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婚姻法筆記
Ⅰ 婚姻家庭法的內容是什麼
第一條當事人以婚姻法
第十條規定以外的情形申請宣告婚姻無效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駁回當事人的申請。當事人以結婚登記程序存在瑕疵為由提起民事訴訟,主張撤銷結婚登記的,告知其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第二條夫妻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不存在,並已提供必要證據予以證明,另一方沒有相反證據又拒絕做親子鑒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不存在一方的主張成立。當事人一方起訴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並提供必要證據予以證明,另一方沒有相反證據又拒絕做親子鑒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一方的主張成立。
第三條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父母雙方或者一方拒不履行撫養子女義務,未成年或者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請求支付撫養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四條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請求分割共同財產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有下列重大理由且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除外:
第五條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在婚後產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
第六條婚前或者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當事人約定將一方所有的房產贈與另一方,贈與方在贈與房產變更登記之前撤銷贈與,另一方請求判令繼續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條的規定處理。
第七條婚後由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條第(三)項的規定,視為只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該不動產應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
第八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配偶有虐待、遺棄等嚴重損害無民事行為能力一方的人身權利或者財產權益行為,其他有監護資格的人可以依照特別程序要求變更監護關系;變更後的監護人代理無民事行為能力一方提起離婚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第九條夫以妻擅自中止妊娠侵犯其生育權為由請求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夫妻雙方因是否生育發生糾紛,致使感情確已破裂,一方請求離婚的,人民法院經調解無效,應依照婚姻法第三十二條第三款第(五)項的規定處理。
Ⅱ 學習家庭婚姻法的心得
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及司法解釋1、2、3抄下即可。呵呵。
縱橫法律網 韋鋒律師
Ⅲ 家庭婚姻法
根據我國婚姻法的司法解釋規定1994年2月1日以前男女雙方已經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按事實婚姻處理,1994年2月1日以後男女雙方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補辦結婚登記;未補辦結婚登記的,按解除同居關系處理。我國婚姻法中規定小孩尚在哺乳期一般都會讓女方撫養,男方承擔一部分撫養費,除非有女方不宜撫養的情況.
Ⅳ 簡述《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則
下面這個比較啰嗦一些,實際答題時候把小標題的筋給抄一下,然後簡單說明一下即可,沒有必要全要。
其實就是各個大項第一段抄一下即可。實在覺得太簡略就把後面一兩句話抄一點點即可。
供你參考。
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則
(一)婚姻自由原則 婚姻自由亦稱婚姻自主,系指男女公民均有權依照法律的規定,自主自願地決定本人的婚姻問題,不受任何來自外力的強迫或干涉。
