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代理思路
❶ 合同法問題,向高手請教。關於表見代理
B 構成表見代理。所謂「表見代理」,是指行為人無代理權的情況下所實施的代理行為,善意相對人有合理的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權,那麼在此情形下,該代理行為對被代理人有效,被代理人應當承擔該代理行為的法律後果,表見代理不以被代理人有過錯為要件。此案例中王某作為業務員,理應經常與乙廠合作,乙廠有理由相信王某有代理權,也不知道王某被開除和合同是偽造的,主觀為善意。
❷ 合同法第五十條是表見代理還是表見代表
《合同法》第五十條 規定:「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超越許可權訂立的合同,除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超越許可權的以外,該代錶行為有效。」
本條是對因代錶行為訂立的合同效力的規定。在日常的經濟活動中,法人或者其他經濟組織的經濟活動都是經過其法定代表人、負責人進行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進行談判、簽訂合同等。法定代表人、其他組織的負責人的許可權不是無限制的,他們必須在法律的規定或者法人的章程規定的范圍內行使職責。但是在現實經濟活動中,卻大量存在著法定代表人、負責人超越許可權訂立合同的情形,如何對待此類合同的效力?我國民法通則第三十八條規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是指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的組織章程的規定,代表法人行使職權的負責人。可見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負責人是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行使職權的。一般說來,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負責人本身就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組成部分,法定代表人的行為或者其他組織負責人的行為就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行為,因此,他們執行職務的行為所產生的一切後果都應當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
《合同法》第四十九條規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合同,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該代理行為有效。」 這一條是關於表見代理所訂立的合同是否有效力的問題。
《合同法》第五十條是關於表見代表的規定,第四十九條才是關於表見代理的規定。
❸ 合同法對代理商代理商的要求是否需要成年
從事民事活動,有效的民事行為的構成要件之一就是:主體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和民事權利能力。代理行為作為民事活動,當然要求主體(即代理商)成年。
❹ 《民法通則》《合同法》對委託權的法則有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六十四條 【代理種類】代理包括委託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委託代理人按照被代理人的委託行使代理權,法定代理人依照法律的規定行使代理權,指定代理人按照人民法院或者指定單位的指定行使代理權。
第六十五條 【委託形式】民事法律行為的委託代理,可以用書面形式,也可以用口頭形式。法律規定用書面形式的,應當用書面形式。書面委託代理的授權委託書應當載明代理人的姓名或者名稱、代理事項、許可權和期間,並由委託人簽名或蓋章。委託書授權不明的,被代理人應當向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代理人負連帶責任。
第六十六條 【無權、越權代理的責任】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的行為,只有經過被代理人的追認,被代理人才承擔民事責任。未經追認的行為,由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義實施民事行為而不作否認表示的,視為同意。代理人不履行職責而給被代理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損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負連帶責任。第三人知道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已終止還與行為人實施民事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害的,由第三人和行為人負連帶責任。
第六十七條 【違法代理的責任】代理人知道被委託代理的事項違法仍然進行代理活動的,或者被代理人知道代理人的代理行為違法不表示反對的,由被代理人和代理人負連帶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83.代理人和被代理人對已實施的民事行為負連帶責任的,在民事訴訟中,可以列為共同訴訟人。
第六十八條 【轉委託】委託代理人為被代理人的利益需要轉托他人代理的,應當事先取得被代理人的同意。事先沒有取得被代理人同意的,應當在事後及時告訴被代理人,如果被代理人不同意,由代理人對自己所轉托的人的行為負民事責任,但在緊急情況下,為了保護被代理人的利益而轉托他人代理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80.由於急病、通訊聯絡中斷等特殊原因,委託代理人自己不能辦理代理事項,又不能與被代理人及時取得聯系,如不及時轉托他人代理,會給被代理人的利益造成損失或者擴大損失的,屬於民法通則第六十八條中的'緊急情況'。81.委託代理人轉托他人代理的,比照民法通則第六十五條規定的條件辦理轉托手續。因委託代理人轉托不明,給第三人造成損失的,第三人可以直接要求被代理人賠償損失;被代理人承擔民事責任後,可以要求委託代理人賠償損失,轉托代理人有過錯的,應當負連帶責任。
第六十九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委託代理終止:(一) 代理期間屆滿或者代理事務完成;(二) 被代理人取消委託或者代理人辭去委託;(三) 代理人死亡;(四) 代理人喪失民事行為能力;(五) 作為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的法人終止。《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82.被代理人死亡後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委託代理人實施的代理行為有效:(1)代理人不知道被代理人死亡的;(2)被代理人的繼承人均予承認的;(3)被代理人與代理人約定到代理事項完成時代理權終止的;(4)在被代理人死亡前已經進行、而在被代理人死亡後為了被代理人的繼承人的利益繼續完成的。
❺ 《合同法》第49條表見代理制度如何理解
只要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代理行為就有效。這里需要對」有版理由相信「做一下界權定,這里的理由應當為善意的、不違反一般的交易規則的。因行為人的無權或越權行為給被代理人造成損失的,可以向行為人進行追償。
❻ 深入了解勞動合同法的~人事代理制!!!~~~~思路清晰的朋友進!
