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注會經濟法章節目錄
1. CPA會計章節順序問題
順序建議是:會計-稅法-審計-經濟法-財務管理-戰略聽張志鳳閆華紅郭守傑劉聖妮劉穎田明的課。寫在前面:1.自我介紹:我是法學專業,注會六門中經濟法算是本專業的內容,會計在本科稍微學了一些基礎知識,其他的都是零基礎。2.寫作思路:先說到考試前最後一天我都做完了什麼,再說我是用什麼時間做完這些的,中間穿插復習過程中的問題和復習方法,需要解釋的地方我會有注釋的形式標出來。1.復習成果到最終考試前,我的復習成果如下:①會計:聽完11年和12年兩遍基礎班的課程,做完11年的輕松過關2和12年的輕松過關1以及12年的輕松過關4的前五套題,教材看完一遍。(作者按:「做完」是指在做完題目的基礎上把做題總結,選擇錯題再做一遍,大題錯題至少再做一遍,下同。)②財務成本管理:同會計。③審計:聽完11年和12年兩遍基礎班的課程,做完12年的輕松過關1和輕松過關1,輕松過關4的第1套題,教材基本看完一遍。④經濟法:沒有聽課,看了N遍輕松過關1,輕松1配套題目只做了選擇題,主觀題未做,輕松4隻做了全部6套題選擇題。⑤稅法:聽完12年的基礎班課程,做完12年的輕松過關1,輕松過關4做完前5套題。⑥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聽完12年基礎班的課程,做完12年的輕松過關1和輕松過關2,教材粗略看了4或5遍。1.1關於復習資料選擇和應用我的復習資料有三,輕松過關(以1為主)、網校的課程(全部是基礎班)以及教材。對於這三種資料,我的使用順序如下:①聽課,通過老師的講解勾勒起這門學科的知識框架和了解學科重點。②利用輕松1的題目前的講解進行復習(因為跟課程講義類似,就沒有使用配套講義),之後做後附的練習題進行鞏固。③做筆記,筆記不求詳細,但求能夠憑印象寫出知識結構。每章通常也就1張A4紙大小。④看教材,主要目的有兩個,第一是聽課和做題沒有明白的地方,通過教材的講解搞清楚;第二是補充知識細節,查漏補缺,尋找輕松過關1中沒有涉及到的知識點,豐富知識體系。(作者按:在學習過程中,我是以輕松過關1為主,筆記也是以輕松1為基礎做的。而日後的復習我基本是以自己的筆記為主,方法將在下文介紹。)2.學習時間2.1自然月:斷斷續續從11年9月到12年10月,中間穿插上課、偷懶、放假以及其他事情。2.2小時數:基本在1800~2000個小時,具體不詳。每日學習時間平均在8小時,考前2個月10小時。2.3時間安排:①在11年9月~12年1月間學習完會計、審計和財務成本管理三門主要課程(聽完11年的課程,會計和財務成本管理做完11年的輕松2)②12年1月~6月間的復習進度緩慢,基本在復習和鞏固已經學習的三門課程,包括總結錯題、建立知識框架和加深理解。③12年6月至8月,學習稅法和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兩門課程,做題並建立知識體系。④12年8月至考前,復習學過的五門課程,開始回顧經濟法,做輕松過關4的題目至考試。3.學習方法3.1復述作為一個零基礎的考生,我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跟所有人基本是相同的:會計和審計開始難以理解,尤其是會計中大家公認的最難的幾章:長期股權投資、企業合並和合並報表。對於這些難以理解的內容,我的方法除了聽課、看書外,最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復述。我在聽完課後,不理解或者記不住的東西會嘗試著把這些點自己將給自己聽,比如長期股權投資增資的成本法變權益法,再如審計中的風險評估這一章,我會盡量按照老師講課的思路把內容再講一遍。開始也許有點麻煩,但是一旦能夠自己給自己講清楚,那麼:①說明已經搞清楚了這個知識點,②以後可以依樣畫葫蘆給別人講,③自己都能當老師了,還愁記不住么,這樣會比死記硬背的效果好上很多。3.2建立知識結構所謂建立知識結構具體含義有二:第一,搞清每章的考點,仍以會計中的長期股權投資為例,其實說白了就是張老師每節課最後會重復的那些重點,不過我不是直接照抄或者看看就過去了,而是先自己總結出重點,用復述的方法重復後再根據老師的講課查漏補缺。我的感覺是,一旦搞清楚考點是什麼,做題的時候就會第一反應出「原來這個題考的是這個點」,那麼在熟悉的基礎上這個知識點的各種相關內容也會自然回憶出來,對於題目中的有些陷阱也就能迴避過去。第二,做好筆記。我的筆記很簡單,基本沒有細節的知識點,基本是在列提綱。我想給大家提的小建議是,對於筆記中不同層級的知識點可以用不同顏色的筆來寫。也許有些同學會覺得麻煩,但是因為只是列提綱或者寫標題,工作量實際上也不會太大。這樣一是方便用復述的方法復習,二是有助於建立知識框架。3.3及時復習同時考多門需要面臨的問題之一就是遺忘,對此我的方法是及時復習。