1、人們在婚姻關繫上有無自由,是形式上的自由還是實質上的自由,這並不僅僅取決於當事人的主觀願望,而是由一定的社會制度決定的。一般說來,古代社會不知婚姻自由為何物。恩格斯指出:「在整個古代,婚姻的締結都是由父母包辦,當事人則安心順從。古代所僅有的那一點夫婦之愛,並不是主觀的愛好,而是客觀的義務;不是婚姻的基礎,而是婚姻的附加物。」在中國古代的封建主義婚姻家庭制度下,主婚權屬於當事人的祖父母、父母等尊長。出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結合,是封建婚姻的合法形式;門當戶對和婚姻論財,是封建婚姻的實際內容。關於婚姻的解除,則實行以家族為本位的男子專權離婚。
2、婚姻是否自由是近現代婚姻制度和古代婚姻制度的根本分野。在歐洲,追求婚姻自由的思潮萌發於文藝復興運動,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興起,爭取婚姻自由的斗爭從思想、文化領域擴及政治、法律領域。法國大革命勝利後,在1791年憲法中率先宣示,法律視婚姻僅為民事契約。不久以後,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又確立了未經合意不得成立婚姻的原則。自此以後婚姻自由原則及其必然產物——共諾婚制,相繼為許多資產階級國家的法律所確認。共諾婚是以契約說為其理論依據的,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這種婚姻自由在一定意義上只是形式上的自由,而非實質上的自由。
3、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婚姻自由的普遍實現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按照我國婚姻家庭法的規定,婚姻自由包括結婚自由和離婚自由兩個方面,實行結婚自由,是為了使未婚男女和喪偶、離婚者能夠按照本人的意願,成立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關系。實行離婚自由,是為了使那些感情確已破裂、和好無望的夫妻,能夠通過法定途徑解除婚姻關系,使其有可能重建幸福美滿的婚姻家庭。對於婚姻自由來說,僅有結婚自由是不夠的,還必須有離婚自由作為補充。
婚姻自由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實行婚姻自由並不是允許人們可以違反法律、道德為所欲為。我國婚姻家庭法為結婚規定了結婚的條件和程序,規定了離婚的程序和理由,這些規定具體指明了婚姻自由的范圍,劃清了婚姻問題上合法與違法的界限。婚姻自由的權利應當正當地行使,而不能濫用,不得借「自由『』之名侵害他人的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法律中的規定為婚姻自由權利的行使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但是,行使這種權利的思想基礎,包括動機和目的等,只能依據一定的道德標准加以評斷。
(二)一夫一妻原則 亦稱單偶制或雙單式婚姻,是一男一女互為配偶的婚姻形式。
按照一夫一妻原則的要求,任何人都不得同時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配偶;有配偶者在婚姻終止即配偶死亡或離婚後,始得再行結婚。違反一夫一妻制的婚姻不予登記,重婚於法無效,並須追究犯罪者的刑事責任。取締賣淫、嫖娼活動等,也是維護一夫一妻制婚姻的必然要求。一夫一妻原則同等地適用於男女雙方。
法律保障:禁止重婚(指有配偶者與他人結婚或一夫妻名義同居的行為)和禁止與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指有配偶者與婚外異性,不以夫妻名義,持續、穩定地共同生活)。在民事上,重婚是結婚的禁止條件,不予登記,也是婚姻無效的原因,並且是另一方訴請離婚的法定理由,也是離婚損害賠償請求權的發生根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法律後果:另一方訴請離婚,調解無效的應准予離婚,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三)男女平等原則 作為一般的法律原則,是指男女兩性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都處於平等的地位,其內容是十分廣泛的。作為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婚姻家庭主體的法律地位和權利義務,不因性別而異。
從歷史上來看,私有制和階級剝削制度是男女不平等、婦女受壓迫的社會根源。廣大的勞動婦女身受來自剝削階級和男權制度的雙重壓迫。剝削階級中的婦女,也受男權制度的束縛。不論是封建制代替了奴隸制,還是資本主義制度代替了封建制,男女兩性始終處於不平等的地位。資產階級國家的法律是以男女平等相標榜的,兩性在婚姻家庭領域和社會的其他領域,法律地位有在形式上漸趨平等之勢,但是,這種形式上的平等往往掩蓋事實上的不平等。在我國,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婦女的社會地位和婚姻家庭地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兩性法律地位的平等已經基本實現,但是,同實際生活中的完全平等仍有相當的距離。