補充回答:
一、
1、樓主你看來是不急啊,掛一個不明不白的問題、又懸賞了那麼高的分,引得眾多的人來猜,卻有幾天之後才將全部情況說出?呵呵。]
2、「問題補充:人事代理其實就是一種管理模式,就是我和單位不是直接簽合同,而是通過代理中介簽的合同~那樣的話和正式的勞動合同有區別嗎?」:
(1)你錯了,中介和用人單位在和你玩文字游戲,法律和政策意義上的「人事代理」,應是樓上廣州周玉忠律師說的內容,指的是人才中心為流動就業者或沒有人事檔案管理許可權的用人單位保管人事關系和人事檔案、員工戶口的制度。
(2)你所說的「人事代理」,實際上是變相的簽「勞務派遣合同」:這還真是屬於《勞動合同法》的內容。此時,你與中介形成的是勞動關系、應簽定勞動合同,與企業形成的是勞務派遣關系。
但有可能中介不具備《勞動合同法》中規定的勞務派遣單位的資格,所以才和你簽什麼「人事代理」制度,這樣的話,你的勞動權利很得難到保障。
二:你的原問題:
1、「人事代理制簽的合同是幾年制一簽的1年2年或3年?有沒有明確規定幾年?」:如果這「人事代理」非法律規定上的「人事代理」,你這人事代理合同幾年一簽,就沒人能說准。因為《勞動合同法》對勞務派遣合同、勞動合同幾年一簽、一次簽多長時間沒有具體的規定,由雙方協商確定。
2、「是否人事代理制簽的合同到期3年以上,再簽就是正式長期合同?」:權以勞動合同或勞務派遣合同為例來說吧,有的規定是:如果連續簽定了2次固定期限合同的,再簽合同時,除勞動者要求簽固定期限合同的外,應簽定無固定期限合同。
3、「請用自己的話概括,長篇大論者無須發言!」:不長篇大論了,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知識,請查看《勞動合同法》中的《勞務派遣》一章的規定。
1、「人事代理制」不是《勞動合同法》的內容。
2、你所說的人事代理是什麼意思?是事業單位人員的聘用制管理合同、還是人才中心的人事代理?
❼ 合同法常識:委託合同和代理的區別
什麼是委託合同?
委託合同簽訂以後,受託人根據合同為委託人辦理委託事務,必然要和第三人發生聯系,並且受託人往往是以委託人的名義從事活動,實際行為的後果也歸屬委託人,這里實質上形成了一個代理關系,因此,委託和代理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法國民法典即把受託人代理委託人處理事務視為委託合同的當然效力。德國民法典把委託作為合同的一種放在債編中,而將代理作為一項民事基本制度放在總則編中,這種立法體例為以後各國民法典所效仿,如日本民法典、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蘇俄民法典等。
什麼是代理?