在學習任何一個科目時,我不是聽完所有的課程錄音或者看完全部的書之後再回過頭從第一章開始復習,而基本是採取高中的學習方法,昨天看的今天復習,從記憶效率來講的確這樣的效果是最好的。另外,一定建議大家持之以恆,或許有點老生常談,但是從記憶的角度來講也的確是這樣的效率更好。打個比方,如果先看會計一個周後來就放下了,留到一個月之後再看,那基本前面看的是白看的,真的就不如前面的一周去玩了。具體到每日寫學習時間,如果我有8個小時在看書的話,基本有2個小時是在復習前一天的東西。補:關於遺忘對於遺忘,我的應對方法是:①及時復習。復習周期通常是:第一天(學習當日)→第二天→第五天→第十二天。也並沒有嚴格執行,只是大概日期。建議大家根據自己的遺忘曲線(具體內容請見網路)建立復習規律,可以通過記錄復習日期的形式輔助。②關於到考前是否能記住所有的知識點,我的感受如下:a.如果說教材的知識點是100,輕松1涉及的是90,那麼我是以這90為主的。b.平時復習中我理解並記住的知識點大概是70,另外20因為重要程度或者知識點本身的問題不用刻意記憶。到了考前能主動回憶起來的大概是70中的50.c.我的小建議是,只要能做到及時復習,不用太過在意遺忘的問題,即使回憶不起來也沒有關系。因為只要理解並掌握,尤其是曾經記憶過的知識點,即使考前忘記了,考試時看到題目也能回憶起來。我在考試中這種感覺比較明顯。3.4反復做錯題題目我覺得不用做的太多,其實到最後我也就只做了輕松1,但是建議大家一定要把錯題弄明白,而且不要只看一遍答案就算了,即使覺得自己只是粗心錯了,也要回過頭再做一遍,特別是像財管這類科目,再做一遍也許繞過了之前的錯誤點,卻發現了新的問題。對於一些特別難的題目,我會在題目旁邊標上記號,做一遍就標一下,有的大題最後會做五六遍左右。補:3.5關於筆記我做筆記的順序是這樣的:①聽第一遍課。②做筆記(詳細版),理清章節之間的邏輯關系以及每一章的核心問題。對此,我的做法是這樣的,先自己提出問題,再回答問題,比如:為什麼會有營運資本這一章,公司實際工作中是碰到什麼樣子的問題才會促使人們對營運資本進行研究。③做會計和財務成本管理的11年的輕松過關2,總結做題及結合筆記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④帶著第一遍做題中的問題聽第二便課,聽完課後做12年的輕松過關1加深理解。⑤做筆記(框架版)。做法如下:聽完第二遍課程後先將每章歸納出幾個最重要的問題,之後將第一遍學習中詳細的知識點歸納進這些問題中。同時不再使用第一遍的詳細版筆記,而是重新做一遍框架版的筆記,形成知識框架,並適時復述每章的內容以復習。(作者按:復述時先不看書及筆記,而是先自己敘述,等全部完成後再看筆記查找不足。)⑥看教材。目的是尋找上面學習過程中沒有學習到的知識點,看書速度較快,解釋性的文字只要對這個問題已經理解就略過不看。3.6關於公式輸入我的方法很偷懶,只能供大家參考:①財務成本管理我的完成情況是:完成單選、多選和計算題並檢查一遍,綜合題剩下最後一道半小題沒有完成,完成部分檢查了一遍。計算器是用的高考時使用的卡西歐的普通科學計算器。②系統自帶的公式我只用了一次,是寫了一個根號,其他地方大概用的就是多次方的指數。加減乘除號我是用的搜狗輸入法裡面的。在搜狗拼音中輸入「加」、「乘」、「除」或「約等於」,選5,我平時打字就是這樣的習慣。③比如現值系數的符號(P/A,X,X)這類我都沒有寫,直接查表代的數字。④計算過程只寫第一步或者最核心的一步,除非必須,一般不寫含有字母的式子,如果需要解釋就用文字,然後直接寫出結果。⑤輸入數字用的小鍵盤和主鍵盤區上的數字結合,順手就好。
2. Cpa注會經濟法比較難的章節有哪些
復2014年注冊會計師(制cpa)考試經濟法重點章節包括但不限於:第二章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第三章物權法律制度、第四章合同法律制度、第六章公司法律制度、第七章證券法律制度、第八章企業破產法律制度、第九章票據與支付結演算法律制度。這里只列舉了非常重要的章節名稱,
3. 注會經濟法各章在考試中所佔的比重
重點章節
在2007年的試題中,重點章節(7章)的分值高達77分,非重點章節(7章)的分值僅為23分。
(1) 重點章節:第2、4、5、7、8、9、10、13章(2008年教材的新序號)
(2)非重點章節:第1、3、6、11、12、14、15章(2008年教材的新序號)
各層次分值表
重點章節
(7章) 非重點章節
(7章)
2004年 67 33
2005年 73 27
2006年 73 27
2007年 77 23
平均 72.5 27.5
2004-2007年各章的分值情況(2008年教材的新序號)
章節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第1章 3 2 4 2
第2章
第3章 3 6 1 3
第4章 9 3 6 16
第5章 10 14 20 5
第6章 10 7 5 5
第7章 6 6 6 14
第8章 16 13 19 18
第9章 6 19 10 9
第10章 7 8 4 7