我國婚姻家庭法在各項具體制度、具體規定中都鮮明地體現著男女平等的立法精神。在結婚和離婚問題上,男女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是完全平等的。夫妻、親子、祖孫、兄弟姐妹等關系中,不同性別的主體的權利和義務也是完全平等的。在婚姻、家庭和親屬關系方面的一切涉法事項,均應按照男女平等的原則處理。
法律保障:禁止家庭暴力(指行為人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給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等造成一定傷害的行為)。法律後果:另一方訴請離婚,調解無效的應准予離婚,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四)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保護婦女權益和實行男女平等是完全一致的,兩者並不矛盾。前者是後者的必然要求和必要補充。在我國社會發展的現階段,幾千年來男尊女卑的制度和思想造成的後果,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完全消除,男女兩性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尚有實際上的差別。應在堅持男女平等的同時,根據具體情況在法律上加強保護婦女權益的力度。同時婦女還有其不同於男子的特殊權益要依法予以保護。保護婦女權益是我國婚姻家庭立法的長期傳統。我國的《婦女權益保障法》以專章規定婦女的婚姻家庭權益,對《婚姻法》作了重要的補充。
以婚姻為基礎的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贍老育幼是家庭的重要的社會功能。我國婚姻家庭法中有關撫養教育、贍養扶助、對未成年子女的保護等規定,為兒童、老人的權益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此外,我國的《未成年人保護法》、《老年****益保障法》等也有若干從家庭方面保護兒童、老****益的規定。
法律保障: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指對家庭成員歧視、折磨、摧殘,使其在身體上、精神上受到虐待的行為)和遺棄(指法定親屬中依法負有扶養、撫養、贍養義務的一方對需要扶養、撫養、贍養的另一方拒不履行義務的行為)。
(五)計劃生育原則 系指按照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對人們的生育行為進行計劃調節。生育制度與婚姻家庭制度具有密切的關系。宏觀上的社會人口再生產,在微觀上是通過婚姻家庭中的生育行為實現的。
實行計劃生育以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為主要目標。計劃生育對生育主體的基本要求是:少生、優生、適當地晚婚、晚育。國家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子女,合理安排第二胎生育,禁止三胎以上的多胎生育。少數民族也要實行計劃生育;對於人口稀少的少數民族;節制生育的政策可以適當放寬。落實計劃生育措施,是夫妻雙方的共同義務。
(六)婚姻家庭主體的共同責任 我國婚姻法第4條是不可訴條款,規定:夫妻雙方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
這條規定既有規范性,又有導向性。但它不是人民法院處理婚姻家庭案件的具體依據,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釋中指出:「當事人僅以婚姻法第4條為依據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因此,當事人提起婚姻家庭訴訟不能僅以《婚姻法》第4條為依據,還應當以相關法條為依據支持其訴訟請求。
Ⅳ 婚姻家庭法
婚姻家庭法抄經由以1950年《婚姻法》為標志的初創、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停滯、以1980年《婚姻法》為標志的恢復和發展,至90年代逐漸形成了以《婚姻法》為主幹、以《收養法》和《婚姻登記管理條例》為配套、以其他部門法相關規范和各個不同效力層次的法律淵源為補充的分散化結構態勢。
簡單的說,婚姻家庭法在內容形式上大於婚姻法
Ⅵ 我國婚姻家庭法的原則都有哪些
(一)婚姻自由原則 婚姻自由亦稱婚姻自主,系指男女公民均有權依照法內律的規定,自主自願地決容定本人的婚姻問題,不受任何來自外力的強迫或干涉。
(二)一夫一妻原則 亦稱單偶制或雙單式婚姻,是一男一女互為配偶的婚姻形式。
(三)男女平等原則 作為一般的法律原則,是指男女兩性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都處於平等的地位,其內容是十分廣泛的。作為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婚姻家庭主體的法律地位和權利義務,不因性別而異。
(四)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五)計劃生育原則 系指按照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對人們的生育行為進行計劃調節。生育制度與婚姻家庭制度具有密切的關系。宏觀上的社會人口再生產,在微觀上是通過婚姻家庭中的生育行為實現的。
