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經濟法中知情權的確立

經濟法中知情權的確立

發布時間: 2022-01-21 19:21:35

『壹』 知情權的內容包括哪些,消費者知情權的形式

總之,凡是消費者在選購、使用商品或服務過程中與正確的判斷、選擇、使用等有直接聯系的信息,消費者都應有權了解。
具體說來,消費者知情權的內容大致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1)關於商品或者服務的基本情況,包括商品名稱、商標、產地、生產者名稱、生產日期等。
對於某些商品來說,其生產於何地是很重要的。例如,如果你購買中葯材當然希望要那些地道的商品,這就不能不注意產地,其他商品也是如此。此外對於生產者的名稱也要注意,特別是名牌產品其廠家往往也是固定的。另外,如果商品上未註明廠家名稱,一旦發生質量問題就難以向廠家索賠。
(2)有關技術狀況的表示,包括商品用途、性能、規格、等級、所含成分、有效期限、使用說明書、檢驗合格證書等。
購買商品是為了使用,了解商品的用途和性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有些商品如果使用不當可能會給消費者的人身健康和安全帶來危害,例如某些電器產品、煤氣燃燒器等。了解該商品的用途、性能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如該銷售者當面演示、索取說明書、線路圖,甚至有些商品可以自己操作試用。對於某些特殊商品,如葯品,僅從說明書上還不能完全了解它的用途、性能,還要遵照醫生的囑咐或者根據醫生的指示來了解該商品。
(3)有關銷售狀況,包括售後服務、價格等。
商品或服務的價格是商品或服務交易的關鍵之所在,直接關繫到生產經營者與消費者的切身利益,消費者應當對價格有確切的了解,尤其是對提供的服務的價格。目前,我國服務行業的管理尚不嚴格,價格收費也比較混亂,損害消費者的情況十分嚴重,這就要求消費者在接受服務前就價格問題與經營者協商確定,以避免挨宰受損。商品的售後服務也與消費者的利益緊密相關,了解售後服務主要是看生產廠家與經營者有無質量擔保期、提供維修服務的方式以及是否收費、收費多少等等。目前,隨著廣大消費者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對家用電器、家用機械新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多,良好的售後服務已經越來越成為消費者消費時的重要考慮因素。
二、消費者知情權的形式
法律規范中出現的知情權,只有被人們以一定形式實際地享有和行使,才能變成權利主體的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在日常生活中,我國公民主要以三種基本形式享有和行使著自己的知情權。
基本形式之一是公民在法不禁止的范圍內以有償或無償的方式自由地選擇、獲知各種信息,比如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人際交流、通信來往及視聽閱讀傳媒節目自主地獲知信息、意見和知識。這是知情權實現的初級的(但絕不是次要的)最普遍的形式,屬於自由權的實踐范疇。目前國內的法律尚未對這種知情自由作專項的明示,但是在人身自由權、通信自由權,精神活動自由權等法權關系的調整范圍內,都可以從不同角度推導出保護公民自由獲知信息的法意。這種得到法律許可的知情自由在行使中存在著自己的法律界限和道德約束。例如,權利人不能以知情自由為借口非法獲取受到法律明確保護的國家機密或商業秘密,也不應該以違法或有悖公德的手段獲取他人的隱私,否則就會因權利的濫用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公眾輿論的譴責。當然,國家機關或有關方面也不能以保密為借口,隨意擴大保密許可權,扣壓、壟斷本應由公眾共享的信息資源,非法剝奪、阻障公民獲知信息的自由。一般而言,當知情權以自由權的形式被公民合法享有和行使時,國家以及其它的義務人處於被動狀態,通過抑制自己的作為來保障知情權的享有和行使,公民既不能被強迫接觸法律禁止接觸的信息,也不能被禁止知曉法律許可知曉的信息,否則便構成了對知情自由的侵害。