第11章 3 2 2 1
第12章 6 3 3 4
第13章 13 11 8 9
第14章 5 5 9 5
第15章 3 2 3 2
(四)看書看教材的方法
(1)如果您能做到「過目不忘」,教材看一遍就足夠了;否則需要第二遍。
(2)《經濟法》80%的考點集中在教材20%的篇幅內,考生應將有限的時間集中在教材的重點內容上,「地毯式轟炸」不一定是最有效的防守方式。就算有考生下足了決心准備搞「地毯式轟炸」,沒開始幾天就發現自己的炸彈是有限的,而且前面剛剛轟炸完的東西又忘得一干二凈,沒信心了。一開始頭大,再後來頭疼,最後頭不疼了,放棄了。
(3)「死記」和理解的比例大約為50%:50%。要把通讀,精讀和死記聯系起來。要記憶的數字較多,但其中20%的數字出題的概率為80%。根據輕重緩急的原則來選擇,綜合題例如證券法的題目,數字很多需要背。還有綜合題要涉及的法律條文以及關於「法律責任」的問題也要背。
4. 求:初級會計(經濟法基礎和初級會計實務)章節的詳細目錄
2011年的:
會計基礎:第一章
資產
第一節
貨幣資金
第二節
應收及預付款項
第三節
交易性金融資產
第四節
存貨
第五節
長期股權投資
第六節
固定資產及投資性房地產
第七節
無形資產及其他資產
第二章
負債
第一節
短期借款
第二節
應付及預收款項
第三節
應付職工薪酬
第四節
應交稅費
第五節
應付股利及其他應付款
第六節
長期借款
第七節
應付債券及其他應付款
第三章
所有者權益
第一節
實收資本
第二節
資本公積
第三節
留存收益
第四章
收入
第一節
銷售商品收入
第二節
提供勞務收入
第三節
讓渡資產使用權收入
第四節
政府補助收入
第五章
費用
第一節
營業成本
第二節
營業稅金及附加
第三節
期間費用
第六章
利潤
第一節
營業外收入
第二節
所得稅費用
第三節
本年利潤
第七章
財務報告
第一節
財務報告概述
第二節
資產負債表
第三節
利潤表
第四節
現金流量表
第五節
所有者權益變動表
第六節
附註
第七節
主要財務指標分析
第八節
綜合舉例
第八章
產品成本核算
第一節
成本核算概述
第二節
成本核算對象和成本項目
第三節
要素費用的歸集和分配
第四節
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的歸集和分配
第九章
產品成本計算和分析
第一節
產品成本計算和分析概述
第二節
產品成本計算的品種法
第三節
產品成本計算的分批法
第四節
產品成本計算的分步法
第五節
產品成本計算方法的綜合運用
第六節
產品成本分析
第十章
行政事業單位會計
第一節
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概述
第二節
資產和負債
第三節
凈資產
第四節
收入和支出
第五節
會計報表
第十一章
財務管理基礎
第一節
財務管理概述
第二節
資金時間價值
第三節
風險與收益
經濟法基礎: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法律基礎
第二節
經濟糾紛的解決途徑
第三節
法律責任
第二章
勞動合同法律制度
第一節
勞動合同法律制度的概述
第二節
勞動合同的訂立
第三節
勞動合同的主要內容
第四節
勞動合同的履行和變更
第五節
勞動合同的解除和終止
第六節
勞動爭議的解決
第七節
違反勞動合同法的法律責任
第三章
營業稅法律制度
第一節
營業稅概述
第二節
營業稅納稅人和扣繳義務人
第三節
營業稅的征稅范圍
第四節
營業稅稅目和稅率
第五節
營業稅計稅依據
第六節
營業稅應納稅額的計算
第七節
營業稅起征點和稅收減免
第八節
營業稅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納稅地點、納稅期限
第九節
城市維護建設稅及教育費附加
第四章
個人所得稅法律制度
第一節
個人所得稅概述
第二節
個人所得稅納稅義務人和扣繳義務人
第三節
個人所得稅征稅對象和稅目
第四節
個人所得稅稅率
第五節
個人所得稅計稅依據
第六節
個人所得稅應納稅額的計算
第七節
個人所得稅稅收的減免
第八節
個人所得稅納稅申報、納稅期限與納稅地點
第五章
其他相關稅收法律制度
第一節
房產稅法律制度
第二節
契稅法律制度
第三節
車船稅法律制度
第四節
城鎮土地使用稅
第五節
印花稅法律制度
第六節
資源稅法律制度
第七節
土地增值稅法律制度
第六章
稅收徵收管理法律制度
第一節
稅收徵收管理概述
第二節
稅務管理
第三節
稅款徵收
第四節
稅務檢查
第五節
稅務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
第六節
稅收法律責任
第七章
支付結演算法律制度
第一節
支付結算概述
第二節
銀行結算賬戶管理
第三節
銀行卡
第四節
結算方式
第五節
票據的一般規定
第六節
匯票、銀行本票和支票
第七節
結算紀律和法律責任
5. 注冊會計師(cpa)考試經濟法重點章節有哪些
第一章 法律基礎知識