(六)婚姻家庭主體的共同責任。我國婚姻法第4條是不可訴條款,規定:夫妻雙方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
Ⅶ 婚姻家庭法復習筆記
我國的婚姻法是調整婚姻家庭關系的發生和終止,以及由此產生的特定范圍內親屬間權利義務關系的一部法律,新中國成立後制定的第一部法律就是婚姻法;我國尚無成文民法典 ,但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可將民法的概念表述為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間財產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婚姻法與民法的關系問題一直是中外學界爭議的焦點,我國傳統的法學理論者多認為婚姻法是獨立於民法之外的一個法律部門;但是在整個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婚姻家庭關系始終是民法調整范圍的一部分。要科學地給出這個爭論的答案,筆者認為,首先要全面地認識婚姻法與民法之間的區別、聯系以及社會法治發展的要求。
在國外的立法中,大多數國家都將婚姻家庭法列入民法的范圍,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婚姻法與民法存在著很大的區別:第一,意思自治在婚姻法與民法中體現的程度不同。意思自治是一般民事法律中通行的原則,民法主要是通過任意性規范調整民事財產與人身關系,大多數民事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與消滅都可以憑當事人自己意志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內容受自己意志影響很大。但是在婚姻法中意思自治原則要受到很大的限制,婚姻法中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大多已經在法律中事先規定,只有諸如婚姻關系的確立及終結等少數內容允許當事人憑自己意志確定權利義務關系;而且當事人在憑自己意志產生、變更或消滅此類法律關系時一般又不允許當事人設定期限與條件以及變更其中的權利義務關系,所以在婚姻法中意思自治體現的程度較一般民事法律低得多。第二,倫理道德規范在婚姻法與民法中的作用與地位不同。雖然民法與婚姻法都極力強調維護公序良俗,但是在一般民法中基本上只是原則性地規定倫理道德,在具體司法實踐中憑案件的具體情況以及法官個人的自由裁量來選擇適用,而在我國婚姻法中則明確地將大量的倫理道德規范直接規定於婚姻法法律條文之中,如規定「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等。這在包括民法在內的其他法律之中是很少見的。除此之外,婚姻法許多條文直接體現了倫理道德的要求,這一切都顯示婚姻法相對於民法是明顯的倫理法。第三,婚姻法與民法調整的側重點不同。婚姻法與民法調整的對象都有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但是在民法中以調整財產關系為主,其中調整的人身關系大多因財產關系衍生而來。而婚姻法調整的人身關系是存在於具有特定親屬關系的主體之間、不以財產內容為主的一種社會關系,婚姻法調整的財產關系雖然具有一定的財產內容,但它是從屬於婚姻家庭方面的人身關系的,這種財產關系只是人身關系所引起的相應的後果。其他一般民事法律中的財產關系主要反映商品經濟的發展要求,一般都是等價、有償的;而婚姻家庭法中的財產關系反映的卻是親屬共同生活、實現家庭經濟職能的要求,一般都是無償的。可見婚姻法相對於民法更具有身份法的特徵。第四,婚姻法與民法的國際化趨勢不同。婚姻法與民法都屬於私法的范疇,隨著國際間民事交往的深入以及國際化趨勢的發展,出現了許多國際統一實體私法規范,但是大都是涉及一般民事財產關系的,在婚姻法方面很難出現國際統一的實體私法規范,因為婚姻家庭法更多地是受本土地理、民族、宗教、倫理與傳統的影響與制約。因此,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婚姻法與民法的國際化發展趨勢是不同的,婚姻法基本上還是以本土化為其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徵。也正是由於這方面的原因,婚姻法相對與一般民事法律更具有穩定性。
盡管婚姻法與民法存在著很多的區別,但是他們之間的聯系又是絕對不能輕視的:第一,民法的一般原理、原則大都適用於婚姻法。雖然婚姻法與民法有很大區別,但是他們調整的對象都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及身份關系,民法經歷了長久的發展過程總結了一系列相對完備的基本原理與原則,由於調整對象的相似性,諸如平等、自願等最基本的原理與原則也大多一樣適用於婚姻法。這是婚姻法與民法相同相容的基礎。在具體的法律條文上,我國民法通則中的有關公民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監護、宣告失蹤等規定在調整婚姻家庭關系中也同樣具有直接或間接的依據與適用作用。第二,從法律發展的趨勢上看,婚姻法也會向民法繼續靠攏。