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社會法概念
❶ 我國社會保障法律體系包括哪些內容
社會保障法的概念對社會保障法概念的理解正確、全面與否,涉及版到社會保障法律權體系構架是否合理和有效的問題。而在對社會保障法的概念下定義時,最主要的是正確地概括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取決於社會保障的內容與范圍,凡因社會保障工作而形成的社會關系,即是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那麼,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包括哪些內容呢?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準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加快養老、失業、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初步形成社會保障、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個人儲蓄積累保障相結合的多層次社會保障制度。也就是說上述六個方面內容構成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凡因調整上述社會保障制度而發生的社會關系都應屬於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應當指出的是,上述各項制度中,社會保險制度是基礎和支柱部分。其內容包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和生育保險等方面。一般情況下。通過社會保險就能夠使大多數暫時遇到困難的社會成員獲得基本生活保證。社會救濟是補充,它旨在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社會成員提供物質幫助並
❷ 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淵源有什麼
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淵源有:憲法、法律、最高國家行政機關的行政法規和法規性文件、最高國家行政機關的行政法規和法規性文件、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特別行政區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國際條約。
當代中國法律淵源是以憲法為核心的制定法形式,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淵源可分為以下幾類:
(1)憲法。憲法是集中反映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規定國家制度、社會制度的基本原則,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其主要功能是制約和平衡國家權力,保障公民權利。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我國最高的法律淵源。憲法主要由兩個方面的基本規范組成,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二是其它附屬的憲法性文件,主要包括:主要國家機關組織法、選舉法、民族區域自治法、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國籍法、國旗法、國徽法、保護公民權利法及其他憲法性法律文件。
(2)法律。這里的法律專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頒布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即狹義的法律,其法律效力僅次於憲法。法律分為基本法律和非基本法律兩類。基本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指定的調整國家和社會生活中帶有普遍性的社會關系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統稱,如刑法、民法、訴訟法以及有關國家機構的組織法等法律。非基本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調整國家和社會生活中某種具體社會關系或其中某一方面內容的規范性文件的統稱。其調整范圍較基本法律小,內容較具體,如商標法、文物保護法等。
(3)最高國家行政機關的行政法規和法規性文件。行政法規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制定的有關國家行政管理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法律,但高於地方性法規和法規性文件。
(4)地方國家機關的地方性法規和法規性文件。地方性法規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省級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權力機關,在其法定的許可權內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和法規性文件。地方性法規只在本轄區內有效。
(5)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根據《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其適用范圍是該民族自治地方。
(6)特別行政區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特別行政區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特別行政區的各類法的形式,是我國法律的一部分,是我國法律的一種特殊形式。
(7)國際條約。經我國政府簽訂、加入、承認後的國際條約也是我國的一種法的淵源。國際條約的名稱,除條約外還有公約、協定、議定書、憲章、盟約、換文和聯合宣言等。
❸ 簡述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概念與構成
答: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指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享有立法權和司法解釋權的國家機關,堅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保障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及國家、集體和公民個人的合法權利而制定並修正的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的法律體系的總稱。它是以憲法為統帥,以法律為主幹,由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組成的有機統一整體。
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大體由在憲法統領下的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等七個部分構成,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三個層次。
❹ 我國社會主義的法律體系是什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構成包括三部分:
第一,立法體制。立法體制是指國家關於立法主體的組織系統、立法許可權的劃分和行使制度。有的認為立法體制就是立法體系,有的還認為立法體制即就是規范性法律文件體系。我認為立法體系這樣的概念不夠准確。「體系」一詞與「體制」一詞不同。漢語中的「體系」是指若干有關事物或某些意識互相聯系而構成的一個整體(系統)。而「體制」是指國家機構、企事業單位的組織制度。所以使用立法體制概念比較適合。至於把立法體制等同於規范性法律文件體系更是不合適,應把二者區分開來使用。我國的立法體制就是「一元兩級多層次」,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國家立法權的主體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它的常務委員會。根據憲法62條和67條規定,全國人大的職權15項,其中立法權4項;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職權21項,其中立法權8項。這就是一元的含義。兩級包括中央一級立法和地方一級立法。在國家行政結構上,分中央與地方,中央領導地方,地方服從中央,這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這一關系在立法體制上的表現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國務院作為中央國家機關比地方人大及其常委和政府的政治地位高,處於領導地位。中央國家機關制定(立、改、廢)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高於地方國家機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不得同中央國家機關制定的憲法、法律(基本法和基本法以外的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立法體制的多層次表現是制定規范性法律文件的主體從中央到地方寶塔式的設置,層次清楚,許可權明確,相應它們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地位也是成為梯級的。
❺ 社會法的概念和體系
實證主義法學派認為,法律和道德在概念上沒有本質或必然的聯系。
●其中分析法學派是以「權威性」制定作為定義法的首要因素。
●社會法學派以「社會實效」作為定義法的首要要素,要求規則在社會中實效有效。
非實證主義法學派認為,內容的正確性(即道德)是法的必要因素。
●其中自然法學派認為,內容的正確性是法概念的唯一要素。
●「第三條道路」主張,內容的正確性、權威性制定、社會實效是法概念的構成要素。
馬克思主義法學派的主要觀點
法是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正式的、官方的行為規范。法的本質最終體現為法的社會性,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最根本的社會因素
論述題
西方三大法學流派以及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觀點對中國法治建設有何借鑒意義?
答題參考
分析主義法學派認為,「權威性制定」為法的首要因素,對於中國的法治建設一定要堅持「奉法為尊」的精神,遵從法律、守護法律。
社會主義法學派認為,「社會實效」為法的首要因素,中國的法治建設需要注重社會實效,關注人民生活,保障其權利。
自然法學派認為,內容正確性是法概念的唯一要素。在法治建設中,我們要推崇善法,制定良法,提升人民群眾對法律的認同感。
馬克思主義法學派認為,法是有國家制定或認可實施的,具有正式的、官方的行為規范,法的本質屬性最終體現為社會性,而物質生活條件是最根本的社會伊蘇
❻ 簡述我國社會主義法的淵源
社會主義法的原則可以歸納為民主原則、法制原則、國際主義原專則、社會主義原則等,屬其中最根本的是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其他原則是由此派生出來的。
毛澤東在談到1954年憲法草案時指出,「原則基本上是兩個: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毛澤東選集》第5卷,第127頁)。這兩個原則不僅體現在憲法上,而且體現在社會主義法的體系中。
(6)我國的社會法概念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法律在精神文明建設中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反過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必將有利於加強人們的法制觀念,有力地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和法律秩序。
自1978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已轉移到現代化經濟建設,這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全面開創新局面的各項任務中的首要任務,因而中國社會主義法的各種作用,也是以促進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作為核心的。