法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無效民事行為;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代理權;無權代理;表見代理。
第二章 個人獨資企業和合夥企業法律制度
普通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企業;合夥企業的解散和清算。
第三章 外商投資企業法律制度
外商投資企業的出資方式、比例和期限;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協議、合同和章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注冊資本和投資總額;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組織形式和組織機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經營管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出資額轉讓;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期限、解散和清算。
第四章 公司法
公司法人財產權;股東權利;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資格和義務;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特別規定;國有獨資公司的特別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轉讓;股份有限公司的組織機構;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公司財務會計報告;利潤分配;公司發起人、股東的法律責任;公司的法律責任;承擔資產評估、驗資或者驗證的機構的法律責任。
第五章 證券法
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上市公司增發股票;股票的上市與交易;公司債券的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的發行;公司債券的交易;證券投資基金的募集;證券投資基金上市交易;信息披露的內容;信息披露的事務管理;禁止的交易行為;上市公司收購。
第六章 企業破產法
破產申請的受理;管理人的資格與指定;破產撤銷權與無效行為;抵銷權;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破產債權申報的特別規定;重整計劃的制定與批准;和解協議的效力;別除權;破產財產的變價與分配。
第七章 企業國有資產法律制度
國家出資企業;國家出資企業管理者的選擇和考核;關系企業國有資產出資人權益的重大事項;企業資產損失責任追究;企業國有產權向管理層轉讓。
第八章 物權法律制度
物權變動;抵押權;質押權;留置權
第九章 合同法律制度(總則)
合同的相對性;合同的訂立程序;合同的生效;效力待定的合同;代位權;撤銷權;保證;債權轉讓;解除;提存;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
第十章 合同法律制度(分則)
買賣合同;贈與合同;借款合同;建設工程合同
第十三章 票據法律制度
票據法律關系;票據行為;票據權利與抗辯;匯票的出票、背書、承兌、保證、付款、追索權;本票的出票、見票付款;支票的出票、付款、准用匯票的有關規定。
第十四章 工業產權法律制度
授予專利權的條件;專利權的取得、行使和轉讓;商標權;商標注冊的申請和審查核准;商標使用的管理;注冊商標專用權的保護。
第十五章 競爭法律制度
壟斷協議及其法律規制;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及其法律規制;經營者集中及其法律規制。
6. 經濟法的目錄
第1章經濟法基礎理論11.1經濟法的產生與發展21.1.1經濟法的產生21.1.2經濟法的發展41.2經濟法的概念和調整對象51.2.1經濟法的概念51.2.2經濟法的調整對象61.3經濟法的地位和基本原則71.3.1經濟法的地位71.3.2經濟法的基本原則91.4經濟法律關系131.4.1法律關系131.4.2經濟法律關系151.5經濟法律責任181.5.1法律責任181.5.2經濟法律責任20本章思考題21