隨著現在社會的發展,經濟關系越來越成為法律調整的中心,身份關系在法律調整中被逐漸弱化,婚姻法在調整內容上也由以前的單純側重調整身份關系轉為兼顧調整財產關系,因此婚姻法必然會因內容的發展變化而逐漸向民法靠攏。第三,從調整方式上來講,婚姻法必須藉助於民法的調整方式。法律調整社會關系必須以行為為調整對象,而婚姻法是相對典型的身份法,以調整身份關系為主,而身份關系很難被直接地調整,婚姻法現在在調整方式的立法上並不發達,所以婚姻法要想真正有效地調整婚姻家庭關系,必須藉助調整方式立法發達的民法。此外,我國民法通則中的諸如公民享有婚姻自主權、禁止干涉婚姻自由等規定是專為調整婚姻家庭關系而制定的。第四,從法律部門之間的內容平衡來看,婚姻法如果獨立為一個法律部門的話,以其現有的法律規范很難與其他法律部門平衡;而婚姻法若不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唯有與民法更為接近,才能夠與其他的民事法律共同構成完整的私法部門。順應我國民法典緊鑼密鼓准備出台的現實需要,服務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現實,我們必須重新認識婚姻法從屬於民法的法律體系地位,准確把握其民事特別法的定位,在未來的婚姻立法工作中,指導對現行婚姻法的修改與完善,使我國婚姻法更好地發揮維護家庭和睦,保障社會和諧的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盡管我國婚姻法與民法存在著很大的差別,但是這些差別只能用婚姻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以及民法具有一定的包容性這兩點理由來解釋。在我國,婚姻法無論從自身的現實發展情況及社會發展的需要來講都不能獨立於民法而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婚姻法無論在現在還是從將來來看都必須包容於民法之中。
Ⅷ 跪求有關婚姻家庭法原里與實務的筆記、串講等資料
真累人 也有可多你可在網上查閱
婚姻家庭法筆記整理婚姻家庭與社會制度婚姻家庭的一般概念:婚姻,是為當時社會制度所確認的,男女兩性互為配偶的結合。家庭,是以婚姻、血緣關系和共同經濟為紐帶而組成的親屬團體。婚姻家庭的法律概念:婚姻,是男女雙方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以夫妻的權利義務為內容的合法結合。家庭,是共同生活的,共成員間互享法定權利、互負法定義務的親屬團體。正確理解婚姻家庭概念要注意:第一,要強調婚姻的長期性、穩定性和合法性。第二,要強調婚姻雙方與其他家庭成員間權利義務的一致性,這種權利義務是以個人為本位的。婚姻家庭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婚姻家庭的本質只能取決於它的社會屬性,而不能取決於它的自然屬性。社會性是人類的根本屬性,也是婚姻家庭的根本屬性。婚姻家庭的社會職能:1、實現人口再生產的職能;2、組織經濟生活的職能;3、教育職能。婚姻家庭制度是社會制度的組成部分,屬於上層建築的范疇。按我國婚姻法學界比較公認的見解,婚姻家庭制度是一定社會中經濟基礎對婚姻家庭的要求在上層建築領域集中表現。經濟基礎對婚姻家庭制度的決定作用;我們既要肯定經濟基礎對婚姻家庭制度的決定作用,又要重視上層建築包括意識形態對婚姻家庭制度的制約和影響。作為社會制度的組成部分的婚姻家庭制度,是以各種具體的歷史形態存在於社會發展的一定階段的。總的說來,婚姻家庭制度的歷史類型和社會制度的歷史類型是一致的,我們通常以經濟基礎的類型作為劃分婚姻家庭制度歷史類型的基本依據。如果在婚姻家庭的概念上持廣義說,群婚制的出現標志著婚姻家庭制度的產生,可將婚姻家庭制度分為群婚制、對偶婚制和一夫一妻制三種歷史類型。如果在婚姻家庭的概念上持狹義說,婚姻家庭制度是隨著原始社會兩性和血緣關系社會形式為一夫一妻制所替代而出現的,可將婚姻家庭制度劃分為奴隸制的婚姻家庭制度、封建制的婚姻家庭制度、資本主義的婚姻家庭制度和社會主義的家庭制度。第二章:婚姻家庭法的歷史發展整個奴隸制時代,婚姻家庭關系主要由維護宗法制度的禮和為統治階級所認可的習慣來調整的。一般說來,調整婚姻家庭關系的禮實際上起著法的作用。與婚姻家庭有關的成文法源自戰國時代。中國封建時代的婚姻家庭法至唐代進入了全盛時期,現存的唐〈永徽律〉以〈戶婚〉為第四篇。中國古代的婚姻家庭法在表現形式上具有自身的特點。總的說來,有關婚姻家庭的規定詳於禮而略於法。歷代封建王朝對婚姻家庭關系的調整是禮、律並用,以禮為主,以律為輔的。自漢代以後,「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君為臣綱」一樣,被推崇為封建倫常的基本支柱,成為婚姻家庭立法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外國古代婚姻家庭法:一、古代羅馬的親屬法:羅馬親屬法以婚姻家庭規范為其重要內容,為奴隸制時代的家庭制度提供了系統的法律形式。二、歐洲中世紀各國的婚姻家庭法:具有發展緩慢、宗教影響強烈以及多樣性和地域性等特點;其淵源主要來自習慣法、寺院法和羅馬法三個方面。資產階級國家婚姻家庭法:在編制方法上,歐洲大陸的許多國家和屬於大陸法系的國家,一般均將親屬法編入民法典,如法國、德國、日本等。英美和其他屬於英美法系的國家沒有統一編制的民法典,這些國家的親屬法(婚姻家庭法)是由一系列的單行法構成。社會主義國家的婚姻家庭法:蘇聯的婚姻家庭法中明確肯定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等原則,在立法上有許多對婦女和兒童的權益予以特殊保護的條款。