基本形式之二是公民通過各種渠道享受國家機關和其它公共團體依法提供的信息服務,如氣象部門每日發布的氣象預報,電台、電視台每天播出的時事新聞等。在這里,法律並未直接賦予公民要求國家或有關社會組織提供信息服務的權利,但卻具體規定了國家和有關的社會組織告示公眾或向公眾傳達信息的職責與義務。公民獲知信息的權益要求,通過國家和其它社會組織盡職盡責地履行信息服務的義務得以滿足。與這種權益現象相聯系的法律關系所直接保護的,往往是公眾的知情利益而非公民個人的知情權利。因此,公民個人不能以義務人未盡職責為由提起訴訟。例如,即使氣象台漏報了一條大風降溫的預告或電視台遲播了一條重要的時事新聞,公民個人也無法通過訴訟的途徑尋求救助,而只能依靠瀆職者的上級部門在組織內部照章糾正和解決。不過,在一定條件下,為法律所明確保護的公眾或個人的知情利益也可以逐漸轉化成公民的知情權利。所謂一定的條件主要是指:
1.此種公眾的或者個人的知情利益受到日益頻繁、嚴重的侵害,以致成為多數人難以充分切實地享受到的虛置的法定利益。只有將這種法定利益轉化成可由受益人直接提出利益主張的權利,才能使其真正普惠於民,得到更有效的法律保障與社會監督。
2.此種公眾或個人利益之享有對於社會進步與發展的重要意義日益凸現,客觀上需要法律設置權利加以保護,並且能夠找到相應的立法方法、執法手段和司法尺度。在公民權利發展史上,這種從法益向法權的演化,是有先例可尋的,像環境權、隱私權、人格權等公民權利的確立,都屬於這種情況。
基本形式之三是公民依法直接要求義務人為其獲知信息提供服務,或依法訴請行政、司法部門排除侵權損害,救濟利益缺失,合理地仲裁、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爭端與糾紛。前者如公民依《檔案法》的規定到檔案館查閱檔案,依《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要求經營者提供商品的價格、規格、主要成份、檢驗合格證明等有關情況,後者如股份有限公司未按照《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的規定履行有關文件和信息的公開、公布義務,給公民造成了經濟損失,公民就可以依法請求侵權者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公民在提出上述權利主張時,只要有明確、具體的法律依據,具備主張權利的要件並遵循相應的法律程序,一般就能平等地獲得有關的知情權利能力。此外,某些受到特殊保護關系保護的公民,還享有知悉,獲取某些特定信息的特殊權利能力。例如人大代表在代表大會開會期間可以行使質詢權,受質詢的機關必須負責答復。這種由請求權支持的知情權利,是公民獲知信息的最具權威性的法律手段。它的法律保障及實施效益,直接體現著一個國家的公民知情權法治水平。現在,我國法律中專項明示公民知情請求權的法
律規范尚為數不多,它們主要分散在行政法經濟法訴訟法等法律部門的個別法律文件之中。隨著我國信息立法的發展,有關公民知情請求權的規定還將不斷增加和完善。
相關閱讀:消費者知情權的含義、定義、內容
一、消費者知情權的含義 根據我國《消費者權利保護法》規定,消費者的知情權主要包括以下幾層含義: (1)消費者有權要求經營者按照法律、法規規定的方式標明商品或服務的真實情況 (2)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有權詢問和了解商品或者服務的有關[更多]患者知情權應受法律保護醫方告知義務包含的方面消費者知情權在消費者權利保護體系中的地位 通觀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可以發現,消費者知情權與消費者依法享有的其他權利,如保障安全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依法求償權、結社權、獲得有關知識權、人格尊嚴和民族風俗習慣受尊重權、消費者監督權[更多]