第2章公司法222.1公司和公司法概述232.1.1公司的概念和特徵232.1.2公司與其他組織形式的區別242.1.3公司的分類272.1.4公司法概述282.2《公司法》的基本制度302.2.1公司的設立302.2.2公司的章程312.2.3公司的名稱和住所322.2.4公司的投資332.3有限責任公司332.3.1有限責任公司的特徵332.3.2有限責任公司的設立342.3.3有限責任公司的組織機構352.3.4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轉讓382.3.5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特別規定382.3.6國有獨資公司的特別規定392.4股份有限公司392.4.1股份有限公司的特徵392.4.2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402.4.3股份有限公司的組織機構422.4.4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和股票452.5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資格、義務和責任482.5.1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任職資格482.5.2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義務482.5.3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責任502.6公司的財務和會計512.6.1公司財務、會計的基本要求512.6.2公積金制度512.6.3公司稅後利潤分配522.7公司的合並、分立、增資、減資、解散和清算522.7.1公司的合並522.7.2公司的分立532.7.3公司的增資和減資542.7.4公司的解散542.7.5公司的清算55本章思考題56
第3章合同法573.1合同法概述583.1.1合同的概念和法律特徵583.1.2合同的分類593.1.3合同法的基本原則603.2合同的訂立633.2.1合同的形式633.2.2合同的內容643.2.3合同的訂立程序663.2.4格式條款和締約過失責任693.3合同的效力713.3.1合同的生效713.3.2無效合同733.3.3可撤銷合同743.3.4效力待定合同773.4合同的履行793.4.1合同履行概述793.4.2合同履行的原則803.4.3合同履行的規則813.4.4合同履行的抗辯權833.4.5合同的保全863.5合同的變更、轉讓和終止893.5.1合同的變更893.5.2合同的轉讓903.5.3合同權利義務的終止933.6違約責任973.6.1違約責任的概念和特徵973.6.2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983.6.3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101本章思考題102
第4章競爭法1044.1競爭法概述1054.1.1競爭及其作用1054.1.2競爭法及其立法模式1064.2反壟斷法1084.2.1反壟斷法概述1084.2.2反壟斷法規制的對象1104.2.3反壟斷法的實施1134.2.4壟斷行為的法律責任 1144.3反不正當競爭法1154.3.1反不正當競爭法概述1154.3.2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種類1174.3.3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法律規制125本章思考題127
第5章證券法1295.1證券和證券法概述1305.1.1證券概述1305.1.2證券法概述1315.2證券市場的主體1345.2.1證券公司1345.2.2證券交易所1365.2.3證券服務機構1385.2.4證券登記結算機構1395.3證券的發行制度1405.3.1證券的發行概述1405.3.2股票的發行1445.3.3公司債券的發行1465.3.4證券的承銷和保薦制度1475.4證券的交易制度1495.4.1證券交易的概念和特徵1495.4.2證券交易的方式和程序1505.4.3證券上市1505.4.4禁止的證券交易行為1525.5證券的監督管理制度1545.5.1證券監督管理制度概述1545.5.2證券監督管理機構的職責和職權1565.5.3證券的行業自律管理157本章思考題158
第6章票據法1596.1票據和票據法1606.1.1票據的概念和特徵1606.1.2票據的種類1606.1.3票據的功能1626.1.4票據法的概念和特徵1626.1.5票據法律關系1636.2票據行為1656.2.1票據行為的概念和特徵1656.2.2票據行為的種類1666.2.3票據行為的有效要件1676.3票據當事人的權利1686.3.1票據權利1686.3.2利益償還請求權1706.3.3票據抗辯權1716.4匯票1736.4.1匯票的概念和特徵1736.4.2匯票的種類1746.4.3匯票的出票1756.4.4匯票的背書1766.4.5匯票的承兌1776.4.6匯票的保證1796.4.7匯票的追索權1806.5本票和支票1816.5.1本票1816.5.2支票182本章思考題184