特別需指出的是,在蘇聯的法學理論和立法體制中,婚姻家庭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不被認為是民法的組成部分,婚姻家庭法典和民法典同時並存。我國婚姻家庭法的回顧:1931年12月1日公布施行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條例》在新中國的婚姻家庭立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於1934年4月8日頒布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法》。它們在當時的婚姻家庭制度改革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為我國新的婚姻家庭制度奠定了初步的法律基礎,是新中國婚姻家庭立法的源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婚姻家庭立法: 1950年《婚姻法》的頒行和貫徹: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自同年5月1日起頌施行。從法律上廢除了封建主義的婚姻家庭制度,實行新民主主義的婚姻家庭制度。1950年《婚姻法》分為8章,即總則、結婚、夫妻間的權利義務、父母子女間的關第、離婚、離婚後子女的撫養和教育、離婚後財產和生活、附則。內容以調整婚姻關系為主,同時也對家庭關系作了必要的規定。 1980年《婚姻法》對我國婚姻家庭立法的發展: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於1980年9月10日通過了第二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該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較1950年,《婚姻法》所作修改和補充以下幾方面:1、對基本原則的補充,除重申了<婚姻法>各項基本原則外,增加了保護老人合法權益和實行計劃生育的內容.2\對結婚條件的修改3、擴大家庭關系的法律調整。4、離婚條款的增補。 2001年4月28日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通過《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決定》。修正後的〈婚姻法〉對原法的補充和修改,主要表現以下幾方面:1、關於總則:增設了「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在新增的第四條中,規定了婚姻雙方和家庭成員的共同責任」。2、關於結婚制度:增設了無效婚姻和可撤銷婚姻的規定。3、關於家庭關系:在夫妻財產制上,一是改進了原有的法定夫妻財產制,分別列舉了法定夫妻財產制中雙方共有財產和一方個人財產的種類和范圍。二是規范了夫妻財產約定,包括約定的內容、形式和效力等。4、關於離婚制度:對離婚的法定理由增設了若干列舉性、例示性的規定。5、關於救助措施和法律責任:對違反婚姻家庭法行為的受害人,規定了各種必要的救助措施。 第三章:婚姻家庭法概述婚姻家庭法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基礎,以〈婚姻法〉為主幹,經〈收養法〉為配套以其他不同效力層次的法律淵源為補充的婚姻家庭法既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又構成內在統一連貫的整體。婚姻家庭法的概念:婚姻家庭法是指調整婚姻家庭關系的發生和終止,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特定范圍的親屬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總和。婚姻家庭法調整對象:從調整對象來看,婚姻家庭法既調整婚姻關系,又調整家庭關系。從婚姻家庭法調整對象的性質來看,既有婚姻家庭方面的人身關系,又有婚姻家庭方面的財產關系。婚姻家庭法的特點:適用范圍的廣泛性、強烈的倫理性、鮮明的強制性。婚姻家庭法的淵源: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所屬部門制定的有關規章、地方性法規和民族自治地方的有關規定、最高人民法院所作的司法解釋及援用、認可的有關判例、我國締結和參加的國際條約。婚姻家庭法的地位:婚姻家庭法在立法體例上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1)、諸法合體的古代婚姻家庭法。(2)、附屬於民法的近代婚姻家庭法。(3)、形成為獨立法律部門的社會主義婚姻家庭法。在我國現行立法體例上,婚姻家庭法和繼承法、知識產權法、合同法等都屬於民法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則: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合法權益。實行計劃生育。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第四章:親屬關系原理親屬的含義有二:一是生物遺傳學和社會學意義上的親屬。