『貳』 勞動法規定的知情權

知情權是指知悉、獲取信息的自由與權利,包括從官方或非官方知悉、獲取相關信息。狹義知情權僅指知悉、獲取官方信息的自由與權利。隨著知情權外延的不斷擴展,知情權既有公法權利的屬性,也有民事權利的屬性,特別是對個人信息的知情權,是公民作為民事主體所必須享有的人格權的一部分。

知情權的法律是根據憲法,也就是說,知情權是公民的憲法性的權利。

(一)在憲法中明確規定這一權利的是1949年實施的聯邦德國基本法,該法第5條規定,人人享有語言、文字和自由發表傳播其言論的權利並無阻礙的依通常途徑了解的信息的權利。北歐諸國對於知情權的保護也是分完善,比如,瑞典的在構成其憲法一部分的《關於出版自由的法律》第二章「政府文件的公共性質」中就詳細的規定了公民獲取政府文件的權利。世界上雖然有很多國家沒有在憲法中明確寫明這一權利,但人們一般都認為從憲法的有關規定中完全可以找到知情權存在的根據。

(二) 從國民主權的角度講,一國的公民當然應當享有知情權,或者說是保障知情權也是國民主權理念的必要因素。現代憲政國家都承認主權在民的觀念,設計各種制度保障國民有效的參與民主決策的過程。國民作為主權通過自選出的代表管理國家,就必須充分獲取與國家管理有關的情況。否則國民便無法監督國家機關及其公務人員的管理活動,無法對國家事物發表意見進而對其施加影響,國民主權的原則也就無異與空中樓閣。國民享有知情權是國民主權原則的必然前提,只有國民充分的獲取有關的信息,才能有效的參與民主政治,否則民主主義國家便無從成立。正如同麥迪遜所說:「不與民眾信息或不與其或取信息之手段,則所謂民眾之政府或滑稽劇之序幕,不,亦為此兩者。知識無須支配無知,而且意欲相當統治者的國民必須以知識所給予的力量武裝自己。

(三)知情權還可以從憲法所規定的表現自由中推倒出來。憲法中規定的對於自由的保障,一直被任為是保障公民從國家對表達的思想、意見等行為的限制中解放出來。但是,表明自由真正實現需要信息傳達者接受者的相互作用,他不單單表達的自由,更包含有對於傳達者那裡傳來的思想、意見、信息等予以首領知悉的自由。《世界人權宣言》第19條就將「表現自由」規定為:「人人有權享有主張和發表意見的自由,此項權利包括有主張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過任何媒介和不論國界尋求、接受和傳遞消息和思想的自由。」也就是說:「表現自由」是包括尋求、傳達、接受的信息的權利,即自由的交流信息的權利。表現自由從信息傳遞的角度上講,是傳達信息的權利,從信息接受者的角度上講,是尋求接受信息的權利,沒有接受者的參加,表現自由便會失去存在的價值。憲法對公民表現自由予以保障的目的在於形成和保障自由並且豐富的信息交流。而在國家只能不斷的增加、國家掌握的信息大量聚集的情況下,如果公民不能有效的獲取和利用國家掌握的信息,就無法形成自身的思想與意見,那麼,對於表現自由的思想就難以實現。所以,必然認可公民有權盡可能地獲取信息。相信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信息可以順暢自由的流通。

(四)另外,知情權也是公民的生存權、發展權的問題中之意。個人需要盡可能夠的信息來增長知識,形成和發展個人的人格,這些都是作為人所必須所具有的最本質的要求。有其再現代社會中,信息已成為每個人活動的基礎和動力,每個人都需要大量的信息來判斷自身的處境做出各中選擇,信息決定每個人發展與進步的重要因素,離開了信息每個人必將落後於時代而無從發展。同時,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大量與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諸如自然環境、社會治安、政府決策等等的許多信息,直接影響甚至威脅著個人的生存與發展。只有充分的了解這方面的信息,公民個人才能採取各種手段予以應對,趨利避害。比如,人們在准備購房時當然需要了解該地近期有無拆遷的計劃,環境污染是否嚴重、治安狀況是否良好的信息。而「公民享有知情權的另一層法律意義是通過政府提供的信息,公民可以更好的實現憲法法律所規定的權利。」

『叄』 有關經濟法的問題,懂法的朋友幫個忙

應當認定,張三與商行之間的買賣合同存在重大誤解,屬可撤銷合同情形。張三對作品是仿製品有認識,但誤將「悲鴻」認做為徐悲鴻,商家不存在欺騙消費者的行為,消費者混淆了被仿作者。因此,張三可撤銷該買賣合同,要求返還價款,但不能主張雙倍賠償,訴訟費、律師費、交通費由張三自己承擔。如果張三能證明商行對其進行混淆欺詐的說明,則可以主張雙倍賠償。