第7章保險法1857.1保險與保險法概述1867.1.1保險的概念和特徵1867.1.2保險的分類1877.1.3保險的作用1897.1.4保險法概述1907.2保險合同1937.2.1保險合同的概念和特徵1937.2.2保險合同的主體1947.2.3保險合同的訂立1967.2.4保險合同的主要內容1977.2.5保險合同的履行1987.2.6保險合同的解除和終止2007.3人身保險合同2017.3.1人身保險合同的概念和特徵2017.3.2人身保險合同的分類2027.3.3人身保險合同的主要內容2037.4財產保險合同2057.4.1財產保險合同的概念和特徵2057.4.2財產保險合同的分類2067.4.3財產保險合同的主要內容2087.4.4財產保險合同的索賠與理賠2107.5保險經營法律制度2117.5.1保險公司2117.5.2保險經營規則2127.5.3保險業的監督管理214本章思考題215
第8章稅法2168.1稅法概述2178.1.1稅收的概念和特徵2178.1.2稅收的種類2178.1.3稅法的概念和調整對象2188.1.4稅法的構成要素2198.2流轉稅法2218.2.1增值稅法2218.2.2消費稅法2258.2.3營業稅法2278.3所得稅法2298.3.1企業所得稅法2298.3.2個人所得稅法2348.4稅收徵收管理法2418.4.1我國的稅收徵收管理機關2418.4.2稅務管理2418.4.3稅款徵收2468.4.4稅務檢查2498.4.5違反稅法的法律責任250本章思考題252
第9章工業產權法2549.1知識產權與工業產權2559.1.1知識產權2559.1.2工業產權與工業產權法2569.1.3工業產權的國際保護2579.2專利法2609.2.1專利法概述2609.2.2專利權的主體2619.2.3專利權的客體2629.2.4專利權的內容2639.2.5專利權的申請原則與取得條件2649.2.6專利權的取得、終止和無效2659.2.7專利實施的強制許可2669.2.8專利權的保護2679.3商標法2699.3.1商標與商標法概述2699.3.2商標注冊的申請2719.3.3商標注冊的審查和核准2739.3.4商標注冊的續展、轉讓和使用許可2749.3.5注冊商標專用權的保護2759.3.6馳名商標及其法律保護277本章思考題279
第10章產品質量法28010.1產品質量法概述28110.1.1產品28110.1.2產品質量28210.1.3產品質量法28310.2產品質量監督管理制度28510.2.1產品質量監督管理體制28510.2.2產品質量檢驗制度28610.2.3企業質量體系認證和產品質量認證制度28710.2.4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制度28910.2.5產品質量監督檢查制度29010.2.6產品質量社會監督制度29210.3生產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義務29310.3.1生產者的產品質量義務29310.3.2銷售者的產品質量義務29510.4違反產品質量法的法律責任29610.4.1產品質量責任概述29610.4.2產品質量的民事責任29810.4.3產品質量的行政責任30110.4.4產品質量的刑事責任303本章思考題303
第11章消費者權益保護法30511.1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概述30611.1.1消費者與消費者權益的概念30611.1.2消費者問題、消費者運動和消費者保護立法30711.1.3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概念和調整對象30911.1.4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則31011.2消費者的權利和經營者的義務31111.2.1消費者的權利31111.2.2經營者的義務31611.3消費者權益的法律保護32111.3.1消費者權益保護體系32111.3.2國家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32111.3.3消費者組織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32311.4消費者爭議32411.4.1消費者爭議的概念和特徵32411.4.2消費者爭議的當事人32511.4.3消費者爭議的解決途徑32611.5侵害消費者權益的法律責任32711.5.1民事責任32711.5.2行政責任32911.5.3刑事責任330本章思考題331
參考文獻332
7. 注冊會計師稅法多少章節