它泛指由婚姻、血緣所連接的一切具有血緣同源性、姻緣相關性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二是法律意義的親屬,即得到法律確認、受到法律調整、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親屬,這是親屬關系的主體在現代親屬法上的具體指向。法律意義上親屬有著四個鮮明的特性:1、親屬不僅是一種社會關系,而且是一種法律關系,這種法律關系兼具身份和財產雙重性,但身份性是前提和基礎,財產性則是身份性的結果和表現。2、作為法律關系,必然有賴以產生的法律事實,而且這種法律事實主要有三類:一是締結婚姻的法律行為;二是自然人的出生;三是基於收養等法律行為對身份關系的法律擬制。3、親屬具有嚴格的法律內涵,具體表現為主體身份上和財產上的權利義務。4、親屬作為人際互動關系,具有特定的組織形式或共同體結構。親屬與家庭成員的區別:家庭成員一定是親屬,而親屬不一定是家庭成員。我國古代對親屬的分類:我國古代禮和法根據宗法制度以男系為中心的要求,將親屬分為宗親、外親和妻親三類。 現代國家對親屬的分類:按親屬關系的發生原因可將親屬分為配偶、血親、姻親。親屬的范圍:現代各國法律調整親屬范圍的立法例,大體有兩種立法模式1、分別限定的立法模式(我國採用);2、總體限定的立法模式在我國《婚姻法》對調整的親屬范圍未作總體性概括規定,是采分別限定的立法模式。根據我國《婚姻法》規定,禁婚親范圍為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有扶養關系的親屬范圍為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孫。我國《繼承法》規定,法定繼承人的范圍為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親系可分為不同系列:直系親和旁系親;父系親與母系親;男系親和女系親;長輩親、同輩親與晚輩親。親等,是計算親屬關系親疏遠近的基本單位。親等數小的,表示親屬關系親近,親等數大的,表示親屬關系疏遠。現代國外立法對親等的計算有兩種方法:羅馬法計演算法和寺院法計演算法。我國與之不同,50年、80年婚姻法及修改後的婚姻法均以世代來計算親屬關系的親疏遠近。我國古代以喪服制計算親屬關系的親疏遠近。羅馬法的親等計演算法:計算方法分直系血親和旁系血親兩個方面:直系血親親等計算:從己身往上或往下數但不算己身,以一世代為一親等。如父母與子女是一親等的直系血親,祖父母與孫子女是二親等的直系血親。旁系血親親等計算:首先找出同源直系血親,即己身與對方共同長輩直系血親,再按直系血親親等的計算方法從己身往上數至同源直系血親,記下世代數,再從同源直系血親往下數至要計算的旁系血親,記下世代數;最後將兩邊的世代數相加所得之和,就是旁系血系的親等數。如己身與姨表兄弟姐妹的親等數,為四代旁系血親(2+2)。關於姻親親等的計算,以「姻關從血親」為原則。寺院法的親等計演算法:直系血親親等計算方法與羅馬法直系血親親等的計算方法完成相同. 旁系血親親等的計算,與羅馬法旁系血親親等的計算方法有所不同,計算方法是從己身往上數(不算己身)至同源直系血親,記下世代數,再從同源直系血親往下數至要計算親等的旁系血親,記下世代數,如兩邊的世代數相同,即以此數為旁系血親親等數,如兩邊的世代數不同,則取數大的一邊世代數為旁系血親的親等數. 現代絕大多數國家採用羅馬親等計演算法. 我國婚姻法的代的計算:我國法律規定的計算親屬關系親疏遠近的單位. 代即指世輩,以一輩為一代. 親屬關系的法律事實:親屬關系作為一類民事法律關系,其產生變更或消滅也必須有一定依據.凡是依照親屬法規范能夠引起親屬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根據,就是親屬關系的法律事實;由於親屬關系在性質上屬於身份關系,因而可簡稱為身份法律事實. 身份法律事實必須是親屬法確認的能夠引起親屬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客觀事實,具有法律規范的預定性.身份法律事實具有客觀性.身份法律事實必須具有法律後果指向性. 親屬身份行為是自然人以親屬的身份之取得或喪失為目的之行為,亦即個人將要進入或脫離某類親屬的身份共同生活關系秩序之行為. 親屬身份行為具有非契約的「合同行為」性質;親屬身份行為的意思表示有明顯的局限性。親屬身份行為對「行為能力」有特定的規律性;親屬身份行為具有非代理性;親屬身份行為不得附條件或期限;親屬身份行為的無效、撤銷應有獨立的規則;親屬身份行為具有要式性。親屬關系的發生和終止:(1)、配偶關系的發生和終止:配偶關系因男女結婚而發生。終止原因有:一是因配偶一方死亡而終止;二是因夫妻離婚而終止。(2)、血親關系的發生和終止:自然血親是由於出生而產生的親屬關系,出生是發生自然血親的惟一原因。自然血親只能因一方死亡而終止,除一方死亡外,不因任何人為條件而終止。親屬關系的法律效力:A親屬在婚姻家庭法上的效力:撫養效力、繼承效力、共同財產效力、禁婚效力。B親屬在民法上的效力:法定代理效力、監護效力、對失蹤人、精神病人的申請宣告效力。C親屬在刑法的效力:犯罪構成效力、告訴、和解效力。D、親屬在訴訟法上的效力:迴避效力、上訴、申訴效力、申請執行效力。E、親屬在勞動法上的效力:勞動者死亡後,其遺屬依法享受遺屬津貼;探親權等。F、親屬在國籍上的效力:一定的親屬關系是取得中國國籍的前提條件;一定的親屬關系是可以申請退出中國籍的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