,老不桀撅。

五十知天命:
五十的人一定會常常感悟人生。
在感悟中會發現自己今天走過的人生路其實既
有偶然又有必然。
從小到大,
老天還是公正的,
它盡可能公平的給與每個人平等的機會,

是有些機會我們意識到並抓住它,
而有些機會從我們手中滑失過後很久我們才意識到那些機
會的寶貴,
特別是當和我們當初條件相當的同伴在同樣的機會面前因把握和掌控不同而走出
不同的人生之路後,
這時的感悟一定會痛徹入腑。
於是人生就走成五十歲時回頭看的那條路,
這里的必然和偶然常常會交織成。性格決定命運的認同。

五十即已知天命,
就應回視自己是否已安身立命,
學,
著作不在於等身,
有今後躺下時可以
墊枕之物。業,不在於首富,妻持家寬裕無憂,老母不嘆氣接濟即好。

業似浮萍,家徒四壁,妻母傷神,兒女拮據,孫子無教,五十的天命很冏。

C. 四十不惑的意思是什麼

四十不惑的意思是:一個人到了四十歲,經歷了許多,已經有自己的判斷力了,不被表象所迷惑,能夠明白事物的本質與道理,能夠了解自己的優點與缺點,主要指價值判斷即判斷是非、善惡、好壞、美醜。出處:《論語·為政》。

《論語·為政》篇有孔子的一段人生為學進德的自述:「吾十有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3)社會與法四十不惑擴展閱讀:

三十而立的意思:

三十而立,漢語成語,拼音是sān shí ér lì,原意是指人在三十歲前後建立自己人生穩定的價值觀,做事做人的原則,如孔子三十立於禮。現代則多指有所成就。

這是《論語·為政》中孔子對於自己在30歲時所達到人生狀態的自我評價。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雖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聖人,但後人往往把孔子的這些自我評語作為人生不同階段所應達到的理想生活狀態。

D.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怎麼理解

意思是: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

一、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二、翻譯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三、出處

春秋·孔子《論語·為政》


(4)社會與法四十不惑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論語·為政》包括24章。本篇主要內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系、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范疇的進一步闡述。

二、賞析

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三、作者簡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先祖為宋國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E. 四十不惑,到底不惑的是什麼

最近看到一些快四十的朋友,多多少少有些焦慮、惑亂的狀態。我想,四十不惑,到底不惑的是什麼呢?

我們講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出自《論語為政》,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漢迄清為止,歷代大儒傳統解釋:立就是做事合於禮,做事能夠考慮周到了,但是這時候還有迷惑,還有搖擺的現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為外物迷惑。

那什麼才是具體的不為外物迷惑呢?我想到有以下十四點:

1、要知道自己的不足點,更要知道自己的優勢點在哪裡。

2、要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更要知道自己不能幹什麼。

3、要知道自己的責任,更要知道為他人創造什麼價值。

4、要知道自己該干什麼,更要知道自己不該干什麼。

5、要知道自己的邊界,更要知道自己的角色不能越界。

6、要知道自己的追求是什麼,更要知道自己的底線是什麼然後可以坦然面對簡單生活。

7、要知道自己該學習什麼,向什麼人學習,更要知道自己不該學什麼,該遠離什麼人。

8、要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做加法有所作為,更要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做減法有所不為。

9、要知道自己有什麼做法、能影響到什麼人,更要知道自己有什麼不好的做法,會有什麼不好的影響。

10、要知道如何重塑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更要知道如何重塑自己與自己的關系。

11、要知道自強自尊自愛,更要知道自謙自黑自嘲。

12、要知道原則、立場和堅持,更要知道道歉、認錯和讓步。

13、要知道如何說話才能讓人聽進去,更要知道如何聆聽才能更好的理解人。

14、要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該維護該保健該養生還是該大修自己最清楚,更要知道順應天時,不殺雞取卵涸澤而漁,不透支自己的身體??

總而言之,在人到四十不惑這個階段,要知道自己,又要忘掉自己。無我,又要有我。先有自知之明,後方有知人之智,是為先有「明智」而「不惑」。

寫的不足之處,請朋友們補充。。

2018年4月18日

何?雄

廣州

F. 孔子所說的「四十不惑」,到底包含哪些層面有哪些含義

「四十不惑」出自《論語·為政》,全句為: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句話是孔子的經典名言之一,論述了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學習跟道德涵養的提升是成正比的,人隨著不時學習,他的道德涵養就會越來越完善,越來越接近「聖人」的規范。

這句話也能夠看作是孔子對本人終身的概括和總結。

社會和人性都很復雜,而人生又很苦短,成天被困惑左右,任勞任怨的人,又怎能把精神放在本人該做的事情上?又何談獲得勝利、完成人生志向呢?

世上沒有誰對不起誰,只要鑽牛角尖,不時拿困惑懲罰本人的人才對不起本人。一顆容納、豁達、堅決、睿智的心, 才是面對一切困惑的法寶。

被困惑左右的人,就像囚禁在狹小的暗室里,看到的全是虛無。走出困惑的人,好像站在寬廣的地步里,被陽光包圍,身心像陽光一樣充溢安康的生機。

G. 「四十不惑」,老子為什麼會這么感嘆呢

今天講三個與道德經有關的成語:欲擒故縱、以柔克剛、深藏不露。大聖人老子專門有一段話,向我們描述其中的人生智慧。中年人要想事業順利家庭幸福,過好人生下半場,就得對這段話有所感悟才行。

實踐證明,柔弱才能勝剛強。現在的社會,女權雖然抬頭,本質上講還是男權社會。男人之間的過招,是強對強、硬對硬,你死我活,難以共存;男人征服了天下,女人卻能征服男人。有時軟款溫柔,比強硬好用得多。

老子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天下最柔軟、柔弱的東西,莫過於水。水是液態的,可以變成任何形狀,沒有任何限制,絲毫不能著力。但千萬年的水持續滴下來,卻能洞穿金石。道家的「道」,其實是「盜」,盜取天地萬物之機。不柔弱,如何去「盜」?不柔弱,那是「搶」,沒有技術含量的事,事倍功半,非智者所為。

熱點內容
大學法律知識競賽ppt模板下載 發布:2025-08-15 16:38:19 瀏覽:509
勞動法每周上班時間 發布:2025-08-15 16:24:46 瀏覽:465
租房人侵權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5 16:24:04 瀏覽:825
經濟法基礎章節 發布:2025-08-15 16:16:50 瀏覽:193
襄汾法院網 發布:2025-08-15 15:55:26 瀏覽:634
探視權如何約定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15 15:54:25 瀏覽:404
和經濟法有關的書薄 發布:2025-08-15 15:34:13 瀏覽:494
法律碩士法學招生院校 發布:2025-08-15 15:33:39 瀏覽:698
物權法規定的質權的有 發布:2025-08-15 15:29:20 瀏覽:559
關於辭退違紀員工的勞動法 發布:2025-08-15 15:22:30 瀏覽: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