代理,依照民法通則第63條規定,指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而由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行為承擔民事責任。人的知識、能力都是有限的,其活動還要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當事人僅憑自己的行為往往不能充分享受進行自由商品交換的權利。法律規定民事主體可以藉助他人的行為進行民事活動,使被代理人可以同時在不同的地點與多個相對人訂立合同,同時也避免了其專業知識、能力的不足,這正是代理制度與商品經濟的內在聯系之所在,也是代理制度的存在價值之所在。上述代理的立法定義和理論價值闡述已經清楚地表明代理實際上是解決代理人在何條件下可以被代理人名義與第三人從事法律行為,以及引起的法律後果歸屬問題。
代理既然是由代理人代本人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的,則與受託人為委託人處理事務同屬為他人服務,二者在此點上相類似。二者的區別主要在於:
(1)代理人的代理行為不能包括事實行為;而受託人受託處理或管理的行為可以包括事實行為。
(2)代理屬於對外(即本人與代理人以外的第三人)的關系,不對外也就無所謂代理;而委託則屬於對內關系,即其存在於委託人與受託人之間。
(3)代理關系的成立,被代理人授予代理人代理權屬於單方法律行為;而委託合同為雙方法律行為,委託合同的成立應有受託人承諾,若受託人不為承諾,則合同不能成立。
❽ 合同中代理關系,因發生合並,合同法第90條適用嗎
《民法通則》中的委託代理與《合同法》中的委託合同都屬於委託法律關系。
兩部版法權律關於委託的規定區別大概有:
《民法通則》主要規定了代理的含義、代理權授予方式、代理類型、無權代理、代理中各方當事人的責任等等。《合同法》總則部分規定了無權代理(48條)和表見代理(49條);分則部分主要體現在「委託合同」與「行紀合同」中,委託合同部分,規定了委託合同的含義、委託合同當事人間權利義務、過錯歸責原則、轉委託等,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有關間接代理的規定,包括委託人的介入權和第三人的選擇權;行紀合同中,規定了行紀合同的定義、費用承擔、如何合理的處理事務、自己代理、責任承擔等等規定。
《民法通則》只承認直接代理,並且表明代理權的授予屬於一種單方法律行為,可以通過口頭或書面授予,不以書面授權委託書為必要。但在《合同法》委託合同第402、403條規定了間接代理制度。
❾ 合同法 第四十八條 "行為人沒有代理權......."求一個案例,求通俗解釋。
【法條】
第四十八條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的合同,未經被代理人追認,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由行為人承擔責任。
相對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案例】
不妨假設:一個求婚的場景。
代理行為:某男甲代另一男乙,向鳳姐求婚。(假設無權代理)
行為人:某男甲(高富帥),名曰titi766。
被代理人:某男乙(屌絲)
相對人(被求婚者):鳳姐
假設某日,乙欲向志玲姐姐求婚,但擔心自己長相及表達不好,就拜託好友甲向志玲求婚。但甲錯把「志玲姐姐聽成鳳姐」。
於是,甲即赴鳳姐處,對鳳姐說「美女,我代表好友甲向你求婚,你願意嫁給他嗎?」(無權代理)鳳姐心想,帥哥的好友一定也是帥哥,於是同意。雙方締結婚約。
甲找到乙,把婚約交給乙。乙大驚,表示鳳姐並非意中人,並同情地看著甲。
【法律分析】
甲(行為人)未經乙(被代理人)的授權,擅自以乙的名義與鳳姐(相對人)締結婚約,對乙(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由行為人甲承擔責任。也就是,甲得自己與鳳姐結婚。(悲劇!)
(本故事純屬虛構,僅供學習法律之用。用婚約該人身性質的合約並不恰當,僅為便於記憶之故。)
❿ 合同法中的"表見代理的合同"是什麼意思
表見代理是指代理人之代理雖無代理權,但有可使相對人其有代理權的事由,因而法律強使本人(名義上的被代理人)對於無過失的相對人承擔被代理人責任的一種特殊的無權代理。如趙某被單位開除,其單位及時要求趙某停止一切以本單位名義進行的活動。但是,該單位並未採取法律所允許的形式進行公告,即公告:「趙某已無權代理本單位,趙某所持有的介紹信、合同文本作廢」。如果趙某仍以該單位名義與他人訂立合同,他人即相對人根據趙某所持有的該單位介紹信和蓋有公章的空白合同文本,完全相信趙某有代理權而與之訂立合同。雖然趙某實際上並不享有代理權,但卻構成了表見代理。表見代理成立後,被代理人就應受到無權代理人與相對人所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所產生的法律效力的拘束。首先,在外部關繫上,當第三人主張代理行為的效力時,表見代理發生與正常的代理相同而且對等的法律效果,即代理人代理行為所設定的權利義務由被代理人承受,並在雙方之間產生一種民事法律關系,其所產生的法律責任也一並由被代理人來負擔。代理人因過失致第三人以損害的,第三人有權請求被代理人予以賠償。其次,在內部關繫上,由於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並不存在代理權的授予,自然也就不發生民事法律關系。但是,在被代理人承受代理行為的效果後,因此而造成的損失,被代理人有權向表見代理人進行追償。這也正是我國民事責任合理分擔的一種體現。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對於表見代理,被代理人無權主張該代理行為無效,但第三人卻可以主張該代理行為無效。這是因為該代理行為是代理人與第三人共同作出的意思表示,行為人雙方是代理人和第三人,被代理人只是承受了該代理行為的法律效果。該代理行為以第三人撤回意思表示而無效,其行為相對方即表見代理人自身並不享有代理權,而且被代理人和代理人都知道無代理權,該代理行為對被代理人和代理人均不發生有權代理的效力,故被代理人和代理人均不得違背第三人對表見代理主張無權代理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