自2009年新制度以來,《稅法》考試特點在堅持既重視基礎理論的理解記憶,又突出考核跨稅種的運用等特點以外,CPA《稅法》考試的難度有所降低,同時稅法考核和會計、財管基礎知識的結合趨勢明顯。2012年注冊會計師考試輔導教材已經出版。全國注冊會計師考試《稅法》科目難易度分析
★★★☆
稅法是基礎中的基礎,是注會的局部大仗。稅法內容可以促進會計的學習,但是重點學習應該放在會計之後;單從學習上來說,稅法相對於CPA其他五門來說,既要記憶理解相關法條,又要結合運用計算,不像經濟法偏重記憶,財管偏重運算。
從考試命題的趨勢來說,稅法科目新制度考試側重全面考核、重點突出、綜合運用的難度較以往有所降低。舊制度考試時代,稅法考試往往運算量很大,導致考試時間不夠用。新制度時代盡管難度有所降低,但稅法考試題量仍然不少,相當考驗考生做題的熟練程度……全國注冊會計師考試《稅法》科目常用組合報考方案指導
(1)稅法和會計 難度:★★★★★★☆
聯系度:★★★★
會計和稅法的結合還是比較緊密的,很明顯的一點就是會計中的所得稅章節,這個自然不用多說。還有就是所得稅的問題是貫穿會計全書的一根主線,不管是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還是收入確認一章,還是長期股權投資,還是日後調整事項、還是或有事項等章節,遞延所得稅的考察一直是個重點,也是貫穿起來的一個主線,所以對於稅法知識是否了解將直接影響遞延所得稅的分錄處理。
學習會計是不能不知道稅法知識的,因為在會計的考察中涉稅會計處理也一直是個重點,不僅僅是遞延所得稅的問題了,所以當涉稅會計逐漸成為考試的重點,會計和稅法的聯系逐漸加強了。所以學習會計的時候學習稅法是個不錯的選擇,對於整體把握會計教材幫助都是很大的。
(2)稅法和經濟法 難度:★★★★
聯系度:★
稅法和經濟法兩者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屬於經濟法范疇,但是稅法不屬於注會經濟法范疇。而且稅法考慮的是實體如何征稅,經濟法考慮的是法律關系,研究的是不同的方面和層次,兩者基本上可以說沒有什麼聯系。不過兩個科目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相對與其他科目都很簡單,對於比較畏懼注會的考生來說可以拿來練手,先建立自信。全國注冊會計師考試《稅法》其它組合報考建議
(1)稅法+會計+審計這三科組合報考難度為八顆半星(★★★★★★★★☆)這個組合中會計和審計、會計和稅法的聯系都比較緊密,而且稅法難度並不是很大。
(2)稅法+經濟法+會計這三科組合包括難度系數為五顆半星(★★★★★☆)這個主要突出的是會計和稅法的關系,經濟法搭配主要是從難度上考慮的。
(3)稅法+審計+風險管理這三科組合包括難度系數為難度五顆半星(★★★★★☆)稅法主要也是難度的調節。
(4)稅法+財管+風險管理這三科組合報考難度系數五顆星(★★★★★)
(5)稅法+經濟法+會計+審計 難度:★★★★★★★★★
(6)稅法+審計+風險管理+經濟法 難度:★★★★★★★
8. 經濟法的章節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經濟法概述
第一節 經濟法的概念與調整對象
第二節 經濟法的體系
第三節 經濟法律關系
復習思考題
第二章 內資企業法律制度
第一節 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
第二節 集體所有制企業法
第三節 第三節私營企業法
第四節 合夥企業法
復習思考題
第三章 外商投資企業法律制度
第 一節 外商投資企業法概述
第二節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
第三節 第三節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
第四節 第四節外資企業法
復習思考題
第四章 公司法律制度
第一節 公司法概述
第二節 有限責任公司
第三節 股份有限公司
復習思考題
第五章 合同法律制度
第一節 合同法概述
第二節 合同的訂立
第三節 合同的效力
第四節 合同的履行
第五節 合同的變更、轉讓和終止
第五節 違約責任
復習思考題
第六章 工業產權法律制度
第一節 工業產權法概述
第二節 專利法
第三節 商標法
復習思考題
第七章 競爭法律制度
第一節競爭法概述
第二節反不正當競爭法
第三節反壟斷法
復習思考題
第八章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制度
第一節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概述
第二節 消費者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第三節 國家、社會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