『肆』 公民知情權的憲法依據

首先,建立公民知情權制度具有理論依據。對於公民知情權的理論依據,無產階級的革命家早就從不同方面進行過深辟的論述。
一是知情權作為人權的一個重要的基本內容之一,早在18世紀就被一些無產階級開拓者予以詳盡論述。列寧曾談到「人民應當有權為自己選擇負責的領導者;應當有權撤換他們;應當有權了解和檢查他們活動的每一個細小步驟」這里的「有權了解」,應當理解為「知情權」。
二是作為知情權的重要基礎也即民主的公開性。馬克思在批判德國書報檢查制度中指出:「是一個江湖醫生,為了不看見疹子,就使疹子憋在體內,至於疹子是否將傷害體內纖弱的器官,它是毫不在意的。」壓制甚至剝奪人民的「知情權」,在某種情況下只會使事態向著更糟的方向發展。「公開」是保證民眾知情權的前提,沒有「公開」,「知情權」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更何談民主。 「只有當群眾知道一切,能判斷一切,並自覺地從事一切的時候,國家才有力量」,列寧把「知情權」上升到了國家力量源泉的地位。
三是作為中國的先輩們也提出了民主公開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毛澤東在《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中講到:「黨的有關政策,「都應當在報上發表,在電台廣播,使廣大群眾知道」,只有這樣,才能「使群眾認識到自己的利益,並且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奮斗。」同時周恩來在《黨的政策必須適時向群眾公開 》一文中也指出:任何政策的決策和改變,任何政策中正確的部分或錯誤的部分,必須適時地不但向幹部而且向群眾公開指出,才能得到群眾的了解和擁護而成為力量。
其次建立公民的知情權制度有憲法依據。我國現行憲法雖然沒有明確規定公民擁有知情權,但是憲法規定的人民主權原則及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自由和政治權利的規定,為公民知情權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法律依據。
一是憲法規定了公民參政權利的內容。我國憲法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憲法第34條規定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規定公民通過選舉,選出自己的代表組成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來行使國家權力,選舉國家機關的組成人員來治理國家。
二是憲法賦予了公民監督權利的內容。憲法第27條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工作人員必須依靠人民的支持,經常同人民保持密切聯系,傾聽人民的意見和建議,接受人民的監督,努力為人民服務。」第27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權向國家機關提出申述、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
三是憲法規定了公民的基本自由。憲法第3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第40條規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到法律保護。」四是憲法規定了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有限制性規定。憲法第51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社會、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利益。」上述規定以根本法的形式為確立我國的知情權制度奠定了憲法基礎。

『伍』 合同法的知情權

可以搜集你把不知情的相關證據向法院起訴

『陸』 消費者知情權既然屬於一項民事權利,為何規定在屬於經濟法(或者說社會立法)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

你應該反問老師:這有什麼問題嗎?
民法、經濟法里還會規定要承擔行政責任甚至刑事責任的條款呢。。。

這個問題毫無意義吧。。。
既然叫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那麼從立法來看,肯定要從法律上先界定什麼權益是消費者享有的吧。。。規定在這部法里是當然的吧
至於為什麼不在民法里,第一我國沒有民法典;第二,消費者,這是一個特定的主體定位,有這個主體特定的訴求,所以由特別法來規定很正常吧。。。

『柒』 關於執法的知情權

一個人做點壞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壞事,不做好事,這才是最難最難的呀。

一個人做點壞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壞事,不做好事,這才是最難最難的呀。

熱點內容
幼兒道德案例 發布:2025-08-15 14:51:54 瀏覽:13
刑法的案例評析 發布:2025-08-15 14:50:29 瀏覽:526
依法治國的根本要求 發布:2025-08-15 14:46:44 瀏覽:719
法院警車高速 發布:2025-08-15 14:44:58 瀏覽:544
平定法院 發布:2025-08-15 14:34:57 瀏覽:982
美國最高立法機關 發布:2025-08-15 14:27:48 瀏覽:734
機關職業道德 發布:2025-08-15 14:26:46 瀏覽:394
法院退牌 發布:2025-08-15 14:15:37 瀏覽:317
民法李建偉視頻 發布:2025-08-15 14:04:42 瀏覽:230
陝西勞動法五險一金 發布:2025-08-15 14:02:37 瀏覽: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