第四節 消費者權益爭議的解決
第五節 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法律責任
復習思考題
第九章 產品質量法律制度
第一節 產品質量法概述
第二節 產品質量的監督
第三節 生產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責任和義務
第四節 損害賠償
第五節違反產品質量的罰則
復習思考題
第十章 稅收法律制度
第一節 稅收和稅法
第二節 流轉稅法律制度
第三節 所得稅法律制度
第四節 稅收徵收管理法律制度
復習思考題
第十一章 會計、審計法律制度
第一節 會計法律制度
第二節 審計法律制度
復習思考題
第十二章 證券法律制度
第一節 證券法概述
第二節 證券發行制度
第三節 證券交易制度
第四節 證券業有關機構
第五節 違反證券法的法律責任
復習思考題
第十三章 經濟仲裁和經濟司法
第一節 經濟仲裁
第二節 經濟司法
第三節 法律文書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9. 注冊會計師經濟法有多少章
一共八章 1、總論 2、公司法 3、其他主體法律(個人獨資、合夥企業、外資企業法內) 4、證券法 5、合同法容 6、增值稅和消費稅法 7、企業所得稅法 8、相關法律制度(雜,國有資產、外匯、價格、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等)
10. 誰有初級會計(經濟法基礎和初級會計實務)章節的詳細目錄
初級會計職稱考試教材《經濟法基礎》
第一章 經濟法概論 2
第一節 法和經濟法的概念 3
第二節 經濟糾紛的解決途徑 15
第三節 違反經濟法的法律責任 28
第二章 會計法律制度 33
第一節 會計法律制度概述 34
第二節 會計核算 39
第三節 會計監督 52
第四節 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 60
第五節 違反會計法律制度的法律責任 73
第三章 稅收法律制度概述 77
第一節 稅收與稅法概述 77
第二節 稅收制度 81
第四章 流轉稅法律制度 87
第一節 增值稅法律制度 88
第二節 消費稅法律制度 114
第三節 營業稅法律制度 126
第四節 關稅法律制度 137
第五章 所得稅法律制度 144
第一節 企業所得稅法律制度 144
第二節 個人所得稅法律制度 157
第六章 財產、行為和資源稅法律制度 170
第一節 房產稅法律制度 171
第二節 車船稅法律制度 175
第三節 印花稅法律制度 177
第四節 契稅法律制度 182
第五節 城鎮土地使用稅法律制度 185
第六節 城市維護建設稅法律制度 188
第七節 車輛購置稅法律制度 189
第八節 土地增值稅法律制度 192
第九節 資源稅法律制度 197
第七章 稅收徵收管理法律制度 202
第一節 稅收徵收管理概述 203
第二節 稅務管理 206
第三節 稅款徵收 239
第四節 稅務檢查 250
第五節 違反稅收法律制度的法律責任 250
第八章 支付結演算法律制度 257
第一節 支付結算概述 257
第二節 銀行結算賬戶 259
第三節 票據結算 271
第四節 銀行卡結算 297
第五節 結算方式 301
第六節 違反支付結演算法律制度的法律責任 311
初級會計職稱考試教材《初級會計實務》
第一章 總論 2
第一節 會計概述 3
第二節 會計要素 6
第三節 會計科目和會計賬戶 12
第四節 會計憑證 17
第五節 會計賬簿 29
第六節 賬務處理程序 48
第七節 會計電算化 52
第二章 資產 58
第一節 貨幣資金 60
第二節 交易性金融資產 66
第三節 應收及預付款項 69
第四節 存貨 75
第五節 長期股權投資 95
第六節 固定資產 101
第七節 無形資產及其他資產 116
第三章 負債 124
第一節 流動負債 124
第二節 非流動負債 149
第四章 所有者權益 154
第一節 實收資本 154
第二節 資本公積 159
第三節 留存收益 162
第五章 收入、費用和利潤 165
第一節 收入 165
第二節 費用 186
第三節 政府補助 190
第四節 利潤 197
第六章 財務報表 204
第一節 財務報表概述 205
第二節 資產負債表 206
第三節 利潤表 214
第四節 現金流量表 217
第五節 綜合舉例 220
第七章 成本核算 250
第一節 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 251
第二節 生產成本的核算 254
第三節 生產成本在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的分配 265
第四節 產品成本計算方法 274
第五節 產品生產成本分析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